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科学史上的365天
:288.00元
作者:魏凤文 武轶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4-01
ISBN:978730248613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阅读:感受人类探索的维度
深思:领悟科学发现的广度
全彩印刷,精装大部头
内容提要
作者把经过挑选的近现代科技重大发明、发现、重要事件、人物和具有影响力故事,以独特的365天的编排方式展示出来,图文并茂,力求完整地呈现出每一个科学事件的精彩瞬间,以及科学人物的求真质疑、坚持不懈的科学精神;让年轻读者从阅读中品味那些的科学事件之初的弱小和过程之艰难,感受科学上的探索和发明发现的意义和价值。
书中内容不拘体系,不按学科,混合了数学、物理、天文、生物、环境、医学、航空航天、地质地理、动物植物、计算机和网络、工程灾难及少量的高技术企业产品;连贯阅读可以触发联想,放大阅读的效果。
目录
1月
01日 1885年数字世界中的发现 3
02日 1928年剑桥“飞人”——狄拉克4
03日 2012年“砖厂危机”中的清醒者——大卫·温伯格 6
04日 1903年杀死了大象的“电流大战”9
05日 2006年蜂群衰竭失调症 12
06日 2011年太阳帆船 14
07日 2008年生而不凡的石墨烯 16
08日 2014年绝路逢生——“黄色巨人”的兴衰 19
09日 2012年能吸收二氧化碳的“神奇树”21
10日 2015年从大亚湾到江门——中国中微子研究 23
11日 1935年科学圣徒——钱德拉塞卡25
12日 1967年蜜蜂摇摆舞 31
13日 2014年神奇的塑料细胞 33
14日 1901年量子论的诞生——普朗克34
15日 2001年“维基”出世——威尔士36
16日 1913年“印度之子”——数学奇才拉马努金 39
17日 1916年史瓦西和他的黑洞解 42
18日 2013年眼镜大战——谷歌和反谷歌眼镜 44
19日 1736年瓦特与蒸汽机 45
20日 2012年一把双刃剑——病毒突变研究47
21日 2011年第三种古代智人——丹尼索瓦人 49
22日 2010年66只天空之眼——阿塔卡玛天线阵 51
23日 1995年地球的盔甲——臭氧层 52
24日 2007年走向世界的针灸学 54
25日 1999年虚拟天文台 57
26日 1926年波动方程的建立——薛定谔59
27日 2012年数学王国中的错乱人生——纳什 62
28日 1978年颠倒因果的“惠勒猫” 64
29日 1886年轮子世界的开始——奔驰问世67
30日 2010年虚拟革命——BBC的大型制作 69
31日 1958年火箭人传奇——布劳恩 71
2 月
01 日 1964 年夸克之父——盖尔曼 74
02 日 1970 年从“克莱顿喷泉”到光纤76
03 日 2005 年切尔诺贝利核电事故 78
04 日 2004 年脸书问世——扎克伯格 80
05 日 2003 年生态灾难——外来生物入侵84
06 日 2013 年并非死寂的南极大陆 86
07 日 1805 年波兹尼和医用内窥镜 88
08 日 1700 年伯努利数学世家 90
09 日 1977 年深海热泉与海底“烟囱”93
10 日 1993 年全球卫星导航与定位技术95
11 日 1963 年科学中的艰难跋涉者——埃尔萨塞 97
12 日 2014 年向太阳挑战——核聚变激光点火 100
13 日 2012 年寻求“诗意的生活”——保护土地 102
14 日 1911 年人工器官之父——考尔夫104
15 日 2012 年可燃冰的开发 105
16 日 1952 年超声医学之父——维尔德107
17 日 1978 年数学大隐——陈景润 108
18 日 2003 年虚拟人研究 111
19 日 1869 年元素周期表诞生 112
20 日 999 年形形的数字“0” 114
21 日 2006 年地外生命探索 117
22 日 2010 年天气——厄尔尼诺现象119
23 日 2005 年奇特的暗星系 121
24 日 1987 年高温超导研究 122
25 日 2013 年健康饮食模式——地中海饮食124
26 日 2014 年向癌症宣战——国际癌症基因组联盟 126
27 日 2008 年植物“诺亚方舟”——末日种子库 128
28 日 1953 年揭开生命的奥秘——DNA 双螺旋结构 129
3 月
01 日 1953 年“黑匣子”问世 132
02 日 1896 年贝克勒尔发现放射性 134
03 日 1960 年网络时代的播种者——立克里德 135
04 日 2013 年悄然打响的无人机大战138
05 日 2013 年人脑连接组计划 140
06 日 1940 年偶然的发现——PN 结 142
07 日 2009 年开普勒太空望远镜计划143
08 日 1865 年现代遗传学之父——孟德尔145
09 日 2016 年黑白世界的对决——人机大战147
10 日 1628 年显微组织学之父——马尔皮基150
11 日 1986 年“鱼房子”和3D 打印技术 152
12 日 1989 年走向世界的万维网 154
13 日 1781 年恒星天文学之父——赫歇尔157
14 日 1988 年令人神往的“π” 159
15 日 1925 年开拓宇宙的人——哈勃163
16 日 1851 年病毒的发现——贝杰林克166
17 日 2002 年“波茨坦土豆”与全球气候变暖 168
18 日 1905 年从光量子假说到光子 170
19 日 1871 年霍乱与伦敦下水道工程172
20 日 1800 年从青蛙腿到伏打电池——伽瓦尼 174
21 日 1925 年不相容原理的建立 176
22 日 1974 年世界智库——罗马俱乐部177
23 日 2007 年神秘的布尔巴基 180
24 日 1882 年“吸血鬼”的真面目 183
25 日 1931 年哥德尔的“不完全性定理”185
26 日 1959 年濒危动物的“诺亚方舟”188
27 日 2012 年地球生命起源于“脏雪球”——惠普尔 191
28 日 1770 年应用数学的先驱——拉普拉斯194
29 日 1974 年兵马俑出土 196
30 日 1996 年工程师之戒 198
31 日 2014 年珀特神经系统研究中心200
4 月
01 日 1948 年大爆炸宇宙学的诞生 201
02 日 2013 年脑活动图谱10 年计划 204
03 日 1914 年大自然的启示——活性污泥污水处理 206
04 日 1969 年首例全人工心脏移植 208
05 日 1991 年风驰电掣的伽马射线暴209
06 日 1926 年摩根和他的“果蝇世界”212
07 日 1912 年宇宙射线的发现 214
08 日 1911 年超导科学之父——昂内斯 216
09 日 2013 年从果冻到气凝胶 218
10 日 2003 年解读生命密码——人类基因组计划 221
11 日 2005 年菲尔兹奖的首位女数学家——米尔扎哈尼 223
12 日 1961 年永远的英雄——加加林225
13 日 1915 年大陆板块漂移说——魏格纳226
14 日 1995 年“游侠”——“时代的先知”凯利 228
15 日 2001 年刘徽——中国古代数学的奠基人 231
16 日 1896 年大自然的警告——全球变暖232
17 日 2014 年地球的“表兄弟”——“开普勒-186f” 235
18 日 1955 年陨落——爱因斯坦辞世237
19 日 1965 年惊人的摩尔定律 240
20 日 2000 年真假皇太子之谜 242
21 日 2015 年系外行星探索 244
22 日 1927 年不确定性原理的诞生 248
23 日 2009 年大数据时代的“尤里卡”251
24 日 1990 年人类的“千里眼”——哈勃空间望远镜 254
25 日 1954 年实用光电池问世 256
26 日 1935 年对称与守恒——诺特定理258
27 日 1982 年擒住单个原子的扫描隧道显微镜 260
28 日 1903 年“巴甫洛夫很忙……”262
29 日 1980 年黑洞——霍金的宇宙263
30 日 1777 年数学王子——高斯 269
5 月
01 日 1935 年卡皮查和他的“克里姆林宫书笺” 272
02 日 1998 年“画蛇添足”的宇宙常量Λ276
03 日 1888 年液晶的发现 279
04 日 2011 年广义相对论的验证——引力探测器B 280
05 日 1703 年0 和1——二进制 283
06 日 1953 年二十年磨一剑——人工心肺机284
07 日 1881 年微生物学之父——巴斯德286
08 日 1994 年超光速航天器设想——“曲速引擎” 290
09 日 1967 年冠状动脉搭桥术开创者——法瓦洛罗 293
10 日 2004 年标示生命的条形码 295
11 日 1947 年旅鸽的哀鸣 296
12 日 1941 年现代计算机之父——楚泽298
13 日 1926 年弗朗西斯大坝之灾 300
14 日 1973 年在太空飞行的实验室 304
15 日 1953 年生命的“原始汤” 305
16 日 2014 年“猫捉老鼠”的“罗塞塔”308
17 日 1796 年免疫学之父——詹纳 311
18 日 1618 年长存于世的丰碑——开普勒三定律 313
19 日 1891 年西伯利亚大铁路 316
20 日 1977 年数码照相机之父——塞尚317
21 日 2010 年文特尔及其“合成生命”——辛西娅 319
22 日 1973 年创始以太网——梅特卡尔夫323
23 日 1959 年《梦游者》——改变对宇宙看法的人 325
24 日 1931 年宇宙大爆炸理论之父——勒梅特 328
25 日 1935 年动物行为之谜 330
26 日 1967 年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发现333
27 日 2014 年神秘的谷歌X 实验室 334
28 日 2008 年“贵州天眼”——中国大型射电望远镜 337
29 日 1919 年爱因斯坦的“光线称重实验”339
30 日 1832 年数学奇星——伽罗瓦 342
31 日 1665 年旷世工程——百年微积分344
6 月
01 日 1878 年泰桥之灾 346
02 日 1875 年电话发明者——贝尔 348
03 日 1991 年与“火神”共舞——莫里斯与卡蒂亚 350
04 日 2014 年从“风语者”到“密码朋克”353
05 日 2011 年人工反氢原子 356
06 日 2014 年反氘核的发现 358
07 日 2014 年图灵测试——“小男孩”尤金360
08 日 1962 年约瑟夫森和隧道效应 362
09 日 2010 年天下一家亲——人类起源研究364
10 日 2005 年雄心勃勃的“蓝脑计划”366
11 日 2012 年“天空之眼”——欧洲天体望远镜 368
12 日 1716 年显微镜之父——列文虎克370
13 日 1892 年指纹识别技术 372
14 日 1822 年计算机之父——巴贝奇373
15 日 2006 年蓝色发光二极管艰难出世377
16 日 2012 年“神舟”与“天宫一号”成功对接 380
17 日 2013 年中国超级计算机五连冠——“天河二号” 381
18 日 1972 年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383
19 日 1741 年数学伟人——欧拉 385
20 日 2006 年“神威·太湖之光” 388
21 日 2012 年解读360 万年的北极“天书” 390
22 日 1982 年神秘的“量子纠缠”——贝尔与阿斯佩 392
23 日 1912 年人工智能之父——阿兰·图灵396
24 日 1639 年一棵“能思想的苇草”——帕斯卡 398
25 日 1918 年西班牙大流感 400
26 日 1974 年横扫世界的条形码 402
27 日 1992 年神经医学科普——萨克斯404
28 日 1974 年氯氟烃全面遭禁 407
29 日 1941 年对有机生命体情有独钟——麦克林托克 409
30 日 2013 年抗击人——何大一412
7 月
01 日 2008 年火星“探水” 419
02 日 1615 年奇妙的对数 421
03 日 1977 年成像技术 424
04 日 2012 年等待了48 年的希格斯子 426
05 日 1687 年自然科学史上的世纪伟人——牛顿 428
06 日 1577 年“黑色审讯”——斑疹伤寒的故事 431
07 日 1966 年光纤通信之父——高锟434
08 日 2011 年航天飞机悲喜30 年 436
09 日 2009 年“冰冻方舟”计划 437
10 日 1856 年创造20 世纪的人——特斯拉 439
11 日 1997 年人类的胞兄弟——尼安德特人442
12 日 1913 年原子理论的创建——玻尔443
13 日 1956 年达特茅斯大会——人工智能工程 447
14 日 2004 年“黑洞大战”——霍金450
15 日 1943 年洛杉矶大雾的启示 453
16 日 1969 年人类登月 455
17 日 1990 年迈向新世纪的脑科学——“脑10年”工程 456
18 日 1968 年“一粒沙,芯世界”——英特尔公司 458
19 日 1994 年彗星撞击木星奇观 460
20 日 1956 年中微子之谜 463
21 日 1974 年条件的生命研究 466
22 日 2013 年从神话到现实——量子信息隔空传送 468
23 日 1999 年搜寻暗物质和黑洞的“钱德拉” 469
24 日 1912 年备受争议的“优生学”472
25 日 1978 年首例试管婴儿 474
26 日 1958 年太空百慕大——范艾伦辐射带476
27 日 1964 年“CP”对称破坏的发现 478
28 日 2011 年反质子的发现 480
29 日 1925 年矩阵力学的诞生——海森堡483
30 日 1959 年商用集成电路之父——诺伊斯485
31 日 2014 年鸟可能是恐龙进化来的486
8 月
01 日 1977 年蚂蚁人生——威尔逊 488
02 日 1932 年正电子的发现 490
03 日 1805 年4 元数的诞生 492
04 日 1968 年神奇的托卡马克 494
05 日 2011 年“细胞修理工” 496
06 日 1945 年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497
07 日 1979 年施乐帕克传奇 501
08 日 1900 年无冕数学——希尔伯特503
09 日 1945 年曼哈顿计划 505
10 日 1955 年一个不应遗忘的名字——汤飞凡 508
11 日 1979 年方正人生——王选的选择512
12 日 1908 年福特T 型车 514
13 日 1960 年深海探幽 516
14 日 2005 年转了三百多年的“牛顿桶”518
15 日 1952 年格莱塞与他的气泡室 520
16 日 2006 年SARS 十五年祭 522
17 日 2017 年一场壮观的时空涟漪——第五次引力波来袭 525
18 日1938 年电子显微镜问世 527
19 日 1964 年同步通信卫星之父——罗森529
20 日 1991 年反混沌说——考夫曼 531
21 日 1914 年不幸中的万幸——弗伦德里克533
22 日 2015 年深太空的“漂流瓶”——“先锋者”和“旅行者” 535
23 日 2003 年太空中的“红外眼” 537
24 日 2006 年冥王星被降为“矮行星”540
25 日 2016 年目标比邻星b—“突破摄星计划” 541
26 日 1743 年近代化学之父——拉瓦锡544
27 日 2001 年碳纳米管分子计算机 546
28 日 1980 年的比尔·盖茨547
29 日 1927 年消失的克洛维斯文化 549
30 日 1968 年大陆板块结构说 552
31 日 1909 年战胜梅毒——欧立希 554
9 月
01 日 1838 年近代地质学之父——赖尔556
02 日 1969 年阿帕传奇 558
03 日 1867 年之父——诺贝尔 562
04 日 1952 年“科学救星”沙尔克 564
05 日 1860 年分子论的创建——阿伏伽德罗567
06 日 1983 年当代科幻——阿西莫夫568
07 日 1998 年全球大的知识库——谷歌崛起 570
08 日 2011 年由金属构造生命——无机生命研究 572
09 日 1985 年奇异的量子点 574
10 日 1923 年波粒二象性的发现 576
11 日 1939 年直升机之父——西科斯基578
12 日 1958 年基尔比与他的集成电路580
13 日 1985 年首例微创手术 582
14 日 2015 年跨越百年的梦想成真——引力波探测 584
15 日 1830 年蒸汽机车之父——史蒂文森589
16 日 2010 年“百年星舰计划”——反物质动力飞船 591
17 日 1991 年从“生态球”到“生物圈2 号” 594
18 日 2014 年探索暗物质——“科学沙皇”丁肇中 597
19 日 1994 年揭开费马大定理之谜 601
20 日 1905 年野生鸟类之友——“奥杜邦”的世界 605
21 日 1970 年干细胞移植 607
22 日 1791 年电磁学之父——法拉第610
23 日 1846 年天文学小数字中的惊人发现613
24 日 1956 年深海探奇——库斯托 614
25 日 1905 年狭义相对论的诞生 616
26 日 1972 年警世之作——增长的极限618
27 日 1962 年寂静的春天 621
28 日 1928 年青霉素问世 624
29 日 2009 年纳米科学——一把双刃剑626
30 日 2011 年超级计算机模拟“虚拟宇宙”628
10 月
01 日 1847 年西门子与他的“世界超级帝国” 630
02 日 1836 年一次的航行 632
03 日 1956 年子的发现 634
04 日 1990 年“自然世界”——艾登堡636
05 日 2015 年青蒿素之路——屠呦呦638
06 日 1956 年为地球确定年龄——帕特森641
07 日 1975 年神奇的触摸屏 642
08 日 1974 年太空“双人舞”——存在引力波的证据 644
09 日 1972 年超级计算机之父——克雷647
10 日 2011 年火星生命之谜——提森特651
11 日 1977 年激光器的发明 652
12 日 1958 年隧道二极管——江崎 655
13 日 1981 年格莱特与纳米科学 656
14 日 1925 年电离层的发现 658
15 日 1997 年的谢幕——别了!“卡西尼”! 660
16 日 2011 年世界因他而改变一代计算机传奇——乔布斯 662
17 日 1967 年弱电统一的“轻子模型”——温伯格 664
18 日 1828 年挪威之子——阿贝尔 667
19 日 1943 年链霉素背后的故事 670
20 日 1973 年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674
21 日 1803 年原子论的建立 675
22 日 1941 年机器人事件 677
23 日 1951 年永生的“海拉细胞” 679
24 日 1939 年台电子计算机ABC681
25 日 1930 年爱因斯坦的“光盒子”684
26 日 1927 年量子力学世纪大论战——第五届索尔维大会 685
27 日 1967 年标准模型的研究 689
28 日 1948 年“净化空气从这里开始!”692
29 日 2007 年探索磁单极子 693
30 日 2005 年生物假肢——从车库中走出来的“勒克斯” 695
31 日 1952 年氢弹之父——泰勒 698
11 月
01 日 1959 年从比萨塔到哈佛塔——引力效应实验 700
02 日 2000 年国际空间站 702
03 日 1960 年由使命统领的“美敦力”703
04 日 1962 年自然科学革命的结构 706
05 日 1929 年勇敢的发明——心导管709
06 日 1947 年大沼泽地之殇——玛乔莉·道格拉斯 711
07 日 1940 年断桥惊魂 714
08 日 1895 年放射医学之父——伦琴716
09 日 1964 年博学多才的祖冲之 718
10 日 1974 年J/ψ 粒子的发现 719
11 日 1984 年复杂学与圣塔菲研究所720
12 日 2014 年“菲莱号”登上了彗星724
13 日 1990 年从步态研究到数学生物学726
14 日 1985 年神奇的富勒烯家族 727
15 日 1948 年量子电动力学创始人——费曼729
16 日 2015 年科学界的一匹“黑马”——格兰萨索国家实验室 731
17 日 1846 年百年光学巨人——蔡司传奇734
18 日 1962 年混沌理论——蝴蝶效应738
19 日 1711 年科学史上的彼得大帝——罗蒙诺索夫 740
20 日 1925 年电子自旋的发现 742
21 日 1905 年一个震撼了世界的公式744
22 日 1841 年有机化学之父——李比希746
23 日 2014 年北斗导航卫星 749
24 日 1859 年揭示生物进化之谜 750
25 日 1915 年广义相对论的创建 752
26 日 1894 年控制论之父——维纳 755
27 日 1977 年第三类生命——古菌 759
28 日 1660 年英国皇家学会成立 761
29 日 1944 年四联症BT 分流术 763
30 日 1935 年不死不活的“薛定谔猫”764
12 月
01 日 2014 年“现代性”的警示——吉登斯767
02 日 1942 年可控原子核链式裂变——费米 769
03 日 1984 年印度帕博尔毒气泄漏事件771
04 日 1967 年挑战“魔咒”——首例心脏移植 772
05 日 2014 年新一代飞船——“猎户座”775
06 日 1850 年亥姆霍兹发明眼底镜 777
07 日 1948 年“被遗忘”的太初核聚变理论之父——阿尔弗 778
08 日 1864 年电磁理论创建人——麦克斯韦781
09 日 1997 年微处理器——狂妄的格鲁夫 783
10 日 1912 年空气动力学之父——冯·卡门785
11 日 1964 年马丁·路德·金向现代科学技术发出警告 787
12 日 1901 年无线电通信之父——马可尼788
13 日 2011 年上帝粒子——希格斯玻色子的发现 791
14 日 1911 年南极点探险 792
15 日 1957 年“沙利度胺”启示 794
16 日 1947 年晶体管面世 796
17 日 1903 年莱特兄弟 798
18 日 2013 年世界首例人工心脏移植801
19 日 1997 年克隆羊——多莉 802
20 日 1947 年奇异的K 介子 803
21 日 1990 年复燃的“灾变论” 806
22 日 1823 年昆虫世界——法布尔809
23 日 1949 年碳-14 测年 811
24 日 1877 年留声机的发明——爱迪生812
25 日 1917 年中华医学人——伍连德814
26 日 1898 年放射性研究的开拓者——玛丽·居里 817
27 日 1654 年无所不在的神奇“e” 819
28 日 1903 年的世纪全才——冯·诺依曼 821
29 日 1993 年国际生物多样性公约 824
30 日 1921 年胰岛素的发明 825
31 日 1514 年解剖学开创人——维萨利827
索引
编后记
图片版权声明
作者介绍
魏凤文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出版过《广义相对论基础》《20世纪物理学史》和《仰望量子众星》等著作。
武 轶 曾参与编著中国大百科全书科技部分的内容。
文摘
序言
收到这套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包邮”和“魏凤文著”,这给了我极大的信任感。我一直对科学史情有独钟,但市面上很多同类书籍要么过于晦涩难懂,要么内容过于浅显,很难满足我既想深入了解又想轻松阅读的需求。“科学史上的365天”,这个书名就显得非常别致,它将抽象的科学史具体化为每天的事件,非常有吸引力。“上卷+下卷”的厚度,让我看到了内容的扎实程度。“365天科学故事”更是让我对阅读充满了期待,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用生动有趣的故事,讲述科学的发展历程,而不是枯燥的理论堆砌。魏凤文先生的写作风格,我一直很欣赏,他总能将复杂的科学概念,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娓娓道来。我特别期待这本书在“文学百科”和“科普百科读物”之间的平衡,希望它既有科学的严谨性,又不失文学的感染力。同时,“青少”的定位,也让我认为这本书的内容和语言都将是比较友好的,能够吸引不同年龄段的读者。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我探索科学史的得力助手,让我每天都能收获一份科学的惊喜。
评分当我看到“包邮 科学史上的365天 上卷+下卷 魏凤文著 365天科学故事 科普百科读物 文学百科 青少”这样的书名和信息时,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这绝对是我一直在寻找的那种书!我一直对科学史的发展脉络非常感兴趣,但市面上很多相关的书籍要么过于学术化,要么过于碎片化,很难找到一本能够将宏观历史与微观故事结合得恰到好处的作品。“365天”的设定,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制,我可以通过每天阅读一个科学故事,来循序渐进地了解科学的发展。魏凤文这个名字,我之前也接触过他的科普文章,他的文笔总是有种魔力,能把最枯燥的科学概念讲得生动有趣,引人入胜。这次看到他著的“科学史上的365天”,我充满了信心。我特别期待书中“365天科学故事”的呈现方式,我希望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日期和事件,而是能够通过生动的故事,展现科学家的探索精神、智慧和时代背景。我希望这本书能像一本“文学百科”那样,充满人文关怀,同时又不失“科普百科读物”的严谨性。“青少”的定位,也让我看到了它在教育方面的价值,我相信这本书能够很好地激发年轻一代对科学的兴趣。
评分一直以来,我都对人类的科学探索历程充满了好奇,而“科学史上的365天”这个书名,简直是直击我的兴趣点。“包邮”这个小小的词,却传递出一种贴心的服务态度,让我对这次的购买体验充满了期待。这本书“上卷+下卷”的配置,预示着其内容的丰富程度,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其中一探究竟。“365天科学故事”,这个副标题更是点亮了我阅读的欲望,我非常喜欢这种将宏大的科学史浓缩成每天一个小故事的呈现方式。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个时间胶囊,将科学发展历程中的每一个重要时刻,都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展现在我面前。作者魏凤文,我对他所著的科普作品一直赞赏有加,他的文字总是有种独特的魅力,能够将科学知识与人文情怀完美结合。我期望在这本书中,他能继续用其精湛的文笔,为我讲述那些关于科学的传奇故事。这本书同时被标记为“科普百科读物”、“文学百科”和“青少”,这种多维度的定位,让我相信它将是一本兼具知识性、趣味性和教育意义的优秀读物,能够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尤其能激发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
评分这套书的定价,考虑到其分量和内容,我觉得相当合理,尤其是“包邮”的字样,更是让我在购买时感到物超所值。我一直相信,好的书籍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一种精神的享受。从书名“科学史上的365天”来看,它预设了一个每天一个科学故事的结构,这对我这种习惯碎片化阅读的人来说,无疑是极大的福音。我可以在忙碌的生活之余,每天抽出一点时间,阅读一个与科学相关的历史事件,从中汲取养分,开阔视野。作者魏凤文先生的“著”字,也让我对内容的权威性和深度有了期待。科普读物市面上很多,但能够将科学史的脉络梳理得清晰,并将一个个重要的科学里程碑融入生动的故事中,这需要作者深厚的功底和独特的视角。我尤其关注这本书在叙述方式上是否能做到“文学百科”所暗示的那种文采斐然,不会让枯燥的科学理论束缚住叙事的脚步。同时,“青少”的定位也让我看到了它在教育层面的潜力,希望它能成为引导青少年走进科学殿堂的“敲门砖”,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这本书是否能将那些遥远的科学发现,以一种贴近生活、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出来,是我非常好奇的。我对这本书的期待,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取,更是对科学精神的理解和传承,希望它能点燃我心中的科学火种。
评分我一直认为,科学史不仅仅是关于科学知识的积累,更是关于人类探索精神的传承。而“科学史上的365天”这个书名,就深深地吸引了我。它暗示了一种日常化的、贴近生活的科学学习方式,仿佛每天都能与伟大的科学家们进行一次对话。我喜欢“包邮”这个词,它让我感受到一种便捷和亲切,仿佛这套书是为我量身定做的,并且能够轻松地送到我手中。作者魏凤文的名字,也让我对书籍的内容质量有了初步的信心。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以一种“文学百科”的视角,将科学史的宏大叙事,拆解成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我希望它不仅仅是枯燥的时间表和事件罗列,而是能够融入人物的情感、时代的背景,以及那些推动科学进步的偶然与必然。对于“青少”的定位,我更是感到欣慰,因为我坚信,激发年轻人对科学的兴趣,是培养未来创新人才的关键。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用生动有趣的语言,为他们打开一扇通往科学世界的大门,让他们感受到科学的魅力,而不是被复杂的公式和理论吓倒。我希望它能成为一本让他们爱不释手的书,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爱上科学,爱上探索。
评分第一次翻开这套书,就被它厚重的体积和精美的封面设计所吸引。我一直对科学史抱有浓厚的兴趣,但常常觉得这类书籍要么过于学术化,要么过于枯燥乏味,很难找到一本既有深度又不失趣味的读物。然而,“包邮 科学史上的365天”恰好填补了我的这个遗憾。书的装帧非常用心,纸张质感也很好,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仿佛捧着的是一段段厚重的历史。作者魏凤文的名字,我之前在一些科普文章中也曾有所耳闻,对他的写作风格印象深刻,总能将复杂的科学概念讲得深入浅出,引人入胜。这本书分为上下两卷,显然内容十分丰富,365天的设定更是独具匠心,意味着它能覆盖一整年的科学事件,从古至今,从基础科学到应用科学,可以说是包罗万象。我特别期待的是,它是否能像它的副标题“365天科学故事”所承诺的那样,真正讲述一个个生动有趣、富有传奇色彩的科学故事,而不是简单地罗列日期和事件。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领我穿越时空,亲历那些改变人类命运的科学发现时刻,感受科学家们探索未知世界的激情与智慧。这本书面向的读者群体也十分广泛,从“文学百科”到“青少”的标签,暗示了它并非一本死板的教科书,而是希望以更具文学性和启发性的方式,激发读者对科学的兴趣,培养科学思维。我会认真地逐页翻阅,期待在这365个日子里,收获满满的科学知识和启迪。
评分收到这套书,我首先被它沉甸甸的份量和精美的包装所吸引。这并非一本轻飘飘的读物,而是充满内容的分量。“科学史上的365天”这个命名本身就充满了故事性,仿佛每天都隐藏着一个关于科学的惊喜。我一直对科学史的宏观发展脉络很感兴趣,但常常觉得市面上的书籍要么过于学院派,要么过于碎片化,难以形成完整的认知。“上卷+下卷”的结构,预示着内容的丰富性和体系性,这正是我所需要的。作者魏凤文,这个名字在科普界也算是有一定的影响力,我期待他能够将那些复杂的科学史事件,以一种易于理解、引人入胜的方式呈现出来。我特别关注“365天科学故事”这个副标题,它承诺了故事性,这对于我来说,比单纯的知识罗列更加有吸引力。我希望书中能够包含那些改变人类进程的重大科学发现,也希望能够挖掘一些鲜为人知的科学家的奋斗历程,甚至是科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些趣闻轶事。这本书的定位,既有“文学百科”的深度,又有“科普百科读物”的广度,甚至还考虑到了“青少”的阅读需求,这种多元化的定位,让我相信它能够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是一本真正意义上的“全年龄段”的科学读物。
评分我一直觉得,科学的进步是人类文明史最动人的篇章之一,而“科学史上的365天”这个书名,恰恰点出了这种历史感和时间性。“包邮”的字样,更是让我感受到了出版方的诚意和便捷。我非常期待这本书的内容,它以365天为单位,将科学史上的重要事件一一呈现,这是一种非常巧妙的编排方式。我可以想象,每天翻开一页,就能接触到一个关于科学的知识点,或者一段与科学相关的历史故事。这对于我这种喜欢按部就班、循序渐进的学习方式的人来说,是极大的吸引力。作者魏凤文,我对他写科普文章的风格印象深刻,总能把复杂的概念解释得清晰易懂,又充满趣味性。我希望在这本书中,他能继续发挥他的优势,将科学史上的那些重大发现,以及背后的人物故事,描绘得淋漓尽致。我特别关注“文学百科”和“科普百科读物”这两个标签,它意味着这本书不仅有科学的严谨性,更有文学的魅力,能够让读者在享受阅读的同时,获得知识。而“青少”的定位,则表明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会比较亲民,能够吸引年轻读者。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一本真正意义上的“枕边书”,每天睡前都能读上一段,在科学的海洋中遨游。
评分这本书的“上卷+下卷”的配置,让我感觉内容量一定会相当可观,这对于我这样一个渴望深入了解科学史的读者来说,是件好事。我曾尝试阅读过一些关于科学史的著作,但往往因为篇幅太短,或者侧重点过于单一,而无法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而“科学史上的365天”,顾名思义,它提供了一个非常清晰的时间线索,将科学的发展历程巧妙地编织在一年365天之中。这意味着,我不仅可以看到单个的科学发现,更能感受到科学史是如何在时间的长河中不断演进,前后呼应的。魏凤文先生的文笔,我一直觉得很有特色,他总能用一种非常平易近人的方式,解释那些看似高深的科学原理。我希望在这本书中,他依然能保持这种风格,将那些曾经令我望而却步的科学概念,化为我能理解、甚至津津乐道的故事。而“365天科学故事”的副标题,更是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我希望每一个故事都像一颗璀璨的星星,点亮科学史的夜空,让我感受到人类智慧的光芒。我特别希望看到书中是否能包含一些鲜为人知的科学轶事,或是那些被忽视的科学家的故事,让科学史更加立体和丰满。
评分我一直觉得,科学史是一部波澜壮阔的人类智慧史,而“科学史上的365天”这个书名,就给我一种每天都能接触到历史、接触到智慧的感觉。“包邮”这个词,更是让我觉得物超所值,心情愉悦。这套书分为“上卷+下卷”,体积厚重,预示着内容的丰富和完整。我一直想寻找一本能够系统性地梳理科学史的书籍,而“365天”的设定,无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时间线索。我非常期待作者魏凤文先生在这本书中能够呈现怎样的“365天科学故事”。我希望这些故事不仅仅是那些耳熟能详的重大发现,也希望能够挖掘一些鲜为人知的科学探索,甚至是那些被历史遗忘的伟大头脑。我期望这本书能具备“文学百科”的深度和广度,用优美的文字,讲述科学家的故事,展现科学的魅力;同时,它也是一本严谨的“科普百科读物”,能够准确地传递科学知识。而“青少”的定位,则让我看到了它在教育传播方面的意义,希望它能成为一本点燃青少年科学梦想的火种。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我穿越时空,感受科学发展的脉搏,理解科学与人类文明的紧密联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