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书籍 锦瑟(手绘水墨插画集)

正版书籍 锦瑟(手绘水墨插画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呀呀 著
图书标签:
  • 水墨
  • 插画
  • 手绘
  • 绘画
  • 艺术
  • 设计
  • 古风
  • 锦瑟
  • 书籍
  • 国风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金渊清亚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湖南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35671776
商品编码:29247291207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5-05-05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锦瑟(手绘水墨插画集)
作者 呀呀
定价 52.0元
出版社 湖南美术出版社
ISBN 9787535671776
出版日期 2015-05-05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精装
开本 16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新古典主义插画家呀呀新手绘水墨插画集,撷取优美的古典意象,将之绘入一幅幅精美的古风绘卷,除了全新创作的插画外,本书还完整收录了《生于望族》《金钗状元》《玉氏春秋》等经典小说插画近七十张。

   作者简介
呀呀,原名沈扬,中国知名新古典主义插画家。2008年荣获“第四届金龙奖”佳插画奖,作品曾获选参加首届中韩漫画展,为内地多家刊物绘制封面以及插图,并为台湾三采文化绘制《海棠依旧》《生于望族》等畅销系列图书封面。2008年出版首本个人画集《青瓷》,并在第六届中国漫画奖中荣获彩色单幅画奖,后入选第十一届全国美展。2010年11月受邀参加法国巴黎第六届Corbeil—Essonnes漫画节。2011年获届“JC—ACG”杯日中原创漫画大赛银奖。2013年2月和8月在台湾角川分别出版繁体版个人画集《唯墨》和《花女词》。
代表作品集:《沉香》《莳花集》《花女词》《唯墨》《薄姬》《她她》《青瓷》等。

   目录
暂无相关内容

   编辑推荐
古诗词里的意象虽然很美,但大多时候,我们只能凭空去想象它,受限于贫瘠的脑补能力,那画面往往不够完美。呀呀的画简直可以说填补了幻想中空白的画幅,虽然并没有刻意去描摹某处场景,却处处隐有诗情,笔笔蕴含画意,是一幅幅浑然天成的浪漫绘卷。

   文摘
暂无相关内容

   序言
暂无相关内容

书名:《烟雨江南:宋词意象与文人画的对话》 内容提要: 本书旨在深入探讨宋代文学中“意象”的生成机制,并将其与同期文人画的审美取向进行跨媒介的比较研究。我们着重分析了宋词中诸如“烟雨”、“孤帆”、“残月”、“寒蝉”等核心意象,如何从传统文化母题中提炼、升华,最终形成具有强烈时代精神和个体情感投射的独特符号系统。全书分为四个主要部分:意象的词源学溯源、情感的具象化表达、审美趣味的流变,以及文学与绘画的互证与交融。通过对李清照、苏轼、辛弃疾等大家作品的精细文本解读,结合马远、夏圭等南宋院体及文人画的视觉语言分析,力求揭示宋代士人阶层在面对时代剧变时,其内在精神世界的微妙波动与艺术表达的成熟范式。 第一章:宋词意象的“时间性”与“空间性” 宋词的兴盛,标志着中国古典诗歌在情感表达的细腻度和对日常经验的捕捉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与唐诗的宏大叙事和盛大景象相比,宋词更偏向于在有限的时空中捕捉瞬间的感悟。本章首先梳理了构成宋词意象体系的基本元素。 1.1 烟雨:朦胧与内省的载体 “烟雨”不仅仅是天气现象,在宋词中,它成为一种特定的心境滤镜。它抹去了事物的清晰轮廓,象征着人生际遇的不可捉摸与现实的模糊性。例如,在描绘离愁别绪时,烟雨往往与远行的身影叠加,强化了“看不清,道不明”的惆怅感。我们考察了从晚唐到宋初,烟雨意象如何从单纯的写景转变为富有哲学意味的“空”与“无”的象征。 1.2 孤帆与扁舟: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漂泊 宋代政治格局的动荡,使得士大夫阶层普遍存在一种“寄人篱下”的无根感。“孤帆”常常出现在北宋末年或南渡之后的词作中,它代表着个体在广阔天地间的孤独前行,是对故土的眷恋与对未来的不确定性的视觉呈现。本节对比了苏轼笔下“随风而逝”的扁舟,所体现的旷达洒脱,与李清照“怎一个愁字了得”中,那叶扁舟被风雨裹挟的无助感。 1.3 残月与疏影:时间的流逝与精神的坚守 与满月象征团圆不同,宋词钟情于“残月”和“疏影”,这不仅是夜晚的写照,更是对时间无情流逝的敏感捕捉。残月的光亮微弱而清冷,投射在庭院的竹影、梅影之上,构建出一种清峻而略带萧瑟的美学情境。这种美学倾向,与文人画中对留白(空白)的偏爱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以“有”衬托“无”,以“现”反衬“缺”。 第二章:文人画的“笔墨精神”与意象的视觉转译 宋代是理学兴盛的时代,文人对“格物致知”的追求深入到艺术创作的每一个环节。文人画强调“得意忘形”,追求的是画作中蕴含的作者精神与学养,而非单纯的形似。 2.1 “逸笔草草,不求形似”的意象表达 文人画的笔墨技巧,如皴法、点苔,很大程度上服务于意象的传神。例如,董源、巨然的“披麻皴”所描绘的江南山水,其温润、沉郁的笔触,恰好呼应了词中对江南烟雨迷蒙的细腻感受。而米芾“点墨成山”的手法,则将意象的抽象性和情感的即兴性推向极致。这种“似与不似之间”的模糊性,正是宋代士人精神追求的体现。 2.2 留白艺术:留给想象的空间 宋代山水画中大量使用的留白,并非空间上的空白,而是时间与情感的停顿。一块空白的江面,可以同时是“迷津”、“孤舟”、“远山”的载体。这与词中以极简的词汇营造出广阔的想象空间是完全一致的。例如,只用“一川烟雨”四字,读者心中浮现的画面,其辽阔感绝不亚于一幅全景式的山水长卷。 第三章:情感投射与审美范式的流变 宋词的意象体系并非静止不变,而是随着历史的推移,其情感色彩和审美侧重点发生了显著变化。 3.1 北宋的旷达与对宇宙的关怀 北宋中后期,尤其在苏轼的影响下,词的意象表达更倾向于一种宏大的宇宙意识。即使是“水调歌头”中的明月,也承载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哲理思考。此时的意象,更多是作为个体思想的载体,承载了对人生困境的超越。 3.2 南渡后的沉郁与家国之思 靖康之变后,词风陡然转向悲壮与凄婉。意象的重心从对自然的体悟转向对故土的怀念与对时局的愤慨。岳飞、辛弃疾的词作中,山河破碎的意象——如“残山剩水”、“断壁残垣”——成为主流,其笔下的自然景观,无不带着血泪的痕迹。此时的文人画,也更加注重表现“险峻”和“苍凉”,与词中的悲壮情调形成了有力的视觉共鸣。 第四章:互证与融合:跨媒介的审美体验 本书的最终目的,在于论证宋代艺术体系的内在统一性。文学与绘画在处理意象、表达情感时,采用的是同一套审美逻辑。 4.1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实质内涵 宋人推崇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并非简单的图解或题跋,而是一种精神气质上的相互渗透。词人对瞬间意象的捕捉,启发了画家对局部景物的特写(如马远的“一角半边”构图);而画家对笔墨韵味的追求,也引导词人摒弃雕琢,追求语言的自然与力量。 4.2 媒介转换中的情感密度 通过对《苕溪渔隐图》所描绘的闲适生活意境,与周邦彦词中对都市繁华景致的细腻描摹进行对比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水墨的晕染,还是词汇的堆砌,宋代文人都在努力将复杂的情感经验,以最凝练、最高雅的方式,压缩在有限的艺术形式之中,实现了极高的情感密度。 结语: 《烟雨江南:宋词意象与文人画的对话》力求透过对核心意象的解构,重现宋代士人阶层复杂而精微的内心世界。它不是对既有艺术成果的简单罗列,而是试图挖掘隐藏在优美表象之下的时代精神与哲学思辨,为理解中国古典美学的精髓提供一条文学与视觉并行的审视路径。全书注重文本的深度挖掘和跨学科的比较分析,旨在呈现一个立体、富有张力的宋代艺术图景。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锦瑟》这本书,我感到一种久违的宁静。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能有这样一本能让人慢下来的书,实属难得。我不是专业的艺术评论家,但我能感受到画师深厚的功底和独特的情感表达。画面中的留白,恰到好处地烘托了主题,让人有无限的想象空间。我花了几个小时,只是静静地品味每一幅画,感受它们带来的情绪起伏,就像在与一位老友对话。

评分

“锦瑟”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插画集,不如说是一次心灵的旅行。我一直在寻找能触动灵魂的作品,而这本恰恰做到了。作者的笔触,时而如行云流水,描绘出山川湖海的壮阔;时而又如蜻蜓点水,捕捉了生命中最细微的情感瞬间。我尤其喜欢其中几幅描绘古韵场景的画作,那些人物的神态,那些建筑的细节,都仿佛穿越了时空,让我沉浸在一种悠远的意境之中。

评分

终于收到这本书了!包装得相当严实,打开后 immediate 惊喜。封面设计就很有质感,那种淡淡的墨香,配上“锦瑟”这个名字,瞬间就勾起了我心中那些模糊而美好的回忆。迫不及待地翻开,扑面而来的就是那细腻的手绘水墨插画,每一笔都充满了灵气,仿佛能听到画师在纸上挥洒的写意之声。

评分

《锦瑟》这本书,绝对是我近期阅读体验中的一大亮点。我原本对插画集并没有特别的期待,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看法。它的画面质感非常出色,色彩运用得恰到好处,既有水墨的淡雅,又不失画面的层次感。而且,我发现里面的一些小细节,比如画中的人物表情,都刻画得非常生动,让人忍不住去猜测他们背后的故事。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视觉上的享受,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慰藉。我喜欢它不拘泥于固定的叙事,而是通过意象的组合,引发读者内心的共鸣。每一页翻过,都像是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窥探到一个不一样的世界。有些画面,初看时觉得平淡,细品之下却发现其中蕴含着无穷的深意,让人回味无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