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全新】 求索與感悟 我的論文選評-獻給熱愛混凝土事業的人們 廉慧珍 中國建材工業齣版

【正版全新】 求索與感悟 我的論文選評-獻給熱愛混凝土事業的人們 廉慧珍 中國建材工業齣版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4


簡體網頁||繁體網頁
廉慧珍 著

下載链接在页面底部


點擊這裡下載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發表於2024-12-04


圖書介紹


店鋪: 雅宋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中國建材工業齣版社
ISBN:9787516009918
商品編碼:28747096467
包裝:平裝
齣版時間:2015-06-01


類似圖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相關圖書





圖書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求索與感悟 我的論文選評-獻給熱愛混凝土事業的人們

定價:98.0元

作者:廉慧珍

齣版社:中國建材工業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06-01

ISBN:9787516009918

字數:836000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求索與感悟·我的論文選評-獻給熱愛混凝土事業的人們》一書是廉慧珍教授40餘年從事建材專業工作經驗的總結和智慧的結晶,其中闡述的道理和方法具有很高的參考、藉鑒價值,值得各行業的人士閱讀和學習。

內容提要


《求索與感悟·我的論文選評-獻給熱愛混凝土事業的人們》一書縱貫廉慧珍教授的學習經曆、畢業後從業的輾轉、教學與科研的過程,以及退休後在工程實踐中的研究和思考。全書包括四個部分:“走齣初級階段研究的過程”、“想創新,就要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對高性能混凝土的理解、推廣和反思”、“思維方法與觀念的轉變比技術更重要”,共選擇54篇有代錶性的學術與科技論文,介紹當時發錶的背景,用現在和認識和觀念加以評述,指齣當時認識的局限和不足及錯誤和需要進一步研究的問題。觀點鮮明,反思坦誠。從每一篇論文都能讓讀者縱觀建材行業半個世紀來的發展概況,對今後建材的研發和生産工作具有廣泛的指導意義和深遠的影響。在本書的結束語中,廉慧珍教授沒有再對全書做什麼結論,隻使用瞭20頁的文字提齣瞭若乾意義重大的研究課題,實屬罕見,具有前瞻性,對當前和未來科技研究及學科的發展都有很大的啓發。

目錄


作者介紹


《求索與感悟·我的論文選評-獻給熱愛混凝土事業的人們》一書作者廉慧珍,清華大學教授。1933年11月齣生,1958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土木工程係工業與民用房屋建築專業。1994年從清華大學土木水利學院建材研究所退休。
  曾負責海軍後勤部委托進行“1000號混凝土”的研究;參加國傢教委項目“天然沸石岩資源化的研究”,重點負責其中“沸石岩在水泥中作用機理的研究”;參加沸石岩輕骨料和沸石岩發泡混凝土的研製;負責中科院自然科學基金(國傢自然科學基金前身)項目“結晶態鋁矽酸鹽膠凝物質活性機理的研究”和國傢建材局科技發展基金項目《水泥漿體微結構和宏觀行為的關係及其定量分析》;曾為國傢“七五”重點科技攻關專題“燃煤固硫渣製建材的研究”的技術負責人並主持和負責其子專題“燃煤固硫渣製水泥的研究”,分彆獲國傢計委、國傢科委、財政部和國傢教委、國傢環保局、中國科學院的國傢“七五”科技攻關重大成果錶彰;主持和負責國傢“八五”重點科技攻關專題“大型循環流化床電站鍋爐固硫渣資源化”的研究。從1993年開始享受特殊津貼。
  本世紀以來,曾作為主要執筆人參加《混凝土結構耐久性設計與施工指南》《公路混凝土結構防腐蝕設計規範》及國標《混凝土結構耐久性設計規範》等的製定。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曾發錶論文100餘篇,主要譯著有《建築材料化學》《建築材料》《土木工程材料》《建築材料物相研究基礎》《高性能混凝土》和《混凝土可見與不可見裂縫》等。

文摘


序言




  《求索與感悟·我的論文選評-獻給熱愛混凝土事業的人們》一書作者廉慧珍教授是一位在業內德高望重、年逾80且仍在工程技術領域服務的先生。這是一本的在混凝土材料科學與工程技術領域的專著。閱讀時我欲罷不能,掩捲時心情激動、難以平靜!
  在本書中,讀者會處處感受到,先生德高望重卻不居高臨下,而是嚮後輩們敞開心扉,坦誠分析自己作為一個研究者的成長曆程、走過的彎路,剖析自己在追求真理、攀登知識高峰時的不足、局限甚至認知錯誤;先生是一位激情燃燒、永不停步的追求科學真理的先行者,在無涯的學海中,像一座高聳的燈塔,燃燒著自己,照亮著熱愛混凝土事業的跟隨者;先生是一位跨混凝土材料、結構與工程技術領域的大師級專傢,嚮我們傳授其近50年從事教學、科研和工程技術服務所積纍的寶貴知識和經驗。
  我也已近花甲,在外從事研究30多年,卻從來沒讀過像這樣彆具一格的專業著作。這是一本教科書,你可以看到,為師者,答疑解惑,誨人不倦。對一些基本概念的建立,特彆是對一些業內廣為流傳的錯誤概念(例如“高性能混凝土”)的糾正,不遺餘力;這是一本嚴肅的學術著作,你可以看到,為學者,讀書而知不知,實踐而知不足。在本書的後一章,先生提齣瞭許多目前尚未可知的重要學術和技術問題,為後人攀登知識高峰,解決工程實際問題指齣瞭方嚮;這是一本教你怎樣做科研的書,先生以其對沸石岩和沸騰爐燃煤固硫渣作為水泥混閤材的研究為例,講述瞭思維方法與觀念比技術更重要的道理,分析瞭什麼是分解論研究方法,什麼是整體論研究方法、什麼是係統論研究方法,以自己的深刻感悟為後人攀登高峰提供瞭巨人肩膀;這甚至是一本關於怎樣做人的書,做事要先做人。為人者,不僅貴有自知之明,更貴有公開解剖自己的勇氣。先生在自評部分毫不客氣地指齣自己過去研究工作的不知、不足、局限乃至錯誤認知。
  這本書內容之豐富、時間跨度之大,一時間,作為後輩的我甚至不知該怎樣寫這篇序。1974年當先生從事高強混凝土研究時我還是一個懵懂無知的插隊知青。這本書雖然隻是選擇性地介紹瞭先生在長達50年從事教學、科研和工程實踐的一些工作,但這些方麵確是反映瞭中國水泥混凝土材料科學與工程技術的發展曆程。在這裏我願意嚮讀者介紹我閱讀本書的一些收獲,與大傢分享。
  本書應用對立統一、量變到質變、內因與外因的關係等哲學思想,建立科學研究的思維方法和觀念,強調“正確的技術決策取決於正確的觀念,正確的觀念取決於正確的思維方法”。這一科研方法在其對沸石岩火山灰活性的研究中得到充分的展示。先生挑戰傳統思維,在科學理論的指導下,通過多學科係統嚴謹的研究,終糾正瞭錯誤的觀點,建立瞭對反應機理的科學認知。
  本書深入分析總結瞭在分解論和整體論方法指導下研究工作的利弊,指齣要采用係統論方法研究混凝土這一看起來簡單實際非常復雜的係統,通過科學地劃分子係統,建立子係統行為的對立統一規律,在復雜紛繁的影響下把握主要矛盾和解決問題的方嚮與關鍵措施。先生以實驗室研究結論和工程實際觀察結果的對比,批評瞭許多過去似是實非的結論,這對於當代中國混凝土科技工作者是一劑清醒藥,不僅有助於理解過去的研究和結論的局限性,而且對於今後的研究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本書指齣,混凝土是一種用簡單技術製作的高度復雜的體係。從材料到結構,從實驗室到工程,所涉及的學科領域、工程結構、環境條件以及非技術性因素非常之多。顯然,科研工作者必須具備多學科跨學科的知識、對技術和工程問題的通識能力,纔能準確地發現問題、認識問題,製定科學閤理的研究方法。本書所介紹的研究工作,從微觀結構到宏觀性能、從普通混凝土到高性能混凝土、從膠凝材料到混凝土結構、從結構設計與材料設計到工程施工、從混凝土學科發展的曆史沿革到今天的知識體係,反映瞭先生深厚的跨界通識,對問題的分析不僅深入淺齣,而且廣徵博引,不斷拓展讀者的眼界和深度。
  為瞭幫助讀者建立創新思維,先生明確指齣要打破三種思維定勢:傳統思維(或習慣性思維)、從眾思維和機械思維,要建立辯證思維。先生例舉瞭思維定勢問題在技術標準和規範中不能與時俱進的錶現——“用老方法評價新事物”,例如礦渣的含碳量指標問題,膨脹混凝土試件的養護方式問題,實驗室混凝土收縮值的測定問題,摻混閤材後混凝土的強度發展特性與現行28天定強度的矛盾問題,等等。如果有人說在實驗室檢測耐久性能好的混凝土在混凝土結構中提前劣化可能是因為施工質量或彆的非技術因素所緻,但麵對實驗室檢測性能差的混凝土在現場卻有很好的錶現時,則不能不承認是測試評價方法的問題,例如混凝土的碳化試驗、抗凍融試驗、氯離子侵入試驗等。先生強調,試驗方法必須盡量符閤現場實際情況,如果試驗方法與材料特性有關的話,材料發展變化瞭試驗檢測和評價方法則必須相應改變。先生不僅直言不諱,針砭時下的科研學術不端,而且專門用瞭一大篇章來指導創新:“想創新,就要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先生告訴我們,科研工作沒有捷徑,不能取巧,必須老老實實學習掌握前人的工作,纔能創新。
  先生一再強調,“任何個人,乃至作為人類,認識世界的知識體係──科學,都不會永遠正確和正確”,應著重於建立科學的思維方法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在閱讀中,讀者會受到啓發,深入思考,提高對一些問題的認識。我自己在幾個方麵就深受啓發。
  例如對於高性能混凝土的認識。先生對我國高性能混凝土的發展作瞭曆史性的迴顧,包括當初詞語的翻譯、概念的建立,以及在發展過程中産生的種種認識誤區,如誤以為高性能就要求高強度等。先生指齣,高性能混凝土不是隻要有配閤比就能得到的,必須從原材料控製、拌和物生産和整個施工過程的協同努力纔能實現。閱讀時我感悟到,要學會站在不同的方麵看問題。結構工程師、施工工程師、材料工程師所理解的高性能混凝土是有所不同的。上世紀80年代,高性能混凝土其實是相對於普通混凝土存在的問題而提齣和開發的。雖然迄今仍未有統一的定義,但內涵逐漸厘清,簡單說是相對於普通混凝土難以達到的更高性能。例如,更高的強度(如果需要的話),更容易澆築成型,且不離析、不開裂,具有更好的耐久性,混凝土結構在各種環境中都能完好服役所要求的時間。如果再加上綠色的要求,則具有更小的環境負荷(在混凝土生産使用中的碳足跡輕,建築物廢棄後混凝土能高值重復利用、資源化再生)。這四個方麵“更高、更易、更好、更小”的要求基本上可以概括為綠色高性能混凝土的內涵。
  再如對混凝土耐久性的認識也受到啓發。耐久性是對結構和材料在的服役環境中抵禦環境侵蝕,持續滿足安全性和使用功能的要求。可以說,服役中的所有材料性能都是耐久性的函數,即都會隨時間演變。不同的服役環境中建築物所要求的耐久性不同。因此,籠統地一般性地說耐久性是沒有意義的,必須予以明確。例如,材料強度,沒有耐久性保證的強度是沒有意義的。先生多次指齣28天後強度性能的演變的重要性。對於混凝土結構來說,耐久性首先要求的是混凝土結構的整體性,即不開裂。這對材料性能設計、施工工作性設計和施工技術都提齣瞭很高要求。
  當我掩捲之時,不禁想,是什麼力量讓先生有這樣大的勇氣,為我們後人提供瞭這樣一本的學術著作?是她對真理求索的使命感。一個受人敬重的大師,拿起實事求是這把手術刀,毫不留情地解剖自己的工作,這是什麼錶現?這是無私,是大公,是大德!我想,我們也許不會也不必同意先生的每一個學術觀點,但是,我相信每一個讀過這本書的人都會被那顆追求真理的赤誠無私之心、為先生一生為混凝土事業的奉獻所感動、所激勵。
  為瞭中國的混凝土和水泥製品事業,先生近十年來花瞭很大的精力幫助我在協會做好服務混凝土企業和行業發展的工作,受惠之多,無以迴報!當得知先生編寫此書且很多單位要求支持此書的齣版時,我要求讓協會組織齣版發行,除瞭此書的重要價值外,也希望以此作為對先生的一點感恩迴報,承濛先生同意,此書即將付梓。至於此書齣版的意義,古人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中國矽酸鹽學會理事長、中國混凝土與水泥製品協會會長
  徐永模
  2015.3.10

  自 序

  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睏。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睏,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禮記·學記》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
  援引上述經典,是想說明,做為一個教師,一生中所做的事就是學而不止,教而不倦;越學越覺得所知甚少,就越想學;教的過程纔知道自己有許多尚不明白之處。 任何個人,乃至作為人類,認識世界的知識體係——科學,都不會永遠正確和正確,而是無限趨近於真理。正所謂學無止境,因而需要教學相長,經常反思,以不斷補充,不斷糾正。盡管這似乎人人皆知,但是重要的是實踐。在此願與大傢共勉。
  我是一個普通的大學教師。1953年從華東區考入清華大學土木工程係工程測量專業。當年土木工程係有6個專業,招收14個班:工業與民用建築結構(重點培養工程結構設計與研究人纔,2個班),工業與民用房屋建築(重點培養房屋建築施工技術的人纔,4個班),以及工程測量土木係、公路工程、給水與排水、暖房與通風各2個班。入學後第二年繼續1952年的院係調整,把工程測量、公路工程兩個專業分彆閤並到同濟大學和測繪學院。一年級學生過去,我們二年級學生就地轉到木土係其他專業和水利係水工結構專業。我被轉到工業與民用房屋建築專業,在原來4個班以外增設瞭一個“房85班”(按畢業年份編號。意即58年畢業的第5班。那時的“工業與民用房屋建築專業” 和現在的“工業與民用建築”專業不同,我們比“工業與民用建築結構”和現在的“工民建”專業多上瞭“施工技術”、“施工機械”、“施工組織計劃”等課程)。其他同學分到其他專業的增設班。我在學生時期因做過兩年的半脫産政治輔導員,而延遲於1959年正式畢業,工齡從1958年計算。這就是我的履曆上為1958年畢業,而畢業證書是1959年頒發的緣故。
  畢業後留校,在“十年”以前,我一直從事校刊編輯工作;1972年要求迴係,並毅然選擇瞭一個當時“冷門”的專業——建築材料。這時,我的專業水平落後於我的同班、同級同學14年,而且對我來說,盡管大學期間所學的建築材料課程達100多學時,而對混凝土材料專業來說,也畢竟是皮毛。從專業基礎的物理化學、矽酸鹽物理化學、岩石與礦物學、膠凝材料學、x射綫衍射學、現代儀器分析等,到專業知識的膠凝物質工學、水泥工藝學原理、混凝土學、混凝土製品工藝學等等,都從頭學起,邊做——按教學和科研需要學習和研究,邊學——聽課和自學,以自學為主。教學給我寬度和廣度;科研給我深度。為瞭給學生一碗水,自己要準備一桶水。更重要的是又進入一個新的天地,使我的頭腦中産生很多很多我想知道的事物、很多很多我想得到解答的問題。
  曾任國傢教委主任的何東昌說過,一個人的知識隻有20%是在學校獲得的,其餘都是在以後得到的。(當然這裏的20%隻是一個概念,並非定量。)在學校裏所學的課程,有很多後來都忘瞭,那麼在學校期間為什麼費那麼大的勁去理解,去記憶?上學為瞭什麼呢?這是很多年輕人都會睏惑的問題,我也曾睏惑過。在畢業後的工作中,每次遇到什麼問題時,常會感到“似曾相識”,仿佛在哪一門課中學到過,例如涉及力學上的問題,是在物理課學的?還是理論力學?材料力學?還是……?隻從自己大腦“儲存器裏”提取不齣來時,就去圖書館、資料室查詢、再閱讀復習。因為目的明確,就比當初上課時學得更深刻些。當時的努力理解和記憶變成瞭以後再學習的一種能力。在學校學習時如果隻是單純記住所學的知識,那就不進校門自己看書就是瞭。然而其實還是不一樣:在學校裏,老師通過講授基本知識來引導我們如何學習和思考。學校的教育是“打基礎”。這個“基礎”,一是基本概念;二是能力,而能力比知識更重要。
  “能力”有豐富的內涵,其中首先就是獲取知識的能力。而必須有發現問題的能力,纔能有針對性地去獲取知識。這就是“帶著問題學”。隨處都有我的老師,都有需要學習的知識。我的成長受益於我周圍所有的人——我的親人、老師、朋友、學生,……;到處都是課堂——書報、期刊、互聯網、電視、會議交流……。這不是套話,有很多故事可以說明這種真實的感受。舉一個例子:有一次齣差,同伴是一個比我的兒子還小的年輕的朋友,他一路上都在對我說:“你們這些老先生,自己概念不清,還用一些錯誤的概念去誤導彆人。這是在害人!”我感到能這樣對我說話,是真正對我好。盡管他罵的並不就是我,卻對我有很大的啓發,使我常常反省所說過的話有那些概念性的錯誤。有時彆人不經意的一句話,都可能對我是一次啓發。我越來越感到我的所知實在太少,擺在我們麵前的和我們沒想到而發生的問題太多。探索、研究真是一件美妙的事。知識的來源可以說是無處不在,而讀書無疑是重要的,但是讀書也要會讀,重要的是思考,不能囫圇吞棗。讀書不思考,也有可能“中毒”。而思考纔能發現問題,然後又對問題進行思考。讀書之後經過實踐去驗證,在實踐中再讀書,就可能會有更深的領會,使經驗達到一個高度。一知半解就會斷章取義,往自己片麵的經驗上套。經驗很寶貴,而經驗主義卻會害死人。
  有人曾問我:“你如果當初畢業後一直從事專業而不去做行政工作,是否會比現在更有成就?”我連想都不想地迴答說:“未必”。人生如旅,經常會遇到十字路口,不同的選擇會得到不同的結果,總要選擇一條路。不同的人有各自不同的選擇理由。我們老校長蔣南翔對畢業生說過:“不要怕改行,改行是革命者的常規”。我們總說“想做什麼就能做什麼纔能快樂。”現在想來,重要的是社會需要。人不能脫離社會而一個人活著,那麼,就不能脫離社會的需要而自行其是地“想做什麼就做什麼”。每個人都在為自己生存而做事的同時,也在為彆人的生存提供條件和服務,這個社會纔能可持續地良性發展,每個人也纔能得以生存。這就是社會需要。不論選擇瞭做什麼,隻要用心去好好做,就會不斷發現問題而促使我們去思考,去研究,總會有新的認識和成果;我們誰都並不是天生就喜歡混凝土,現在熱愛混凝土,是因為用心去做後,發現混凝土太有意思瞭。有一位做混凝土的老闆對我說,他發現做混凝土就像做人一樣的有意思,他要把混凝土做得和彆人的不一樣。經過幾年的努力,他果然做得“與眾不同”。盡管為此而遭妒,受到殘忍的打擊,他仍然癡心不改。因為他熱愛混凝土這項事業。正像有一位朋友所說:“不是因為喜歡纔選擇,而是因為選擇纔喜歡。”這句話的意義深長。相信如果當時選擇瞭彆的,進入角色後,同樣也會喜歡。這正是我中學母校——上海敬業中學的校訓所說的“敬業樂群”。不管做什麼,都會不斷地積纍——經驗、知識、能力的積纍。不管是什麼專業或者什麼學科,在方法和觀念上都是相通的,這些積纍都是可以相互藉鑒的,隻是對象不同而已。其間的橋梁就是哲學。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不管曾經從事過什麼工作,換個看似不相乾的職業,過去的積纍都有用,而且麵會更寬。
  除瞭在學校的教學外,我的科研經曆大體有三段。退休前是一段,主要承擔過海軍後勤部委托的1000#混凝土的研製(1974年)、國傢教委項目“鋼筋混凝土海上采油平颱可行性研究”中的“高強流態混凝土”以及茂名石油公司委托“頁岩灰用於高強流態混凝土”的研究(1984年~1986年),完成瞭兩個科學基金和兩個國傢重點科技攻關專題的研究。兩個科學基金中的一個是現在的國傢自然科學基金的前身中科院自然科學基金(“結晶態鋁矽酸鹽物質活性機理的研究”1984年),另一個是國傢建材行業科學技術發展基金(“水泥漿體微結構與宏觀行為的關係及其定量分析”1989年);在國傢“七五”和“八五”重點科技攻關專題中,主持並負責瞭有關循環流化床鍋爐燃煤固硫廢渣建材資源化的係統研究。其中“七五”攻關的研究被課題組(專題的上遊組織)負責人張緒禕評價為“完成的成果齣色”,與課題形成“高效低汙染循環流化床鍋爐脫硫及灰渣資源化成套技術”,獲國傢計委、國傢科委、財政部頒發的國傢“七五”科技攻關重大成果錶彰榮譽證書;“燃煤固硫渣製水泥”獲國傢教委、國傢環保局、中國科學院頒發的國傢“七五”科技攻關重大成果錶彰榮譽證書。得以享受津貼。
  今年,我退休已整整20年,前幾年如果算作是第二段的話,主要與企業閤作,結閤工程進行瞭一些技術性的研究。深感混凝土的教學與科研隻有結閤工程纔能不斷發現問題而具有生命力。在為工程服務的同時,經過工程的實踐、學習和在朋友們的相助下,對混凝土有瞭較深的接觸,纔發現我們對混凝土其實很不瞭解,對混凝土的認識猶如對人的身體和生命的認識一樣的貧乏,常有很多為之睏惑的問題渴望答案。不齣校門時,可以按教科書把混凝土做到符閤預計的效果;進入工程後越來越發現,影響混凝土終質量的因素實在太復雜,其中大量的並非技術問題更難解決。近10年來,可以說是第三階段,主要是從根本上對混凝土材料、混凝土工程以及混凝土結構進行思考和討論。20年來,混凝土和混凝土結構工程發生瞭很大的變化。變化是必然的,思維方法和觀念的轉變比技術更重要。這個觀點緣於從30多年前我們教研組兩位老師那裏得到的啓發。其中從化學教研組轉來的張淑清在實驗研究中經常強調“方法重要”;另一位是從日本迴來的李桂芝,當試驗結果齣現異常時,她總是首先從方法上找原因。當然她們所說的方法主要是試驗的方法,這對於實驗研究確實是重要的。有一位有經驗的工程師曾質疑說,“方法比技術重要這種說法不對,先有技術纔有方法。技術比方法重要”。這是對“方法”的狹義理解。技術是 【正版全新】 求索與感悟 我的論文選評-獻給熱愛混凝土事業的人們 廉慧珍 中國建材工業齣版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


【正版全新】 求索與感悟 我的論文選評-獻給熱愛混凝土事業的人們 廉慧珍 中國建材工業齣版 mobi 下載 pdf 下載 pub 下載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正版全新】 求索與感悟 我的論文選評-獻給熱愛混凝土事業的人們 廉慧珍 中國建材工業齣版 下載 mobi pdf epub txt 電子書 格式 2024

【正版全新】 求索與感悟 我的論文選評-獻給熱愛混凝土事業的人們 廉慧珍 中國建材工業齣版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用戶評價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類似圖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正版全新】 求索與感悟 我的論文選評-獻給熱愛混凝土事業的人們 廉慧珍 中國建材工業齣版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下載 2024


分享鏈接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鏈接

© 2024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