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简介
《读名著学英语:格列佛游记(英汉对照)》以格列佛船长的口吻叙述了周游小人国、大人国、飞岛国和“慧驷”国的经历。作者以神奇的想象、夸张的手段对英国政体进行了批判,尤其对统治阶段的腐败、无能、毒辣等作了痛快淋漓的鞭挞。
作者简介
作者:(英国)斯威夫特(Jonathan Swift) 译者:张晨光
斯威夫特(Jonathan Swift),英国18世纪杰出的政论家和讽刺小说家。以《格列佛游记》《一只桶的故事》等作品闻名于世。《格列佛游记》是斯威夫特晚年呕心沥血的创作,也是其重要的代表作。这是一部杰出的游记体讽刺小说,同时也是神话、寓言、理想国的蓝图,1726年,此书以主人公自述的语气匿名出版。
评价一: 这本书的排版简直是为我这种英语学习的“老顽固”量身定做的。我一直觉得市面上很多双语对照的书,要么是英文在前中文在后,翻页查找起来特别费劲,要么就是左右两栏对比,字体小得让人眼睛发花。但这一本《格列佛游记》的处理方式非常巧妙。它把原著的精髓和现代的阅读习惯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每一次阅读长句时,如果英文部分稍微有些吃力,目光稍微一移,就能在紧随其后的中文翻译中找到精确的对应,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比对着字典查单词高效多了。而且,这不仅仅是简单的直译,译文的流畅度和对原著讽刺意味的把握,也让我这个学了多年英语的老家伙都感到惊喜。它让我重新审视了以往那些以为自己“看懂了”的经典段落,原来在语言的细微差别里,斯威夫特的幽默感被翻译得淋漓尽致。对于希望通过经典文学来提升综合英语水平的人来说,这种沉浸式的学习体验是无价的,它让枯燥的词汇积累变成了享受故事的过程。
评分评价四: 这本《格列佛游记》的版本,对于我这种追求阅读效率的职场人士来说,简直是效率神器。我每天通勤的时间非常宝贵,常常需要在快速阅读和精细咀嚼之间切换。这本书的排版设计让这种切换变得毫不费力。它不像那种将全英文和全中文段落生硬拼接的版本,让人读着读着就被打断思绪。它更像是一种动态的、可渗透的对照系统。我可以用眼睛快速扫过英文,主要依靠语感和上下文理解大意,遇到生僻的词汇或复杂的从句结构时,目光自然就会下沉到中文部分进行校验,整个阅读流程是连续且流畅的,中间几乎没有“断点”。这极大地提高了我在不牺牲理解深度的情况下阅读英文原著的速度。如果说阅读经典是目标,那么这本书的编排方式,就是最省油且最顺畅的交通工具,让我感觉自己真正掌控了阅读的节奏,而不是被文字的排布所控制。
评分评价三: 我通常是个只看电子书的人,很少会特地为一本实体书写评价,但这次必须破例。我买过许多号称“双语”的书,但它们往往在“双语”的质量上翻车——要么是英文版是删节的,要么中文版翻译得像是机器生成的。这本书彻底打消了我的疑虑。它对原著的忠实度令人钦佩,特别是那些关于利立浦特人、布罗卜丁那格人的社会结构和政治讽刺的段落,翻译者显然下了极大的功夫去捕捉那种微妙的语境。我特别留意了几个关键的哲学性讨论部分,发现中文译文不仅准确传达了意思,更重要的是,它保留了斯威夫特那种冷峻、略带嘲弄的语调,这一点是很多翻译版本中缺失的灵魂。对于那些想把英语阅读从“看懂”提升到“品味”阶段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绝佳的范本。它不仅仅是工具书,它本身就是一本值得反复研读的文学品。
评分评价五: 最让我欣赏的是这本书所展现出的编辑的用心,这不仅仅是把两个语言的版本拼凑在一起那么简单。从装帧的质感上就能看出,它是一本被精心制作出来的书。纸张的厚度适中,没有廉价书籍那种油腻感,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干涩。更重要的是,它在内容呈现上做到了真正的“双语名著”的承诺。它提供的不仅仅是故事,更是一种文化理解的载体。阅读《格列佛游记》本身就是对启蒙时代社会批判的一次深刻体验,而有了精准的中英对照作为辅助,我能更深入地体会到英语语言是如何构建这种批判的。比如,书中对某些官僚行为的描述,英文原文的措辞往往非常克制但尖锐,而中文翻译恰如其分地捕捉到了这种“不动声色的讽刺”。这让学习者不光是学会了词汇,更是理解了西方文学中“言外之意”的表达方式。这是一次物超所值的阅读体验,真正实现了文学欣赏与语言学习的完美结合。
评分评价二: 说实话,我买这本书的时候心里是有点打鼓的,毕竟“世界文学名著”的名头太大,很多时候名不副实,要么是过度简化的“儿童版”,要么就是翻译腔过重,读起来味同嚼蜡。但当我翻开这本《格列佛游记》的中英对照版本后,立刻感到了一种尊重读者的诚意。首先,英文字体的选择非常大气,清晰易读,即便是长篇的描述,也不会让人感到视觉疲劳。更重要的是,它的“中英英汉对照”的结构,让我有了一种多维度的阅读体验。我可以纯粹沉浸在乔纳森·斯威夫特的笔触下,感受他那近乎残酷的批判精神;当我需要深度理解某个特定的历史典故或文化背景时,中文的解释就像一个贴心的导游,立刻把我带回了十八世纪的英国语境。这种结构设计,让我感觉自己不是在“学习”一本书,而是在“对话”一部伟大的作品,不同语言层面的回响,让故事的深度又增加了一层。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其装帧,它是一扇通往世界文学殿堂的坚实桥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