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名 | 从血缘到阶级: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的乡村宗族改造 |
| 定价 | 49.80 |
| ISBN | 9787010183756 |
| 出版社 | 人民出版社 |
| 作者 | 谢迪斌 |
| 编号 | 1201627974 |
| 出版日期 | 2017-12-01 |
| 印刷日期 | 2017-12-01 |
| 版次 | 1 |
| 字数 | 256千字 |
| 页数 | 289 |
| 前言 D1一章中国乡村宗族体系的结构与功能 D1一节乡村宗族体系的形成与演进 D1二节新中国成立初期乡村宗族的基本结构 D1三节新中国成立初期乡村宗族的主要功能 D1二章近代中国各政治势力对乡村宗族的认识与主张 D1一节五四前后新文化派对乡村宗族问题的认识 D1二节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对乡村宗族问题的认识与实践 D1三节乡村建设派对乡村宗族问题的理论主张与实验行动 D1三章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对乡村宗族改造的理论与实践 D1一节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乡村宗族问题的认识 D1二节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乡村宗族问题的理论与实践 D1三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体系下的乡村宗族问题 D1四章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改造乡村宗族的迫切性 D1一节农村基层政稳定的迫切需要 D1二节国j1a工业化对乡村经济资源的迫切需要 D1三节重构乡村意识形态体系的迫切需要 D1五章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对乡村宗族改造的理论与政策 D1一节中国共产党对乡村宗族问题的理论体系 D1二节中国共产党改造乡村宗族的政策 D1六章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改造乡村宗族体系的实践 D1一节对乡村宗族体系经济基础的抽离 D1二节对乡村宗族体系威的解构 D1三节对乡村宗族体系空间与符号的改造 D1七章宗族改造后乡村社会的结构特征及其现代意义 D1一节阶级纽带下的乡村关系结构 D1二节阶级主-导下的乡村社会治理模式 D1三节阶级理念下的乡村社会文化 |
| 谢迪斌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教授 博士 博士生导师。广东高校思政课教学名师、名师工作室主持人 担任广东高校思政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概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兼任广东省党史学会副会长 广东省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副会长。国j1a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当前中国重大社会思潮新态势研究”(联合)首席专家 主持国j1a社会科学基金年度项目“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乡村社会救济理论与实践研究”等高层次研究课题多项。在学术期刊发表党史党建、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发展与治理等方面的学术文章近百篇 多篇被'新华文摘'等平台转载和收录。先后获得广东省人民政府很好学术成果奖一、二、三等奖。 |
| 普通大众 |
| 中国宗族的基础和核心存在于乡村社会 它与封建专制王相辅相承 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主体和支柱。为了完成传统封建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换 中国共产党必然要对乡村宗族进行改造。新中国成立初期 中国共产党在对乡村社会整体改造过程中 将宗族改造融入和整合到以土地改革为中心的系列运动之中。宗族改造成为乡村社会整体改造的前提和条件。只有打破传统宗族的社会形态和力体系 重构阶级为纽带的乡村利体系 国j1a政才能进入乡村社会 进行政治动员、经济建设和社会治理。谢迪斌著的'从血缘到阶级——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的乡村宗族改造'以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对乡村宗族的理论认识为切入点 重点考察和描述乡村宗族的改造过程与特点 以新中国成立初期乡村社会改造的总体进程为主线 将乡村宗族改造放在乡村改造的总体框架中审视 得出了一些新的结论和观点。本著对乡村宗族存在与发展的规律特别是在现代社会中的变化特点进行了分析 对当下认识乡村宗族理念和实体的恢复 正确应对乡村宗族的存在与发展 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 |
这本书的叙事视角非常独特,作者似乎有一种近乎人类学的敏锐,将笔触深入到乡村社会肌理的最深层。我尤其欣赏它对“血缘”与“阶级”这对核心概念的反复拉扯和细致剖析。不同于以往那种宏大叙事下对新中国初期农村变迁的简单归类,这本书像是通过显微镜观察了无数个微小的个体如何在剧烈的社会结构重塑中寻找自己的位置。那些关于宗族权力转移、土地改革中权力寻租的描写,读起来让人感到既震撼又真实,仿佛能闻到泥土和汗水的味道。它没有提供一个简单的答案,反而提出了更多值得深思的问题:旧的联结(血缘)是如何被新的联结(阶级身份)所取代、渗透,甚至在某些角落里依然顽强地存在?这种张力构建了全书的骨架,使得阅读体验远超一般的历史著作,更像是一场对社会人类学经典案例的田野调查报告。作者的文字功底也十分扎实,逻辑推进丝丝入扣,使得即使是对于复杂社会学理论不甚熟悉的读者,也能顺畅地跟上作者的思路,直至被那些鲜活的案例所俘获。
评分这本书最触动我的地方在于其对“身份”重塑过程的深刻洞察。血缘的纽带,那个世代相传、无需言说的社会资本,在新政权试图建立以阶级划分为核心的新型社会关系时,遭遇了怎样的剧烈冲击?作者清晰地描绘了这种冲击如何从上层建筑渗透到最微小的家庭单元。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推倒重来”,而是一个复杂地“嵌入”和“改造”的过程。旧的宗族精英(如族长、士绅)在权力结构中被剥离,但他们过去的社会影响力、人脉资源,以及他们对土地和资源的实际控制,并未完全消失,而是以另一种形式,或依附于新的“阶级干部”身份,或在私下的人情往来中继续发挥作用。这种对权力在不同历史形态之间“流动”和“变异”的观察,极具启发性。它让我们看到,社会改造的复杂性远超任何书面文件所能概括的范围,历史的惯性与变革的动力,总是在乡村的日常生活中进行着无声的较量。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关注社会变迁的非专业读者,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阅读门槛不低,但绝对物有所值。它要求读者跳出传统的“好人/坏人”二元对立的叙事框架,去理解特定历史时期政治逻辑的内在合理性(即便这种合理性在后世看来充满了代价)。作者的叙事节奏掌控得极好,从宏观的政策背景切入,然后迅速聚焦到几个极具代表性的村庄或家族案例,这种“缩放”的视角让人对问题的理解层次分明。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对宗族内部权力结构的分析,它没有简单地将宗族视为腐朽的封建残余,而是揭示了它在动员、抗争乃至适应新政权过程中的多面性。那些关于族长权威如何被瓦解、新干部如何填补权力真空的细节描写,简直是社会学教科书级的案例。它迫使我重新审视自己对“革命”的理解——它不仅仅是政治口号的更迭,更是千百年来维系社会稳定的内在秩序的颠覆与重构。
评分这本书的学术野心非常之大,它试图在一系列具体的乡村案例中,搭建起一座连接国家意识形态建构与底层社会生活实践的桥梁。我反复咀嚼的,是作者对“改造”一词的精妙处理——它并非单向度的灌输,而是一个充满博弈、协商乃至错位的过程。书中引用的那些一手资料,那些档案里的只言片语,被作者编织成了一张密不透风的分析网,让人清晰地看到,自上而下的政策意图是如何在乡村的复杂人际关系网中发生扭曲、折射和适应。特别是在讨论“阶级成分”的确定和执行层面,那种充满宿命感的悲剧色彩扑面而来。它揭示了,在理想化的宏伟蓝图之下,人性的小算盘、历史的遗留问题以及地方势力的相互倾轧是如何共同作用,将一个时代的命运烙印在了具体的、有血有肉的个体身上。阅读过程中,我时常停下来,思考那些被时代洪流推着走的小人物,他们的无奈与挣扎,这本书给予了他们应有的关注和深度。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与其说是严肃的历史研究,不如说更贴近一种冷静的文学记录,但其深度却丝毫不逊于顶尖的学术著作。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处理敏感议题时所展现出的克制与精准。他避开了情绪化的控诉,转而专注于梳理事件发生的时间线、权力链条和利益分配的逻辑。例如,在描述某个特定时期对“地富反坏”的甄别和处理时,书中对于“标准”的模糊性以及“执行者”的自由裁量权进行了深入的挖掘。这种对制度细节的穷追不舍,使得读者不仅看到了结果,更看到了结果是如何在错综复杂的制度和人际互动中被“生产”出来的。这是一种极其高级的历史写作方式,它不急于下结论,而是将证据和分析铺陈在你面前,让你自己去感受历史的厚重与残酷。每一次翻阅,都能发现新的层次,因为它提醒我们,任何重大的历史转折,都是由无数个具体、细微且常常是矛盾的决定构成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