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鬆子落:京都九年
定價:68.00元
作者:蘇枕書
齣版社:中信齣版集團
齣版日期:2018-06
頁碼:272
裝幀:精裝
開本:32開
ISBN:9787508687988
"★ 繼《有鹿來:京都的日常》之後,旅日作傢蘇枕書新隨筆集。
★ 一個人在異鄉第九年,尋得投身生活的勇氣。
★ 淡豹、蔣方舟、瀋書枝、李舒推薦。
★ 細緻入微的京都城市素描,比遊記更多乾貨,近身導覽奇趣豐富的韆年古都。
★ 精裝,清雅素淨,作者親繪四幅主題為行旅、人情、歲時、緩歸的水彩插畫,護封內藏有留學手記 。
★ “中國美的書”獲奬者孫曉曦設計,散落的鬆針暗藏玄機,等你來發現。
★ 客居京都滿九年、已進入第十年,蘇枕書經曆瞭的二次成長:在異鄉照見自己,更勇敢地麵對生活。
★ 獻給離開故鄉,異地求學、工作、定居,麵對生活挫摺常萌生無力感的都市青年——痛苦有各種形狀,雖然彼此不能知道,甚至多方掩飾,但希望你不感到孤獨。"
一個人有一個人的京都。九年時光,青翠轉濃蔭,是漫長光陰凝縮作一粒琥珀,是長鏡頭流轉中的迅疾一瞬。蘇枕書遊學京都已曆九載寒暑。住在遍植鬆、柏、橡、杉、樟的山中,她真誠記下客居久之地的變化與永恒:有對古書店的追蹤及探訪,對日本國民性的觀察,還有當地普通傢庭的尋常風景。同時,她也坦陳自己的曆程,敘寫投身生活的耐心與勇氣,猶疑中的探索與獲得。
"緣 起
行 旅
湯川秀樹的京都
重慶往事
何月不照人
人 情
拜年
附一:山中往事
附二:山中歲末
散書記
與舊書店為鄰
誰人袖底染梅香
蕓草堂閑話
小酒館
穿衣記
和服與性彆
歲 時
種花與買花
梅雨時節
照冥燈閃水波寒
客中之雨
鞦天的藕
寒鼕的衣裳
仿枕草子
緩 歸
父親與我
結婚記
種蓮記
後 記
"蘇枕書,江蘇通州人,客居京都。喜愛養花、種菜、買書,著有小說《歲時記》《不許流光入夢來》,隨筆《塵世的夢浮橋》《京都古書店風景》《有鹿來》《京都如晤》等。
"
"蘇枕書的散文展現瞭女性寫作的優長一麵,她對心理、情緒、感觸的捕捉體貼入微,文風恬靜溫婉,卻又有審美上的堅決和準確。她的散文從個人體驗齣發,見性情,有寄托,富學養,卻又並不沉溺於“女性私語”,而是通嚮更為廣闊的世界。她較深的古典文學修養,不僅呈現為豐富的引經據典和雅緻的遣詞造句,更化作一種溫潤的文化情懷,沁人心脾。
——屆人民文學散文新人奬授奬詞"
"種蓮記
2017 年4 月初,那一陣情緒極晦暗,不能奮飛。櫻樹紛紛落雪,又將春盡。漫步至西雲院,見殿前蓮花均已翻過盆,地上還有大缸淤泥、肥料,一些棄去的蓮根。恰好遇到住持夫人,她說去年沒有翻盆,花開得不好。今年總算下決心做完這件重活兒,請我夏天來看花。我問她翻盆的技巧,她抱歉曰實在不巧,花農剛離去不久。踽踽至真如堂墓園,去與廊下舊友相會。它們也剛經曆翻盆,水尚未澄清,露齣一段茁壯的頂芽。徘徊之際,管理所小屋內忽而走齣一人,笑道:“這是碗蓮,我剛給它們翻盆。”終於遇到舊友的主人,很驚喜,說一直到此看花,卻一直不曾有幸認識你。對方非常和氣,彼此做瞭介紹。他叫省吾,故鄉在京都府南丹市,管理墓園瑣事與寺內花木。這位省吾先生同我介紹每盆碗蓮的品種,我都記得,他愈喜悅,又將園中草木逐一指給我看。這年天冷,春天太遲,那細小的芽是桔梗,剛剛生發。那邊無緣墓旁一大堆蓮根,是翻盆時多齣來,可作肥料。有些蓮藕長得非常粗壯,他笑,挑那沒有浸染汙泥的,可以吃,還不錯。
給他看八重與白君子從前開花時的照片,說近年因為沒有翻盆,都不再開花。他說,翻盆倒也不難,記得將上年藕、藕帶、蓮鞭全部清除,隻留新年藕,先泡在水裏。盆泥要加足夠的肥料,翻透加水,靜置數日,再埋入新年藕。問他用什麼肥料,前幾年網購時,店傢曾送過一小包顆粒復閤肥。他道,我隻用大豆和魚。我覺得新鮮。他道,生黃豆打碎發酵,埋進土裏好用。光撒生黃豆也行,但容易發芽,清理起來很麻煩。那就用超市買的袋裝水煮黃豆,多買幾袋,拌到土裏就好瞭。哦對,魚可不能用煮的。我笑,魚自然不能煮—當他是指吃蚊蟲的青鱂,在開玩笑。
他鼓勵我盡早翻盆,若待頂芽生得更高,則容易摺斷,隻能再等一年。我問他能否喊他種蓮師傅(蓮之師匠),他對這個稱號頗為滿意,反復叮囑我買煮熟的黃豆和沒有煮過的魚,“聽我的,應該今年能開花”。
告辭下山,立刻去超市買瞭兩袋水煮黃豆,迴傢就開始勞動。陽颱狹窄,行動很不便。怕堵塞下水道,在地上鋪瞭很大的塑料袋,將桶內淤泥倒入其中,揀齣盤根錯節的蓮藕,剔去枯黑的蓮根,取兩隻臉盆,清水盛放新年藕。陽颱種花,泥土十分珍貴,小心將淤泥分彆掬迴兩隻桶內,陽颱一片狼藉,滿臉滿手都是淤泥。後來讀到銀閣寺花士珠寶的《一本草—花教給的生命之力》,有一篇《花之宇宙》單講蓮花:
酷暑之日,陶器盛滿清水,侍奉蓮花。於我而言,蓮花是超越瞭喜歡還是不喜歡的特彆存在,每年到瞭蓮花的季節,我都非常開心。
櫻花開時,為蓮花翻盆,也為蓮根分株。做這項活兒,手上沾染的味道一時無法洗去。生齣如此美麗的蓮花的泥土,居然這麼難聞,真不可思議。
這本書的結構布局有一種近乎建築學的精密感,看似隨意散落的篇章,實則蘊含著一條清晰而有力的內在邏輯綫索。敘述者在時間與空間的跳躍中展現齣驚人的掌控力,時而聚焦於宏大的曆史背景,時而又敏銳地捕捉到個體生命中那些微不足道的掙紮與歡愉。我特彆欣賞它處理“時間感”的方式,它不是簡單地綫性推進,而是通過意象的反復齣現、主題的螺鏇上升,構建齣一個多維度的認知空間。每一次重現舊的場景或人物,都帶著新的理解和更深的層次,這種設計極大地豐富瞭閱讀的深度,迫使讀者不斷地反思和重構自己的理解框架。讀完之後,會有一種強烈的滿足感,那不是因為得到瞭所有明確的答案,而是因為經曆瞭一場思維的精妙構建與解構的過程,仿佛被引導著完成瞭一次智力上的攀登。
評分這本書的節奏控製堪稱教科書級彆。它像一部精心編排的交響樂,有緩慢如詠嘆調的抒情段落,也有急促如急闆的衝突爆發點。作者懂得何時該放緩腳步,讓讀者與場景充分共處,感受環境的呼吸;也懂得何時需要陡然加速,將敘事推嚮高潮,製造齣一種不得不繼續前行的緊迫感。這種對閱讀節奏的調動能力,極大地增強瞭作品的戲劇張力和讀者的代入感。它成功地將一種相對靜止的、側重於感官體驗和內心沉澱的題材,賦予瞭強大的內在驅動力,使得即使在描寫最平和的日常場景時,也充滿瞭潛在的能量和期待,讓人完全沉浸其中,無法輕易抽離。
評分語言的張力在這部作品中達到瞭一個令人稱奇的高度。它既有古典文學中那種沉穩內斂的力量,又充滿瞭現代思維的敏銳和反思。詞匯的選擇極其考究,仿佛每句話都經過瞭韆錘百煉,沒有一個冗餘的字眼,卻又在關鍵時刻爆發齣驚人的情感能量。這種剋製與爆發的平衡掌握得恰到好處,使得那些最深刻的情感體驗,沒有被直白地傾瀉齣來,而是被巧妙地封裝在精妙的比喻和微妙的語氣轉摺之中,留給讀者巨大的想象和迴味空間。閱讀過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來,不是因為不理解,而是因為想要細細咂摸那種措辭帶來的韻味,那種如同品嘗頂級茶品的復雜層次感。它證明瞭,最深刻的敘事往往需要最精準的語言來承載,否則,再宏大的主題也會顯得蒼白無力。
評分這本書的文字就像是浸透瞭曆史塵埃的絲綢,觸感溫潤而又帶著不易察覺的厚重。作者的筆觸細膩得仿佛能捕捉到微風拂過古老庭院時,那些細微的、轉瞬即逝的情緒波動。我讀到那種對日常生活的觀察,那種將尋常煙火氣與深邃的文化底蘊巧妙融閤的敘事方式,讓人不禁停下來,細細品味每一個詞語背後的意境。尤其是在描繪那些街頭巷尾的瞬間時,仿佛能聞到空氣中彌漫的季節性香氣,感受到那種時間的流逝並非是綫性的,而是層層疊疊地堆疊在一起,形成一種難以言喻的氛圍感。這種閱讀體驗是極其沉浸的,它不像是在被動接收信息,更像是在一次緩慢而深入的冥想中,與書中的世界進行著無聲的對話。那種對“在場”的極緻追求,讓讀者仿佛真的置身於那個特定的時空坐標下,感受著光影的變化和人情的冷暖,每一次翻頁都是一次對過往的深情迴望。
評分從主題的探討深度來看,這本書呈現齣一種對“存在”與“異鄉性”的哲學性追問。它探討的不僅僅是地理上的遷移,更是精神上持續尋找歸屬感的漫長旅程。作者對於人與環境、人與文化之間那種微妙的張力描摹得入木三分,那種既渴望融入又始終保持距離的復雜心態,是許多長期處於文化交匯點的人們共同的內心寫照。書中人物的行動和思考,都帶著一種內在的疏離感,但這疏離並非消極的逃避,而是一種深刻的自我審視。它促使讀者去思考自身與周遭世界的界限在哪裏,以及真正的“安頓”究竟意味著什麼。這絕不是一本輕鬆的讀物,它需要讀者拿齣同等的誠意去麵對那些關於身份認同的終極叩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