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传(平)—历代帝王传记 9787010144573

唐太宗传(平)—历代帝王传记 9787010144573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赵克尧,许道勋 著
图书标签:
  • 唐太宗
  • 李世民
  • 历史
  • 传记
  • 帝王
  • 隋唐
  • 历史人物
  • 政治
  • 军事
  • 中国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书联文化传媒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144573
商品编码:28636451370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5-03-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唐太宗传(平)—历代帝王传记

定价:31.0元

作者:赵克尧,许道勋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3-01

ISBN:9787010144573

字数:315000

页码:

版次:2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传主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为中国史上出名的政治家与明君之一;开创了历史上的“贞观之治”,为后来全盛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推向鼎盛时期。本书以时间为序,运用比较丰富的资料,对唐太宗随李渊发动“晋阳起兵”到创立“贞观之治”历史的各个方面,包括他一生的军事、政治活动和思想作风及宫闱生活等,都作了详细的叙述,评价了他在历史上的功绩与作用,也探讨了当时的社会状况与阶级关系。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二)民为邦本与静为农本
  唐太宗的抚民以静的治国方略,是跟的政治思想与经济思想相联系的。贞观二年,他对大臣们说:“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⑧这段话简要地揭示了他的民为邦本与静为农本的思想内容。
  民为邦本,原是儒家传统的政治思想,也是历来所谓“治国”大义。儒家能认识到国家与人民之间存在着既对立又依存的关系,是开明君民观的表现。不少帝王在口头上或者官样文书上叫喊过,但像唐太宗那样切实地加以推行,却是寥寥可数。他鉴于隋亡于虐民的教训,把“存百姓”当作“为君之道”的先决条件,同时又把“存百姓”跟帝王“正其身”相联系。他的思想逻辑可归结为:封建王朝的长治久安是取决于百姓的能否生存,而百姓的存亡又取决于君主自身能否克己寡欲。他把国治、民存、君贤三者有机地联系起来,反复强调民存取决于君贤。这种观点虽然夸大了君主个人的作用,但它承认君主的安危、王朝的兴亡取决于百姓的生活状况,毕竟是开明的君道观。他的一句名言云:“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①就是君主的安危还受到人民力量制约的思想流露。
  从民为邦本的政治思想出发,必然要引申出农本论的经济思想。“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若禾黍不登,则兆庶非国家所有。既属丰稔若斯,朕为亿兆人父母。”②人离不开衣食,“营衣食”就是要搞农业。诚然,小农经济是封建社会的物质基础,重视农业的思想应是封建社会普遍的历史现象。然而,隋末统治者却践踏了农本思想;而唐太宗则维护了农本思想。他清醒地知道,要想在政治上“大治”,就必须在经济上不夺农时;如果不留意农业这个根本问题,新王朝的统治就会有得而复失的危险。所以,他“唯思稼穑之艰,不以珠玑为宝。”③重视农业是唐太宗施政的一条基本原则。
  唐太宗的农本论并非抽象的概念,它的表现形式就是静为农本的观点。具体地说,一方面要让农民休养生息,另一方面统治者征役要不违农时。两者比较而言,与民休息是静为农本的核心内容,而不夺农时则是休养生息的必要条件。贞观二年,唐太宗在慰劳刺史陈君宾时说:“是以日昃忘食,未明求衣,晓夜孜孜,惟以安养为虑。”④贞观三年四月,在《赐孝义高年粟帛诏》中说:“自登九五,不许横役一人,唯冀遐迩休息,得相存养。”⑤贞观八年,又指出:“朕有天下以来,存心抚养,无有所科差,人人皆得营生,守其资财,即朕所赐。”⑥诸如此类,尽管有溢美之辞,仍然可以窥见唐太宗是注意贯彻静为农本思想的。在社会经济萧条的境况下,要恢复与发展农业生产,“惟以安养为虑”,与民休息,不违农时,舍此别无其他办法。
  唐太宗及其臣僚在强调休养生息的作用时,还多次用养病来比喻。贞观五年十二月,他说:“治国与养病无异也。病人觉愈,弥须将护,若有触犯,必至殒命。”①的确,对于经历隋末丧乱而创建的国家,犹如久病初愈的人,只有悉心护养,才能兴盛起来。贞观六年正月,魏征也生动地讲过:“今有人十年长患,疗治且愈,此人应皮骨仅存,便欲使负米一石,日行百里,必不可得。隋氏之乱,非止十年,陛下为之良医,除其疾苦,虽已义安,未甚充实。”②上述比喻把休养生息提高到治国方略的高度,足见静为农本在唐太宗经济思想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P103-105
  ……

序言



好的,这是一本不包含《唐太宗传(平)—历代帝王传记 9787010144573》内容的图书简介,侧重于历史叙事和人物分析。 --- 《汉武雄风:帝国缔造者的一生》 引言:大汉的黄金时代 本书聚焦于中国历史上最富传奇色彩的帝王之一——汉武帝刘彻。他的一生,是整个西汉王朝由盛转衰的关键转折点,更是中华帝国形态确立的决定性时期。在位五十四年(公元前141年至前87年),刘彻将一个内敛守成的帝国,推向了前所未有的强大与开阔。他不仅是位雄才大略的君主,更是深刻影响了中国此后两千年政治格局、文化走向和民族认同的奠基人。 《汉武雄风》旨在以细致入微的史料考证为基础,描摹这位“雄才大略”的皇帝如何面对内外部的复杂挑战,如何通过一系列雷厉风行的改革与战争,最终铸就了“汉家天下”的恢弘基业。本书将摒弃传统史书中对帝王的脸谱化描绘,力求呈现一个有血有肉、充满矛盾与抉择的刘彻。 第一部分:青涩的崛起与权力的重塑 少年登基的刘彻,面对的是一个看似繁荣实则暗流涌动的帝国。外有强悍的匈奴威胁,内有藩王割据的余患和外戚势力的掣肘。 初期的困境与决策: 本书将详细剖析刘彻早期如何运用智慧与手腕,清洗和削弱诸如窦太后、田蚡等旧势力,为自己的统治铺平道路。我们深入探讨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历史性决策的深层动因。这并非简单的文化转向,而是刘彻试图构建一套全新的、服务于中央集权统治的意识形态基础。儒家思想,在董仲舒的阐释下,被塑造成维护皇权神圣性与政治秩序稳定的工具。 与内朝的博弈: 早期朝廷中,以田蚡、卫绾为代表的“文景旧臣”与锐意进取的刘彻之间存在着张力。作者通过对史籍中记载的君臣对话的细致解读,展示了刘彻如何逐步架空旧有官僚体系,提拔如主父偃、汲黯等一批敢言、强硬的新派官员,建立起一个更具进取精神的“内朝”核心权力集团。 第二部分:开疆拓土与帝国边疆的重塑 汉武帝的时代,是“武功”的时代。他彻底改变了汉初对匈奴采取的“和亲”政策,转而采取全面主动进攻的战略。 卫霍的崛起与匈奴的覆灭: 历史评价中,卫青与霍去病是汉武帝强盛的象征。本书将这两位军事天才的生涯置于大时代背景下进行分析。我们不仅描绘了漠南之战、河西之战、以及霍去病“封狼居胥”的壮烈细节,更深入探讨了刘彻对军事战略的掌控程度,以及这些战争对帝国财政和军事资源消耗的巨大影响。战争的胜利,不仅确立了汉朝对北方游牧民族的绝对优势,更重要的是,将帝国疆域向西、向北推进至前所未有的广阔地带。 西域的经营与丝绸之路的开辟: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被视为文化交流的起点。本书更侧重于军事、政治和经济意义上的“经营”。刘彻如何通过军事压力和政治怀柔,将西域三十六国纳入汉朝的势力范围?丝绸之路的正式开辟,如何改变了东方的物质文化面貌,并为后世带来了持续的经济效益与文化冲击?这些战略部署,奠定了汉朝作为欧亚大陆重要枢纽的地位。 第三部分:帝国官僚体系的深层改革与经济的重负 雄心勃勃的军事行动和对儒家思想的推崇,必然需要强大的财政支撑和高效的行政体系。 盐铁官营与财政集权: 为了解决连年战争的巨大开支,刘彻采纳桑弘羊等人的建议,推行了力度空前的经济改革——盐铁官营和均输平准制度。本书将详细分析这些改革的初衷、推行过程中的阻力(尤其是士大夫阶层的反对,如“盐铁之议”的背景),以及它们对地方富商大贾阶层的沉重打击。这些措施极大地强化了中央对国家经济命脉的控制,但也为后世留下了“重农抑商”政策的复杂遗产。 吏治与思想控制的深化: 随着中央权力的强化,刘彻对地方的控制也日益严密。推恩令的成功实施,标志着地方割据势力(诸侯王)的彻底瓦解。同时,告缗令、坐诛连坐制的滥用,显示出武帝晚年时期,其统治哲学中对“绝对忠诚”的偏执与对潜在威胁的极端敏感。 第四部分:盛世的阴影与晚年的反思 任何辉煌的帝国扩张都伴随着深刻的代价,汉武帝的晚年正处于辉煌与衰败的交界点。 巫蛊之祸的悲剧: 晚年,在太子刘据与江充的权力斗争中,爆发了骇人听闻的“巫蛊之祸”。本书将深入还原这场宫廷惨剧,探讨刘彻的猜忌心、晚年孤独感,以及他如何被谎言与恐惧所裹挟,最终导致了国家继承人与大量忠臣的冤死。这场悲剧是“家天下”制度下君主权力失控的典型体现。 轮台罪己诏的终结: 在经历了长期的战争消耗和内部动荡后,年迈的刘彻最终颁布了著名的《轮台罪己诏》。这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皇帝对自身执政方针进行全面反思和自我批判的文献。本书将细致解读诏书的每一句话,分析其在政治哲学和帝国战略上的意义——从进攻转向休养生息,从扩张转向内敛。诏书标志着汉武帝时代的结束,也为汉宣帝时期的“光武中兴”奠定了基调。 结语:一个被历史塑造的皇帝 汉武帝刘彻,是“雄才大略”的化身,他以一己之力将中华帝国推向了第一个盛世高峰。然而,他的统治也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一个庞大而集权的帝国官僚体系、被确立的儒家正统地位、以及常年战争带来的财政透支。阅读《汉武雄风》,不仅是回顾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更是理解一个伟大的开创者如何在实现宏伟蓝图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留下了时代的伤痕。本书力求呈现一个复杂、多面且影响深远的汉武帝形象,供后人审视与思考。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确实引人遐想,"唐太宗传(平)",光是这个标题就勾起了我浓厚的兴趣。历史上,唐太宗李世民无疑是中国古代一位极其重要的帝王,他的“贞观之治”至今仍被后人津津乐道。这本书籍的封面设计,虽然简洁,却透露出一股厚重感,仿佛承载着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我很好奇,作者是以何种视角来解读这位千古一帝的?是侧重于他的政治谋略、军事才能,还是深入挖掘他作为一个人,他的情感世界、成长经历?“平”这个字,又暗示了什么?是相对客观的叙述,还是对某一特定方面的“平”价?作为读者,我期待看到一个立体、鲜活的唐太宗,而非仅仅是历史书本上那个被标签化的符号。他如何一步步登上权力巅峰,又如何在复杂的朝堂斗争中站稳脚跟?他对民生的考量,对人才的任用,这些都会是书中重要的篇章吧。我甚至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处理那些复杂的历史细节,那些史书上语焉不详或者存在争议的部分,是否会有独特的见解和推测,让历史的尘埃在眼前重新焕发生机。

评分

当我拿起这本《唐太宗传(平)》,首先吸引我的便是那股扑面而来的历史沧桑感。书页泛着淡淡的古韵,仿佛穿越了时空,让我有机会置身于大唐的盛世与风雨之中。唐太宗,这个名字本身就承载着无数传奇。我迫不及待地想了解,作者是如何描绘这位帝王波澜壮阔的一生。是着重于他如何从秦王府的权力斗争中脱颖而出,最终君临天下?还是聚焦于他“贞观之治”的辉煌篇章,那些开明的政策、对外开放的胸怀,是如何奠定大唐盛世的基础?我特别希望能看到书中对唐太宗在用人、治国方面的独到见解,比如他对魏征等直臣的器重,对少数民族的怀柔政策,这些是否都能在书中得到生动而详尽的展现?同时,作为帝王,他的内心世界又是怎样的?是否也有过挣扎、迷茫,亦或是晚年的遗憾?这本书的“平”字,让我猜测它或许不会有过多的煽情或批判,而是一种更为冷静、客观的叙述,力求还原一个真实的唐太宗。

评分

初见《唐太宗传(平)》的书名,便被一股历史的厚重感所吸引。唐太宗李世民,这位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帝王,他的故事总是能勾起人们无尽的遐想。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这本书会以怎样的方式来展现这位伟大的君主?是侧重于他波澜壮阔的政治生涯,还是深入剖析他辉煌的“贞观之治”?我特别希望能够读到关于他如何从一位骁勇善战的秦王,蜕变为一位睿智仁慈的明君的过程。书中是否会详细阐述他开明的政治思想,比如对臣民的尊重,对人才的渴求,以及他如何营造一个开放包容的社会环境?“平”这个字,也让我猜测,作者或许会采取一种更加平和、客观的叙述方式,不偏不倚地展现唐太宗的功过是非,让我们看到一个更加立体、真实的帝王形象。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领我穿越时空,去感受那个充满活力的时代,去理解唐太宗的治国之道,去品味他的人生智慧。

评分

《唐太宗传(平)》这个书名,瞬间就将我的思绪拉回到了那个群星璀璨的大唐时代。唐太宗李世民,无疑是中国古代最令人瞩目的帝王之一,他的名字本身就充满了传奇色彩。作为一名对历史充满好奇的读者,我非常渴望通过这本书来深入了解这位帝王。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描绘他如何一步步登上权力之巅,他的政治手腕,他的军事才能,以及他如何将大唐打造成一个繁荣昌盛的帝国。尤其让我感兴趣的是,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贞观之治”背后的原因,包括他开明的政治理念、对内改革的决心以及对外开放的胸襟。我也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处理唐太宗身上那些复杂而又充满人性的层面,比如他如何面对历史的争议,如何处理复杂的朝臣关系,以及他作为一个人,他的情感世界和内心挣扎。这本书的“平”字,让我期待它能以一种更为客观、冷静的视角来审视这位伟大的帝王,而非简单地歌颂或批判,而是力求还原一个更加真实、有血有肉的唐太宗。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唐太宗传(平)》引起了我极大的好奇心。唐太宗李世民,无疑是中国历史上最耀眼的帝王之一,他的功绩和影响深远。我非常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看到他对这位伟大君主的深度解读。我设想,书中会详细描绘他如何凭借过人的胆识和智慧,在玄武门之变后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从而开启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我希望能了解到“贞观之治”的具体内容,包括他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改革措施,以及这些措施是如何推动唐朝走向繁荣昌盛的。同时,我也对唐太宗在个人性格、治国理念以及与其他历史人物的关系方面的内容很感兴趣。他与魏征的君臣对话,与长孙皇后的相濡以沫,这些能否在书中得到生动细腻的描绘?“平”字的使用,也让我联想到作者是否会以一种更加平和、客观的视角来审视这位帝王,避免过度的神化或妖魔化,而是力求还原一个有血有肉、有功有过、更加真实的唐太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