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艺术150年:一个未完成的故事 艺术就像个游戏, 你真正需要知道的,只是它基本的规则。

现代艺术150年:一个未完成的故事 艺术就像个游戏, 你真正需要知道的,只是它基本的规则。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现代艺术
  • 艺术史
  • 艺术理论
  • 西方艺术
  • 绘画
  • 雕塑
  • 艺术评论
  • 文化艺术
  • 艺术入门
  • 艺术普及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广州购书中心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49586646
商品编码:29040035273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78
字数:758000

具体描述

编辑

  

★ 豆瓣读书 2017年十大高分图书

★ 要掌握现代艺术的游戏规则,你需要知道些什么?——涵括近百位艺术家及其代表作,梳理二十多个现代艺术流派的渊源流变,勾勒现代艺术的发展历程。这一百五十年来艺术究竟发生了什么?为什么到了,一件看似五岁小孩也能捣鼓出来的东西,居然会是艺术史上的旷世之作?

★ 这是艺术吗?这必须是艺术!——马列维奇的黑色正方形,蒙德里安的彩色格子,杜尚的小便池……艺术不再必须与美有关,它更多地关乎理念。那些光怪陆离、五花八门的艺术流派,在揭开了其中的奥秘之后,实际上简单得惊人,但又绝妙乃至伟大。

★ 一位艺术评论人的“单口相声”,现代艺术也可以这样有趣生动——没有抽象的概念,没有拗口的术语,用轻松幽默的方式,讲述现代艺术的故事。


  

内容简介

  

如果我们还能从一百五十多年前莫奈的《日出》、梵高的《星空》中,依稀辨认出艺术“原来”的模样,那么,一百五十年后安迪·沃霍尔的金汤宝罐头、达米恩·赫斯特的腌制鲨鱼,还有翠西·艾敏乱糟糟的床,足以让我们看到艺术的其他可能。回顾现代艺术一个半世纪的反叛之路,我们见证了一代又一代人如何变得愈发反叛、大胆、混乱。这背后,是艺术家对“何为艺术”的无尽追问,是他们对周遭世界的回应与抵抗。现代艺术的故事仍在继续,也许永远不会完成。

艺术就像个游戏,你真正需要知道的只是它基本的规则,从而让一度令人困惑的东西开始变得有意义。

——威尔·贡培兹


  

作者简介

威尔·贡培兹(Will Gompertz)

1965年生,一个会说“单口相声”的艺术评论家,曾被纽约《创意》杂志评为世界上*有创意的50位思想家之一。贡培兹在泰特美术馆担任媒体主管达七年之久,并在BBC的邀请下,担任新成立的艺术频道的*一位主编。他二十多年来笔耕不辍,为《泰晤士报》和《卫报》撰写了很多艺术评论,并担任知名艺术批评网站(culturecritic.co.uk)的总编辑,也是英国众多前沿艺术机构的顾问。


精彩书评

  

现代艺术史的专家里,可没有几个人会提到碧昂斯、大卫·福斯特·华莱士和苏珊大妈,还把性情乖僻的塞尚形容为巴黎先锋艺术家中的“铁手卢克”……(这本书)卸下所有卖弄学识、装腔作势的姿态,代之以大量风趣幽默的内容……将德拉克洛瓦到达米恩·赫斯特的这一段艺术趣史娓娓道来。

——英国《电讯报》

贡培兹写的可并不是什么简单事儿,可他却下笔轻松,丝毫不为难读者……他不费力地,就把1860年代至今的艺术史聊了个遍,让读者倍感亲切的同时,还真学到了不少东西。

——英国《星期日独立报》

威尔·贡培兹仿佛生来就是传播知识的好手,他在字里行间表达了自己对艺术的满腔热爱,才思横溢,饱含激情。

——尼古拉斯·塞罗塔爵士(英国泰特美术馆馆长)

这本书的水准刚刚令我够得着而看得懂:贡培兹证实了我自以为早就懂得的艺术家(果然如此),也教会我如何解读难以弄懂的另一群人物(原来如此)。倘若在美术馆再度遭遇他们,我会心想:哈,老兄,现在我明白了你的花招。

——陈丹青


  

目录

序:多么陈旧啊,150年过去了(陈丹青)

001 前 言

005 导论:你在看什么

013 章 泉,1917

027 第二章 前印象派:走向真实,1820—1870

051 第三章 印象派:现代生活的画家,1870—1890

075 第四章 后印象派:拓展领域,1880—1906

107 第五章 塞尚: 吾人之父,1839—1906

123 第六章 原始主义,1880—1930 / 野兽派,1905—1910:原始的呐喊

155 第七章 立体主义:另一种视角,1907—1914

177 第八章 未来主义:快进,1909—1919

193 第九章 康定斯基/ 俄耳甫斯主义/ 青骑士:音乐之声,1910—1914

211 第十章 主义/ 构成主义:俄国人,1915—1925

237 第十一章 新造型主义:网格,1917—1931

253 第十二章 包豪斯:校园重聚,1919—1933

277 第十三章 达达主义:混乱的秩序,1916—1923

297 第十四章 超现实主义:以梦为生,1924—1945

329 第十五章 抽象表现主义:宏大的姿态,1943—1970

357 第十六章 波普艺术:零售疗法,1956—1970

389 第十七章 观念主义/ 激流派/ 贫穷艺术/ 行为艺术:心灵游戏,1952 年至今

415 第十八章 极简主义:无题, 1960—1975

435 第十九章 后现代主义:假身份,1970—1989

453 第二十章 艺术:名利场,1988—2008 至今

489 艺术评收藏地

501 致谢

505 译名表


精彩书摘

导论:你在看什么

1972 年,伦敦泰特美术馆购入了由美国极简艺术家卡尔·安德烈创作的雕塑《等价物8》。这件作品创作于1966 年,由120块耐火砖组成,按照艺术家的指示,这些砖组一个长方形,共两层。当1970 年代中期泰特美术馆展出这件作品时,引起了巨大的争议。

那些砖没什么特别的,谁都可以用几便士一块的价格买下来。而泰特美术馆在它们身上花了两千多欧元。英国的媒体全都崩溃了。报纸们尖叫着:“把我们国家的钱浪费在一堆砖上!”甚至《伯灵顿杂志》—一本高雅的艺术期刊—也质问:“泰特疯了吗?”媒体想知道,泰特为什么将宝贵的公共资金挥霍在一些“任何一个泥瓦匠都可能想到的东西”上?大约三十年后,泰特美术馆又一次用英国纳税人的钱去买了一件不同寻常的艺术品。这回,他们选择买入一队人。实际上,这种说法并不准确。他们买的不是人本身,这在当下可是违法的,他们买的是那个队列。或者,更准确地说,是一张纸,斯洛伐克艺术家罗曼·欧达科在上面写有关于一次行为艺术的指示,包括雇一些演员排成一个队列。在这张纸上,他详述道,演员们在一扇锁着或被挡住的门口外形成一支有秩序的队列。一旦就位,或者以艺术的术语说,被“安置”好后,所有人都面对着门的方向,创造出一种耐心期盼的氛围。整个作品的理念是,这些人的样子会激起过路者的好奇心,吸引他们,使他们要么加入排队的行列(在我的经验里,他们通常都会这么做),要么从队列旁好奇地皱着眉头走过,心里疑惑自己可能错过了什么。这是个有趣的主意,但算得上是艺术吗?如果一个泥瓦匠都能想得出卡尔·安德烈的《等价物8》,那欧达科玩笑式的队列就得算是蠢蛋搞怪秀里更加荒唐的一幕了。媒体铁定要发飙了。

然而,连一声嘟囔都没有:没有批评,没有义愤,甚至那些通俗小报的诙谐的从业人员都没有写出一系列嘲讽的标题—什么都没有。这次收购所得到的报道,是那些艺术气息更加浓重的高端报纸里的赞许话语。这三十年里发生了什么?什么变了?现当代艺术为何从一种被普遍认为是冷笑话的东西变成了令全世界尊崇和敬畏的对象?

……

曾经清贫的艺术家现在变成了百万富翁,通晓电影所拥有的伎俩:名流朋友、私人飞机,再加上一个贪得无厌的媒体,热衷于报导他们每一个光彩四射的举动。对于这些精于媒体运作之道的新生代艺术家,20 世纪末期蓬勃发展起来的时尚杂志也乐于帮助他们建立公众形象,作为回报,这些杂志可以发表他们众多私人聚会的照片。充满创造力的多姿多彩的人物站在他们多姿多彩的艺术品旁,这样的图像被悬挂于光艳照人、富贵云集的设计师空间里,无疑是一场视觉盛宴,得以让如饥似渴的杂志读者的窥探欲得到满足(泰特美术馆甚至雇了《VOGUE》的出版商来制作自己的会员杂志)。

这些出版物再加上报纸的彩色副刊,为崭新、时尚、化的艺术和艺术家造就了一批崭新、时尚、化的观众。这是一群年轻人,对于前一代人所敬重的那些暗暗的老旧绘画已不感兴趣。是的,当下美术馆那日益庞大的参观者队伍,需要的是一种能为他们的时声的艺术,一种新鲜、有活力、令人兴奋的艺术,一种关于现时、现地的艺术,这种艺术如同他们一样,富有魅力,新式时髦,有一点“摇滚”:响亮、叛逆、有趣、酷。

这些新观众所面临的问题,也正是我们所有人面对一件新艺术品时所面临的问题,那就是理解。这与你是否是一位功成名就的艺术经纪人、一位重要的学者或策展人无关。在面对一件刚从艺术家工作室里新鲜出炉的绘画或雕塑时,任何人都会发现自己有点迷茫。即使是尼古拉斯·塞罗塔爵士,这位举世敬仰的英国泰特美术馆帝国的,也会不时发现自己处于困惑中。有一次,他告诉我,当他进入艺术家的工作室,次见到某件新作品时,他会有点“害怕”。“我常常不知道该怎么想,”他说,“这让我觉得非常可怕。”这是一个被公认为现当代艺术界世界级的人的坦白。那我们这些剩下的人可怎么办啊?



《现代艺术150年:一个未完成的故事》 艺术,常常被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令人望而却步。但若我们剥去那些繁复的理论与高深的解读,或许会发现,它就像一场充满创造力的游戏,拥有着一套虽不甚明朗,却切实存在的“基本规则”。 本书将带领读者踏上一场穿越150年现代艺术史的奇妙旅程。从印象派那捕捉光影的瞬间,到后印象派对色彩与情感的实验;从野兽派大胆的色彩颠覆,到立体派解构视觉的维度;从抽象表现主义挥洒的自由精神,到波普艺术拥抱大众文化的日常;再到概念艺术将思想置于物质之上,以及当代艺术持续不断地质疑与探索。我们不局限于罗列艺术家与流派,更着重于解析隐藏在这些艺术运动背后,那些驱动它们不断前进的“基本规则”。 这些“基本规则”并非僵化的教条,而更像是艺术游戏中的潜规则、玩家们心照不宣的默契、以及这场长久游戏不断演变的玩法。它们体现在艺术家如何看待世界、如何运用媒介、如何与观众建立联系,以及如何在前辈的探索基础上进行颠覆与创新。 以下是本书将深入探讨的一些关键“基本规则”: 1. 观看的革命:改变我们“看”的方式 打破具象的束缚: 从印象派对瞬间光影的捕捉,到后印象派对客观现实的主观重塑,再到野兽派与表现主义对色彩的情感释放,现代艺术的一大核心在于挑战传统的、复制现实的观看方式。艺术家们开始探索如何通过变形、夸张、甚至抽象来表达内在感受,而非仅仅记录外在景象。 多维度的视觉空间: 立体主义的出现,彻底颠覆了我们习惯的单点透视。艺术家们开始尝试从不同角度同时观察对象,将三维空间压缩到二维平面,邀请观众调动大脑去“重构”现实。这是一种对空间感知和观看视角的根本性挑战。 内在世界的显影: 抽象艺术,尤其是抽象表现主义,将观看的焦点彻底引向艺术家内在的情感、精神状态与潜意识。画作不再是对外部世界的模仿,而是艺术家心灵的直接投射。观众需要学会“感受”而非“识别”,理解笔触、色彩、构图本身所传递的信息。 2. 材料与形式的自由:媒介不再是限制,而是表达的工具 从传统画布到万物皆可为画: 现代艺术打破了油画、水彩等传统媒介的界限。艺术家们大胆地使用拼贴、现成品、工业材料,甚至身体本身作为创作的媒介。杜尚将小便池变成艺术品,标志着媒介界限的彻底模糊。 形式的实验与解构: 艺术家们不断尝试新的造型语言,挑战既有的美学标准。几何图形的运用、色彩的非象征性表达、以及对画面构成元素的刻意打破,都指向一种对形式本身的探索。艺术不再是“画得像”,而是“如何表达”。 空间与观众的互动: 装置艺术、行为艺术的兴起,将艺术从二维平面拓展到三维空间,甚至与观众产生互动。作品的意义不再仅仅在于物体本身,而在于它与环境、与观众的连接所产生的体验。 3. 思想与概念的解放:艺术的边界被无限拓展 概念先于形式: 概念艺术将艺术的重心从视觉呈现转移到作品背后的理念。一个想法、一个指令、甚至一个过程,都可以成为一件艺术品。观众需要通过理解艺术家的意图来“观看”艺术。 社会与文化的评论: 艺术家们不再是孤芳自赏的匠人,他们积极介入社会现实,用作品回应政治事件、社会问题、以及文化现象。波普艺术对消费主义的挪用,以及众多艺术家对身份、性别、种族议题的探讨,都体现了艺术的批判性与反思性。 艺术史的自我反思: 许多现代艺术家都在与过去对话,他们会挪用、戏仿、甚至解构前人的作品与风格。这种对艺术史的自觉回应,既是对传统的致敬,也是对其进行颠覆和重塑的过程。 4. 观众的参与: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构建 模糊的艺术家与观众界限: 许多当代艺术作品邀请观众参与创作,或者让观众的反应成为作品的一部分。艺术不再是艺术家单方面的表达,而是一个由艺术家、作品、观众共同完成的场域。 解读的开放性: 现代艺术常常提供一个开放的解读空间,鼓励观众运用自己的经验、知识和感受去理解作品。不存在唯一的“正确”解读,而是多种可能性并存。 审美体验的多元化: 艺术不再仅仅追求“美”,它可以引发思考、带来困惑、甚至引起不适。观众的审美体验变得更加丰富和复杂,从愉悦到震撼,从理解到质疑。 《现代艺术150年:一个未完成的故事》旨在揭示这些“基本规则”在不同时期、不同艺术家中如何被运用、被挑战、被演变。它不是一本枯燥的艺术史教科书,而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游戏玩家,为你剖析这场精彩绝伦的艺术游戏背后的逻辑与奥秘。无论你是初次接触现代艺术,还是已经沉浸其中,本书都将为你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让你以更轻松、更直观的方式理解那些看似“难懂”的作品,并激发你参与这场永不落幕的艺术游戏的热情。因为,当你理解了它的“基本规则”,你就会发现,艺术,真的就像一场充满惊喜与可能性的游戏。

用户评价

评分

《现代艺术150年:一个未完成的故事》这个书名,给我一种非常特别的感觉。它没有用宏大叙事的口吻,而是用一种更具故事性和开放性的方式来呈现。我一直对艺术史,特别是近一百多年的艺术发展,充满好奇,但常常觉得它像是一堆零散的碎片,很难将它们串联起来。“一个未完成的故事”的说法,正好迎合了我这种探索的心理,它暗示了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其持续的演进,并且我也可以是这个故事的见证者。而“艺术就像个游戏,你真正需要知道的,只是它基本的规则”这句话,更是让我感到豁然开朗。我以前总觉得,理解艺术需要天赋和专业知识,这让我对现代艺术望而却步。但是,这句话却将艺术的理解过程,变得如此平易近人。它让我相信,只要掌握了核心的“游戏规则”,就可以轻松地进入艺术的世界。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这本书将如何解读这些“游戏规则”。它们会是关于色彩的运用,还是构图的创新?抑或是艺术家如何打破传统,挑战既定观念?我希望作者能够用生动有趣的语言,结合具体的艺术作品,为我一一解析这些规则,让我能够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那些我曾经感到困惑的艺术品。这本书的出现,让我看到了一个能够真正让我“玩转”艺术的可能性。

评分

这本《现代艺术150年:一个未完成的故事》的书名,就像一股清流,瞬间消解了我以往对艺术史的刻板印象。我常常觉得艺术史充斥着各种复杂的流派、晦涩的理论以及那些我无法企及的天才们。然而,“一个未完成的故事”这句话,瞬间拉近了艺术与我的距离。它告诉我,艺术不是一个已经尘埃落定的博物馆展览,而是一个生生不息、不断向前推进的进程。这让我感到一种亲切和共鸣,仿佛我也可以成为这个故事的一部分,哪怕只是一个观察者,我的存在也对这个故事有着某种意义。而“艺术就像个游戏,你真正需要知道的,只是它基本的规则”,更是点亮了我对艺术的理解。一直以来,我总以为欣赏艺术需要天赋异禀,需要长年累月的学习。但这句话却给了我一个崭新的视角:艺术也许并没有那么高深莫测,它可能拥有一些我们可以学习和掌握的“游戏规则”。这大大降低了我接触和理解现代艺术的门槛。我开始想象,这些“规则”会是什么?它们是如何在150年的时间里被不断地提出、挑战、颠覆和重塑的?这本书会不会就像一本通俗易懂的“游戏手册”,详细地解析这些规则,并且通过具体的艺术作品来展示它们是如何被应用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看到,那些看似抽象、离奇的现代艺术作品,背后其实有着可以理解的逻辑和演变脉络。它让我充满了探索的欲望,想要去发现那些隐藏在表面之下的“游戏规则”,并且用这些规则去解读那些曾经让我感到迷茫的画作、雕塑和装置。这本书的标题,就像一个邀请,邀请我去参与一场智识的游戏,去理解那些用色彩、线条和观念构建起来的奇妙世界。

评分

《现代艺术150年:一个未完成的故事》这本书的书名,犹如一个精心设计的钩子,瞬间吸引了我。我一直对艺术史,特别是近一百多年来艺术发生的剧烈变化,充满了浓厚的兴趣,但有时又会因为信息的庞杂和理论的晦涩而感到有些无从下手。“一个未完成的故事”这个表述,恰恰击中了我的心,它暗示了艺术的发展永无止境,充满了变数和惊喜,这让我觉得它不仅仅是一部历史,更是一个正在发生的、值得参与的叙事。而“艺术就像个游戏,你真正需要知道的,只是它基本的规则”这句话,更是让我眼前一亮,它将艺术的理解过程,从一种严肃的学习,转变成了一种有趣的探索。“游戏”这个词,瞬间消解了我对艺术的畏惧感,让我觉得它就像一场智力游戏,只要掌握了其中的“规则”,就可以享受其中的乐趣。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详细地解析这些“基本的规则”到底是什么?它们是如何在150年的现代艺术发展中被创造、被颠覆、被重新组合的?我希望作者能够通过具体的艺术作品作为案例,为我生动地讲解这些规则,并且让我看到,那些曾经让我感到费解的现代艺术作品,是如何在这些规则的作用下,呈现出它们独特的魅力。这本书的开头,成功地激起了我探索艺术世界的热情。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现代艺术150年:一个未完成的故事》给我带来了一种特别的共鸣。我一直对艺术,尤其是近现代的艺术变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但常常感到自己像是被抛入了一个巨大的、不断变化的万花筒,很难抓住其中的规律。“一个未完成的故事”这句话,恰恰点出了艺术的动态性和发展性,让我觉得它不是一个封闭的、终结的概念,而是一个充满无限可能性的旅程。这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而“艺术就像个游戏,你真正需要知道的,只是它基本的规则”这句话,更是我选择这本书的决定性因素。我一直觉得,欣赏艺术需要大量的专业知识和背景,这让我常常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但这句话却像一股清流,让我看到了理解艺术的另一种可能性——一种更具趣味性和游戏精神的方式。它告诉我,艺术的本质并非高不可攀,而是可以通过掌握一些核心的“游戏规则”来接近和理解。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这本书将如何阐释这些“游戏规则”?它们是关于色彩的语言、线条的节奏,还是关于艺术家如何突破常规、创造新的视觉体验?我非常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揭示这些隐藏在艺术作品背后的“游戏规则”,并且通过150年的艺术发展史,让我看到这些规则是如何被创造、被挑战、被演变的。这本书的标题,就像一个充满智慧的引子,让我迫不及待地想去探索现代艺术的奥秘。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吸引了我,那种大胆而又充满张力的色彩搭配,仿佛直接将我拉入了那个波澜壮阔的艺术时代。我一直对现代艺术充满好奇,但又常常感到无从下手,就像面对一个巨大的迷宫。这本书的名字《现代艺术150年:一个未完成的故事》本身就带着一种引人入胜的神秘感,它暗示着艺术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不断演进,充满了可能性。我尤其喜欢“一个未完成的故事”这句话,它告诉我,即便是在150年之后,现代艺术的探索也远未结束,这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书中所说的“艺术就像个游戏,你真正需要知道的,只是它基本的规则”,这句话更是戳中了我的痛点。我一直觉得学习艺术需要大量的背景知识和晦涩的理论,但这句话却点明了一种更易于理解和亲近的途径。它让我相信,艺术并非高不可攀,而是可以通过掌握一些核心的“游戏规则”,来欣赏和理解其中的奥妙。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这些“基本的规则”究竟是什么?它们是如何贯穿150年的现代艺术史的?是色彩的运用?是构图的创新?是观念的突破?还是某种更深层次的对人性的探索?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揭示这些秘密,让我能够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那些我曾经感到困惑的艺术作品,从而真正地“玩转”艺术这场游戏。这本书的开篇,无疑给我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心理基础,让我卸下了对于艺术的恐惧和隔阂,准备好迎接一场智识与感官的双重盛宴。我期待着作者能够像一位耐心而又技艺精湛的游戏向导,带领我一步步走进现代艺术的奇妙世界,让我不仅看懂,更能品味其中的乐趣。

评分

《现代艺术150年:一个未完成的故事》这个书名,给我留下了一种深刻的印象。我一直对艺术,尤其是近现代的艺术发展,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常常感到自己像是站在一个巨大的展览馆门口,对里面琳琅满目的展品感到有些无所适从。《一个未完成的故事》这个表述,恰恰点出了艺术发展的动态性和开放性,让我觉得这150年的艺术史并非是历史的终结,而是Ongoing 的一种探索,这本身就充满了吸引力。而“艺术就像个游戏,你真正需要知道的,只是它基本的规则”这句话,则是我决定翻开这本书的最直接原因。我常常觉得,理解艺术,需要大量的专业知识和背景。但这句话却颠覆了我的想法,它将艺术比喻成一种游戏,并且强调只需要掌握“基本的规则”,这无疑大大降低了艺术欣赏的门槛,让我觉得艺术并非是少数人的专属,而是普通人也可以轻松参与的。我非常好奇,这本书将如何解读这些“基本的规则”?这些规则是关于透视,还是色彩的搭配?或者是关于艺术家如何打破传统、创造新的表达方式?我期待着,作者能够通过这本书,为我揭示这些看似简单却又至关重要的“游戏规则”,并且通过150年的艺术发展史,展示这些规则是如何被创造、被挑战、被演变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引导我,用一种更轻松、更具游戏精神的方式,去理解和欣赏那些我曾经觉得难以接近的现代艺术作品,从而真正地走进艺术的世界,感受它独特的魅力。

评分

我被《现代艺术150年:一个未完成的故事》这本书的封面和书名深深吸引。尤其是“一个未完成的故事”这个表述,它给我一种艺术并非静止的、而是充满活力的、不断前进的感觉,这让我觉得非常有意思。我一直对现代艺术史的发展感到好奇,但有时又觉得它太庞杂,缺乏一个清晰的脉络。这个书名让我觉得,它会以一种更具叙事性的方式来讲述这段历史,而不是枯燥的理论堆砌。而“艺术就像个游戏,你真正需要知道的,只是它基本的规则”这句话,更是让我眼前一亮。我一直觉得,欣赏艺术,尤其是现代艺术,需要很高深的美学知识,这让我有时会感到畏惧。但是,这句话却提供了一个非常易于理解和亲近的切入点。它暗示了,艺术是有其内在逻辑和规律的,只要掌握了这些“游戏规则”,就能更好地去理解和欣赏它。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详细地讲解这些“基本的规则”到底是什么。它们是如何随着150年的艺术发展而演变的?这本书会用哪些具体的艺术作品来举例说明这些规则?我希望作者能够像一位耐心的向导,引导我一步步地走进现代艺术的世界,让我能够以一种更轻松、更具游戏精神的方式去理解那些曾经让我感到困惑的艺术品,从而真正地体会到艺术的魅力。这本书的开头,成功地勾起了我对艺术探索的浓厚兴趣。

评分

我的目光被《现代艺术150年:一个未完成的故事》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所吸引,它有一种独特的、充满活力的视觉冲击力,让我立刻产生了想要深入了解的冲动。书名本身就传递出一种开放性和动态感,“一个未完成的故事”这几个字,让我觉得现代艺术并非是一个僵死的历史概念,而是一个仍在发展、不断演变的生命体。这对我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视角,因为它消解了我对于艺术史的宿命论感,让我觉得艺术的未来依然充满无限可能,而我也可以是参与者。而“艺术就像个游戏,你真正需要知道的,只是它基本的规则”这句话,更是让我眼前一亮。我一直觉得艺术,尤其是现代艺术,是如此的复杂和难以理解,常常让我望而却步。但这句话却提供了一个非常接地气、易于理解的切入点,让我相信掌握一些核心的“游戏规则”,就可以开始欣赏和理解艺术。这对我来说,就像是一把打开艺术殿堂大门的钥匙,让我不再感到迷茫和畏惧。我迫切地想知道,这本书将如何阐述这些“游戏规则”?这些规则是关于色彩的运用,还是构图的逻辑?抑或是艺术观念的演变?我期待着作者能够用清晰的语言和丰富的案例,为我一一揭示这些规则,并且展示它们是如何在150年的现代艺术史中被创造、被打破、被重新定义的。这本书的出现,让我看到了一个通俗易懂、充满趣味的学习现代艺术的途径,我非常期待它能带我进入一个全新的艺术认知世界。

评分

这本书,光是书名《现代艺术150年:一个未完成的故事》,就立刻抓住我的眼球。那种“未完成”的意境,让我觉得它不是一本枯燥的艺术史教科书,而是一部充满生命力的叙事,一个还在不断发展的传奇。我总觉得,艺术的发展就像一条河流,而150年的现代艺术史,无疑是这条河流中最湍急、最令人激动的一段。但有时,我也会被河水中那些形形色色的浪花和漩涡弄得眼花缭乱,不知道该如何去理解它们。而“艺术就像个游戏,你真正需要知道的,只是它基本的规则”这句话,简直就像是为我量身定制的一盏明灯。它一下子就点破了我对艺术的畏惧心理。我一直觉得,理解艺术需要很高的门槛,需要了解各种理论和背景。但这句话却告诉我,艺术的本质,也许并没有那么复杂,只要掌握了“游戏规则”,就可以玩得转。我迫切地想知道,这本书将如何解释这些“游戏规则”?它们会是关于色彩的语言,还是构图的魔法?抑或是艺术家如何用全新的方式来表达情感和思想?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像一个经验丰富的游戏教练,带着我一步步地走进现代艺术的游戏场,让我不再是被动的旁观者,而是能够积极参与其中的玩家,去理解那些曾经让我感到困惑的作品,去体会艺术的乐趣。这本书的开篇,就成功地激起了我最原始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评分

《现代艺术150年:一个未完成的故事》这个书名,给我一种强烈的吸引力,它仿佛在邀请我去探索一个充满未知和可能性的领域。我一直对现代艺术的历史发展轨迹充满好奇,但有时又觉得它像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迷宫,让人难以找到清晰的路径。而“一个未完成的故事”的说法,恰恰打消了我这种顾虑,它暗示了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其不断的探索和演进,这让我觉得我可以成为这个故事的一部分,即使只是一个观察者,也能感受到它的脉搏。更让我眼前一亮的是“艺术就像个游戏,你真正需要知道的,只是它基本的规则”这句话。我常常觉得,欣赏艺术需要深厚的专业知识,这让我感到望而却步。但这句话却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将艺术比喻为一种游戏,并且强调只需要掌握“基本的规则”就能参与其中。这极大地降低了我学习和理解现代艺术的门槛,让我充满信心去探索。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揭示这些“游戏规则”究竟是什么,它们是如何在150年的现代艺术史中被创造、被打破、又被重塑的?我希望作者能够通过清晰的讲解和生动的案例,为我展示这些规则的演变过程,让我能够用一种更轻松、更直观的方式去理解那些曾经让我感到困惑的艺术作品。这本书的标题,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现代艺术世界的大门,让我迫不及待地想要踏入其中,去体验这场“未完成的游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