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267
资产评估师精讲精练封面为2017年版 新书到货后 会更新2018年版封面和详情 新书预计6月20号左右入库 按订单顺序发货
978-7-5095-8251-0+978-7-5095-8258-9+978-7-5095-8255-8+978-7-5095-8253-4
978-7-5095-8253-4+978-7-5095-8076-9+978-7-5095-8077-6+978-7-5095-8078-3
资产评估师2018考试教材 资产评估实务一二 资产评估基础 资产评估相关知识+资产评估精讲精练全8本关于《资产评估实务一》,我必须得说,它对不动产和企业整体价值评估的讲解,详实得令人发指,特别是对于土地估价的流程和各种修正系数的运用,几乎是手把手地教你操作。然而,这种过于细致的描述,在某些方面也带来了僵硬感。比如,在处理一些历史遗留的、权属关系模糊的土地评估案例时,教材提供的方法论显得过于理想化,似乎预设了一个产权清晰、资料完备的评估环境。我尝试用书中的方法去分析一个现实中的老厂房搬迁案例,发现那些关于地役权、补缴出让金的计算模型,在实际操作中需要大量的行政沟通和政策解读,而这些“软技能”和“政策敏感度”是冰冷的文字完全无法传授的。这种“纸上谈兵”的感觉在阅读过程中挥之不去,让我开始怀疑,我们究竟是在学习如何评估资产,还是在学习如何完美地填写一份评估表格。对于那些更偏向于无形资产或特定机器设备评估的考生来说,这本书的侧重点似乎有所偏斜,导致我在准备这些内容时,需要大量依赖其他辅助资料。
评分让我印象最深的是那本《资产评估相关知识》,它像一个巨大的百科全书,内容包罗万象,从民法典到公司法,从税务处理到财政会计准则,一股脑地塞了进来。我感觉自己不是在准备资产评估师考试,而是在准备一个微型的法律和财会专业考试。虽然我知道这些知识是评估工作的基础支撑,但教材对它们进行展开的深度和广度,对于我们这些非财会、非法学出身的考生来说,负担太重了。举个例子,书中对企业所得税法中关于折旧年限的规定讲得极其细致,但对于评估实践中如何根据这些税法规定反推出更贴合市场情况的经济寿命,书中提供的指导却相对模糊。这本书给人的感觉是“什么都讲了,但什么都没讲透”,它堆砌了大量的外部知识,却在如何“为我所用”这个关键环节上留下了巨大的空白。读完后,我反而更疑惑了:我到底需要记忆多少税法细节才能在评估中站稳脚跟?这种知识的堆砌感,让我常常感到迷失在法律条文的海洋里,对评估核心技能的培养帮助有限。
评分这份资料的“精讲精练”部分,说实话,刚开始让我眼前一亮,以为终于能找到那种直击考点的“秘籍”了。然而,深入阅读后,我发现它的逻辑跳跃性有点大,更像是把教材里的知识点进行了极度浓缩和提炼,变成了一个个独立的知识卡片。问题是,资产评估本身是一个高度依赖系统性思维的领域,比如,当你理解了《资产评估基础》中的产权界定,接着要理解它如何影响《实务一》中的价值类型选择,再到《相关知识》中的法律法规约束,这是一个环环相扣的过程。但这本书的精练部分,常常是把这些关联性给割裂了,它告诉你“A等于B”,但很少解释为什么A会导向B,或者在什么特定条件下A不再等于B。这就导致我在做模拟题时,遇到那些需要综合运用多个章节知识的难题,总感觉心里没底——我好像记住了每一个点,但串不成一条有力的逻辑线。特别是涉及到一些新兴领域的评估,比如数据资产的价值评估,精练部分的处理方式就显得有些保守和滞后,似乎更侧重于传统动产、不动产的范畴,这对于想全面准备考试的我来说,是个不小的遗憾。
评分总的来说,这套教材提供了一个极其全面且标准的知识体系框架,对于想要通过考试并建立规范化认知的人来说,无疑是基石。但是,它最大的问题在于“人情味”和“动态性”的缺失。资产评估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行业,市场环境、技术进步、监管政策都在飞速变化。这套2018年的教材,在面对当下如火如荼的科技企业、平台经济相关的无形资产评估时,显得力不从心。书里对“商誉”的界定和计量方法,虽然在当时是主流,但放在今天来看,明显跟不上大型并购案中对协同效应和管理层能力价值的评估深度。阅读体验上,大量的黑体字和加粗的专业名词,虽然有助于记忆,但读久了眼睛会非常疲劳,而且结构上缺乏有效的图示来辅助理解复杂的评估流程图。我个人更希望看到一些近年来发生的经典案例解析,哪怕是简化版的,来佐证这些理论的有效性和局限性,而不是沉浸在十年前的市场假设中。它更像一个博物馆里的珍贵文物,完整、权威,但缺乏与当代脉搏的共振。
评分天哪,我终于把这套《资产评估师2018考试教材》啃完了!坦白说,光是看着那一摞厚厚的书就觉得头皮发麻,特别是那本《资产评估实务二》,简直像一本金融界的《战争与和平》,内容之深奥复杂,初次接触的我简直像在试图徒手攀登珠穆朗玛峰。最让我抓狂的是,教材里那些关于特定行业评估方法的描述,比如化工企业的无形资产摊销模型,理论推导过程之长,公式之繁复,搞得我好几顿饭都没吃好,总感觉自己是不是把基础知识点理解跑偏了。我记得有一次,我对着“收益法”里关于风险折现率的确定,整整看了一个下午,书上给的案例数据和我自己去查阅的市场数据总有点微妙的差异,这让我对教材中“理论完美化”的倾向深感困惑——现实世界哪有这么干净的现金流预测啊!这本书虽然体系完整,但就像一本冷冰冰的教科书,缺乏那种能让人瞬间“开窍”的生动案例或者经验分享。它更像一个知识的仓库,你需要自己进去摸索,找到你需要的工具,然后自己琢磨怎么用,对于我这种实操经验不足的新手来说,前期构建知识框架的门槛实在太高了。我强烈建议后来者,在啃教材之前,最好先找一些行业前辈的实务心得,否则光靠这些文字描述,真的很难想象在实际评估报告中它们是如何落地生根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