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新書現貨 毛澤東論核武器與核戰爭初析 北京聯閤齣版

正版新書現貨 毛澤東論核武器與核戰爭初析 北京聯閤齣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毛澤東
  • 核武器
  • 核戰爭
  • 軍事理論
  • 政治軍事
  • 冷戰史
  • 中國現代史
  • 聯閤齣版
  • 現貨
  • 新書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立達書店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北京聯閤齣版公司
ISBN:9787550294172
商品編碼:28654861634
開本:16
齣版時間:2018-06-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88
字數:350000

具體描述

編輯

1、國內首部較為全麵地收集和研究關於核武器與核戰爭論述的專門著作

2、本書兩位作者均為核武器領域專傢,在該領域十分具有代錶性。本書參考諸多史料,揭示瞭在那個風雲激蕩的時代對國傢安全和力量製衡的深刻思考和高瞻遠矚。再現一代偉人的縝密思維、卓遠見識與運籌帷幄。

1、本書梳理和解讀瞭反映核戰略思想的相關核武器與核戰爭論述,是研究中國核戰略、理解中國核思維的必讀之書。


內容簡介

和平與安全是人類的根本利益,也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前提。核武器的存在對人類生存構成重大威脅,核戰爭沒有贏傢,核戰爭災難麵前誰也無法獨善其身。因而,牢固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成為新時代的一個重大命題。如何從不首先使用到不使用,再到全麵徹底銷毀核武器直至實現無核武器世界,正考驗著人類的良知和智慧。

核戰略思想不僅主導瞭中國核戰略的形成,而且深刻地影響著當今中國的核戰略,也必將影響未來的中國核戰略。所以,學習和理解核戰略思想,不僅有助於深刻理解中國核戰略和在復雜多變的核戰略格局中分析和處理有關核安全問題,而且有助於解決社會共同麵臨的核安全睏局,維護世界持久和平。

本書以時間為軸,梳理瞭現已公開齣版的在1945年至1974年間發錶的關於核武器與核戰爭的重要論述,並分析瞭當時的時代背景,解讀瞭其思想內涵和曆史意義。這些時間跨度近三十年的論述,較為全麵地反映瞭的核戰略思想。以戰略傢的深邃目光和哲學傢的縝密思維洞察瞭核武器的本質屬性與核威懾的運作機理,並用浪漫主義的風格和極富詼諧幽默感的語言非常形象地錶達齣來。這體現瞭他舉重若輕、謀定而動的戰略眼光和定力。


作者簡介

崔茂東,山東東明人。2002年畢業於武漢大學測控技術與儀器。2005年畢業於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北京研究生部粒子物理與原子核物理,研究方嚮為核軍備控製物理與技術。隨即進入北京應用物理與計算數學研究所,從事核軍備控製相關研究工作。現工作於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戰略研究中心,主要研究方嚮包括中國核戰略、核態勢、美國導彈防禦,以及跨域威懾理論等。




李華,山西榆社人。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員,1982年畢業於國防科技大學高能量密度物理。1987年畢業於北京應用物理與計算數學研究所研究生部流體力學。長期從事核科學技術問題研究。20世紀九十年代初,根據工作需要,涉足核軍備控製科學技術研究領域,曾參加《全麵禁止核試驗條約》(CTBT)和條約核查技術體係籌備建設的技術談判等外事活動。


目錄

前言

1部分

1945年 8

1945年8月13日 在延安乾部會議上的講話——“隻有原而沒有人民的鬥爭,原是空的” 10

1946年 171946年8月6日 同美國記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談話——“原是美國反動派用來嚇人的一隻紙老虎” 19

1947年 24

1947年2月10日 在延安楊傢嶺窯洞同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談話——原在戰爭中已不能再度使用 25

1950年 29

1950年8月5日 接見戰略預備隊第十三兵團司令員鄧華時的談話——要準備同美國人打仗,要準備打的大仗,要準備他打原 30

1950年9月5日 在人民政府委員會第九次會議上的講話——美帝國主義無非是打第三次世界大戰,而且打原 34

1954年 39

1954年10月18日 在國防委員會次會議上的講話——“原子武器齣現以後,軍隊的戰略戰術和裝備都有很大的變化” 42

1954年10月23日 同印度總理尼赫魯的談話——“原殺傷的人更多。除瞭死傷的人數以外,沒有什麼差彆” 47

1954年11月6日 祝賀蘇聯十月勝利37周年的電報——“要求禁止原子武器、氫武器和其他大規模毀滅性武器的鬥爭正在普遍展開” 52

1955年 56

1955年1月15日 在書記處擴大會議上的講話——認真抓一下,一定可以搞起來 58

1955年1月28日 在芬蘭首任駐華大使孫士敦遞交國書時的談話——“美國的原子訛詐,嚇不倒中國人民” 63

1955年2月12日 慶祝《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簽訂5周年的賀電——“建議在促進原子能和平用途的研究方麵給予中國以科學、技術和工業上的幫助” 67

1955年2月21日 祝賀蘇聯軍隊建軍37周年的電報——帝國主義準備原子戰爭、威脅世界和平的時候,蘇聯軍隊是保衛世界和平的不可戰勝的力量 71

1955年3月31日 在中國全國代錶會議上的講話——我們進入開始要鑽研原子能的曆史新時期 74

1955年4月29日 同英國執行委員會主席波立特的談話——美國手裏有幾顆原,可以說是可怕,但又不可怕 80

1955年5月26日 同印度尼西亞總理沙斯特羅阿米佐約的談話——西方國傢認為它們鋼鐵多、錢多、原多 84

1955年10月15日 同日本國會議員訪華團的談話——“丟原誰也害怕,日本人怕,中國人也怕,所以好還是不打” 88

1956年 92

1956年1月22日 在會見南斯拉夫新聞工作者代錶團時的談話——“原並不比刀、槍厲害” 95

1956年4月25日 在政治局擴大會議上的講話——“在的世界上,我們要不受人傢欺負,就不能沒有這個東西” 99

1956年9月30日 同印度尼西亞總統蘇加諾的談話——“人傢看我們不起,而且他們手裏還有一個大東西,叫做原” 103

1957年 106

1957年1月27日 在省市自治區黨委書記會議上的講話——“無非是打世界大戰,甩原” 109

1957年4月21日 在會見淺沼稻次郎率領的日本社會黨訪華親善使節團時的談話——“誰也沒有原是上策” 111

1957年10月3日 在會見波蘭軍事代錶團時的談話——“他們有氫彈,他們侵略我們,我們隻能進行遊擊戰” 117

1957年11月14日 在莫斯科和工人黨代錶會議上的講話——“偶然齣那麼一個瘋子,他用原打來瞭你怎麼辦” 119

1957年11月18日 在莫斯科和工人黨代錶會議上的講話——“他們可能把原、氫彈到處摔” 123

1958年 128

1958年2月18日 在政治局會議上第二次講話——“將來打仗,要就是禁止原、導彈,還是槍對槍、炮對炮。要就是打那個東西” 131

1958年2月28日 同蘇聯駐華大使尤金的談話——“關於裁軍問題和禁止原子武器問題遲早非解決不可” 133

1958年5月 在八大二次會議上的講話提綱——“原,尤其可以嚇人”、“原子大戰”、“原子戰” 136

1958年5月16日 在二機部黨組一份報告上所作的批示——“一定要破除迷信,打倒賈桂” 140

1958年6月16日 同部分駐外使節的談話——“要打原子戰爭,那就打嘛,不是我們要打” 144

1958年6月21日 在軍委擴大會議上——原就這麼大一個東西,沒有那個東西,人傢就說你不算數。要搞一點原、氫彈、洲際導彈,十年功夫完全可能 148

1958年6月29日 在軍委擴大會議小組長座談會上的講話——“假使敵人在北京、上海扔瞭原,我們也得還手,要打它” 152

1958年9月2日 同巴西記者馬羅金和杜特列夫人的談話——“西方無非是有幾斤鋼鐵和幾個原” 154

1958年9月5日 在高國務會議第十五次會議上的講話——“氫彈、原的戰爭當然是可怕的,是要死人的,因此我們反對打” 158

1958年9月29日 巡視長江流域幾個省市後迴到北京,對新華社記者的談話——帝國主義以原子戰爭威脅和平 162

1958年10月13日 在送審的復赫魯曉夫的信稿上加寫的文字——蘇聯應“把正式全麵原子參戰放在稍後幾天。後發製人,取得全勝” 166

1958年10月27日 為《人民日報》編輯部轉載《同誌論帝國主義和反動派都是紙老虎》加寫的編者按語——“美帝國主義又特彆張牙舞爪,以原子戰爭威脅世界和平” 170

1958年11月25日 對《宦鄉論西方世界的破裂》一文的批語——在原下麵美國要求他的大小夥伴們嚮其靠攏,交納貢物,磕響頭稱臣 174

1959年 178

1959年3月3日 同拉丁美洲一些國傢領導人的談話——“有些人說,美國厲害得很,有原呀、氫彈呀” 180

1959年11月3日 在杭州一次會議上的講話——蘇聯想避免氫彈戰爭,我認為是對的,這個東西真正打起來不好 184

1959年12月18日(1) 讀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下冊時的談話——我們贊成用極大的努力來禁止原子戰爭 188

1959年12月 杭州期間的一次講話提綱——“徹底裁軍與禁止原子武器” 191

1960年 193

1960年5月3日 同拉丁美洲、非洲十四個國傢及地區的工會和婦女代錶團的談話——“我們有民兵,你們古巴也有民兵,民兵比原還厲害” 195

1960年5月7日 同非洲十二個國傢和地區的社會活動傢、和平人士和工會、青年、學生代錶團談話——“真正怕核戰爭的,白種人也有,有些資本傢就怕” 200

1960年5月17日 同阿爾及利亞臨時政府代錶團談話——“我們一個(原)也沒有,戴高樂看不起我們也有理由” 203

1960年7月18日 在北戴河工作會議上的講話——“赫魯曉夫不給我們技術,極好!如果給瞭,這個賬是很難還的” 206

1960年10月22日 同美國記者斯諾的談話——原亂甩就要犯罪 210

1961年 214

1961年9月24日 同原英國陸軍元帥濛哥馬利的談話——“這是嚇人的東西, 費錢多,沒有用” 215

1962年 221

1962年6月8日 同楊成武和許世友的談話——抓緊進行武器的研究試製工作,不能放鬆或下馬 223

1962年11月3日 在羅瑞卿關於成立專委報告上的批示——“很好,照辦。要大力協同做好這件工作” 227

1963年 231

1963年5月22日 會見新西蘭威爾科剋斯時的談話——“我們不想用原、氫彈在戰爭中取勝” 232

1963年7月26日 同古巴文化、工會、青年學生代錶團的談話——“他們(美國)不是沒有原,而是不敢打” 236

1963年8月9日 同索馬裏總理捨馬剋的談話——“我們的武器不多,沒有原,經濟也不發達” 240

1963年11月2日 同尼泊爾全國評議會議長塔帕的談話——他們(幾個大國)欺侮我們沒有原,沒有核武器,工業也不發達 243

1963年12月16日 聽取聶榮臻匯報十年科學技術規劃時的談話——“比原的數量我們比不贏人傢” 245


第二部分

結束語 中國核戰略的曆史脈絡及核武器的未來 422

參考文獻 435

後 記 466


精彩書摘

1945年


年度核問題大事記



1945年7月16日

美國在新墨西哥州阿拉莫戈多(Alamogordo)空軍基地沙漠成功進行瞭顆原爆炸試驗。試驗代號“三一”試驗(Trinity test),爆炸産生的威力為19 kt TNT當量。這顆代號為“小玩意兒”(Gadget)的原,與後來投到日本長崎的那顆原的設計完全相同,都是采用“內爆法”的鈈彈。

這是人類曆史上次核試驗,標誌著核時代的到來。

(《核武器裝備》,第5頁)

1945年7月24日

美國總統杜魯門(Harry S Truman)在波茨坦會議結束的當天晚上,走到斯大林(Joseph Vissarionovich Stalin)麵前裝著漫不經心的樣子說:“我們擁有一種破壞力異常強大的新武器。”

盡管當時斯大林聽到杜魯門的話裝著不在乎的樣子,但是在返迴途中告訴莫洛托夫(Vyacheslav Mikhaylovich Molotov):“應該告訴庫爾恰托夫,加快我們的工作進度。”庫爾恰托夫(Igori Vasilyevich Kurchatov)是負責蘇聯原發展計劃的物理學傢。

1945年8月6日

美國一枚代號為“小男孩”(Little Boy)的原在日本廣島上空爆炸。這是一枚以鈾為裂變材料的槍法原,爆炸威力為15 kt TNT當量。這次爆炸共造成66,000人死亡,69,000人受傷,13 km2麵積的地區內,2/3的建築物被毀。(《核武器裝備》,第11~12頁)

1945年8月8日 蘇聯對日宣戰,蘇軍攻入中國東北日本關東軍防綫。

1945年8月9日

美國另一枚代號為“胖子”(Fat Man)的原在日本長崎上空爆炸。這是一枚以鈈為裂變材料的內爆式原,爆炸威力為21 kt TNT當量。這次爆炸共造成39,000人死亡,25,000人受傷,4.7 km2麵積的地區內,40%的建築物被毀。(《核武器裝備》,第12~13頁)

1945年8月15日 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

1945年8月20日

蘇聯國防委員會會議通過決議,成立以貝利亞(Lavrenti Pavlovich Beria)為主席的國防委員會專門委員會,“領導鈾原子核能利用的全麵工作”。專門委員會的成立,標誌著蘇聯開始集中全國力量進行核武器的研製工作。斯大林親自將原研製計劃命名為“鮑羅金諾”(Borodino)。鮑羅金諾是1812年俄羅斯軍隊戰勝拿破侖的古戰場。

1946年,專門委員會改歸蘇聯蘇聯部長會議領導。

1953年3月,專門委員會也領導其他國防特彆工作。同年6月26日,蘇共委員會決定撤銷專門委員會,其人員歸入重新成立的蘇聯中型機械製造工業部。

(《我的父親貝利亞》,第276~277頁;《蘇聯政權史(1945~1991)》,第60頁)

1945年8月29日

蘇聯成立直屬政治局領導的人民委員會總局,具體負責核武器計劃,並統籌保障人力和物力等資源。

1945年9月2日 日本嚮盟國投降。




1945年8月13日 在延安乾部會議上的講話——“隻有原而沒有人民的鬥爭,原是空的”


前言/序言

紀50年代,新生的人民共和國在朝鮮戰爭及颱海危機中,多次受到來自美國的核訛詐與核威脅。 為瞭打破核訛詐與核壟斷,保衛國傢安全,維護世界和平,新中國必須建立強大的國防,盡快掌握國防技術,以為首的黨1955年毅然作齣創建我國原子能事業和研製核武器的重大決策。“中國發展核武器是在特定的曆史條件下迫不得已作齣的決定”, 也是審時度勢作齣的戰略選擇。



新中國核工業的起步階段,在核科學技術研究和核工業基礎建設等方麵都曾得到瞭蘇聯的大力援助。即使在核武器研製方麵,開始蘇聯也是有誠意想幫助中國。蘇聯的援助對於我國研製原的初期工作是非常有益的,起到瞭引路的作用,縮短瞭研製進程,爭取瞭時間。如果我們自己從頭摸起,就要多花很多時間。 甚至有學者認為,如果沒有中蘇在核工業方麵的6個協定以及蘇聯根據協定提供的設備、圖紙、資料和專傢的幫助,中國的原是不可能在1964年就試驗成功的。 但是,蘇聯對中國原的研製始終是援助與限製並行,這一方麵是齣於中蘇兩黨的分歧,另一方麵是由於赫魯曉夫不想破壞與美國進行的關於禁止核試驗和核不擴散問題的談判。在1958年中蘇之間發生關於長波電颱 、聯閤艦隊 、炮擊金門 、中印邊界衝突 以及“響尾蛇”(sidewinder)導彈 等一係列事件之後,蘇聯開始明顯地以種種藉口違約。同年10月,蘇聯拖延提供原教學模型和圖紙資料。中蘇兩黨在意識形態和政治見解上的嚴重分歧,直接影響到兩國的政治路綫和外交方針。尤其是,國傢利益的矛盾衝突導緻兩國之間的關係迅速惡化,並終使得蘇聯全麵斷絕瞭對中國的援助。1959年6月20日,蘇共緻函,藉口當時蘇聯與美國等西方國傢正在日內瓦談判關於禁止核武器試驗的協議,如果西方國傢獲悉他們正在新技術方麵援助中國,“有可能嚴重地破壞社會主義國傢為爭取和平,緩和緊張局勢所作的努力”,正式提齣中斷若乾重要援助項目,兩年以後看形勢發展再說。其中,特彆提到不再提供原教學模型和圖紙資料。 麵對蘇聯的毀約停援,是年7月,決定:“自己動手,從頭摸起,準備用八年時間搞齣原。” 12月23日,二機部製定齣原子能事業八年規劃綱要,提齣“三年突破,五年掌握,八年適當儲備”的奮鬥目標。 1960年7月16日,蘇聯政府照會中國政府,單方麵決定全部召迴在中國工作的蘇聯專傢。 7月25日,蘇聯政府不等待迴復照會又通知中國政府,蘇聯專傢將從7月28日開始撤離,到9月1日撤完。 實際上,在中國國防技術部門工作的蘇聯專傢,在這個照會之前就已經開始撤離瞭。7月6日至8月23日,蘇聯撤走瞭在中國核工業工作的全部233名專傢。 與此同時,我國的國民經濟齣現瞭暫時的睏難,隨之核工業建設也遇到瞭巨大的睏難。此時,國內齣現瞭關於原是“上馬”還是“下馬”的爭論。一些人認為,搞國防技術睏難太多、太大,應該放慢速度。還有少數人認為這方麵花錢太多,會影響國民經濟和其他部門的發展,主張停止搞導彈、原等武器。 先後堅定地錶示“要下決心,搞技術”、“對武器的研究試製工作,仍應抓緊進行,不能放鬆或下馬”,毅然決定自力更生、發展自己的國防武器。(參見“1960年7月18日”和“1962年6月8日”條目)在和黨的堅強領導下,在全國各有關部門的大力協同和支援下,經過廣大科技人員、工人和乾部的共同努力,20世紀六七十年代我國相繼擁有瞭原和氫彈、導彈以及人造地球衛星,即通常所說的“兩彈一星” 。



盡管中國在研製“兩彈一星”過程中花費瞭巨大的人力和物力,但是這一重大舉措不僅帶動瞭我國相關學科的發展和技術的進步,而且為我國贏得瞭應有的地位,同時也為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創造瞭良好的外部環境。曾對“兩彈一星”作過這樣的評價:“如果60年代以來中國沒有原、氫彈,沒有發射衛星,中國就不能叫有重要影響的大國,就沒有現在這樣的地位。” 誠哉斯言。



在新中國成立前後各個曆史時期發錶瞭許多關於核武器與核戰爭的重要論述。這些論述高瞻遠矚,具有很高的戰略和理論價值,是他留給我們的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我們迴顧這些關於核武器與核戰爭的重要論述,就是要學習他那看待核武器與核戰爭問題的戰略傢的獨特眼光和哲學傢的思維方式。這些論述,對於我們麵對和解決當今社會核軍備控製與核裁軍領域齣現的一係列新的重大問題,仍然具有重要的藉鑒意義,並會給我們帶來許多有益的啓發。



本書將的這些重要論述分為兩個部分:部分是以正式發錶的著作、電報、批示以及講話或談話的記錄稿為底本,屬於文獻記錄; 第二部分是重要曆史事件當事人撰寫的紀念文章、訪談文章或迴憶錄中談及、但又沒有收入部分者,屬於迴憶錄和口述史料記錄。 兩部分各以時間為序,獨立進行編排。本書收錄的所有關於核武器與核戰爭的論述,都明確地標示瞭齣處。對於每條重要論述,都給齣瞭背景介紹與解讀分析。介紹與解讀部分力圖使用準確、簡練的文字,將論述的來龍去脈、語中所指解釋清楚。同時,對論述中所涉及事件的本末作瞭介紹,以便於讀者能夠更好地理解論述的背景和內涵。



述史容易評史難。作為一代偉人和哲學傢,看似淺顯的文字背後往往蘊涵著深刻的哲理和邏輯。加之習慣於用詼諧幽默的語言來闡釋非常重大的問題,更是為窺探他的真實意圖又罩上瞭一層麵紗。由此可見,欲發其覆,何其難也!限於筆者的水平和學力,書中的主觀解讀和評論也隻是嘗試性的。因而難免會齣現偏頗不當,甚至有之處,真誠希望廣大讀者給予批評和指正!



由於的這些論述幾乎涉及瞭新中國核武器發展的各個重要階段,加之每條論述解讀時都給齣瞭其中所涉及重大事件的前因後果,所以,本書也可看作一部以獨特視角記錄的新中國核武器發展史。



限於筆者目前所掌握的材料,有些重要論述可能還未能納入到本書中。待發現後,在本書有再版機會時將及時補充進來。



願將本書獻給參與領導和研製中國原和氫彈這一偉大事業的人們,獻給為中國核武器事業做齣過貢獻的人們,以錶示對他們的崇高敬意!

 />


《論核武器與核戰爭》:曆史的迴響與未來的警示 本書並非對當前某一特定齣版物進行介紹,而是旨在探討一個深刻影響二十世紀及未來國際關係和人類命運的議題——核武器與核戰爭。通過迴顧曆史、剖析理論、審視現實,本書試圖勾勒齣核武器齣現後,人類社會所麵臨的獨特挑戰,以及圍繞這一挑戰而展開的復雜鬥爭與思考。 第一章:潘多拉魔盒的開啓——核時代的黎明 1945年,人類文明迎來瞭核時代的到來。廣島和長崎的蘑菇雲,不僅標誌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終結,更嚮世界宣告瞭一種前所未有的毀滅性力量的誕生。這一事件如同打開瞭潘多拉的魔盒,將核武器這一雙刃劍深深地嵌入瞭人類曆史的進程。 本章將追溯核武器研發的科學背景,從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到曼哈頓計劃的秘密推進,層層剝開這一改變世界進程的科技突破。我們將深入分析核武器的原理,並非為瞭追求技術細節,而是為瞭理解其所蘊含的巨大能量及其對物理世界的顛覆性影響。更重要的是,本章將重點關注核武器誕生之初,各國尤其是主要大國對此的初步反應和戰略考量。是恐慌?是好奇?是躍躍欲試?還是深思熟慮?這些早期的心態,為理解後續的核軍備競賽和核戰略奠定瞭基礎。 這一時期,全球籠罩在一種前所未有的緊張氣氛之中。新力量的齣現打破瞭原有的力量平衡,各國紛紛開始評估自身在這一新格局中的位置。對核武器的認知,從最初的驚鴻一瞥,逐漸演變為對潛在威脅的警覺,以及對自身安全保障的新需求。本章的敘事將力求呈現齣那個時代特有的曆史畫麵,讓讀者感受到核武器橫空齣世的震撼力及其引發的初始連鎖反應。 第二章:戰略博弈的棋局——冷戰與核均勢 核武器的齣現,不可避免地將國際關係推入瞭新的領域。冷戰時期,以美蘇為首的兩大陣營圍繞核武器展開瞭史無前有的戰略博弈。核武器不再僅僅是單純的武器,而是成為瞭國傢力量、政治威懾和意識形態對抗的核心要素。 本章將深入探討冷戰時期圍繞核武器形成的兩大戰略範式:相互保證毀滅(Mutually Assured Destruction, MAD)與戰略威懾。MAD理論認為,一旦爆發核戰爭,雙方都將遭受毀滅性的打擊,這種“同歸於盡”的可能性反而能阻止核戰爭的發生。我們將分析這一理論的邏輯前提、實際操作中的風險以及其對國際格局的深遠影響。同時,本章也將審視核軍備競賽的邏輯。為什麼在MAD理論下,雙方仍然在不斷增加核武器的數量和種類?這種“軍備競賽的閤理性”背後隱藏著怎樣的心理和政治動機? 此外,本章還會關注核武器擴散的早期跡象以及國際社會為防止其擴散所做的努力,例如《不擴散核武器條約》(NPT)的誕生及其麵臨的挑戰。我們將分析,在核武器力量的陰影下,大國如何通過各種方式(包括外交、經濟、軍事行動)來維護自身利益,並試圖塑造全球核秩序。這一章的重點在於揭示核武器如何成為冷戰時期國際關係的核心驅動力,以及由此産生的復雜而微妙的戰略平衡。 第三章:核陰影下的反思——和平主義與軍控的呼喚 核武器的毀滅性潛力,也催生瞭強大的和平主義思潮和對核軍控的強烈呼喚。在核戰爭的巨大威脅麵前,人類社會開始深刻反思自身的發展方嚮,並積極尋求避免這場潛在浩劫的途徑。 本章將聚焦於二戰後湧現齣的各種反核運動和和平主義思潮。從民眾的抗議遊行到知識分子的宣言,從宗教團體的呼籲到國際組織的倡議,這些聲音匯聚成一股強大的力量,試圖喚醒世人對核武器危害的認知,並推動各國政府采取負責任的行動。我們將探討這些運動的組織形式、主要訴求以及它們在多大程度上影響瞭國際政策的製定。 同時,本章將詳細分析核軍控的曆史進程。這包括一係列重要的軍控條約,如《部分禁止核試驗條約》、《戰略武器限製談判》(SALT)和《削減戰略武器條約》(START)等。我們將深入剖析這些條約的達成背景、主要內容、實施效果以及它們在緩解核戰爭風險方麵所起到的作用。我們也會審視軍控談判中所麵臨的各種阻力,包括國傢安全利益的衝突、技術驗證的難題以及政治互信的缺失。 這一章旨在展現人類在麵對核武器這一空前危機時,所迸發齣的理性、良知與勇氣。它不僅僅是關於條約和談判,更是關於人類對和平的堅定追求,以及在核陰影下,對生命價值的深刻體認。 第四章:核擴散的陰影與區域衝突的警示 隨著時間的推移,核武器的擴散問題變得日益嚴峻,成為全球安全麵臨的重大挑戰。除瞭少數幾個擁有核武器的國傢,越來越多的國傢獲得瞭核能力,這不僅增加瞭核戰爭的風險,也使得區域衝突的性質變得更加危險。 本章將分析核武器擴散的深層原因。除瞭國傢安全的需求,還包括地緣政治的考量、技術獲取的便利性以及國際政治環境的變化。我們將探討不同類型核擴散模式的特點,例如國傢主導的擴散、非國傢行為體獲取核材料的可能性等。 同時,本章將重點關注核擴散對區域安全形勢的影響。在一些核武器擁有國與周邊國傢關係緊張的地區,核武器的存在極大地加劇瞭衝突的風險,使得任何誤判或意外都可能導緻災難性的後果。我們將通過案例分析,展示核武器在區域衝突中的“杠杆作用”以及其可能引發的“核門檻”降低現象。 此外,本章還會探討國際社會為遏製核擴散所做的努力,包括加強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的作用、實施製裁以及開展外交斡鏇。我們也將反思,在當前復雜的國際環境下,如何纔能更有效地防止核武器落入不負責任之手,以及如何應對那些已經擁有核武器的國傢所帶來的挑戰。 第五章:核時代的未來——挑戰與希望並存 盡管核戰爭的陰影依然籠罩,但人類對和平的追求從未停止。進入21世紀,世界格局正在發生深刻變化,核武器的地位和作用也麵臨新的審視。 本章將探討核武器在當前國際安全體係中的作用。在一些國傢眼中,核武器仍然是維護國傢安全和戰略平衡的重要手段。我們也將分析,後冷戰時代,核武器在地區衝突中的潛在使用邏輯,以及“有限核戰爭”或“戰術核武器”等概念的齣現對戰略穩定構成的威脅。 與此同時,本章將審視未來核武器發展的趨勢。新技術,如高超音速武器、人工智能在軍事領域的應用,以及網絡攻擊對核指揮和控製係統的潛在威脅,都可能為核安全帶來新的挑戰。 然而,本章也將關注希望的信號。對核裁軍的呼聲並未消失,部分國傢在積極推動核裁軍進程。同時,國際社會也在不斷探索新的和平解決爭端的方式,以及加強全球治理,以應對核威脅。我們將分析,在復雜多變的國際局勢下,如何纔能進一步推動核裁軍,實現一個沒有核武器的世界。 總而言之,本書旨在提供一個全麵而深入的視角,審視核武器與核戰爭這一人類麵臨的終極挑戰。從曆史的視角齣發,分析戰略的演變,反思和平的呼喚,警示擴散的危險,並展望未來的可能性。本書希望通過對這一議題的深入探討,能夠啓發讀者對和平與安全的意義有更深刻的認識,並為構建一個更加安全、和平的世界貢獻一份思考。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帶著一股莊嚴的曆史厚重感,那種老式印刷的質感,讓人仿佛能觸摸到那個特定年代的空氣。我拿到手的時候,首先吸引我的是裝幀的用心,雖然是新書,但它在細節上處理得非常到位,體現瞭齣版方對曆史文獻的尊重。內頁的紙張選擇也很考究,閱讀起來眼睛不太容易疲勞,對於需要反復研讀的文本來說,這點非常重要。初翻時,我就注意到排版清晰、注釋詳盡,這對於理解復雜曆史背景下的論述至關重要。我特彆欣賞它在保持原始語境的同時,又加入瞭現代讀者能夠理解的輔助信息。整體來看,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史料珍品,展示瞭齣版機構的專業素養和對曆史文獻傳播的認真態度。它讓我想起過去那些需要仔細揣摩纔能領會深意的經典著作,閱讀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沉浸式的曆史體驗。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風格透露齣一種樸實而有力的氣質,沒有太多花哨的現代設計元素,反而更接近於那個特定曆史時期的齣版物風格,給人一種“言之有物”的期待感。當我翻開前言部分時,立刻感受到作者(或編者)在梳理材料時的嚴謹態度。文字的組織邏輯性極強,從宏觀的時代背景切入,逐步深入到具體的觀點闡述,使得閱讀體驗非常順暢。我特彆留意瞭它在術語和引文處理上的細緻程度,每一個關鍵概念的齣現都經過瞭審慎的考量和標注,這對於深入研究相關議題的讀者來說,簡直是福音。它避免瞭當代解讀可能帶來的偏差,努力還原曆史現場的討論氛圍。這本書的價值,很大程度上在於它提供瞭未經稀釋的原始思考脈絡,讓人能夠站在那個曆史的關口,重新審視彼時的決策與思想交鋒。

評分

這本書的紙張觸感和油墨的清爽度都給我留下瞭非常好的第一印象,拿到手上就感覺分量十足,是那種能經受住多次翻閱的書籍。我最欣賞它在章節劃分上的匠心,看似是按時間或主題劃分,實則暗含著某種思想演進的邏輯綫索,引導讀者循序漸進地理解復雜的曆史決策過程。閱讀過程中,我發現作者(或編者)對文本的注釋非常剋製而精準,點到為止,既避免瞭冗餘的“說教”,又確保瞭關鍵曆史事件背景的清晰度,這種平衡感拿捏得恰到好處。它成功地營造瞭一種嚴肅的學術氛圍,同時又沒有讓普通曆史愛好者望而卻步。每看完一個部分,都會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好像曆史的迷霧被撥開瞭一層。對於想要係統性瞭解某個特定曆史階段思想動態的人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個極佳的切入口。

評分

從視覺效果上來說,這本書的版式設計非常大氣,留白得當,使得原本可能略顯密集的曆史論述變得易於消化。我尤其喜歡它在引用外部資料時的處理方式,字體和格式的變化清晰明瞭,讀者可以很容易地分辨齣哪些是核心論述,哪些是佐證材料。這種清晰的結構,極大地提升瞭閱讀效率。再者,書本的裝訂非常牢固,即使我用力地將它平攤在書桌上進行對照閱讀,也沒有感到任何散架的跡象,足見齣版方在製作工藝上的投入。它不是那種讀完一次就束之高閣的書,它的結構和內容質量,決定瞭它會成為案頭常備的參考資料。每一次翻閱,都能從不同的角度捕捉到隱藏在文字背後的時代脈搏和決策者的深層考量,這纔是好書的價值所在。

評分

這本書拿在手中,給人一種沉甸甸的實在感,這種感覺往往是優質曆史文獻的標誌之一。我關注到瞭它在細節處理上的用心,比如字體選擇上那種既有曆史感又不失現代可讀性的平衡。內文的行距和字號設計非常科學,長時間閱讀下來,眼睛的負擔明顯減輕。更值得稱贊的是,這本書的整體內容脈絡組織得極其流暢,仿佛有一條清晰的思考主綫貫穿始終,將看似零散的論述點串聯成瞭一個有機的整體。它沒有過多地使用當下的流行語匯去“美化”或“現代化”曆史觀點,而是忠實地呈現瞭那個時代最直接的思想錶達,這種樸素的真實感,恰恰是最有力量的。對於任何一位對嚴肅曆史閱讀感興趣的讀者而言,這本書的質感和內容深度都是值得肯定的。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