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文化造城
定价:49.00元
作者:张子康罗怡李海若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12-01
ISBN:9787549508730
字数:221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简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59kg
编辑推荐
这本书解答的是,城市发展如何利用文化内容——尤其是博物馆。本书作者参与了来自地方/企业/个人等各种类型的博物馆建设,对中国的需求进行了非常细致的扫描,同时就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诸多问题与***的博物馆\创意界\设计界的大师直接交流,收集了大量丰富的**手材料与经验,并梳理了文化造城的典型案例。全书语言平易、案例生动、数据翔实、图片丰富,具备高度的参考性与实际操作性。
内容提要
本书希望让读者能够了解解自己是不是要做、能不能够做博物馆、做什么样的博物馆、怎样规划博物馆以及博物馆建成以后,如何通过实际操作链接创意产业、城市发展从而使自己有更好的土壤与空间存活下去……
“要从一个城市的整体文化生态、甚至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整体文化生态的角度来思考博物馆——城市文化生态也是整体城市有机体上的一个器官,因此思考博物馆还要考虑城市与经济、政治、社会等城市的其它发展要素的关系,主要是从城市的品牌形象与产业链接的角度出发”。(张子康)
公益性机构*的任务与使命之一就是建立行业标准。(张子康)
我们对每一个我们接触的博物馆,都在对不同的城市从文化政策,文化环境,文化活动,文化设施,文艺教育,文化消费,文化产业,其它传统文化资源,城市发展经济、社会、社区等基本状况与基本特性,自然地理环境、交通条件……这一系列问题的考察中,更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于中国城市文化生态健康的关注、认识与参与。也加深了我们对于博物馆与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旅游、教育等各个部分链接的研究、思考与经验。(罗怡)
目录
作者介绍
张子康,今日美术馆馆长,民营美术馆人。1989年7月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美术系1989年9月在《河北图书商报》任美术编辑1992年5月在河北教育出版社文化编辑室工作1998年9月——1999年7月进修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山水画室助教研修班现为今日美术馆馆长。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富有韵律感和画面感,读起来有一种古典文学的雅致,同时又蕴含着现代思辨的锋利。作者善于运用排比和长句,将抽象的文化概念描绘得栩栩如生,仿佛能直接“触摸”到那些凝固在城市肌理中的故事。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描述不同地域文化在城市空间中的交融与冲突时所使用的那些富有张力的词汇,它让原本可能略显枯燥的社会学观察,变得如同观看一场精心编排的戏剧。阅读过程中,我的脑海里不断地浮现出各种场景的切换:从宋代的市集到现代的中央商务区,从狭窄的里弄到开阔的广场,这些空间的变迁都在作者的笔下得到了生动的再现。这本书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量,更是一种审美上的愉悦和精神上的浸润。它让我意识到,优秀的城市评论,本身就应该是一种精致的艺术创作。
评分初读之下,我发现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他似乎拥有一种近乎人类学家的敏锐洞察力,能够穿透那些光鲜亮丽的城市表皮,直抵其核心的文化脉络。尤其是在描述那些被现代化进程逐渐边缘化的传统街区时,那种带着惋惜却又充满希望的语气,深深地打动了我。我注意到作者花了大量的篇幅去分析“场所精神”是如何被有意无意地塑造或破坏的。这对我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启发,因为它提醒我们,城市规划绝不只是工程学或经济学的问题,它更是关于“人与空间的情感连接”的艺术。我试着将书中的一些观点投射到我居住的城市,赫然发现许多曾经让我感到困惑的城市现象,似乎都有了解释的切口。这不再是一本干巴巴的学术著作,而更像是一次深入的、充满人文关怀的田野调查报告,让我忍不住想要放下书本,走出去,用一种全新的眼光去重新审视我每天路过的那些寻常街角。
评分这本书的论证结构极其严谨,逻辑链条清晰得如同精密的机械装置,环环相扣,让人无法轻易跳读。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引用不同学科的理论时所展现出的那种游刃有余的功力,从符号学到社会心理学,再到区域经济学,各种理论框架被巧妙地编织在一起,共同支撑起“文化造城”这一核心论点。这使得全书的立意一下子拔高了,不再是简单的怀旧或盲目推崇西方经验,而是提供了一套本土化、可操作的理论框架。我感觉自己像是在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穿梭于复杂的概念迷宫中,每到一个关键转折点,作者总能用一个精妙的比喻或一个强有力的论据,为我指明方向。这种阅读体验是非常令人满足的,它不仅满足了我对知识的渴求,更重要的是,它激发了我对如何进行有效跨界对话的思考。对于那些希望在城市发展领域有所建树的专业人士来说,这本书无疑是提供了绝佳的思想武器。
评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开始感受到一种强烈的紧迫感。作者似乎在反复强调,文化的“造”是一个持续进行时,而非完成时,一旦停滞或被商业逻辑完全主导,那些难以量化的文化价值就会像流沙一样迅速流失。书中对某些城市在追求“文化标签化”的过程中所犯的错误进行了深刻的剖析,比如为了迎合旅游市场而进行的过度“主题化”改造,反而扼杀了城市真实的生命力。这让我深思,我们究竟是在“发展”文化,还是在“贩卖”文化?这本书成功地在两者之间划出了一条清晰的道德和实践界限。它敦促读者——无论是政策制定者还是普通市民——都要对城市文化负起一份责任感。它不仅仅是提供蓝图,更是在唤醒一种集体意识:我们的城市不只是钢筋水泥的集合体,更是我们集体记忆和未来想象的容器。这种带着批判性反思的基调,使得全书的价值超越了一般的城市研究。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是别出心裁,那种带着历史厚重感的字体和沉静的色调,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一直对城市发展和文化传承这两个宏大的命题很感兴趣,所以毫不犹豫地买了它。拿到手的时候,沉甸甸的质感也让人感觉内容一定很扎实。我特别期待它能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切入,去探讨现代都市在追求效率和速度的同时,如何不丢掉那些根植于土地的文化基因。我希望它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能结合一些具体的案例,让我看到那些“文化基因”是如何在城市规划、建筑风格,甚至日常的市井生活中得以重塑和延续的。毕竟,一座没有记忆的城市,就像一本没有插图的教科书,虽然知识点齐全,但终究是枯燥乏味的。这本书的题目本身就带着一种强烈的行动导向——“造城”,这暗示着一种积极的、创造性的过程,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历史的遗留。我希望作者能够在这本书中描绘出一幅既有传统韵味又不失未来感的城市蓝图,读完后,能让我对脚下的这片土地产生更深层次的理解和依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