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智能配电网技术丛书 通信技术
定价:32.00元
作者:余南华,际云瑞
出版社:中国电力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3-01
ISBN:9787512311480
字数:174000
页码:15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24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主要介绍了智能配电网通信技术,《智能配电网技术丛书:通信技术》共分为7章,内容包括智能电网与通信的关系、通信技术基础知识、配电网中常用的通信技术、智能配电网通信协议、综合配电自动化通信组网、分布式电源并网通信和电动汽车基础设施通信。
本书可供从事智能配电网通信技术研究、设计等工作的技术人员阅读参考。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收到,我将以读者的口吻,围绕“智能配电网技术丛书 通信技术 9787512311480 中国电力出版社”这本书,创作五段风格迥异、篇幅详尽且不包含具体书籍内容的读后感。 拿到这套《智能配电网技术丛书》的通信技术卷,我其实是抱着一种既期待又略带不安的心情。毕竟,“智能配电网”这个概念本身就涵盖了太多的前沿技术和复杂系统,通信作为其中的神经系统,其深度和广度可想而知。我一直以来都在关注配电网的发展趋势,尤其是在数字化、智能化浪潮席卷而来的时候,传统的通信方式和技术显然已经难以满足需求。这本书名让我联想到了一系列我正在学习和实践中的课题,比如微电网的互联互通、分布式能源接入的管理、电动汽车充电网络的调度,以及如何实现更精细化的故障诊断和隔离。我非常好奇它会如何阐述通信在这些场景中的关键作用,是否会涉及最新的物联网(IoT)技术在配电自动化中的应用,比如低功耗广域网(LPWAN)如NB-IoT、LoRa在传感器数据采集上的优势,又或者5G技术在低时延、高可靠性通信方面的潜力,例如用于实时监测和控制的场景。同时,网络安全也是我非常关心的一个点,毕竟智能电网一旦受到攻击,后果不堪设想,书中对于通信层面的安全防护措施,如加密、认证、访问控制等方面的讲解,将是衡量这本书实用性的一个重要指标。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实际案例分析,或者对不同通信协议(如IEC 61850)的理解和应用给出深入的指导,能够帮助我理清思路,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的经验,真正理解通信技术如何赋能智能配电网的各个环节,解决实际工程中的痛点问题。
评分这本《智能配电网技术丛书——通信技术》给我带来的震撼,远不止于技术层面的认知升级。更重要的是,它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一扇看待整个能源互联网的全新视角。我之前接触到的通信技术,更多是聚焦于信息传输的效率和稳定性,但这本书让我深刻认识到,在智能配电网这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中,通信早已超越了单纯的“传递”功能,它成为了“决策”和“协同”的关键驱动力。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对于如何构建一个具备自我感知、自我修复能力的通信网络所做的探讨,这涉及到大量的分布式算法和智能协同机制。比如,在面对突发的大规模故障时,如何通过通信网络实现故障的快速定位、隔离,并协调周边区域的电源重新配置,以最大限度地减小停电范围和时间。这种“主动适应”的能力,对于提升电网的韧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我还联想到了最近在一些行业报告中频繁出现的“数字孪生”概念,书中对于如何利用通信技术将物理电网的实时状态映射到数字空间,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模拟、预测和优化,无疑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详细介绍一些具体的通信架构和协议,例如如何支持海量异构终端的接入,如何实现跨域、跨组织的协同通信,以及如何构建一个高效、低成本、易扩展的通信基础设施。如果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前瞻性的技术预测,或者对未来通信技术在智能配电网中的发展趋势进行深入分析,那就更具价值了。
评分在我眼中,《智能配电网技术丛书——通信技术》不仅仅是一本技术书籍,更像是一幅描绘未来能源生态的蓝图。它让我看到了通信技术如何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将电网的每一个节点连接起来,形成一个高度协同、智能高效的有机整体。我之前一直对“泛在电力物联网”这个概念非常着迷,这本书恰好从通信技术的视角,为我揭示了实现这一愿景的关键路径。我特别关注书中对于通信网络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保障的论述。在智能配电网日益互联互通的今天,网络安全问题变得尤为突出。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介绍如何构建一个安全可靠的通信系统,包括各种安全防护技术,如加密、认证、入侵检测、防火墙等,以及如何应对各种潜在的网络攻击和威胁。同时,我也非常关心通信网络的冗余备份和故障恢复机制,以确保在极端情况下,关键通信链路的畅通无阻。另外,书中对于不同通信标准和协议的深入剖析,例如如何实现不同厂商设备之间的互联互通,如何保证通信协议的标准化和开放性,也是我非常期待的。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关于通信网络规划、设计、部署和运维的经验和最佳实践,那对我来说将是极大的帮助,能够让我更清晰地认识到,通信技术是如何支撑起智能配电网的“心脏”与“大脑”,并使其真正地实现其“智能”的价值。
评分当我翻开《智能配电网技术丛书——通信技术》时,我内心充满了对技术细节的渴求。我一直从事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的工作,深知稳定可靠的通信是支撑一切智能应用的基础。这本书的出现,恰恰弥补了我在这方面的知识盲区。我特别关注书中对于通信网络架构设计的部分,例如如何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选择最合适的通信技术和拓扑结构。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阐述如何构建一个具备高可用性、低延迟、高带宽的通信骨干网,以及如何通过边缘计算和云计算的结合,实现数据的就近处理和高效传输。此外,对于无线通信技术在配电网中的应用,例如4G/5G、Wi-Fi、LoRa等,我希望能有更深入的了解,包括它们各自的优缺点、适用范围以及在实际部署中需要注意的关键问题。书中关于通信网络仿真和优化方法的介绍,如果能有具体的案例和实操指导,那对我来说将是无价之宝。我一直想知道,如何才能有效地评估和提升通信网络的性能,如何应对不同类型的通信干扰和故障,以及如何设计一套具有成本效益的通信解决方案,来满足未来智能配电网日益增长的需求。这本书能否提供一些实用的工具和方法论,帮助我解决这些实际工作中的难题,是我非常期待的。
评分读完《智能配电网技术丛书——通信技术》,我最大的感受是,通信技术在智能配电网中的角色,已经从一个“支持者”升级为“核心驱动力”。我之前可能更多地将其视为保障信息流动的“管道”,但现在我意识到,它更是“智慧”和“决策”的载体。书中对于如何利用通信技术实现配电网的精细化运行和管理,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的论述很感兴趣,这涉及到大量传感器、终端设备与通信网络的连接。我希望书中能够深入探讨如何实现海量数据的实时采集和高效传输,以及如何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从这些数据中挖掘有价值的信息,从而为电网的运行提供决策支持。比如,如何通过通信网络实现对用户用电行为的精准分析,从而优化电网的负荷调度;如何通过通信网络监测设备的运行状态,实现预测性维护,避免非计划停电;如何利用通信网络支持分布式能源的接入和调度,实现清洁能源的最大化利用。这些都离不开强大的通信能力。我希望书中不仅能讲解理论,更能提供一些可行的解决方案和技术路线,帮助我们理解并实践这些先进的通信应用,将智能配电网的“智慧”真正落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