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古洋珍藏外销瓷图鉴(上下)
定价:600.00元
售价:450.0元,便宜150.0元,折扣75
作者:吴培
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11-01
ISBN:978755201585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外销瓷,大体可以分为三部分,一是作为一般贸易商品瓷,二是欧洲王室贵族、家族定制瓷,三是当时中国馈赠国外皇室的礼品瓷。即使是作为一般商品的贸易瓷,明清外销瓷的绝大部分,尤其是在乾隆以前,输往欧洲的贸易瓷的销售对象是欧洲皇室、贵族和富商巨贾,到乾隆后才开始普及到欧洲中产阶级,中国外销瓷器在当时一直是受欧洲人推祟的品。
近年来,对外销瓷的收藏、鉴赏、研究,已成为瓷界新热。作者收藏外销瓷数十年,今从其几千件藏品中精选出600余件,分为12 大类,对每一件瓷器加以注解说明。目录
吴培简介
张浦生先生寄语
序
图鉴
壹·盘子类
贰·碗类作者介绍
吴培,笔名古洋。1957年出生于江苏如皋,旅居比利时二十多年,是旅比爱国侨领,明清外销瓷收藏鉴赏家,现任欧洲中国传统文化联合会副会长、荷比卢江苏商会副会长及中比人文交流协会常务副会长。1993年,吴培留学比利时,机遇巧合接触到精美璀璨的中国外销瓷,从此与外销瓷结下不解之缘,经过二十多年的不懈努力,成果卓著。目前收藏有外销瓷3000件左右,其中1000件在其家乡如皋博物馆有专题展览。
所谓外销瓷,大体可以分为三部分,一是作为一般贸易商品瓷,二是欧洲王室贵族、家族定制瓷,三是当时中国馈赠国外皇室的礼品瓷。即使是作为一般商品的贸易瓷,明清外销瓷的绝大部分,尤其是在乾隆以前,输往欧洲的贸易瓷的销售对象是欧洲皇室、贵族和富商巨贾,到乾隆后才开始普及到欧洲中产阶级,中国外销瓷器在当时一直是受欧洲人推祟的品。
近年来,对外销瓷的收藏、鉴赏、研究,已成为瓷界新热。作者收藏外销瓷数十年,今从其几千件藏品中精选出600余件,分为12 大类,对每一件瓷器加以注解说明。文摘
序言
终于等到这套《古洋珍藏外销瓷图鉴》,上下两册,厚重而充实,翻开第一页,就被那精美的彩图深深吸引。作为一名对中国外销瓷情有独钟的爱好者,我寻觅这类专业书籍已久,而吴培先生这套图鉴,无疑满足了我对于“详实”、“权威”以及“视觉享受”的所有期待。从景德镇的官窑细瓷,到潮州窑的民间巧作,再到广州十三行商馆的繁华景象,书中几乎涵盖了中国外销瓷的各个重要时期、窑口以及代表性器型。每一件瓷器都经过了精心的挑选和拍摄,光线、角度都恰到好处,最大程度地展现了瓷器的釉色、胎质、纹饰以及绘画的精妙之处。尤其是那些细节图,简直是给瓷器爱好者的一场视觉盛宴,让我能够近距离观察那些可能只在博物馆或私人藏家手中才能得见的名品。书中不仅仅罗列了图片,更重要的是,每一件器物都有详细的文字说明,包括器物的年代、产地、尺寸、釉色、纹饰主题、工艺特点,以及最重要的——其在对外贸易中的意义和流传情况。这些信息对于理解外销瓷的价值和历史背景至关重要,让我不再只是欣赏其美,更能体会其背后蕴含的文化交流和经济往来。那些描绘西方贵族生活场景的纹饰,那些融合了中西方审美趣味的器型,都让我对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充满了好奇和遐想。
评分读完《古洋珍藏外销瓷图鉴》,我最大的感受是,一件小小的瓷器,背后可以承载如此厚重的历史和文化。吴培先生通过这套图鉴,为我们打开了一个了解世界、了解历史的新视角。书中每一件器物都仿佛在低语,讲述着跨越山海的贸易故事、文化交流的碰撞、以及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影响。我常常会因为书中某个器物的纹饰而驻足,想象着它被送往何方,又会被怎样的人所欣赏,它在异域的生活是怎样的。这些想象,因为有了书中详实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解读,而变得更加鲜活和有意义。这套书不仅仅是一次学术的盛宴,更是一次心灵的旅行。它让我对外销瓷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热爱,也让我对中国悠久的陶瓷文化充满了自豪。
评分《古洋珍藏外销瓷图鉴》上下两册,内容之丰富,让我不得不惊叹于吴培先生的投入和学养。书中不仅仅是罗列了一些知名度较高的外销瓷,更涵盖了许多鲜为人知但同样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的器物。从最初的外销欧洲的“克拉克瓷”,到荷兰东印度公司时期盛行的“将军罐”和“大盘”,再到后来为满足法国和英国市场的个性化需求而生产的“哥廷根风格”瓷器,书中都有详尽的展示和介绍。我尤其惊喜地发现,书中对一些外销到东南亚、中东等地的瓷器也有涉及,这拓展了我对外销瓷概念的理解。这些不同区域的市场偏好和文化影响,在外销瓷的器型、纹饰和色彩上都留下了独特的印记,而本书的包容性,恰恰展现了中国陶瓷“走出去”的多元化图景。书中对于一些“定制瓷”的案例分析,更是让我对当时中外工匠的互动和技艺传承有了更深的认识。通过这些实例,我仿佛看到了不同文化在交流融合过程中产生的奇妙火花,而这些火花,最终凝结在外销瓷那一件件精美的器物之上。
评分说实话,拿到这套《古洋珍藏外销瓷图鉴》之前,我对“外销瓷”的认知还比较模糊,仅仅停留在一些比较表面的了解上。但阅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才真正领略到中国外销瓷的博大精深。它不仅仅是“出口”的商品,更是中国文化与世界对话的载体。书中对每一个时期、每一个地域的外销瓷的特点都进行了细致的分析,让我对不同时期的国际贸易格局、不同国家的市场需求、以及不同文化对陶瓷艺术的影响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最喜欢的章节之一是关于“陶瓷与殖民经济”的讨论,它让我看到了外销瓷在推动中国经济发展、以及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欧洲产业革命中的作用。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中国陶瓷在世界历史中的地位,它不再仅仅是中国本土的艺术珍品,更是全球化的早期见证者和参与者。
评分《古洋珍藏外销瓷图鉴》的编排设计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上下两册,内容分工明确,既有宏观的历史脉络梳理,又有微观的器物细节展示。文字说明简洁明了,却不失深度,充分照顾到了不同层次读者的需求。对于初学者,可以从书中了解到外销瓷的基本概念和代表性作品;对于有一定基础的收藏者,则可以在书中找到更深入的鉴赏方法和研究视角;对于专业研究者,书中提供的丰富史料和严谨考证,更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书中对许多器物的尺寸、重量、以及估价(虽然估价在书中可能不是主要目的,但作为参考价值很大)都有提及,这些实用的信息对于藏家和爱好者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我尤其注意到,书中对于同一类器物,会展示不同时期、不同窑口、甚至是不同风格的例子,这种对比式的展示,能够帮助读者更清晰地辨别其中的差异,从而加深理解。
评分翻阅《古洋珍藏外销瓷图鉴》,就像是在穿越时空,与那些曾经活跃在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商船、码头、以及那些为满足异域需求而辛勤劳作的工匠们进行对话。书中那些精美的图片,不仅仅是瓷器本身的展示,更是那个时代背景的缩影。从清初康熙年间,荷兰东印度公司开启大规模的中国瓷器采购,到18世纪中叶,欧洲宫廷和贵族对中国瓷器的狂热追捧,再到后来各国纷纷建立自己的瓷厂,模仿和超越中国瓷器,这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吴培先生在书中对这些历史节点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并配以大量的实例。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转口贸易”的讨论,也就是那些并非直接从中国出口,而是经过第三方中转的外销瓷,这些往往带有更复杂的文化融合痕迹。书中对于这些细节的挖掘,展现了作者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深厚的历史功底。阅读这本书,我仿佛置身于一家繁华的欧洲古董商铺,或者一个巨大的瓷器集散市场,每一件器物都诉说着一段跨越国界的故事。
评分对于我这样一名在古玩市场摸爬滚打多年的老玩家来说,一本好的图鉴,其价值在于能够帮助我拨开迷雾,辨别真伪,理解价值。而《古洋珍藏外销瓷图鉴》恰恰做到了这一点。书中对许多常见外销瓷的鉴定要点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从胎骨、釉面、气泡、底足,到彩料的运用、纹饰的笔触,都给予了详尽的指导。尤其是一些容易混淆的器型和纹饰,书中都给出了明确的对比和辨析。例如,书中对于不同时期景德镇窑口青花发色、钴料的使用差异,以及不同地区(如德化窑、潮州窑)瓷器的胎质和釉感的特点,都有着非常细致的描述。我曾遇到过一些“高仿”的外销瓷,乍看之下十分逼真,但在仔细对照了书中的实例后,才发现其在釉面火候、色彩的层次感,甚至是底款的篆刻风格上存在着明显差异。这本书不仅是一本“看图说话”的工具书,更是一本“授人以渔”的教科书,它帮助我建立起一套科学的鉴定体系,让我在面对琳琅满目的外销瓷时,能够更加自信和有底气。
评分这套图鉴的出版,无疑填补了国内在系统性外销瓷研究领域的空白。过去,我们可能更多地关注国内的官窑和民窑瓷器,而对于外销瓷的研究,往往分散在一些零散的文章或国外出版物中。吴培先生耗费数年心血,搜集整理了大量珍贵的文献资料和实物图片,将散落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了一部体系完整、内容详实的著作。书中对于外销瓷的定义、分类、市场演变、贸易路线,以及其在中国本土和海外的影响,都有着深入的探讨。我特别欣赏书中对“广州制造”的论述,它让我们看到了广州作为重要的外销港口,在组织生产、定制加工、以及协调贸易过程中的关键作用。书中展示的许多带有广州地域特色的纹饰和器型,都让我对那个时代的商贸活动有了更生动的想象。更重要的是,本书的出版,对于提升国内收藏界对外销瓷的认知水平,推动相关学术研究的深入,都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它鼓励我们重新审视中国陶瓷在世界历史舞台上的重要地位,以及其所承载的文化交流和经济价值。
评分这套《古洋珍藏外销瓷图鉴》不仅仅是一本图录,更像是一部浓缩的中国陶瓷外销史。吴培先生的考证工作令人惊叹,他深入浅出地梳理了从明朝开始,中国瓷器如何一步步走向世界,如何适应西方市场的需求,又如何影响了西方陶瓷的发展。书中关于不同时期外销瓷的风格演变,如早期青花、唐三彩的外销,到明清时期大量的青花、彩绘瓷,再到后期仿制西方瓷器等,都有着非常清晰的脉络。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中国风”(Chinoiserie)的讨论,它不仅仅是简单的风格模仿,更是中国陶瓷艺术在海外市场催生出的独特文化现象。书中不仅展示了具有代表性的外销瓷器,还穿插了大量历史图片、文献资料,比如旧时欧洲的贸易记录、王室收藏清单、甚至是当时描绘瓷器贸易场景的绘画,这些都极大地增强了图鉴的历史厚重感和说服力。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瓷器“纹饰密码”的解读感到兴趣盎然。许多纹饰并非随意为之,而是带有特定的象征意义,比如龙凤纹代表皇权和祥瑞,花鸟纹寓意富贵吉祥,甚至是根据西方客户的特定要求定制的家族徽章,这些细节都让外销瓷的欣赏上升到了更高的文化解读层面。
评分作为一名业余的陶瓷爱好者,我一直对那些带有异域风情、却又深深烙印着中国制造痕迹的器物情有独钟。《古洋珍藏外销瓷图鉴》这本书,简直是我一直以来寻觅的“宝藏”。它不仅仅展示了那些耳熟能详的“克拉克瓷”或者“将军罐”,更深入挖掘了许多在细节之处体现中西方文化交融的器物。比如,书中对一些欧洲订制的器型,如带有把手的茶壶、或者适应欧洲餐桌摆放习惯的盘碟,都有非常细致的介绍。而这些器物上绘制的纹饰,有时是经典的中国花卉、山水,有时则是根据西方需求绘制的特定场景,比如家庭肖像、历史事件,甚至是当时的服饰图案。这些“混搭”风格的外销瓷,充满了独特的艺术魅力,也反映了中国工匠在适应国际市场时的智慧和创新。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一些“仿西洋瓷”的讨论,这些瓷器在造型、彩绘上试图模仿欧洲的风格,但骨子里依然流淌着中国陶瓷的血液,这种“西为中用”的尝试,本身就是一种很有意思的文化现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