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廉政建设史纲

新中国廉政建设史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金波 著
图书标签:
  • 廉政建设
  • 中国共产党
  • 反腐败
  • 政治史
  • 新中国历史
  • 法治
  • 党史
  • 政治制度
  • 历史学
  • 公共管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京图书大厦旗舰店
出版社: 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出版社
ISBN:9787513045314
商品编码:28711367438
出版时间:2017-1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商品名称: 新中国廉政建设史纲 出版社: (知识产权)专利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11-01
作者:金波 译者: 开本: 32开
定价: 55.00 页数: 印次: 1
ISBN号:9787513045315 商品类型:图书 版次: 1

编辑推荐

以历史分期为线索,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廉政治理进行了系统的梳理、研究和总结。

内容提要

反腐败斗争和廉政治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以来中国共产党不断加强执政党自身建设的政治主线,历代领导人都视其为党的建设的重大任务、关乎马克思主义政党生死存亡的**要务以及执政党政治领导力的核心要素。本书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运用历史学、类型学及政治学方法,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反腐败斗争和廉政治理的历程、成就、经验以及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以历史分期为线索,进行了系统的梳理、研究和总结,以求教于学界同仁。

作者简介

国际关系学院公共管理系副教授、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政治与中外廉政治理。已出版学术专著多本(《世界各国制度反腐经验研究》《中国崛起于全球治理》《中国崛起与国际体系》),发表论文数十篇,主持多项省部级课题。

目录

**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的反腐败(1949—1956) **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反腐败斗争面临严峻挑战 第二节 及时开展整风整党运动,进一步纯洁党的队伍 第三节 开展“三反”运动,严打贪污腐败 第四节 开展“新三反”和新的反贪污浪费运动,巩固“三反”运动成果 第五节 建立监督机制,加强权力监督 第六节加强法制建设,促进人民民主 第七节领导干部身先士卒,社会风貌焕然一新 第二章 社会主义全面建设过程中的反腐败(1956—1966) **节 中共八大明确反腐败斗争的新任务 第二节 开展新的整风运动 第三节 农村开展“三反”和整风整社运动 第四节 全面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五反”运动由农村走向城市 第五节 采取具体措施,反对干部特殊化 第六节 加强权力监督 第七节 树立模范典型,弘扬社会正气 第三章 十年“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反腐败(1966—1976) **节 发动“文化大革命”,揭示阴暗面 第二节 掀起夺权“逆流”,精兵简政,节约闹革命 第三节 开展“一打三反”运动 第四节 党的领导受到冲击,监管缺失造成腐败滋生 第五节 全面整顿遭遇阻力,反腐倡廉依旧困难重重 第四章 拨乱反正时期的反腐败(1976—1982) **节 徘徊前进,奠定基础 第二节 拨乱反正,明确方向 第三节 全面展开,稳步推进 第五章 加强反腐倡廉法制建设,推动反腐倡廉工作有序开展(1982—1992) **节 新时期反腐倡廉工作的初步探索 第二节 继续完善反腐倡廉党纪国法 第三节 制定廉政制度,加强权力监管 第四节 提出“把反腐蚀寓于建设和改革之中”战略思想,加大各个方面改革力度 第五节 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 第六节 十三届四中全会做出治理整顿期间反腐倡廉建设重大部署 第七节 进一步清理整顿公司及维护经济秩序 第六章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期的反腐败(1992—1997) **节 中纪委二次全会召开,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反腐倡廉建设道路新框架 第二节 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对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情况的监督检查 第三节 加大惩处力度,集中力量查办大案要案 第四节 开展专项治理,狠刹几股群众反映强烈的不正之风 第五节 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第六节 纪检、监察体制重大改革,成立国家反贪机构 第七节 加快反腐倡廉法制建设,建立健全廉政监督制度 第七章 标本兼治反腐倡廉建设方略的确立与实施(1997—2002) **节 党的十五大确立标本兼治基本方略 第二节 进一步提高领导干部从政自觉性 第三节 加大查办违纪违法案件工作力度 第四节 于各部门、各行业之中促改革、树新风 第五节 深化体制机制制度改革 第六节 加强权力监督,规范权力运行 第七节 加强党风廉政法制建设 第八章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的形成(2002—2007) **节 落实廉洁自律规定,进一步规范领导干部行政行为 第二节 贯彻反腐倡廉方略,构建预防腐败体系 第三节 继续加大查办违纪违法案件力度,严惩腐败分子 第四节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 第五节 创新体制机制,深入推进治本、抓源头工作 第六节 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切实维护群众利益 第七节 深入开展反腐倡廉宣传教育活动,构筑反腐倡廉思想道德防线 第八节 更加注重制度建设,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的法制体系 第九节 改革和完善反腐败体制,成立国家预防腐败局 第十节 开展反腐败国际合作,建立对外逃腐败分子的“全方位围剿体系” 第九章 中国特色反腐败斗争在前进(2007—2012) **节 继续完善反腐倡廉法规制度,进一步提高反腐倡廉制度化、法制化水平 第二节 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第三节 制定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落实监督检查工作,促进科学发展 第四节 党的十七大召开,反腐倡廉建设理论重大创新 第五节 加强对抗震救灾款物管理使用情况监管 第六节 继续加大查办案件工作力度,注重发挥查办案件的治本功能 第十章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反腐败(2012—现在) **节 强化干部监管推进廉政建设 第二节 领导示范带头牢记引领作用 第三节 提倡厉行节俭严肃接待纪律 第四节 严禁公款送礼消除不正之风


《历史的回响:从古代到近代的社会思潮变迁》 本书并非以新中国成立后的廉政建设为中心,而是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历史画卷,深入探讨了自人类文明曙光初现以来,社会思潮如何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文明背景下发生演变、碰撞与融合,最终塑造了我们今天所理解的社会价值、道德伦理以及政治哲学。本书旨在勾勒一幅宏大的历史图景,展现人类思想的传承与创新,以及这些思潮如何深刻影响了社会结构、权力运作和个体认知。 第一部分:文明的摇篮与早期思潮的萌芽(公元前3000年 - 公元前500年) 在本书的开篇,我们将穿越时空的迷雾,回到人类早期文明的辉煌时期。从美索不达米亚的楔形文字中,我们可以窥见早期法律条文和等级制度的雏形,这些是人类尝试构建有序社会的最初努力。古埃及的宗教信仰、神权统治与法老崇拜,展现了早期社会中精神力量与世俗权力如何相互交织,影响着民众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 随后,我们将目光聚焦于古希腊。从荷马史诗中蕴含的英雄主义、荣誉感,到城邦时代的公民意识、民主萌芽,再到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哲学家对正义、德性、理想国度的深刻诘问,古希腊思潮为西方哲学和政治思想奠定了基石。本书将详细梳理这些早期哲学家关于“善”与“恶”、“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论述,以及他们对社会契约、个人自由的初步探索。 与此同时,古印度文明孕育出了婆罗门教、佛教等深刻影响东亚乃至世界的宗教与哲学体系。本书将探讨《吠陀》中的宇宙观、种姓制度的形成及其社会影响,以及释迦牟尼关于苦、集、灭、道的教诲,这些思想如何塑造了印度次大陆的社会结构和精神生活,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在中国,早期先秦时期的百家争鸣更是思想的盛宴。从孔子的仁、礼、义、智、信,到老子的道法自然、无为而治,再到墨子的兼爱、非攻,以及法家对集权和法治的强调,这些思想流派在激烈的辩论中,共同构成了中华文明早期社会思潮的主体。本书将深入分析不同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核心思想,探讨它们在中国古代社会治理、伦理道德建构中的作用和影响。 第二部分:帝国的扩张与思潮的融合(公元前500年 - 公元500年) 随着帝国的兴衰更替,思潮也随之传播、融合与演变。罗马帝国的崛起,不仅带来了法律、工程和军事的辉煌,更将希腊哲学、犹太教等思想传播至其广袤的疆域。斯多葛主义的理性、节制,以及罗马法对公平、正义的追求,都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西方社会的法律精神和伦理框架。 在东方,秦汉大一统王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古代集权体制的成熟。儒家思想在汉武帝时期被确立为官方正统,深刻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政治制度、教育体系和伦理道德。本书将分析儒家思想如何从先秦的理论流派,转变为指导社会运作的国家意识形态,探讨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逻辑,以及“忠”、“孝”等核心观念在社会中的实践。 同期,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本土化,是另一个重要的思潮融合案例。从最初的传入、接受,到与道教、儒家思想的相互影响,佛教在中国形成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如禅宗,其对个体心性的探索和对人生意义的解读,深刻触及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第三部分:中世纪的沉寂与文艺复兴的曙光(公元500年 - 公元1600年) 欧洲进入中世纪,教会权力成为思想的中心。神学对哲学、科学的统治,以及对宗教教义的解释,构成了这一时期西方社会思潮的主流。本书将探讨教会在欧洲社会结构中的核心地位,以及经院哲学的思辨方式,分析其对当时科学探索的局限性。 然而,即便在看似沉寂的中世纪,思想的火种并未完全熄灭。伊斯兰世界的繁荣,继承并发展了古希腊罗马的哲学、科学遗产,并将其传播回欧洲。阿拉伯哲学家如伊本·西那(阿维森纳)和伊本·鲁世德(阿威罗伊)的工作,对中世纪欧洲的知识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文艺复兴的到来,标志着欧洲思想的巨大转折。对古典文化的重新发掘,对人文主义的强调,以及对理性、个性的重新肯定,为近代科学和政治思想的兴起奠定了基础。本书将详细分析达·芬奇、米开朗琪罗等艺术家的作品中蕴含的人文精神,以及马基雅维利在《君主论》中对权力运作的赤裸裸的剖析,这标志着政治学开始摆脱道德的束缚,走向现实主义的分析。 第四部分:启蒙运动与现代世界的塑造(公元1600年 - 公元1900年) 近代科学的兴起,特别是哥白尼、伽利略、牛顿的革命性发现,极大地挑战了传统的宇宙观和人类中心论,为理性主义和实证主义思潮铺平了道路。本书将追溯科学革命的历程,分析其对人类认识世界方式的根本性改变。 随之而来的启蒙运动,更是将理性、自由、平等、人权等观念推向了历史的舞台。洛克提出的天赋人权、主权在民,孟德斯鸠对三权分立的构想,卢梭对社会契约和人民意志的强调,以及康德对道德法则和自由意志的探讨,这些思想不仅深刻影响了法国大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更成为了现代民主政治和人权理念的基石。本书将重点阐释这些启蒙思想家如何通过其著作,唤醒民众的自由意识,并为构建现代国家制度提供了理论支撑。 在同一时期,中国经历了从明清的官僚体制到社会内部矛盾的积累。本书将简要提及这一时期的社会结构、文化心态,以及可能出现的对传统的反思,但重点仍将置于更广泛的社会思潮演变。 第五部分:变革的时代与多元的未来(公元1900年至今) 进入20世纪,世界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冷战、殖民主义的瓦解以及科技的飞速发展。这些剧烈的社会变革催生了更加多元和复杂的思潮。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及其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和对社会主义的设想,深刻影响了20世纪的世界格局。本书将探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核心及其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产生的变异与实践。 存在主义、后现代主义等哲学思潮,在对人类存在的孤独、焦虑和意义的追问中,挑战了传统的宏大叙事和普世价值。本书将分析萨特、加缪、福柯等思想家对自由、责任、权力、话语等概念的解读,探讨它们如何反映了现代社会个体面临的困境和身份认同的危机。 女权主义、环保主义、后殖民主义等新的社会运动和思潮的兴起,则代表了对传统社会结构、权力关系和身份认同的持续挑战。本书将梳理这些思潮的核心诉求,分析它们如何推动社会进步,并促进对公平、正义、可持续发展等议题的更深入的思考。 结语 《历史的回响:从古代到近代的社会思潮变迁》并非一本关于特定历史时期或特定领域政策的书籍,而是一次横跨数千年、跨越不同文明的精神之旅。它旨在通过梳理人类思想的脉络,展现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社会精英和普通民众是如何思考世界、理解人生的。理解这些历史的回响,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当下社会思潮的渊源,把握人类文明发展的规律,并以更开阔的视野去面对未来的挑战。本书希望引发读者对人类思想史的兴趣,激发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入探究,并最终促进对人类共同未来的理性思考。

用户评价

评分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阅读这本书的感受,那便是“震撼”。作者似乎拥有一种魔力,能够将原本散落在各处的历史碎片,精心地打磨、重新组织,最终构建出一个宏伟而又结构严谨的知识体系。它不仅仅是知识的罗列,更是一种对历史发展脉络的深刻洞察和逻辑梳理。书中对一些制度变迁的探讨,逻辑链条清晰得令人拍案叫绝,让人茅塞顿开,明白了许多过去困惑已久的问题。这种层层递进的论证方式,展现了作者扎实的学术功底和严谨的治学态度。读完之后,对相关领域的世界观和认知框架都有了极大的拓宽和重塑,无疑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礼。

评分

这本书的笔触之老辣,用词之精准,实在令人赞叹。它不像某些学术专著那样堆砌术语,晦涩难懂,反而采用了非常具文学性的语言,将严肃的主题阐述得深入浅出,富有感染力。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一些敏感或复杂的历史事件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克制而又洞察一切的笔法,既保证了历史的客观性,又巧妙地留下了解读的空间,引发读者自主思考。那些穿插其中的轶闻趣事和侧面记载,如同夜空中闪烁的星辰,为宏大的历史叙事增添了无数灵动的光彩。阅读体验非常愉悦,文字的节奏感把握得极好,时而如山洪泻地,时而如溪水潺潺,让人沉浸其中,难以自拔。

评分

这本书的选材角度非常刁钻且富有新意。它没有停留在宏观的政治层面进行泛泛而谈,而是将镜头聚焦到具体执行层面和微观的社会反应上,挖掘出许多前人未曾深入探讨的细节。这种“以小见大”的处理手法,使得历史的真实感和立体感大大增强。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一些社会思潮和民间舆论的引述,这让整个历史进程看起来更加饱满和多维。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对着某些段落反复揣摩,思考作者是如何从浩如烟海的资料中提炼出这些精妙的侧面证据的。这不仅是一本严肃的论著,更像是一部充满智慧和幽默感的历史小品集,让人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体会到阅读本身的乐趣。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视角非常独特,仿佛带着我们穿越时空,亲历了几个关键的历史节点。作者对于当时社会背景的描绘细腻入微,让人能真切地感受到那个年代的复杂性和变革的紧迫感。特别是对一些重要决策背后人物心路历程的刻画,使得冰冷的历史事件瞬间变得有血有肉。读到某些章节时,我甚至能想象出那些场景的声光色味,那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是很多同类著作难以企及的。行文间,没有刻意的说教,而是通过翔实的史料和生动的细节,自然而然地引人深思,让人在回顾历史的同时,也审视当下的诸多议题。整体的结构安排颇具匠心,逻辑推进流畅自然,即便是对相关历史不太熟悉的读者,也能轻松跟上作者的思路,领略到历史的波澜壮阔与深邃内涵。

评分

这部作品的价值,绝非仅仅是文献的汇编,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射出时代变迁中的人性挣扎与选择的复杂性。作者的叙事节奏张弛有度,高潮迭起,即便是对历史保持着一定了解的读者,也会被其中一些意想不到的转折和深入的分析所吸引。行文风格介于严谨的学术研究和引人入胜的文学叙事之间,实现了完美的平衡。最令人称道的是,它并没有给人一种“盖棺定论”的封闭感,反而是留下了许多开放性的思考空间,鼓励读者带着批判性的眼光去审视和讨论历史问题。总而言之,这是一本能激发深度思考、并且在阅读过程中带来极大智力愉悦的佳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