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vops with Kubernetes

Devops with Kubernetes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Hideto Saito & Hui Chu... 著
圖書標籤:
  • DevOps
  • Kubernetes
  • Containerization
  • Cloud Native
  • Microservices
  • CI/CD
  • Automation
  • Docker
  • Infrastructure as Code
  • Monitoring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瀾瑞外文Lanree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Packt Publishing
ISBN:9781788396646
商品編碼:28449233820
包裝:平裝
外文名稱:Devops with Kubernetes
齣版時間:2016-09-22
頁數:382
正文語種:英語

具體描述

圖書基本信息

Devops with Kubernetes
作者: Hideto Saito;Hui-Chuan Chloe Lee;Cheng-Yang Wu;
ISBN13: 9781788396646
類型: 平裝(簡裝書)
語種: 英語(English)
齣版日期: 2016-09-22
齣版社: Packt Publishing
頁數: 382
重量(剋): 653
尺寸: 23.495 x 19.1008 x 2.0066 cm


雲原生應用架構與實踐:微服務、容器化與自動化運維的深度探索 本書聚焦於現代軟件交付的基石——雲原生技術棧,深入剖析如何構建、部署和管理高性能、高可用、可擴展的分布式應用係統。 在當今快速迭代的數字化浪潮中,傳統的單體應用架構已難以支撐企業對敏捷性、彈性和成本效益的極緻追求。本書將帶領讀者跨越從微服務設計理念的建立,到容器化技術的精細化管理,再到自動化運維流程的構建與優化,進行一場全麵的技術棧升級之旅。 第一部分:微服務架構的藍圖與實現 本部分是理解現代應用拆分與治理的基石。我們將不再滿足於對微服務的錶麵化討論,而是深入到其設計的核心權衡與挑戰之中。 第一章:從單體到服務的蛻變:架構決策的藝術 1.1 業務域驅動的拆分策略(DDD在微服務中的應用): 詳細闡述如何利用領域驅動設計(DDD)的限界上下文(Bounded Contexts)來指導服務邊界的劃分,避免“微服務的陷阱”——過度拆分或耦閤。我們將探討如何識彆核心領域、支撐領域和通用領域。 1.2 通信模式的深度對比:同步與異步的抉擇: 深入分析 RESTful API(同步調用)的局限性,並重點闡述基於消息隊列(如 RabbitMQ, Kafka)的異步通信模式如何提升係統的彈性與解耦度。包括事務性保障(如 SAGA 模式)的實現細節。 1.3 數據一緻性與事務管理: 探討分布式事務的復雜性,對比兩階段提交(2PC)的局限性,並著重介紹補償性事務(Saga)在事件驅動架構中的具體落地,確保數據最終一緻性。 第二章:服務間協作與治理的挑戰 2.1 服務發現與注冊機製: 講解客戶端負載均衡和服務注冊中心(如 Consul, Eureka)的工作原理,以及如何構建健壯的服務發現機製,實現動態服務地址的管理。 2.2 容錯機製的設計與實現: 係統的穩定性建立在對失敗的預期之上。本章詳細介紹熔斷器(Circuit Breaker)、艙壁(Bulkhead)、限流(Rate Limiting)和超時重試策略,並結閤 Hystrix/Resilience4j 等框架的實際代碼示例進行演練。 2.3 API 網關層:統一入口與安全屏障: 深入探討 API Gateway 的職責,包括請求路由、身份驗證/授權(OAuth 2.0/JWT)、請求聚閤以及壓力控製。我們將對比 Nginx、Kong 和 Spring Cloud Gateway 的不同優勢與應用場景。 第二部分:容器化生態的基石技術與進階管理 本部分將聚焦於容器技術生態的核心組件,不僅僅是學會運行容器,而是理解如何以生産環境標準來管理容器的生命周期、資源和安全。 第三章:容器運行時與鏡像構建的最佳實踐 3.1 容器的本質與核心技術棧: 剖析 Linux 內核中的 Namespace 和 Cgroup 如何實現容器的隔離與資源限製,理解 OCI(開放容器倡議)標準的重要性。 3.2 優化鏡像構建的藝術: 探討 Dockerfile 編寫中的性能考量,如多階段構建(Multi-stage builds)以減小最終鏡像體積,利用緩存層級優化構建速度,以及如何安全地管理敏感信息。 3.3 容器網絡模型解析: 深入理解 CNI(容器網絡接口),對比 Overlay 網絡(如 Flannel, Calico)的工作原理,以及如何配置宿主機與容器間的網絡通信,確保服務間的互通性。 第四章:存儲在雲原生中的挑戰與解決方案 4.1 持久化存儲的理解與選擇: 區分容器的臨時存儲(EmptyDir, HostPath)與持久化存儲(PersistentVolume, PV/PVC)。 4.2 容器存儲接口(CSI)的生態: 詳細介紹 CSI 驅動的架構,以及如何集成主流的分布式存儲係統(如 Ceph, GlusterFS, 或雲廠商的塊存儲)來為有狀態服務提供可靠的數據持久層。 4.3 狀態化應用的部署策略: 專門針對數據庫、消息隊列等有狀態服務,講解如何使用 StatefulSets 進行有序部署、滾動更新和數據備份恢復策略。 第三部分:自動化部署與持續交付流水綫(CI/CD) 實現雲原生的高效交付,關鍵在於建立一個快速、可靠且可重復的自動化流程。本部分將關注實踐層麵的自動化工具鏈構建。 第五章:配置管理與環境一緻性 5.1 配置中心的角色與實現: 講解配置與代碼分離的必要性,對比硬編碼、配置文件、環境變量、以及專業的配置中心(如 Nacos, Apollo)的優缺點。 5.2 聲明式配置的威力: 引入基礎設施即代碼(IaC)的概念,重點介紹如何使用工具(如 Ansible, Terraform)來定義和管理底層雲資源,確保開發、測試、生産環境的一緻性。 5.3 秘密管理的安全實踐: 如何安全地管理數據庫密碼、API 密鑰等敏感信息,對比使用 Vault 或 Kubernetes Secrets 的最佳實踐和安全風險。 第六章:構建健壯的交付流水綫 6.1 CI 階段:自動化測試與製品管理: 設計一個高效的持續集成流程,包括單元測試、集成測試的自動化觸發,以及如何將通過驗證的製品(如 Docker 鏡像)安全地推送到製品庫。 6.2 CD 階段:策略與部署流程: 詳細探討不同的部署策略,如藍綠部署(Blue/Green)、金絲雀發布(Canary Release)的原理與迴滾機製。講解如何使用 CI/CD 工具(如 Jenkins, GitLab CI, Tekton)編排這些復雜流程。 6.3 部署驗證與自動化迴滾: 在自動部署完成後,如何通過預設的健康檢查(Liveness/Readiness Probes)和性能指標監控,來自動判定部署是否成功,並在失敗時觸發無縫迴滾。 第四部分:可觀察性與運維智能(Observability) 成功的雲原生係統必須具備高度的自愈能力,這依賴於對係統運行狀態的全麵洞察。 第七章:日誌、指標與分布式追蹤的集成 7.1 集中的日誌收集架構: 介紹 ELK/EFK 棧(Elasticsearch, Logstash/Fluentd, Kibana)在容器環境下的部署模式,以及如何規範化日誌格式(如 JSON),實現高效的檢索和分析。 7.2 指標的黃金信號與監控: 講解 Prometheus 的核心原理(拉取模型、TSDB),如何定義 ServiceMonitor 來自動發現目標,以及如何使用 Alertmanager 建立告警分級與通知機製。 7.3 分布式追蹤的必要性: 解釋為什麼傳統日誌無法解決跨服務調用鏈追蹤的問題,深入剖析 OpenTracing/OpenTelemetry 規範,並演示 Jaeger/Zipkin 如何幫助定位微服務間的延遲瓶頸。 第八章:自動化運維與自愈係統的構建 8.1 智能告警與噪音削減: 探討如何聚閤、抑製和去重告警,避免“告警風暴”,並引入 AIOps 的初步概念,通過曆史數據預測潛在故障。 8.2 故障演練(Chaos Engineering): 介紹混沌工程的基本原則,如何設計安全、可控的故障注入實驗(如網絡延遲、服務宕機),以提前暴露係統在極端條件下的脆弱性。 8.3 運維自動化腳本與工具鏈整閤: 結閤上一章的工具鏈,展示如何編寫腳本或使用 Runbook 自動化地響應常見的告警場景,真正實現“少介入,高效率”的運維目標。 總結: 本書旨在提供一個全麵且深入的知識框架,幫助讀者掌握構建新一代彈性和可擴展應用所需的技術深度和工程思維。我們強調理論與實踐的結閤,確保每一項技術選擇都有清晰的架構考量和可復用的落地方案。完成本書的學習,您將能夠自信地領導或參與到雲原生時代的軟件架構設計與交付工作中。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實操性強到讓人想立刻關掉電腦去動手操作。作者提供的每一個示例代碼塊都經過瞭精心的打磨,上下文關聯緊密,沒有那種生硬的、為瞭演示某個功能而存在的孤立代碼段。尤其是關於“GitOps工作流的端到端實現”這部分,它詳細演示瞭如何使用ArgoCD或FluxCD來同步Git倉庫中的K8s配置,並且優雅地處理瞭配置漂移(Configuration Drift)的檢測和修復機製。這簡直就是為我們這種追求高自動化、低人工乾預的團隊量身定做的指南。不過,我也注意到,雖然對主流工具覆蓋全麵,但對於一些新興的、專注於特定領域的Operator(比如針對數據庫或消息隊列的K8s Operator),介紹得相對略少。我個人對如何設計和維護一個健壯的自定義Operator非常感興趣,期待書中未來版本能在這方麵增加深度內容。總體來說,這本書的實戰價值極高,它不僅僅是一本參考手冊,更像是一套已經被驗證過的、可復製的工程方法論。

評分

說實話,這本書的開篇讓我有些意外,它並沒有直接跳入晦澀難懂的YAML配置細節,而是花瞭大篇幅去闡述DevOps文化在雲原生時代下的演進和重塑。這種宏觀的視角很新穎,它幫助我重新審視瞭我們團隊目前推行DevOps過程中遇到的那些“文化摩擦”和“工具堆砌”的問題,意識到工具的背後,是流程和理念的正確性在起決定作用。作者的敘事風格非常流暢,像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工程師在娓娓道來,沒有那種冷冰冰的教科書腔調,而是充滿瞭實戰中的智慧和教訓。我特彆欣賞其中關於“可觀測性”那一章的論述,它沒有僅僅停留在Prometheus和Grafana的簡單介紹上,而是深入探討瞭如何構建一個真正能夠反映係統健康狀況的指標體係,以及如何在故障發生時快速定位問題的SRE思維。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更深入地講解Kubernetes在邊緣計算場景下的部署策略,因為我們目前正在探索將部分服務下沉到更靠近用戶側的節點上運行,那裏對資源限製和網絡延遲的要求更為苛刻。如果能提供一些針對這些特定場景的性能調優技巧,那這本書的價值將再次提升一個颱階。

評分

當我翻到中間關於安全性的章節時,我不得不佩服作者對細節的執著。在容器化和微服務架構中,安全邊界的模糊性一直是我的一個痛點。這本書詳盡地介紹瞭如何利用RBAC、Network Policies以及Secret管理工具(比如Vault或Kubernetes原生Secrets的加密存儲)構建縱深防禦體係。我發現書中提到的一些零信任網絡模型在Kubernetes環境下的落地細節非常寶貴,這比我以往看到的那些浮於錶麵的“加固”建議要實在得多。它不僅僅是告訴你“應該做什麼”,更重要的是“如何一步步做成”。例如,對於鏡像供應鏈的安全掃描和簽名驗證流程,書中的描述清晰地指齣瞭每一步驟可以集成的具體工具和最佳實踐時機。我希望後續的章節能對Service Mesh(比如Istio或Linkerd)在DevOps流程中的集成復雜度做一個客觀的評估,特彆是如何平衡其帶來的強大流量控製能力與運維復雜度的取捨。目前來看,這本書在平衡理論深度和工程實踐的廣度上做得非常齣色,它既能滿足初學者快速上手的需求,也能讓資深從業者從中獲得新的啓發和思考角度。

評分

這本《DevOps with Kubernetes》的封麵設計得非常現代,黑白灰的色調配上簡潔的幾何圖形,一眼就能看齣是技術類的專業書籍。我拿到手的時候,首先被它的厚度吸引瞭,這感覺就像是手裏握著一本武功秘籍,沉甸甸的,讓人充滿期待。我之前對Kubernetes的應用場景瞭解得比較零碎,多數是通過在綫文檔和社區論壇拼湊起來的知識體係,總感覺缺少一個係統性的框架。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個從理論到實踐的完整路綫圖,尤其是在CI/CD流程的自動化集成方麵,希望能看到一些開箱即用的解決方案或者至少是深刻的架構思考。這本書的排版非常清晰,代碼示例的字體大小和行距都考慮得恰到好處,這對於長時間閱讀技術文檔來說太重要瞭,眼睛不容易疲勞。我特彆關注書中是否詳細探討瞭GitOps的最佳實踐,以及如何利用Kubernetes的聲明式配置能力來管理整個生命周期,而不是僅僅停留在部署容器這一層麵。如果能深入剖析Helm Chart的進階用法,比如如何處理復雜的依賴關係和多環境配置差異,那對我現階段的工作將是巨大的助力。總而言之,初看之下,這本書展現齣瞭極高的專業性和係統性,讓人有理由相信它能成為我未來一段時間內的重要參考資料。

評分

閱讀這本書的過程,與其說是學習,不如說是一次係統性的“知識對齊”。它成功地將分散在各個角落的DevOps理念、雲原生技術棧和Kubernetes的底層機製,整閤進瞭一個連貫的敘事框架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對“基礎設施即代碼”在Kubernetes生態中的高級應用探討,特彆是如何利用Kustomize和Terraform的協作來管理跨雲環境的資源配置,這解決瞭我們團隊在多雲部署中遇到的版本控製和狀態管理難題。書中的圖錶繪製得極為專業,特彆是關於流量路由和故障注入測試的架構圖,簡潔明瞭地闡釋瞭復雜的概念。當然,任何技術書籍都無法完全涵蓋瞬息萬變的技術發展,我略微希望能看到更多關於eBPF技術在Kubernetes網絡和安全觀測中的前沿應用案例,這可能是這本書未來可以擴展的方嚮。但就目前而言,這本書提供瞭一個非常堅實和前瞻性的基礎,對於任何希望在Kubernetes平颱上構建現代化、可靠、可擴展係統的工程師來說,它都是一本不容錯過的裏程碑式的作品。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