国语 中华国学经典精粹·历史地理读本 译注 文白对照 原文+注释+译文

国语 中华国学经典精粹·历史地理读本 译注 文白对照 原文+注释+译文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国学
  • 历史
  • 地理
  • 文白对照
  • 译注
  • 经典
  • 中华文化
  • 古籍
  • 教材
  • 精粹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享游天下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0243439
商品编码:28331536014
出版时间:2015-07-01

具体描述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商品名称:   国语(中华国学经典精粹·历史地理必读本)
ISBN:   9787550243439
出 版 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定    价:   12 元
作    者:   (春秋)左丘明,著,王超,译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语种:中文
  出版时间:2015-07-01   版次:1   页数:160
  印刷时间:2015-07-01   印次:1   字数:130千

  目 录

周语

祭公谏穆王征犬戎 / 006

邵公谏厉王弭谤 / 008

芮良夫论荣夷公专利 / 010

富辰谏襄王以狄伐郑及

以狄女为后 / 011

刘康公论鲁大夫俭与侈 / 014

鲁语

曹刿问战 / 018

曹刿谏庄公如齐观社 / 019

臧文仲如齐告籴 / 020

展禽使乙喜以膏沫犒师 / 022

里革断宣公罟而弃之 / 023

叔孙穆子聘于晋 / 025

子服惠伯从季平子如晋 / 026

公父文伯之母论劳逸 / 028

齐语

管仲对桓公以霸术 / 032

管仲教桓公邻国 / 039

桓公帅诸侯而朝天子 / 040

桓公霸诸侯 / 042

晋语

献公将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齐 / 046

优施教骊姬远太子 / 047

优施教骊姬谮申生 / 049

骊姬谮杀太子申生 / 053

里克杀奚齐而秦立惠公 / 058

惠公杀丕郑 / 067

秦侵晋止惠公于秦 / 069

吕甥逆惠公于秦 / 073

重耳自狄适齐 / 075

齐姜劝重耳勿怀安 / 077

齐姜与子犯谋遣重耳 / 080

楚成王以周礼享重耳 / 081

重耳婚媾怀嬴 / 083

秦伯享重耳以国君之礼 / 085

寺人勃鞮求见文公 / 087

文公修内政纳襄王 / 090

文公救宋败楚于城濮 / 092

文公任贤与赵衰举贤 / 094

胥臣论教诲之力 / 096

赵文子冠 / 099

范文子论胜楚必有内忧 / 101

祁奚荐子午以自代 / 104

医和视平公疾 / 105

叔向论忧德不忧贫 / 107

董叔欲为系援 / 108

史黯论良臣 / 109

郑语

史伯为桓公论兴衰 / 112

平王之末秦晋齐楚代兴 / 120

楚语

申叔时论傅太子之道 / 122

伍举论台美而楚殆 / 124

子常问蓄货聚马斗且

论其必亡 / 128

王孙圉论国之宝 / 130

吴语

越王勾践命诸稽郢 行成于吴 / 134

吴王夫差与越荒成不盟 / 136

夫差伐齐不听申胥之谏 / 138

申胥自杀 / 140

吴晋争长未成勾践袭吴 / 142

吴欲与晋战得为盟主 / 145

越语

勾践灭吴 / 150

范蠡进谏勾践 持盈定倾节事 / 155


  作者介绍

左丘明(前556年-前451年),相传为春秋末期鲁国的史学家。据说左丘明是一位盲人,与孔子同时代或在其前。


  精彩书摘

祭公谏穆王征犬戎

【原文】

穆王将征犬戎,祭公谋父谏曰:“不可。先王耀德

不观兵。夫兵戢而时动,动则威,观则玩,玩则无震。是

故周文公之《颂》曰:‘载戢干戈,载櫜①弓矢。我求懿

德,肆于时夏,允王保之。’先王之于民也,懋正其德而

厚其性,阜其财求而利其器用,明利害之乡,以文修之,

使务利而避害,怀德而畏威,故能保世以滋大。

“昔我先王世后稷②,以服事虞、夏。及夏之衰也,

弃稷不务,我先王不窋用失其官,而自窜于戎、狄之间,

不敢怠业,时序其德,纂修其绪,修其训典,朝夕恪勤,

守以敦笃,奉以忠信,奕世载德,不忝前人。至于武王,

昭前之光明而加之以慈和,事神保民,莫弗欣喜。商王帝

辛,大恶于民,庶民不忍,欣戴武王,以致戎于商牧③。

是先王非务武也,勤恤民隐而除其害也。

“夫先王之制: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宾服,

蛮、夷要服,戎、狄荒服。甸服者祭,侯服者祀,宾服者

享,要服者贡,荒服者王。日祭、月祀、时享、岁贡、终

王,先王之训也。有不祭则修意,有不祀则修言,有不享

则修文,有不贡则修名,有不王则修德,序成而有不至则

修刑。于是乎有刑不祭,伐不祀,征不享,让不贡,告不

王。于是乎有刑罚之辟,有攻伐之兵,有征讨之备,有威

让之令,有文告之辞。布令陈辞而又不至,则增修于德而

无勤民于远,是以近无不听,远无不服。

“今自大毕、伯士④之终也,犬戎氏以其职来王,天

子曰:‘予必以不享征之,且观之兵。’其无乃废先王之

训而王几顿乎!吾闻夫犬戎树惇,帅旧德而守终纯固,其

有以御我矣!”王不听,遂征之,得四白狼、四白鹿以

归。自是荒服者不至。

周 语

【注释】

①櫜(ɡāo):收藏弓箭的袋子。

②后稷(jì):上古时掌农事的官名,相传周王室的

始祖曾长期担任此职。

③商牧:指商都近郊的牧野,商王朝军队曾经与周武

王率领的诸侯联军在此决战。

④大毕、伯士:犬戎族的首领。

【译文】

周穆王要去征讨犬戎,祭公谋父阻拦说:“不可以

这样做。先王向天下昭示道德而不是武力。平时要隐藏军

队,在合适的时机再动用武力,这样才会显示出军队的威

力,如果炫耀就会滥用,那样就会失去威慑作用。所以周

公的《颂》诗说:‘不要滥用武力,我只希望让美德遍及

全国,相信大王一定会守住疆土。’先王鼓励百姓端正德

行和敦厚品行,广开财路以满足百姓需求,让他们有满

意的器物可以使用,显示出利害所在,凭借礼法来教育他

们,使他们懂得是非、怀念君王的恩德并且能够畏惧君王

的威严。因此先王能够将自己的霸业世代相传。

“以前先王世代担任农官并且尽心为虞、夏做事。到夏

朝时农事衰败,先王因此失去官职,只好在戎狄接邻的地方

住下来。他不敢放弃祖业,经常反省自己的德行,继承祖

先的业绩,维护他们的制度,时刻勤勉,在立德立业上做得

超过前人。到了武王时期,继续发扬光大先人的美德,敬

奉神灵、保护民众,神人都会感到喜悦。而商王帝辛则被

百姓深恶痛绝,他的统治十分残暴,所以百姓都乐于拥护

武王,武王于是出兵商郊牧野。由此可见先王并不是崇尚

武力,只是因为体恤百姓的忧患而除去了他们的祸患。

“先王制度规定,在王畿内外分为甸服、侯服,侯服

之外是宾服,夷蛮的地方是要服,戎狄地方是荒服。属甸

服的是供日祭,属侯服的是供月祀,属宾服的是供时享,

属要服的是供岁贡,属荒服的有朝见天子的责任。这每天的

一次祭、每月的一次祀、每季的一次享、每年的一次贡和一

生一次的朝见天子的礼仪都是先王定下的。假如甸服不履行

义务,天子就应该内省自己;如果侯服不履行义务,天子

就应该检查自己的号令;如果宾服不履行义务,天子就应该

检查法律规章;如果要服不履行义务,天子就应该检查名号

尊卑;如果荒服不履行义务,天子就应该内省自己的德行,

做完以上的条令后,还有不履行义务的才能依法处置。所

以,才会有惩罚不祭、讨伐不祀、征讨不享、谴责不贡、

告谕不朝的措施,才会有惩罚的刑法、军队、装备、严

令、晓谕的文辞。假如颁布了这些法令、文告后还有不履

行义务的,那就要再一次地内省自己的品行而不应该轻易

劳民远征。这样,所有的诸侯、诸王都会听从、信服。

“如今自从大毕、伯士去世以后,犬戎的君长一直都

按照荒服的义务来拜见,但天子说:‘我将要以不享的罪

名前去讨伐他们,并向他们显耀军事力量。’这难道不是

放弃王的遗训从而败坏王业吗?我听说犬戎性情十分纯朴,

能够遵守先人的德行,所以说他们是有能力抵御我们的。”

周穆王非但没有听从劝告,反而前去征讨犬戎,结果

后来只得到了四只白狼、四只白鹿这些战利品,但从此荒

服地区的诸侯就再也不来拜见了。

邵公谏厉王弭谤

【原文】

厉王虐,国人①谤王。邵公告曰:“民不堪命矣!”

王怒,得卫巫②,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

言,道路以目。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

言。”邵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

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

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③

献曲,史④献书,师箴,瞍⑤赋,矇诵,百工⑥谏,庶人传

语,近臣尽规,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⑦修之,

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

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原隰之有衍沃也,衣食于是乎

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

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

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王不听,于是国莫

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

【注释】

①国人:当时对居于国都的人的通称。

②卫巫:卫地的巫师。

③瞽(ɡǔ):盲人乐官。

④史:史官。

⑤瞍(sǒu):无眸曰瞍。

⑥百工:主管营建制造等事务的官职。

⑦耆(qí)、艾:指老年人、老臣。

【译文】

周厉王非常残暴,全国上下都指责他。邵公说:“百

姓已经承受不了他的暴政了。”厉王知道后十分生气,便找

来巫师,监视指责他的人,以便杀死他们。国人再也没有

谁敢说话,路上遇见就用眼色来示意。厉王非常高兴,对

邵公说:“我会让这些人不再敢讲了。”邵公说:“你塞住了

他们的嘴巴。这要比堵塞河流还要可怕数倍。河流若被堵

住导致决口,受伤的人一定多,民众也是一样。所以要学

会引导百姓说话。因此天子处理政事,要让列卿列士能够

呈献出民间诗歌,乐官能够呈献出民间乐曲,史官能够呈

献出史书,师氏能够进箴言,瞍者可以朗诵,矇者能够吟

咏,百官能够劝谏,平民的议论能够顺利上达,近臣能做

到尽心规劝,宗室姻可以补过纠偏,乐官、史官要施行

教诲,元老重臣要负责劝诫监督,然后天子再考虑取舍,

这样政事才会施行顺利。百姓有嘴,就像土地有高山河流

一样,钱财用品都由此而产出;又像大地上有平川沃野一

样,衣服食物都由此而产出。只有百姓发表意见,政事的

好与坏才能借以反映,才能够做好事而不测,才能使

得生活富足。百姓在心里所考虑的在口头上说出来,这是

很自然的行为,不能强行阻塞,如果不让他们说话,那朝

政还能支撑多久?”厉王不听,然后国都里没有人敢说

话,过了三年,国人就把厉王放逐到彘地去了。

芮良夫论荣夷公专利

【原文】

厉王说荣夷公,芮良夫曰:“王室其将卑乎!夫荣

公好专利而不知大难。夫利,百物之所生也,天地之所载

也,而或专之,其害多矣。天地百物,皆将取焉,胡可专

也?所怒甚多,而不备大难,以是教王,王能久乎?夫王

人者,将导利而布之上下者也,使神人百物无不得其极,

犹日怵惕,惧怨之来也。

故《颂》①曰:‘思文后稷,克配彼天。立我蒸民,莫匪

尔极。’《大雅》②曰:‘陈锡载周。’是不布利而惧难乎?

故能载周,以至于今。今王学专利,其可乎?匹夫专利,

犹谓之盗,王而行之,其归鲜矣。荣公若用,周必败。”

既,荣公为卿士,诸侯不享,王流于彘。

【注释】

①《颂》:《诗·周颂·思文》,这是一首周人祭祀

其始祖后稷的乐歌。

②《大雅》:《诗·大雅·文王》,这是一首颂扬周

文王功绩的诗歌。

【译文】

周厉王看重荣夷公,芮良夫说:“王室要衰败了!荣

夷公只想独占财利而不知有大难。利益都是在万物中繁衍

出来的,都是由天地所养育的,如果想要独占它,就会带

来很多怨恨。天地万物,每个人都可以取用,怎么可以独

占呢?独占就会触怒太多的人,却又不防患于未然,用这

种思想教导天子,天子的统治能长久吗?治理天下的人,

应该开通利途从而分配给所有人,使世间万物都能得到应

得的一份,即使这样做了尚且还在担忧,担心招来怨恨。

所以《颂》诗说:‘文德兴盛的后稷啊,功堪比天;

让百姓好好地生存,都能受到恩惠。’《大雅》说:‘广泛

地施德,奠定了周朝。’这不正是布施恩惠所保持戒惧的

心吗?所以开创王业才能延续至今。现在陛下想独占财

利,这行吗?普通人独自拥有财利,都被称为盗贼,作为

天子,那样归顺王室的人就少了。荣夷公如果会被重用,

周朝一定就会衰败。”

不久后,荣夷公当上了卿士,但诸侯都不来拜见献享

了,很快厉王就被放逐到了彘地。

富辰谏襄王以狄伐郑及以狄女为后

【原文】

襄王十三年,郑人伐滑①。王使游孙伯请滑,郑人执

之。王怒,将以狄伐郑。富辰谏曰:“不可。古人有言

曰:‘兄弟谗阋,侮人百里。’周文公之诗曰:‘兄弟阋

于墙,外御其侮。’若是则阋乃内侮,而虽阋不败也。

郑在天子,兄弟也②。郑武、庄有大勋力于平、桓;我周之

东迁,晋、郑是依;子颓之乱,又郑之由定。今以小忿弃

之,是以小怨置大德也,无乃不可乎!且夫兄弟之怨,不

征于他,征于他,利乃外矣。章怨外利,不义;弃即狄,

不祥;以怨报德,不仁。夫义所以生利也,祥所以事神也,

仁所以保民也。不义则利不阜,不祥则福不降,不仁则民不

至。古之明王不失此三德者,故能光有天下,而和宁百姓,

令闻不忘。王其不可以弃之。”王不听。十七年,王降狄

师以伐郑。

王德狄人,将以其女为后。富辰谏曰:“不可。夫婚

姻,祸福之阶也。由之利内则福,利外则取祸。今王外利

矣,其无乃阶祸乎?昔挚、畴之国也由大任,杞、缯由大

姒,齐、许、申、吕由大姜,陈由大姬,是皆能内利

者也。昔鄢之亡也由仲任,密须由伯姞,郐由叔妘,聃由

郑姬,息由陈妫,邓由楚曼,罗由季姬,卢由荆妫,是皆

外利离者也。”

王曰:“利何如而内,何如而外?”对曰:“尊贵、明

贤、庸勋、长老、爱、礼新、旧。然则民莫不审固其

心力以役上令,官不易方,而财不匮竭,求无不至,动无

不济。百姓兆民,夫人奉利而归诸上,是利之内也。若七

德离判,民乃携贰,各以利退,上求不暨,是其外利也。

夫狄无列于王室,郑伯南也,王而卑之,是不尊贵也。

狄,豺狼之德也,郑未失周典,王而蔑之,是不明贤也。

平、桓、庄、惠皆受郑劳,王而弃之,是不庸勋也。郑伯捷

之齿长矣,王而弱之,是不长老也。狄,隗姓也,郑出自宣

王,王而虐之,是不爱也。夫礼,新不间旧,王以狄女

间姜、任,非礼且弃旧也。王一举而弃七德,臣故曰利外

矣。《书》有之曰:‘必有忍也,若能有济也。’王不忍

小忿而弃郑,又登叔隗以阶狄。狄,封豕豺狼也,不可猒

也。”王不听。

十八年,王黜狄后。狄人来诛杀谭伯。富辰曰:“昔

吾骤谏王,王弗从,以及此难。若我不出,王其以我为怼

乎!”乃以其属死之。初,惠后欲立王子带,故以其党启

狄人。狄人遂入,周王乃出居于郑,晋文公纳之。

【注释】

①滑:周代同姓诸侯国。

②兄弟也:郑始封于周宣王时,其国君是周宣王之弟

姬友,所以富辰说郑是周的兄弟之国。

【译文】

周襄王十三年,郑国征讨滑国。襄王派大夫游孙伯

为滑国说情,被郑人扣留。襄王大怒,准备利用狄国力量

去攻打郑国。富辰劝阻说:“不可以这样做。古人有言

道:‘兄弟之间发生争执,但仍一起抗御外侮。’周公的

诗说:‘兄弟在家内相争,对外要一致抗强暴。’因此,

兄弟不和是内部的冲突,虽有争执但不会影响手足之情。

郑君与天子有兄弟之情。郑武公、郑庄公为平王、桓王立

过大功,我们王族的东迁也曾经凭借过晋国、郑国,子颓

作乱也是郑国帮助平定的。现在由于这点仇怨就要遗弃郑

国,那就是因为小怨而忘记大德,是不行的!何况,兄弟

之间的纠纷尚且不用外人插手,否则,利益就会减少。暴

露内怨却让外人得利,这是不义;疏远族却和狄人来

往,这是不祥;以怨报德,这是不仁。蕴生利益要靠义,

侍奉神明要靠祥,养护百姓要靠仁。不义就不会有利益;

不祥福就不降临;不仁民就不归顺。古代英明的君王不会

失去这三种德行,所以拥有广大的疆域,使百姓安宁,

到现在也不会有人忘记他的德行。您不能摒弃这些德行

啊!”襄王不听劝。十七年,用狄人的军队去攻打郑国。

襄王非常感激狄人,并要娶狄人的女子为王后。富辰

劝谏说:“不能这样做。婚姻是产生祸福的土壤。有利于

自己的就是福,让外人得益那就会有祸。现在您让外人获

得利益,这难道不是招引祸害吗?以前挚、畴因为大任而

得到福,杞、缯因为大姒而得到福,齐、许、申、吕因为

大姜而得到福,陈因为大姬而得到福,这些都是可以让自

己获取利益的例子。以前鄢国因仲任而亡国,密须因伯姞

而亡国,郐因叔妘而亡国,聃因郑姬而亡国,息因陈妫而

亡国,邓因楚曼而亡国,罗因季姬而亡国,卢因荆妫而亡

国,这些都是让外人得到利益的例子。”

襄王问:“是什么使自己获利,又是什么使外人得到利益

呢?”富辰答道:“尊重贵族,表扬贤人,起用功臣,尊敬

长者,友爱戚,礼待宾客,近故旧。如此,百姓就会

听从上面指挥,官府不用变更常道而财物不致匮乏,所求

都会办到。百姓就会把利益奉献给王室,这就是使自己获

得利益。假如以上七件事做得不好,百姓就会为自己谋利,

国家的要求做不到,这就是让外人获得利益。狄国不是王室

的封侯,而郑国却位在男服,如若陛下瞧不起他,这是不尊

重贵族。狄人的所为像豺狼一样,但郑国没有违背周室的制

度,陛下却蔑视它,这是不表彰贤人。平王、桓王、庄王、

惠王都受过郑国的好处,陛下却要离弃它,这是不起用功

臣。郑文公已经年纪大了,陛下却把他当作年轻人对待,这

是不恭敬长者。狄是隗姓,郑却是宣王的后裔,陛下却亏待

了他,这是不友爱族。根据礼制,新的不能取代旧的,

陛下要狄人的女人来取代姜氏、任氏成为王后,这不符合礼

制,而且是抛弃旧交的行为。陛下您的一个举措就会使七德

都丢弃,因此臣认为这是利为外人所得。《尚书》中说:

‘忍耐才会成功。’陛下不可以容忍小事而离弃郑国,还要

娶叔隗为后招来狄人。狄人像豺狼一样,是不会满足的。”

襄王没有听取。十八年,废黜了狄后。狄人前来报

复,杀掉大夫谭伯。富辰说:“以前我屡次劝谏,陛下不

听,所以遭此祸难。如果我不去抵御狄人,陛下可能会认

为我有怨气了。”于是率领自己的部属出战死了。原来,

惠后想要立自己的儿子叔带为王,因此叔带让他的党羽借

襄王废黜狄后的机会引来狄人。于是狄人入侵,襄王逃亡

到郑国,后来被晋文公接纳护送回国。

刘康公论鲁大夫俭与侈

【原文】

定王八年,使刘康公聘于鲁,发币①于大夫。季文

子、孟献子皆俭,叔孙宣子、东门子家皆侈。

归,王问鲁大夫孰贤?对曰:“季、孟其长处鲁乎!

叔孙、东门其亡乎!若家不亡,身必不免。”

王曰:“何故?”对曰:“臣闻之:为臣必臣,为君必

君。宽肃宣惠,君也;敬恪恭俭,臣也。宽所以保本也,

肃②所以济时也,宣所以教施也,惠所以和民也。本有保

则必固,时动而济则无败功,教施而宣则遍,惠以和民则

阜。若本固而功成,施遍而民阜,乃可以长保民矣,其

何事不彻③?敬所以承命也,恪所以守业也,恭所以给事

也,俭所以足用也。以敬承命则不违,以恪守业则不懈,

以恭给事则宽于死,以俭足用则远于忧。若承命不违,守

业不懈,宽于死而远于忧,则可以上下无隙矣,其何任不

堪?上任④事而彻,下能堪其任,所以为令闻长世也。今

夫二子者俭,其能足用矣,用足则族可以庇。二子者侈,

侈则不恤匮,匮而不恤,忧必及之,若是则必广其身。且

夫人臣而侈,国家弗堪,亡之道也。”

王曰:“几何?”对曰:“东门之位不若叔孙,而泰侈

焉,不可以事二君。叔孙之位不若季、孟,而亦泰侈焉,

不可以事三君。若皆蚤世犹可,若登年以载其毒,必亡。”

十六年,鲁宣公卒。赴者未及,东门氏来告乱,子家

奔齐。简王十一年,鲁叔孙宣伯亦奔齐,成公未殁二年。


  前言

前言

《国语》是我国古代zui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它主

要记载了西周穆王犬戎(约公元前976年)至韩、赵、魏

灭智伯(公元前453年)大约五百三十年的历史。全书包

括《周语》《鲁语》《齐语》《晋语》《郑语》《楚语》

《吴语》《越语》。围绕历史事件、人物言谈,生动地记

载了八个诸侯国的“邦国成败、嘉言善语”,因此被命名

为“国语”。

《国语》与《左传》在内容上相辅相成,《左传》主

要记叙重大历史事件,《国语》则注重记叙当时历史人

物的一些言论。由于《左传》是《春秋》三传之一,所

以被称为《春秋内传》,而《国语》则被称为《春秋外

传》。《国语》反映了两周时期周王室和其他诸侯国的

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风俗等方面的情况,

具有很重要的历史价值。其次,《国语》开创了以国叙

事的国别体先例,对后世的历史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书以记录春秋时代的历史故事为主,写各国君主处

理国事、与众臣之间发生的逸事,字里行间蕴含着深刻

的哲学思想。全书以施行道德感化为主,教育国君在处

理各种社会关系时应该具备怎样的道德,以及作为臣子

该如何侍奉君主。

首先君主要善于纳谏,善于和臣民沟通,要施惠于

民;还要勤政爱民,以德服人;同时要做到重人轻物。而

身为臣子要学会主动为君主分忧,要懂得谦让,面对利

益时能够保持一颗无私的心;进谏时应懂得如何进退,

做到功成身退。

本书在内容上具有非常强的伦理倾向,弘扬德的精

神,宣扬尊崇礼的规范,认为“礼”是治国的根本。此

外,此书的政治观比较进步,反对专制和腐败,重视民

意,重视人才,反映了很浓重的民本思想。

《国语》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语言简洁、精练,笔

法生动、传神,叙述各国历史,详略各不相同,各具特

色,刻画出一个个形象丰满、个性突出的人物。



用户评价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