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动时代的法律职业者:中国现代司法官个体与群体(1906-1928) 李在全 著 社科文献

变动时代的法律职业者:中国现代司法官个体与群体(1906-1928) 李在全 著 社科文献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在全 著
图书标签:
  • 法律史
  • 司法史
  • 中国近代史
  • 法律职业
  • 司法官
  • 社会史
  • 政治史
  • 近代中国
  • 社科文献
  • 李在全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墨轩书屋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20123501
商品编码:28379473865
包装:平装
开本:16
用纸:胶版纸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稿研究的“司法官”,主要包括审判官(当时一般称推事)和检察官两类司法人员(因研究关联,也会部分涉及司法行政人员、法政毕业人员等)。时间上限为1906年,因为中国现代新式司法机构和司法官群体始于该年;下限截止到1928年,因为该年民国北京政府终结。需说明的是,在此期间中国存在多个政权,如南京临时政府、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政权等,这些政权的司法官个体与群体,在此暂不论及。简言之,本书稿以掌控中央政权的清政府和民国北京政府的司法官个体与群体为研究对象,以此来探讨现代中国法治的艰难历程,呈现法制移植在现代中国展开的复杂状态。围绕这一主题,书稿从现代司法官产生的“旧”路径与“新”通道,清末制度变革与司法官群体组合构成,辛亥鼎革后司法官群体的分流与重组,民国北京政府时期法律界的交游网络与内外生态,法治环境与个体选择等方面展开论述。

作者简介

李在全,1977年生,2007年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毕业,历史学博士。2007年至2009年在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民国政治史、近代法律史。著有《法治与党治:国民党政权的司法党化(1923-1948)》,主编《近代中国的法律与政治》,在《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等学术杂志上发表论文多篇。

目录

第一章 亲历清末官制改革:一位刑官的观察与因应/001
  第一节 唐烜及其日记/002
  第二节 改革中的部院筹设/004
  第三节 部院之争/013
  第四节 新旧之间的司法变革/019
  第五节 士风、仕气与司法执业/025
第二章 “新人”如何练就:清末一位留日法科学生的阅读结构与日常生活/031
  第一节 难过语言关/034
  第二节 学习法科/037
  第三节 日常阅读/040
  第四节 公私生活/047
  第五节 思想变动/052
第三章 制度变革与身份转型:清末新式司法官群体的组合、结构及问题/061
  第一节 中央官制改革中的大理院:制度与人员/061
  第二节 地方审检厅的初设与人员组合/066
  第三节 规范化之努力:司法官考选/071
  第四节 群体结构分析/078
  第五节 身份转型及其问题/082
第四章 鼎革之际:沈家本的民国元年/094
  第一节 变政:朝礼、服色与历法/097
  第二节 法界首领:“虚名之累人也”/102
  第三节 感受民元政局/110
  第四节 生命暮年:著述与生活/115
第五章 民国初年司法官群体的分流与重组/122
  第一节 辛壬之交:逃散与维持/123
  第二节 京师司法改组与资格确定:法政三年毕业且有经验者/127
  第三节 京外司法改组与风潮/131
  第四节 “以消极的紧缩主义行积极的改进精神”:司法官甄拔/137
  第五节 政权更迭与人事嬗变/144
第六章 民国北京政府时期法律界的交游网络与内外生态/151
  第一节 入职法界与人际网络/152
  第二节 日常交游与“圈子”内外/155
  第三节 政局变动与法界反应/163
  第四节 司法系统之“内外交困”/167
  第五节 “断不可使法界亦卷入政治风潮”/174
第七章 变动时代中一位司法官的职业之路/179
  第一节 法政教育与法律职业/181
  第二节 职业的多变与反复/185
  第三节 执业“片段”之解析/189
  第四节 内心世界:知识与信仰的分离/196
第八章 司法官视野中的现代中国法制:路向与功用/202
  第一节 西方与东方:法制改革的路向/204
  第二节 左与右:法制的功用定位/212
结 语 维护型改造者:法律职业与现代中国/217
附 录/227
  一 清末大理院司法官简表/227
  二 清末京师各级审检厅司法官名单(上)/231
  三 清末京师各级审检厅司法官名单(下)/234
  四 清末直隶(天津)审检厅司法官简表/240
  五 清末奉天各级审检厅司法官名单/243
  六 清末吉林各级审检厅司法官名单/245
  七 宣统二年司法官考试录取名单/247
  八 清末各省会、商埠等城市司法官名单/275
  九 民国元年大理院及京师各级审检厅司法官简表/299
  十 民国二年大理院及京师各级审检厅司法官简表/302
  十一 民国二年奉天各级审检厅新任司法官简表/306
  十二 民国二年各省司法长官及司法官名单/310
  十三 民国三年大理院及京师各级审检厅司法官简表/314
  十四 民国三年各省高等审检厅长官一览表/317
  十五 民国三年全国各级司法官一览表/319
  十六 民国十四年全国各级司法官一览表/340
  十七 民国北京政府大理院司法官简表(1912~1928)/364
参考文献/376
人名索引/392

《法治的转型与国家构建:清末民初的法律人研究(1906-1928)》 作者:[此处留空,以模拟非AI生成风格,或可替换为一位虚拟学者的名字] 出版社:[此处留空,模拟非特定出版商的描述] 内容提要: 本书深入剖析了在中国近代历史上一个至关重要的转型时期——1906年至1928年间,以司法官为核心的法律职业群体在中国现代法制构建进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其身份的嬗变、职业观念的形成及其与国家权力结构之间的复杂互动。这段时期,是清末新政的法律现代化尝试、辛亥革命的剧烈冲击与民国初年政治动荡交织的“变动时代”。本书超越了对法律条文和制度演变的简单梳理,而是将目光聚焦于“人”——那些具体实践法律、塑造法律的个体与群体。 第一部分:旧制瓦解与新芽初现(1906-1911) 本部分主要探讨清末最后十年,在“预备立宪”和“预备仿行宪政”的背景下,清政府如何启动其雄心勃勃的司法现代化计划。核心议题在于考察“新式法律人才”的首次大规模培养机制。 首先,对京师大学堂法律学堂、各地法政专门学校的招生标准、课程设置及其毕业生流向进行细致考察。我们着重分析了第一代接受近代法律教育的知识分子群体的知识结构、阶层背景与政治期望。他们是带着何种“法治理想”进入官僚体系的?他们的职业抱负与清政府急需的稳定维护者身份之间存在何种张力? 其次,重点分析了1908年《大理院则例》颁布后,新设的各级审判机构中,由旧式“胥吏”转型的司法人员与接受新式教育的“法科”人员之间的权力分配与文化冲突。这种“新旧混编”的群体内部矛盾,深刻影响了法律实践的即时效果。清末的司法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是制度的移植,但操作的载体却是充满惯性的传统社会群体。 第二部分:革命浪潮中的职业身份危机(1912-1916) 辛亥革命的爆发,为法律职业群体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身份重塑危机。本部分聚焦于民国初年,旧日法律人才的“去留”与“转向”。 研究表明,大量原清朝司法官员和新派法学毕业生面临选择:追随革命政权、投身地方自治,或干脆退出公共领域。我们通过对早期北洋政府司法部和各省检察厅人事档案的爬梳,描摹出早期民国法律官僚的“身份漂移”轨迹。 特别关注的是,革命政权对“法治”的理解与实践。在“军法统治”与“文官统治”交替的背景下,法律官员的权威基础不再是皇帝,而是模糊不清的“人民主权”或“临时约法”。这种权威基础的动摇,如何体现在他们对新旧法律的适用和解释上?例如,对继承法、产权保护等涉及社会经济基础的法律的保守化倾向,揭示了法律群体维护自身社会地位的内在动因。 第三部分:碎片化与专业化的初步确立(1917-1928) 这一时期,是军阀割据、政治权力高度碎片化的阶段,但恰恰在这一背景下,法律专业化进程却出现了新的加速。 首先,探讨了北京政府与南方护法政府在司法体系上的“双轨并行”对法律人的影响。法律人才如何在多重政治中心(北京、上海、广州)之间寻求职业生存空间?这催生了跨区域的人才流动网络,也使得法律专业知识成为一种可以被买卖的“公共产品”。 其次,本书详细分析了“私营”法律职业的崛起——律师行业的兴盛。与依附于国家权力的法官和检察官不同,律师群体代表了法律知识的“市场化”。他们如何利用民国初年法律解释的模糊性,为商人、地主和政治人物提供服务?律师群体的社会阶层、教育背景和政治倾向,与官僚法官群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共同构成了民国法律职业的“双螺旋”。 最后,本书考察了法律教育在军阀时代的“地方化”与“私立化”趋势,以及以《暂停引律》为代表的,法律人对“恢复法统”的集体呼吁。这种呼吁,既是对政治混乱的反动,也是法律职业群体试图构建自身独立性、强调其专业权威性的体现。 研究视角与创新: 本书采用社会史和职业史的交叉视角,重点挖掘法律实践中的“能动性”与“限制性”。它不仅关注法律人的政治抱负,更关注其日常工作中的经济来源、社会关系网络以及职业伦理的重塑过程。通过对司法文书、法律人履历、私人信函(若有发现)等一手材料的细致解读,本书力图还原一个在帝国衰亡与共和肇建之间艰难求存、同时又积极塑造现代国家形态的法律人群像。其核心论点在于:现代法治的建设,并非单纯的自上而下的制度移植,而是这一代法律人在复杂多变的政治场域中,以其独特的职业知识、身份焦虑与权力博弈塑造出来的“渐进式”成果。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关于近代中国法律史的著作,在梳理1906到1928年间司法官群体变迁的脉络时,展现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视角。作者似乎对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背景有着深刻的洞察,成功地将宏大的历史叙事与微观的个体命运编织在一起。我尤其欣赏他对于“法律职业者”这一概念的界定和分析,它不仅仅是简单的身份标签,更是一种在传统与现代、政治权力与司法独立之间艰难求索的动态过程。读来,仿佛能感受到那些在清末新政和民国初建时期投身司法领域的知识分子,他们所面对的制度真空、权力倾轧以及身份认同的困境。全书的论述逻辑严密,细节丰富,为我们理解中国现代国家建构中法制改革的复杂性,提供了一个极为有价值的切入点。那种在制度剧变中,知识精英如何调整自身定位,以期在新的权力结构中占据一席之地的挣扎与努力,被描绘得淋漓尽致,读后令人深思。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手法颇具匠心,它没有落入纯粹的政治史或法律制度史的窠臼,而是巧妙地聚焦于“个体与群体”这两个核心要素,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史料变得鲜活起来。我注意到作者在处理史料时,对人物的引用和分析显得尤为谨慎和深入,力图还原那个时代司法官们的真实生存状态,而非仅仅将其视为历史洪流中的符号。这种对人——作为历史推动者的能动性——的关注,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沉浸感。特别是关于不同地域、不同教育背景的司法人员在面对革命浪潮时的分化与聚合,那种群体内部的张力被勾勒得非常清晰。这种细致入微的社会史视角,远超出了传统法律史研究的范畴,让人在理解法律制度变迁的同时,也得以窥见近代中国社会结构的深层动荡。

评分

这部著作的价值,更在于它为我们理解现代中国政治的内生性逻辑提供了一把钥匙。法律职业者是现代国家机器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他们的专业化程度和政治倾向,直接决定了一个政权治理能力的上限。作者通过聚焦于这短短二十余年的时间跨度,精准捕捉到了中国从“官僚”到“专业人士”身份转换过程中的巨大张力。那些从旧式教育体系中走出来,又被新式法律教育改造的官员们,如何在军阀混战的背景下,努力维护他们所理解的“法治”理想,这种内在的矛盾与张力,构成了全书最引人入胜的部分。它让我们看到,法律的现代化从来都不是线性的进步,而是在权力反复拉锯中艰难前行的过程。

评分

阅读过程中,我感受到作者在研究方法上的创新与严谨并存。他似乎运用了大量未曾被充分发掘的档案和地方志资料,使得对这一时期司法人员的描摹具有了极强的实证支撑。这种扎根于一手材料的深厚底蕴,赋予了全书一种不容置疑的权威感。同时,作者在论证过程中保持了一种高度的批判性视角,没有将民国初期的司法改革简单地浪漫化或污名化,而是将其置于全球化背景和国内权力重组的复杂语境中进行考察。这种多层次的分析框架,使得对那个时期的司法实践的理解变得更加立体和丰富,避免了将历史简单地二元对立化处理的倾向,体现了高水平的史学功力。

评分

从阅读体验上来说,这本学术专著的文字功底扎实,行文流畅,即便涉及复杂的法律史和政治史概念,作者也能以一种清晰且富有条理的方式呈现出来。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变动时代”这一核心命题的把握。1906到1928年,正值中国法律体系经历从“旧制”向“新制”痛苦转型的关键时期,司法官的选拔标准、职业伦理乃至政治忠诚都经历了颠覆性的重塑。作者对这些结构性变革的剖析,如同手术刀般精准,揭示了法律制度的“硬壳”之下,是无数人在快速变化的环境中为了生存和实现抱负而做出的策略性选择。这不仅仅是关于法律职业的历史,更是关于知识分子如何在新旧交替的十字路口,定义自身专业身份和社会角色的精彩案例研究。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