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造城 9787549508730

文化造城 9787549508730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子康罗怡李海若 著
图书标签:
  • 城市文化
  • 文化研究
  • 城市规划
  • 文化地理
  • 社会学
  • 民俗学
  • 地方文化
  • 文化遗产
  • 城市发展
  • 文化认同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泰源博文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49508730
商品编码:28521516759
包装:简装
出版时间:2011-1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文化造城

定价:49.00元

作者:张子康罗怡李海若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12-01

ISBN:9787549508730

字数:221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简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59kg

编辑推荐


这本书解答的是,城市发展如何利用文化内容——尤其是博物馆。本书作者参与了来自地方/企业/个人等各种类型的博物馆建设,对中国的需求进行了非常细致的扫描,同时就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诸多问题与***的博物馆\创意界\设计界的大师直接交流,收集了大量丰富的**手材料与经验,并梳理了文化造城的典型案例。全书语言平易、案例生动、数据翔实、图片丰富,具备高度的参考性与实际操作性。

内容提要


  本书希望让读者能够了解解自己是不是要做、能不能够做博物馆、做什么样的博物馆、怎样规划博物馆以及博物馆建成以后,如何通过实际操作链接创意产业、城市发展从而使自己有更好的土壤与空间存活下去……
  “要从一个城市的整体文化生态、甚至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整体文化生态的角度来思考博物馆——城市文化生态也是整体城市有机体上的一个器官,因此思考博物馆还要考虑城市与经济、政治、社会等城市的其它发展要素的关系,主要是从城市的品牌形象与产业链接的角度出发”。(张子康)
  公益性机构*的任务与使命之一就是建立行业标准。(张子康)
  我们对每一个我们接触的博物馆,都在对不同的城市从文化政策,文化环境,文化活动,文化设施,文艺教育,文化消费,文化产业,其它传统文化资源,城市发展经济、社会、社区等基本状况与基本特性,自然地理环境、交通条件……这一系列问题的考察中,更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于中国城市文化生态健康的关注、认识与参与。也加深了我们对于博物馆与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旅游、教育等各个部分链接的研究、思考与经验。(罗怡)

目录


作者介绍


  张子康,今日美术馆馆长,民营美术馆人。1989年7月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美术系1989年9月在《河北图书商报》任美术编辑1992年5月在河北教育出版社文化编辑室工作1998年9月——1999年7月进修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山水画室助教研修班现为今日美术馆馆长。

文摘


序言



《城市基因:文化如何塑造今日之城》 内容梗概: 《城市基因》并非一本探讨特定书籍《文化造城》(书号9787549508730)内容的指南,而是一部独立的作品,深入剖析文化在塑造城市形态、功能、身份乃至居民生活方式中所扮演的不可或缺的角色。本书以宏大的视角,穿越古今,跨越东西,试图揭示隐藏在钢筋水泥、车水马龙之下,那股无形却强大的力量——文化——是如何深刻地影响着一座座城市的诞生、发展、演变乃至最终的命运。 本书的核心论点在于,城市并非仅仅是地理坐标上的集合体,而是文化基因代代相传、不断演化的生动载体。从古代文明的起源地,到现代都市的崛起,每一个城市都承载着其独特的文化印记,这些印记体现在建筑风格、城市规划、社会习俗、艺术表达、价值观念乃至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模式之中。作者认为,理解一个城市的灵魂,必须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文化肌理,才能真正把握其独特性与生命力。 第一章:文明的摇篮——古代城市的文化基因 本章将追溯人类文明史上的早期城市,例如美索不达米亚的乌鲁克、古埃及的孟菲斯、古希腊的雅典、古罗马的罗马城以及中国的西安(长安)。我们将探讨这些城市是如何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宗教信仰、社会结构和技术水平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例如,古希腊城市的民主制度和哲学思想如何体现在其城市广场(Agora)的设计和公共建筑的布局上;罗马帝国强大的军事和行政体系如何促成了其宏伟的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度和礼乐文化又如何影响了都城的选址、宫殿的布局以及城市功能的划分。本章强调,古代城市的文化基因,奠定了后世城市发展的基本逻辑和原型。 第二章:信仰与秩序——宗教对城市形态的影响 宗教作为一种强大的文化力量,在城市的发展历程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本章将重点考察宗教建筑如何成为城市的地标,例如欧洲中世纪的哥特式大教堂、伊斯兰世界的清真寺、印度的寺庙以及东亚的佛教寺院。这些建筑不仅是宗教活动的场所,更是社会权力、艺术成就和集体认同的象征。我们将分析宗教节日、宗教仪式如何塑造了城市的公共空间使用方式和居民的生活节奏。例如,朝圣路线如何带动了沿途城市的繁荣,宗教禁忌如何影响了城市的功能分区。本书将通过具体案例,展示宗教信仰如何通过其独特的话语体系、仪式实践和物质载体,深度地“雕刻”着城市的空间形态和精神气质。 第三章:权力与规划——政治意识形态如何塑造城市蓝图 城市的设计与发展,往往与当时的政治权力结构和意识形态紧密相连。本章将审视不同政治体制下城市规划的特点。例如,极权主义国家如何通过宏大的城市广场、纪念碑和统一的建筑风格来彰显国家力量和集体意志;殖民主义城市如何在其规划中反映了统治者的权力等级和社会秩序;民主社会则可能更注重公共空间的包容性、交通的便利性和居民的参与性。我们将分析例如巴黎奥斯曼改造、莫斯科的斯大林式建筑、巴西利亚的现代主义规划等案例,揭示政治决策和意识形态在塑造城市肌理方面所发挥的决定性作用。本书将探讨,城市作为国家权力和社会秩序的物理映射,其规划理念往往是当时政治思想的直接体现。 第四章:艺术与生活——文化创意产业驱动的城市转型 进入近现代,文化创意产业逐渐成为驱动城市发展和转型的重要力量。本章将聚焦于那些以文化艺术为核心吸引力的城市,例如纽约、伦敦、巴黎、柏林、东京等。我们将分析这些城市如何通过发展博物馆、画廊、剧院、音乐厅、设计工作室、时尚产业以及媒体传播等,吸引人才、资金和游客,重塑城市形象,提升城市竞争力。本书将探讨文化创意如何渗透到城市的各个角落,从街头艺术到时尚街区,从独立书店到创意集市,这些“微观文化”如何共同构建了城市的独特魅力。我们还将审视文化创意产业对城市空间活化、遗产保护和社区营造的积极影响,以及由此带来的挑战,如文化 Gentrification(中产阶级化)等问题。 第五章:身份与认同——社区文化如何铸就城市灵魂 城市并非铁板一块,而是由无数个具有鲜明特色的社区构成的有机整体。本章将深入探讨社区文化在塑造城市整体身份和居民认同中的关键作用。我们将分析不同族裔、不同社会阶层、不同生活方式的社区如何形成独特的文化景观。例如,唐人街的色彩、风味和习俗;犹太社区的宗教传统和商业模式;嬉皮士文化留下的痕迹;以及新兴的艺术家聚居区或青年文化中心。本书将探讨,正是这些丰富多元的社区文化,构成了城市错综复杂的文化织锦,赋予了城市独特的“灵魂”和“个性”。我们将考察社区组织、文化活动和集体记忆如何在塑造居民的城市认同感方面发挥作用,以及城市规划和政策如何影响社区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第六章:技术与演进——信息时代下的城市文化新形态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城市文化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本章将探讨数字技术、社交媒体、虚拟现实等如何重塑城市的文化生产、传播和消费方式。我们将分析“智慧城市”的理念如何影响城市管理和居民生活,数字艺术如何拓展了城市空间的边界,网络社群如何构建了新的城市认同,以及地理信息技术如何改变我们对城市的认知和体验。本书将考察,信息时代的城市文化正呈现出虚拟与现实交织、个体与群体互动、即时与永恒并存的新特征。同时,我们也将审视技术进步为城市文化带来的新机遇与新挑战,例如数字鸿沟、信息安全以及技术伦理等问题。 第七章:复兴与传承——文化遗产的再创造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在全球化和城市化的浪潮中,如何保护和活化城市文化遗产,使其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是每一个城市面临的重要课题。本章将关注那些成功实现文化遗产复兴的案例,例如欧洲工业遗产的改造、古城区的保护与活化、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创新等。我们将探讨,文化遗产并非只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而是可以融入当代生活、驱动经济发展、提升城市品质的重要资源。本书将分析,通过文化创意、旅游开发、社区参与等多种方式,如何将历史的沉淀转化为城市未来的动力。同时,我们将审视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如何平衡文化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关系,确保城市文化的“根”与“魂”得以长久传承。 结论: 《城市基因》以其广博的视野和深刻的洞察,为读者提供了一部理解城市文化的权威指南。本书不仅描绘了城市文化的丰富图景,更揭示了文化在塑造城市、影响居民生活方面的根本性力量。通过对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维度的文化现象进行深入剖析,本书旨在启发读者重新审视自己所生活的城市,理解其背后的文化逻辑,并思考如何在未来的城市发展中,更好地守护和传承那些宝贵的文化基因,最终构建更具人性、更具活力、更富魅力的城市。本书鼓励读者以一种更具文化自觉的态度,去观察、去体验、去参与,共同书写城市文明的新篇章。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富有韵律感和画面感,读起来有一种古典文学的雅致,同时又蕴含着现代思辨的锋利。作者善于运用排比和长句,将抽象的文化概念描绘得栩栩如生,仿佛能直接“触摸”到那些凝固在城市肌理中的故事。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描述不同地域文化在城市空间中的交融与冲突时所使用的那些富有张力的词汇,它让原本可能略显枯燥的社会学观察,变得如同观看一场精心编排的戏剧。阅读过程中,我的脑海里不断地浮现出各种场景的切换:从宋代的市集到现代的中央商务区,从狭窄的里弄到开阔的广场,这些空间的变迁都在作者的笔下得到了生动的再现。这本书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量,更是一种审美上的愉悦和精神上的浸润。它让我意识到,优秀的城市评论,本身就应该是一种精致的艺术创作。

评分

初读之下,我发现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他似乎拥有一种近乎人类学家的敏锐洞察力,能够穿透那些光鲜亮丽的城市表皮,直抵其核心的文化脉络。尤其是在描述那些被现代化进程逐渐边缘化的传统街区时,那种带着惋惜却又充满希望的语气,深深地打动了我。我注意到作者花了大量的篇幅去分析“场所精神”是如何被有意无意地塑造或破坏的。这对我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启发,因为它提醒我们,城市规划绝不只是工程学或经济学的问题,它更是关于“人与空间的情感连接”的艺术。我试着将书中的一些观点投射到我居住的城市,赫然发现许多曾经让我感到困惑的城市现象,似乎都有了解释的切口。这不再是一本干巴巴的学术著作,而更像是一次深入的、充满人文关怀的田野调查报告,让我忍不住想要放下书本,走出去,用一种全新的眼光去重新审视我每天路过的那些寻常街角。

评分

这本书的论证结构极其严谨,逻辑链条清晰得如同精密的机械装置,环环相扣,让人无法轻易跳读。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引用不同学科的理论时所展现出的那种游刃有余的功力,从符号学到社会心理学,再到区域经济学,各种理论框架被巧妙地编织在一起,共同支撑起“文化造城”这一核心论点。这使得全书的立意一下子拔高了,不再是简单的怀旧或盲目推崇西方经验,而是提供了一套本土化、可操作的理论框架。我感觉自己像是在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穿梭于复杂的概念迷宫中,每到一个关键转折点,作者总能用一个精妙的比喻或一个强有力的论据,为我指明方向。这种阅读体验是非常令人满足的,它不仅满足了我对知识的渴求,更重要的是,它激发了我对如何进行有效跨界对话的思考。对于那些希望在城市发展领域有所建树的专业人士来说,这本书无疑是提供了绝佳的思想武器。

评分

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开始感受到一种强烈的紧迫感。作者似乎在反复强调,文化的“造”是一个持续进行时,而非完成时,一旦停滞或被商业逻辑完全主导,那些难以量化的文化价值就会像流沙一样迅速流失。书中对某些城市在追求“文化标签化”的过程中所犯的错误进行了深刻的剖析,比如为了迎合旅游市场而进行的过度“主题化”改造,反而扼杀了城市真实的生命力。这让我深思,我们究竟是在“发展”文化,还是在“贩卖”文化?这本书成功地在两者之间划出了一条清晰的道德和实践界限。它敦促读者——无论是政策制定者还是普通市民——都要对城市文化负起一份责任感。它不仅仅是提供蓝图,更是在唤醒一种集体意识:我们的城市不只是钢筋水泥的集合体,更是我们集体记忆和未来想象的容器。这种带着批判性反思的基调,使得全书的价值超越了一般的城市研究。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是别出心裁,那种带着历史厚重感的字体和沉静的色调,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一直对城市发展和文化传承这两个宏大的命题很感兴趣,所以毫不犹豫地买了它。拿到手的时候,沉甸甸的质感也让人感觉内容一定很扎实。我特别期待它能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切入,去探讨现代都市在追求效率和速度的同时,如何不丢掉那些根植于土地的文化基因。我希望它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能结合一些具体的案例,让我看到那些“文化基因”是如何在城市规划、建筑风格,甚至日常的市井生活中得以重塑和延续的。毕竟,一座没有记忆的城市,就像一本没有插图的教科书,虽然知识点齐全,但终究是枯燥乏味的。这本书的题目本身就带着一种强烈的行动导向——“造城”,这暗示着一种积极的、创造性的过程,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历史的遗留。我希望作者能够在这本书中描绘出一幅既有传统韵味又不失未来感的城市蓝图,读完后,能让我对脚下的这片土地产生更深层次的理解和依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