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名稱: 日本的八個審美意識 | 齣版社: 中信齣版社 | 齣版時間:2018-05-01 |
| 作者:黑川雅之 | 譯者:王超鷹 | 開本: 32開 |
| 定價: 35.00 | 頁數: | 印次: 1 |
| ISBN號:9787508683270 | 商品類型:圖書 | 版次: 1 |
★ 《日本的八個審美意識》細緻解讀日本文化的精神底色,是探究東方審美意識的經典著作。 ★ 以“微、並、氣、間、秘、素、假、破”八個漢字為切入點,多角度深入探討日本對美的獨特體會。《日本的八個審美意識》是對東方美學的深刻凝練,理解東西文化差異的入門之書。 ★ 日本設計名傢黑川雅之,深刻剖析瞭日本的審美價值觀,解讀日本設計背後的美學哲思。 ★ 書中所述的八個日本審美意識,不僅奠定瞭日本設計、日本建築、日本文化之精髓,更是我們東方人原始情感被推衍、轉化為智慧意識的珍貴美學總結。
《日本的八個審美意識》是一部講述日本審美文化的入門書。作者黑川雅之以有深厚曆史積澱的日本審美意識為主題,通過“微、並、氣、間、秘、素、假、破”八個漢字,深刻剖析瞭日本的審美價值觀,總結齣具有東方特色的美學理論。這八個日本審美意識,不僅奠定瞭日本設計、日本建築、日本文化的精髓,更是我們東方人原始情感被推衍、轉化為智慧意識的美學總結。發掘這些審美意識,有利於我們獲得重新審視世界的新視點。
黑川雅之,思想傢、藝術傢、建築師、工業設計師、罕見的跨領域名傢,被譽為“東京達·芬奇”“日本建築與工業設計教父”。他齣生於建築世傢,其傢族在日本建築界具有崇高地位。1967年早稻田大學建築工學博士畢業,70歲時取得“藝術博士”稱號。創辦物學研究會,是“K”傢居品牌創始人。現任日本物學研究會會長、日本文化設計論壇理事及總乾事、日本設計委員會理事等要職。曾獲27次德國iF設計金奬(iF Design Award)、31次日本優良設計大奬 (Good Design Award)、日本每日設計奬(Mainichi Design Awards)、日本室內設計師協會年奬等。許多係列作品被丹佛博物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等*收藏。
序 言 V 日本人是西方世界觀的奴隸 VI 既並列又互補的八個關鍵概念 微 1 一期一會 2 細節中體現整體 7 原始的身體感覺 9 內與外的同質性 10 日本的城市是村落 15 描繪城市從室內開始 16 情感與羞恥心的關係 並 20 日本的民主主義 22 萬神 26 **與相對 29 平麵的組織 34 大腦與互聯網 37 風神與雷神 II 氣 42 氣與氣場 48 柱子是氣場建築 52 女性生殖器與男性生殖器 56 由氣場營造的日本建築 間 60 氣場與間 64 陰陽 67 並列的細節 71 力學的空間 72 間的妖艷 秘 76 隱秘是花 82 秘與間,或留白 84 逆光讓陰翳彰顯華麗 86 “秘”中期待 素 90 還原真我 93 素材與造型 97 一張摺紙 103 原型 III 假 110 對大自然的**信賴 112 融通無礙 116 日本的房屋不是建築 120 轉化 128 與西方完全相反的審美意識 破 130 過人的技術 133 序破急·守破離 137 破滅與秩序 總 論 144 日本的審美意識是什麼 144 感覺的反襯 145 感覺的支配 147 民主的主張 148 自我也是自然的組成部分 149 無政府狀態 150 女性的秩序感 151 為瞭美而活著 153 結 語 156 譯後記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足夠吸引人,以一種含蓄而留白的方式,似乎在暗示著日本文化中那種不動聲色的美學追求。當我翻開書頁,迎接我的是一股淡淡的墨香,紙張的質感也十分考究,仿佛在告訴我,這是一本值得慢慢品味的著作。作者的筆觸非常細膩,他沒有直接給你一個明確的“日本審美”的定義,而是通過一個個生動的故事、曆史片段,以及對具體藝術作品的解讀,逐漸勾勒齣日本獨特的審美圖景。我尤其喜歡他對於“侘寂”(Wabi-sabi)的闡釋,那不是簡單地對殘缺或不完美的贊美,而是一種對時間流逝、事物本真狀態的深刻理解和接納。通過他引用的茶道、陶藝、園林等例子,我仿佛能親身感受到那種在不完美中發現寜靜與和諧的意境。書中對“幽玄”(Yugen)的探討也讓我印象深刻,那種深邃、含蓄、難以言喻的神秘感,在能劇、俳句等藝術形式中得到瞭淋灕盡緻的體現。作者的敘述方式並不枯燥,他總能找到最貼切的比喻和形容詞,讓那些抽象的概念變得鮮活起來。我常常在閱讀時,會停下來,去想象他描述的場景,去感受那種微妙的情感。這本書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更像是一次心靈的洗禮,讓我重新審視自己對美的理解,也對日本文化有瞭更深層次的敬意。
評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就像是在靜謐的日本庭院中散步,每一步都能發現不一樣的風景。作者以一種非常個人化、充滿情感的筆觸,為我們呈現瞭日本八種獨特的審美意識。我尤其喜歡他關於“和諧”(Wa)的論述。這種審美意識,滲透在日本文化方方麵麵,從人際關係到自然景觀,都追求一種平衡與協調。作者通過對一些傳統儀式、建築風格、甚至是一些色彩搭配的分析,讓我們看到瞭“和諧”所帶來的穩定與寜靜。這種和諧,並非簡單的妥協,而是對整體利益和各方需求的深刻理解。書中還對“意”(I)進行瞭深入的解讀。這種審美,更側重於事物的內在精神和意境,強調的是一種超越物質錶麵的深層含義。作者通過對一些繪畫、書法作品的分析,讓我們看到瞭“意”所帶來的無限想象空間。這本書讓我明白,日本的審美意識,是一種將個體的情感、精神與外在形式巧妙結閤的藝術,是一種追求內在統一與外在協調的智慧。
評分我一直對日本文化有著濃厚的興趣,而這本書無疑是我近年來讀到的最能觸及日本文化精髓的著作之一。作者以一種非常內斂、謙遜的方式,引領讀者走進日本八種獨特的審美意識。我特彆著迷於他對“禪”(Zen)在美學中的體現的闡述。書中並沒有直接去解讀佛經,而是通過對枯山水、茶道、插花等藝術形式的剖析,展現瞭禪宗所倡導的簡約、寜靜、去除雜念的哲學思想如何轉化為具體的審美追求。例如,枯山水中看似簡單的石頭和沙礫,卻蘊含著深邃的宇宙觀和人生哲學,需要觀者靜下心來,去感受其中蘊含的意境。作者的敘述方式非常引人入勝,他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導遊,帶領你穿越一個個意蘊深遠的文化場景。書中對“寂”(Sabishisa)的探討也讓我深思,那並非簡單的孤獨或悲涼,而是一種在靜謐中感受到的,與萬物相連的、帶有一絲疏離感的獨特情懷。他通過對一些傳統工藝品、詩歌的解讀,讓我們體會到這種情感的細膩之處。這本書讓我明白,日本的審美意識是根植於其深厚的哲學和宗教土壤之中的,是一種將外在形式與內在精神完美結閤的藝術。
評分這本書的文字,如同精雕細琢的藝術品,每一個字都飽含著作者對日本文化的深厚理解和獨到見解。他沒有直接給你一個“日本審美”的固定模型,而是通過八個不同的切入點,帶領我們逐步探索其內在的豐富性。我被書中對“風雅”(Fuga)的細膩描繪所吸引。這是一種帶有古典韻味、追求精緻和情趣的審美,它常常體現在文學、音樂、以及文人雅士的生活方式中。作者通過引用一些古典詩詞、故事,讓我們感受到“風雅”所帶來的淡雅和韻味。這種審美,需要一種對生活細節的敏感,需要一種對傳統文化的傳承。書中還對“俗”(Zoku)在審美中的作用進行瞭有趣的探討。日本的審美意識並非總是高高在上、不食人間煙火,有時,“俗”的元素也能被巧妙地運用,從而創造齣一種獨特的、接地氣的魅力。作者通過對一些民間藝術、街頭文化,甚至是一些日常用品的設計,讓我們看到瞭“俗”的另一麵。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日本的審美意識是多元的,它既有高雅精緻的一麵,也有貼近生活、充滿活力的另一麵。
評分作為一名對東方美學有著濃厚興趣的讀者,我懷著極大的期待翻開瞭這本書。作者以一種非常接地氣的方式,為我們揭示瞭日本八種獨特的審美意識,並且避免瞭那些過於學術化、枯燥的論述。我被書中關於“自然”(Shizen)在審美中的地位深深打動。日本的審美,很大程度上是對自然的模仿、對自然的敬畏,以及在自然中尋找美的靈感。作者通過對庭園藝術、繪畫、甚至是一些日常用品的設計,展現瞭這種對自然的融閤和汲取。他強調的並非簡單的復製,而是在理解自然規律的基礎上,進行藝術化的再創造。書中還對“簡樸”(Kan-paku)進行瞭生動的闡釋。這種審美,反對過度裝飾和繁復,追求事物本身的質感和簡潔的綫條。作者通過對陶器、木器,以及一些生活空間的設計,讓我們看到瞭“簡樸”所帶來的純粹和高級感。這本書讓我明白,日本的審美,是一種迴歸本源的追求,是一種在簡單中發現深刻的智慧。
評分我一直認為,理解一個民族的文化,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去感受他們的審美。而這本書,恰恰提供瞭一個絕佳的窗口,讓我們得以窺見日本獨特的八種審美意識。作者的敘述方式非常獨特,他沒有生硬地灌輸知識,而是像一個經驗豐富的嚮導,帶領我們在日本文化的河流中,感受那些細微而深刻的美。我尤其對書中關於“閑寂”(Kan-jaku)的描述情有獨鍾。這是一種在寜靜、寂寥中感受到的安詳與舒適,它不是對孤單的逃避,而是對內心平靜的追求。作者通過對一些古老寺廟、茶室、以及一些手工藝品的描繪,讓我們體會到“閑寂”所帶來的獨特韻味。這種審美,需要一種慢下來的生活態度,需要一種沉澱下來的心境。書中還對“靜謐”(Sei-jaku)進行瞭深入的解讀。這種審美,強調的是一種無聲無息、不動聲色的力量,它隱藏在自然之中,也體現在人際交往之中。作者通過對一些繪畫、音樂作品的分析,讓我們看到瞭“靜謐”所帶來的深刻影響。這本書讓我認識到,日本的審美意識,往往與他們對自然的敬畏、對生命的尊重緊密相連,是一種內化於心的修為。
評分我一直認為,理解一個民族的文化,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去感受他們的審美。而這本書,恰恰提供瞭一個絕佳的窗口,讓我們得以窺見日本獨特的八種審美意識。作者的敘述方式非常獨特,他沒有生硬地灌輸知識,而是像一個經驗豐富的嚮導,帶領我們在日本文化的河流中,感受那些細微而深刻的美。我尤其對書中關於“閑寂”(Kan-jaku)的描述情有獨鍾。這是一種在寜靜、寂寥中感受到的安詳與舒適,它不是對孤單的逃避,而是對內心平靜的追求。作者通過對一些古老寺廟、茶室、以及一些手工藝品的描繪,讓我們體會到“閑寂”所帶來的獨特韻味。這種審美,需要一種慢下來的生活態度,需要一種沉澱下來的心境。書中還對“靜謐”(Sei-jaku)進行瞭深入的解讀。這種審美,強調的是一種無聲無息、不動聲色的力量,它隱藏在自然之中,也體現在人際交往之中。作者通過對一些繪畫、音樂作品的分析,讓我們看到瞭“靜謐”所帶來的深刻影響。這本書讓我認識到,日本的審美意識,往往與他們對自然的敬畏、對生命的尊重緊密相連,是一種內化於心的修為。
評分這本書帶給我的,是一場關於“看見”的深刻體驗。作者並非直接告訴你什麼是日本的八種審美意識,而是通過一係列精妙的比喻和貼切的例子,讓你在閱讀的過程中,自己去“看見”它們。我被書中對“脫俗”(Datsuzoku)的闡釋深深吸引。這是一種擺脫常規、超越世俗的審美追求,它不是為瞭標新立異而故作姿態,而是一種發自內心的對自由和純粹的嚮往。作者通過對一些現代藝術、獨立音樂,甚至是日常生活的細節描寫,讓我們感受到“脫俗”是如何在不經意間流露齣來。這種審美,需要一種敏銳的感知力去捕捉,需要一種開放的心態去接納。書中還對“幽邃”(Yusui)進行瞭細緻的描繪。這種審美,強調的是一種深遠、寜靜、引人入勝的意境,它常常隱藏在事物的錶麵之下,需要觀者用心去體會。作者通過對一些園林設計、水墨畫的解讀,讓我們體會到“幽邃”所帶來的寜靜與沉思。這本書讓我明白,真正的審美,往往不是張揚的,而是內斂的,需要我們去用心去感受,去發現。
評分這是一本關於日本獨特美學意識的探索之旅。作者並非直接羅列條條框框的定義,而是通過一係列精心挑選的文化現象和藝術錶現,層層剝繭,引導讀者逐步深入日本的審美世界。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書中關於“物哀”(Mono no aware)的章節,那種對生命短暫、事物易逝的淡淡憂傷,以及在這種憂傷中體悟到的生命之美。作者通過對日本文學、戲劇,甚至是一些日常生活的描寫,展現瞭這種情感的普遍性,以及它如何滲透到日本人看待世界的方式中。例如,他對櫻花盛開又瞬間凋零的描繪,不僅僅是寫景,更是對生命無常的感嘆,以及對當下美好時光的珍惜。書中對“間”(Ma)的解讀也相當到位,那不僅僅是空間上的留白,更是時間、聲音、情感上的空白,這種空白並非虛無,而是承載著無限的可能性,為觀者提供瞭想象和體悟的空間。作者通過對建築、繪畫、音樂等作品的分析,讓我們看到瞭“間”是如何被巧妙地運用,從而創造齣一種獨特的意境。這本書讓我意識到,審美不僅僅是視覺上的享受,更是一種情感的共鳴,一種對生命狀態的體察。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停下來,反思自己過往的經曆,試圖在其中找到類似的感受,也讓我更加珍惜生活中那些不經意間流露齣的美。
評分對於任何想要深入瞭解日本文化的朋友來說,這本書絕對是繞不開的經典。作者的視角非常獨特,他沒有采取宏大敘事的方式,而是從個體對“美”的感知齣發,挖掘齣日本八種與眾不同的審美意識。我最喜歡的是他關於“粋”(Iki)的論述。這種審美意識,我之前在一些描述江戶時代風情的小說和影視作品中有所體會,但總是無法準確地捕捉其精髓。而在這本書中,作者通過對歌舞伎、浮世繪、以及一些日常生活細節的分析,將“粋”的那種不落俗套、瀟灑自如、帶有幾分玩世不恭的獨特魅力,描繪得淋灕盡緻。那是一種源於內在的自信,一種對規矩的遊刃有餘的打破,但又不失風雅。書中還對“雅”(Gao)進行瞭深入的解讀,這是一種更加典雅、精緻、追求和諧與秩序的審美,在宮廷文化、古典文學中體現得尤為明顯。作者通過對比“粋”與“雅”,讓我們更清晰地看到瞭日本審美意識的多樣性和復雜性。這本書讓我受益匪淺,它不僅豐富瞭我對日本文化的認知,也讓我開始審視自己對“美”的理解,是否過於片麵和單一。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