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混凝土工程与技术
:35.00元
作者:文梓芸
出版社: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ISBN:9787562921738
字数:646000
页码:389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标识:20002421
编辑推荐
暂无
内容提要
《混凝土工程与技术》是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材料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新编系列教材建设与出版委员会拟定的计划编写的。其主要内容包括:混凝土结构形成与基本性能、混凝土材料及生产技术、混凝土施工技术、预应力混凝土技术、混凝土制品生产技术、特殊混凝土技术、混凝土产品的检验与测试、混凝土的劣化诊断与修补加固和混凝土工程实例分析等内容。
本教材适合于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中材料学专业及材料加工工程专业本科生使用,也适合土木建筑工程类各专业和交通、能源、建设等工程类专业选用,同时也可以作为建设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目录
1 绪论
1.1 混凝土工程与技术研究对象与内容
1.2 混凝土技术的发展史及现状
1.3 混凝土工程的主要工艺过程
1.4 混凝土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思考题与习题
2 混凝土的材料与工程质量
2.1 概述
2.2 水泥的品种与性能
2.3 水泥与工程质量
2.4 外加剂(ConcreteAdixtures)
2.5 矿物掺合料
思考题与习题
3 混凝土结构形成与基本性能
3.1 混凝土内部结构的形成理
3.2 混凝土的基本性能
思考题与习题
4 混凝土生产技术
4.1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4.2 预拌混凝土生产工艺
4.3 预拌混凝土的运输
思考题与习题
5 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
引言
5.1 模板工程
5.2 钢筋工程
5.3 混凝土的浇注与密实成型
5.4 混凝土的养护
5.5 拆模与表面修整
5.6 混凝土工程质量检查和验收
思考题与习题
6 预应力混凝土工程
6.1 概述
6.2 预应力混凝土对材料的要求
6.3 预应力混疑土施工器具与设备
6.4 预应力混凝土施工
思考题与习题
7 混凝土制品生产工艺
7.1 概述
7.2 常见混凝土制品生产工艺举例
思考题与习题
8 特殊混凝土技术
8.1 大体积混凝土
8.2 道路混凝土
8.3 纤维混凝土
8.4 喷射混凝土
8.5 水下浇筑混凝土
8.6 碾压混凝土
思考题与习题
9 混凝土结构维修与加固
9.1 混凝土工程的维修管理
9.2 混凝土的劣化
9.3 混凝土工程质量缺陷及检测
9.4 裂缝及其修补
9.5 混凝土结构可靠性鉴定
9.6 混凝土结构加固技术
思考题与习题
10 混凝土的检验与测试
10.1 混凝土材料品质检验
10.2 混凝土拌合物性能检验
10.3 混凝土力学性能检验
10.4 混凝土体积稳定性试验
10.5 混凝土抗渗性能试验
10.6 混凝土抗冻融性能试验
10.7 混凝土碳化与钢筋绣蚀试验
10.8 混凝土抗硫酸盐腐蚀试验
10.9 碱集料反应试验
10.10 其他性能试验
思考题与习题
11 混凝土工程实例
11.1 三峡大坝混凝土工程与耐久性试验研究
11.2 重庆轻轨交通现浇PC倒T梁混凝土工程施工与耐久性
11.3 上海金茂大厦混凝土工程
11.4 超高层住宅超高强钢筋混凝土柱的施工
思考题与习题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梓芸,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水泥基复合材料学术团队负责人。长期从事水泥及混凝土化学、工艺学、混凝土耐久性及新型胶凝材料的科研与教学工作;在复合矿化剂用于水泥生产的机理研究,混凝土碱骨料反应机理及检测技术研究,新型胶凝材料的研究与开发,高性能混凝土技术的开发应用和商品混凝土产业的技术管理等方面都作出过重要的贡献;主持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发展(863)计划、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和广州市科技攻关等项目;发表过有影响的科技论文90余篇,合作发表重要学术专著两部和参与大型技术手册一部;培养过硕士、博士研究生20多人,是我国有名的水泥混凝土与胶凝材料科学专家。
文摘
暂无
媒体推荐
老实说,我之前对混凝土的印象就是又硬又重,没想到这本书让我对这个材料有了完全不同的看法。它更像是一本关于“混凝土哲学”的书,探讨了混凝土的“生命力”和“可塑性”。作者用了很多比喻和类比,将抽象的技术概念变得非常形象。比如,他用“混凝土的骨骼与血液”来比喻骨料和水泥浆的结合,用“混凝土的记忆”来形容其能够适应不同环境的特性。书中还探讨了混凝土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应用和演变,从东方古老的夯土技术到西方现代的预制构件,都展现了混凝土的多样性和适应性。我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讲技术,更是在讲一种材料如何与人类的智慧和需求相融合,并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发展和创新。读完这本书,我再看身边的混凝土建筑,感觉它们都充满了故事和生命力。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虽然叫《混凝土工程与技术》,但它实际上更像是一本关于建筑材料发展史的通俗读物。作者通过生动有趣的语言,讲述了从古代文明时期就存在的混凝土雏形,到罗马时期混凝土的辉煌,再到近代水泥发明后的飞速发展。书中穿插了许多有趣的考古发现和历史故事,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亲眼见证混凝土是如何一点点改变世界的。我尤其喜欢关于古罗马万神殿穹顶的章节,作者细致地描述了当时人们如何利用不同粗细的石块和掺合物来减轻混凝土的重量,从而建造出如此宏伟的建筑,真的让人惊叹不已。这本书不仅拓宽了我的视野,让我对混凝土有了全新的认识,也激起了我对古代工程技术的浓厚兴趣。它不是一本枯燥的技术手册,而是一部引人入胜的科普读物,适合所有对建筑和历史感兴趣的人阅读。
评分我一直以为像《混凝土工程与技术》这样的书肯定会充斥着各种公式、图表和专业术语,读起来会非常枯燥乏味。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更像是一本“混凝土的传记”,讲述了它如何从一块不起眼的泥巴,一步步演变成现代建筑的基石。书中描绘了许多混凝土在历史上的重要时刻,比如它如何帮助建造了埃菲尔铁塔,如何支撑起了现代摩天大楼,甚至在太空探索中也扮演了关键角色。作者并没有堆砌大量的专业知识,而是通过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展现了混凝土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重要地位。我尤其喜欢关于混凝土在灾难救援中应用的故事,它展现了这个材料强大的韧性和不可替代性。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混凝土“幕后英雄”的一面,也让我对它充满了敬意。
评分这本《混凝土工程与技术》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参加一场跨越时空的学术研讨会,只不过这场研讨会的讲师是一位极其博学的长者。我并没有从书中找到太多关于具体的混凝土配合比、施工工艺或者质量检测的细节,更多的是关于混凝土材料的宏观发展脉络和一些前沿性的理念探讨。书中提到了许多关于绿色混凝土、高性能混凝土、以及智能混凝土等概念,并且对它们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大胆的预测。虽然有些理论性的探讨我一时难以完全消化,但这种敢于探索未知、勇于创新的精神让我深受鼓舞。它让我意识到,混凝土技术远不止我们日常所见的那些,它还在不断地进化,并且将在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本书更像是一扇窗户,让我窥见了混凝土技术背后深厚的学术底蕴和广阔的研究前景,激发了我深入了解这个领域的决心。
评分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本想着它会是一本非常务实的工具书,能够帮助我解决实际工作中的一些问题。但实际阅读下来,它更像是一本关于“混凝土的未来畅想曲”。书中并没有过多地纠结于基础知识的讲解,而是将大量的篇幅放在了对混凝土未来发展趋势的展望和预测上。作者探讨了如何让混凝土变得更加环保,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来优化混凝土的设计和生产,甚至畅想了未来混凝土房屋能够自我修复的场景。虽然这些内容听起来有些科幻,但作者的论述非常有逻辑性和前瞻性,让我对混凝土技术的未来充满了期待。这本书让我认识到,混凝土技术并非一成不变,它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而这场变革将对我们的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它是一本能够启发思考、激发创新的书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