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 原理 性能与生产工艺+锂离子电池三元材料:工艺技术及生产应用 锂离子电池原理与关 图片色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 原理 性能与生产工艺+锂离子电池三元材料:工艺技术及生产应用 锂离子电池原理与关 图片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锂离子电池
  • 正极材料
  • 三元材料
  • 电池工艺
  • 电池生产
  • 材料科学
  • 新能源
  • 电化学
  • 储能
  • 电池技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枫林艺扬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12031
商品编码:28623348453
丛书名: 锂离子电池材料合成与应用
出版时间:2017-03-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原理、性能与生产工艺

 

定价:128元

 

作者:胡国荣,杜柯,彭忠东 主编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9-01

 

ISBN:978712229897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

 

编辑

 

本书是目前市场上首部详尽介绍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生产技术的专业书籍。内容包括合成原理、材料结构与性能、生产工艺条件与流程、关键生产设备、原材料与产品标准。对生产一线技术人员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对高校师生和研究机构的科研人员也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内容提要

 

本书详细介绍了锂离子电池几种关键正极材料:钴酸锂、锰酸锂、镍钴锰酸锂、镍钴铝酸锂、磷酸铁锂、磷酸锰锂、磷酸锰铁锂和富锂锰基固溶体。主要内容包括这些电极材料的发展历史、结构特征、工作原理、生产工艺流程、主要设备的选型、原材料与产品标准和应用领域等。本书还包括锂离子电池的研究开发史、基本工作原理、有关的热力学和动力学计算、产品的检测评价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本书可作为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研究领域的科研工作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也可作为高等院校高年学生和研究生的参考书。

 

目录

 

暂无相关内容

 

作者介绍

 

胡国荣,主要从事电化学理论与应用、能源材料等方面的研究,在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产业化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果,成功实现钴酸锂、镍钴锰酸锂、镍钴铝酸锂、锰酸锂和磷酸铁锂的产业化。

基本信息

 

书名:锂离子电池三元材料:工艺技术及生产应用

 

定价:198.00元

 

作者:王伟东、仇卫华、丁倩倩 等编著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5-01

 

ISBN:978712223091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

 

 

编辑

 

三元材料还是一个新型行业,近年来规模迅速扩大,工艺装备技术和市场应用日新月异,是一片蓝海。笔者在这个领域躬耕年,目前是业内翘楚,在争取下,笔者今将年理论与实践经验汇集出书以飨读者。

 

 

目录

 

暂无相关内容

 

 

暂无相关内容

内容提要

 

《锂离子电池三元材料—工艺技术及生产应用》是*条自主设计制造的锂电池三元材料生产线、三元材料企业十年来专注于三元材料产业化的成果总结。

本书将实际经验与合成理论相结合,总结了三元材料制造各个环节的基本原理和工艺特点,并对三元材料的市场前景进行了详细分析。具体内容括三元材料的特点、三元材料合成理论和研发方向;三元材料相关金属资源;三元材料前驱体制备、成品煅烧和体制备;三元材料关键技术指标控制优化;三元材料检测方法;三元材料应用技术、应用领域、市场前景和专利分析。

《锂离子电池三元材料—工艺技术及生产应用》既有丰富具体的实践内容,又有相适应的理论分析,是从事新能源汽车、锂离子电池、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以及正极材料相关原材料和矿产资源投资开发、行业研究人员的重要参考书;更是从事正极材料产品研发、设计、生产、销售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教学人员、分析检测人员、相关研究生和本科生的工具书。

 

 

文摘

 

 

暂无相关内容

 

作者介绍

 

王伟东博士简介

深圳市天骄科技开发有限公总经理。1988年毕业于中南大学获硕士学位。1995年毕业于英国帝国学院,获电化学工程博士学位。在加拿大,新加坡,和新西兰从事多年高能锂离子电源的开发生产工作。在加拿大工作期间开发的锂离子电池技术被加拿大产业界成功应用于生产,1997年获得“加拿大研究院新技术产业化奖”。

2004年和投资者共同创建深圳市天骄科技开发有限公。自主设计制造了首条锂电池三元材料生产线,实现了镍钴锰酸锂系列三元材料的产业化。

曾获得颁发的第二届名华人华侨专业人士“杰出创业奖”、深圳市龙岗区科技创新奖区长奖、2011年被认定为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人才。

 

仇卫华: 北京科技大学退休教师,现任深圳天骄科技有限公首席技术专家。1976年12月毕业于北京钢铁学院冶金物理化学专业(现北京科技大学)。1977-1978年在中南大学化学系冶金部物理化学教师进修班学习。毕业后主要从事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工作及科研工作。从事过电镀晶态合金,沥青基活性碳纤维的制备和应用等科研项目。从1990年开始从事锂电池关键材料的研究和开发工作。1993年在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进行了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合作研究。20多年来研究过锂离子电池正、负极材料和电解质材料。取得一项美国专利,作为申请人申请发明专利十余项,已授权十项,在外核心刊物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SCI和EI收录40余篇。

 

丁倩倩:深圳市天骄科技开发有限公研发中心副主任。毕业于中南大学,2007年加入深圳市天骄科技开发有限公,一直从事三元材料研发、生产相关工作。主持和参与天骄NCM523、NCM701515、NCA等

 

 

 


《高性能锂离子电池关键技术解析》 内容梗概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套全面而深入的锂离子电池技术知识体系,聚焦于电池核心部件——正极材料的原理、性能优化及其生产制造的关键环节,并特别强调了当前备受瞩目的三元材料在工艺技术和实际生产应用中的最新进展。本书内容严谨,逻辑清晰,既有理论层面的深度剖析,也有实践层面的指导意义,是从事锂离子电池研发、生产、应用及相关领域研究人员的理想参考。 第一部分: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原理、性能与生产工艺 本部分将系统性地阐述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基础科学原理,深入分析影响其性能的关键因素,并详细介绍各类正极材料的生产工艺。 第一章: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基础理论 1.1 锂离子电池工作原理回顾: 简要回顾锂离子电池的电化学工作原理,重点阐述正极材料在充放电过程中的角色,包括锂离子的嵌入/脱嵌机制。 1.2 正极材料的电化学特性: 详细介绍正极材料的核心性能指标,如理论容量、工作电压、循环稳定性、倍率性能、安全性能等。深入解析这些性能指标与材料结构、化学组成、形貌及表面特性之间的关联。 1.3 晶体结构与电化学性能的关系: 探讨不同晶体结构(如层状、尖晶石、橄榄石等)的特点及其对锂离子扩散、电子导电性、机械稳定性等方面的影响。 1.4 掺杂与改性技术: 阐述通过元素掺杂、表面包覆、形貌控制等手段对正极材料进行改性,以提高其各项性能的原理和方法。 第二章:主流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详解 2.1 钴酸锂 (LCO): 介绍LCO的结构、特性,分析其在消费类电子产品中的应用优势与局限性,探讨提高其安全性和长寿命的技术途径。 2.2 锰酸锂 (LMO): 阐述LMO的尖晶石结构,分析其高安全性、低成本的特点,探讨其在电动工具、混合动力汽车等领域的应用潜力,以及倍率性能和循环寿命的提升策略。 2.3 磷酸铁锂 (LFP): 深入分析LFP的橄榄石结构,重点阐述其优异的安全性、长寿命、良好的倍率性能和低成本优势。探讨其在储能、电动汽车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前景,以及解决其低温性能和能量密度不足的技术挑战。 2.4 镍钴锰酸锂 (NCM) / 镍钴铝酸锂 (NCA): 详细介绍NCM和NCA的层状结构,重点分析其高能量密度和高电压的特点,探讨其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应用。深入剖析不同镍、钴、锰(或铝)比例对材料性能的影响,以及提升其安全性和循环稳定性的研究方向。 第三章:正极材料的生产工艺与质量控制 3.1 固相反应法: 详细介绍固相反应法制备正极材料的工艺流程、反应机理、关键工艺参数(如烧结温度、气氛、时间、球磨等),及其对材料性能的影响。 3.2 液相沉淀法: 阐述液相沉淀法制备前驱体的工艺原理,包括共沉淀、溶胶-凝胶法等,分析其在控制前驱体形貌、粒径和组分均匀性方面的优势,以及后续焙烧过程的控制要点。 3.3 微波法、水热/溶剂热法等新型制备技术: 介绍近年来发展的新型制备技术,分析其在缩短反应时间、提高结晶度、改善材料形貌等方面的优势。 3.4 材料后处理与改性工艺: 详细介绍表面包覆(如Al2O3, ZrO2, LiNbO3等)、掺杂、造粒等后处理工艺,以及其对提升材料性能的关键作用。 3.5 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强调从原料检验、过程控制到成品检测的全流程质量控制体系,包括粉体粒径分布、形貌、晶体结构、元素组成、电化学性能等关键指标的检测方法和标准。 第二部分:锂离子电池三元材料:工艺技术及生产应用 本部分将聚焦于当前市场主流且发展迅速的三元正极材料,深入探讨其先进的工艺技术,以及在实际生产应用中的挑战与解决方案。 第四章:三元正极材料的结构与性能优化 4.1 三元材料的化学组成与结构特点: 详细介绍NCM和NCA的化学组成范围(如NCM111, NCM523, NCM622, NCM811, NCA等),及其层状结构在不同组成下的演变,分析其与能量密度、工作电压、安全性的内在联系。 4.2 高镍化三元材料的挑战与机遇: 深入探讨高镍化(如NCM811)对材料性能带来的提升,如能量密度显著增加。同时,重点分析高镍化带来的挑战,包括表面副反应增多、循环稳定性下降、安全性能风险增加等。 4.3 结构稳定性的提升策略: 详细介绍通过掺杂(如Mg, Ti, Al, Zr等)、梯度设计、核壳结构、多层包覆等技术手段,增强三元材料在充放电过程中的结构稳定性,抑制相变和结构坍塌。 4.4 导电性与倍率性能的改善: 探讨优化材料微观结构、引入导电相(如碳包覆)、控制颗粒形貌等方法,提高三元材料的电子和离子导电性,从而提升其倍率性能。 4.5 安全性能的强化技术: 重点介绍提高三元材料安全性的各项技术,包括阻燃添加剂、陶瓷包覆、内部短路防护、热失控抑制机理等。 第五章:三元正极材料的先进生产工艺 5.1 高精度前驱体合成技术: 重点阐述用于合成高纯度、均匀组分、精确形貌(如球形、纳米片状)三元前驱体的关键工艺,包括精密共沉淀、喷雾干燥等技术,以及这些工艺对最终产品性能的重要性。 5.2 锂化焙烧工艺的优化: 详细介绍锂化焙烧过程中的温度、气氛、时间、升降温速率等参数控制,以及如何通过多段焙烧、不同气氛保护等手段,优化晶体生长、降低杂质含量,提升材料的电化学性能。 5.3 连续化生产与智能化控制: 探讨三元材料生产线向连续化、自动化、智能化发展的趋势,分析如何通过先进的自动化设备和智能控制系统,提高生产效率、产品一致性和降低生产成本。 5.4 废料回收与资源化利用: 介绍三元材料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料(如母液、废渣)的处理和回收技术,以及对关键元素(如镍、钴)的资源化利用,以降低成本,减少环境污染。 第六章:三元正极材料的生产应用与发展趋势 6.1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应用: 详细分析三元材料在电动汽车动力电池中的应用现状、性能要求、市场份额,以及不同NCM/NCA配比在不同续航里程车型中的选择策略。 6.2 在储能领域的应用: 探讨三元材料在电网储能、家庭储能等领域的应用潜力,分析其在长寿命、高安全性方面的优势与挑战。 6.3 生产中面临的挑战与解决方案: 总结三元材料大规模生产过程中遇到的主要挑战,如原材料成本波动、质量稳定性、环保要求、生产效率等,并提出相应的技术和管理解决方案。 6.4 未来发展趋势展望: 预测三元材料在能量密度、安全性、成本、寿命等方面的未来发展方向,包括超高镍材料、无钴或低钴材料、新型复合结构材料的研发前景,以及其在固态电池等下一代电池技术中的应用潜力。 本书内容涵盖了从基础理论到前沿技术,从实验室研究到工业生产的各个层面,力求为读者提供一个系统、完整、深入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三元材料的知识框架,以期推动相关领域的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

用户评价

评分

《锂离子电池三元材料:工艺技术及生产应用》这本书,在我看来,是紧接着前面那本《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进阶读物。都知道现在市场上主流的动力电池很多都采用了三元材料,因为它在能量密度和综合性能上表现出色,所以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是抓住了当前锂电池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脉络。我特别期待这本书能详细讲解三元材料的具体组成比例(比如111、523、622、811等),以及不同比例下材料的性能差异和应用场景。 更吸引我的是“工艺技术”和“生产应用”这两个关键词。三元材料的合成过程复杂且精细,书中应该会深入剖析各种合成方法,如共沉淀法、固相反应法等,并详细阐述每种方法的优缺点、工艺参数的控制对材料性能的影响。例如,如何控制粒径、形貌、比表面积,以及如何进行包覆改性以提高材料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而“生产应用”的部分,则能让我了解这些先进的三元材料是如何被实际应用到新能源汽车、储能系统等领域,包括电池的封装、热管理,甚至是回收利用的挑战。对于我这样一个对电池产业发展趋势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扇了解前沿技术和市场动态的窗口。

评分

在探索新能源科技的海洋中,《锂离子电池三元材料:工艺技术及生产应用》这本书,无疑是一艘指引方向的灯塔。我注意到它聚焦于“三元材料”,这是当前电动汽车和消费电子领域最广泛应用的锂电池核心技术之一。我一直对三元材料(如NCM、NCA)的高能量密度感到惊叹,但也同样对它们的成本和安全性有所顾虑。因此,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深入剖析三元材料的“工艺技术”。 这本书应该会详细阐述三元材料的制备方法,比如共沉淀法,以及其中的关键步骤,如pH值控制、搅拌速率、添加剂的使用,这些细节如何影响最终材料的粒径、形貌、元素分布和相组成。我希望能够理解,为什么微小的工艺差异就会导致材料性能的巨大差别。另外,“生产应用”部分更是吸引我。它应该会讲解三元材料是如何被集成到实际的电池产品中的,包括正极浆料的制备、涂布工艺、电池的组装和化成过程。更重要的是,这本书或许还会探讨三元材料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性能表现和发展趋势,比如如何通过改性来提升其低温性能、高压性能,以及延长其循环寿命。这对于我理解为什么不同的电动汽车会有不同的续航和充电表现,提供了一个更专业的视角。

评分

《锂离子电池原理与关 图片色》这个书名,让我感到有些特别,特别是“图片色”这个词。通常关于电池的书籍,要么是纯理论的,要么是技术手册型的,而这个书名却带点趣味性。我猜测这本书可能会以一种更生动、更直观的方式来介绍锂离子电池的原理。我希望它能通过大量的插图、图表,甚至是一些生动的比喻,来解释锂离子电池复杂的电化学过程,比如锂离子在正负极之间的迁移、电解液的作用、隔膜的功能等等。 “原理”部分,我希望能看到清晰的图示,展示出正负极材料的微观结构,以及锂离子充放电时的运动轨迹。这比枯燥的文字描述要容易理解得多。而“图片色”这个词,我猜想书中可能还会涉及到电池材料的色彩变化、外观形态的演变,甚至可能是一些与电池安全相关的“颜色警示”。比如,当电池过热时,某些材料可能会发生颜色变化,这是一种直观的警告信号。如果这本书能将深奥的科学原理与直观的视觉元素相结合,那对于我这样喜欢通过“看”来学习的读者来说,将是非常有价值的。它能帮助我快速建立起对锂离子电池基本工作机制的认知,而不仅仅是停留在表面的“能用”上。

评分

我最近在寻找关于电池储能技术的书籍,希望能够深入了解这个快速发展的领域。《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 原理 性能与生产工艺》这本书,从名字上看,直击了核心的“正极材料”,这正是决定电池性能的关键所在。我一直很好奇,为什么不同的正极材料会带来如此大的性能差异,比如续航里程、充电速度,甚至安全性。这本书应该会详细解释这些材料背后的科学原理,包括它们的化学组成、晶体结构,以及这些结构如何影响锂离子的嵌入和脱出,从而影响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功率。 尤其令我感兴趣的是“生产工艺”这一部分。我希望书中能详细介绍当前主流的正极材料是如何被制造出来的,从原料的准备、合成方法(比如固相法、湿法合成)、烧结过程,到最后的形貌控制和改性处理。了解这些生产细节,有助于我理解为什么一些材料能够实现大规模、低成本的生产,而另一些则面临技术挑战。同时,我也想知道这些工艺的优化是如何提升材料的性能和稳定性的,比如通过调整烧结温度、气氛,或者引入掺杂剂、包覆层来改善其电化学行为。对于一个想要了解电池从实验室走向实际应用过程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切入点,让我能够从材料的源头开始,理解整个锂电池技术的演进。

评分

作为一名对新能源领域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我最近入手了几本关于锂离子电池的书籍。其中,《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 原理 性能与生产工艺》这本书,从书名上看就透着一股严谨和专业。我原本就对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手机、电动汽车里的电池充满好奇,想知道它们到底是怎么工作的,为什么有些电池续航久,有些用不久,又是什么造就了这些差异。这本书似乎提供了一个深入的解答。 拿到书的第一感觉是厚重,翻开来看,里面的内容果然不是简单的科普,而是真正从原理层面入手,解释了正极材料的化学结构、电化学反应机理,以及这些特性如何影响电池的能量密度、功率密度、循环寿命和安全性。我尤其对“生产工艺”这部分很感兴趣,毕竟理论知识再好,也需要落地的生产实践才能真正应用。书中应该会详细介绍不同类型正极材料(比如钴酸锂、锰酸锂、磷酸铁锂,以及各种镍钴锰、镍钴铝三元材料)的制备方法、工艺流程、关键控制点,甚至会涉及到相关的设备和成本分析。这对于我理解为什么市面上会有不同价位、不同性能的电池,以及未来电池技术的发展方向,应该会有很大的帮助。虽然我不是专业人士,但我相信通过这本书的学习,我能对锂离子电池的正极材料有一个更系统、更深入的认识,不再仅仅是旁观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