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
书名:感情经济学
定价:26.80元
作者:胡杨
出版社:新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1-01
ISBN:978750118636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81kg
编辑推荐
不得不懂的爱情模糊学,不得不学的婚姻管理学,教你如何开掘幸福原动力。 如果梁山伯懂点博弈论。 爱,需要更广阔的心理空间,存在。24个现代情感程式,体检当代两性情感。
内容提要
我们一直被教导爱要执著,也一直是以执著来了解爱的,而不知道爱是很深的不执著;我们一直以占有来了解爱,而不知道爱是*的自由,而非占有。
 “博弈论”是生存的智慧与哲学。而本书中的24个情感方程式,充满了“博弈论”的精髓。
 “梁山伯”那么古老,“博弈论”如此年轻,当“梁山伯”遇上“博弈论”,放过的,是“祝英台”。也许是真爱。
目录
作者介绍
胡杨,生于新疆,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现就职于《中国妇女报》。 长期为多家女性报刊专栏撰稿,被业内人士称为“情感话题皇后”。 已出版作品有: 《成品女人DNA——全世界都是你的陪嫁》、《姿态穿在身》、《简约浪漫》、《艳遇似鬼》、《温柔风暴》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很有吸引力,深邃的蓝色背景上,几个若隐若现的金色符号,像是某种古老的符文,又像是抽象的金融图表,散发着一种神秘而又专业的气息。书名“感情经济学”更是让我好奇,感情和经济,这两个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概念,究竟能碰撞出怎样的火花?胡杨这个名字,我倒是有些印象,好像在一些社会评论或者财经类的文章里看到过。9787501186365这个ISBN号,也让我想起,我之前在网上淘书时,经常会把ISBN号输入进去,看看这本书的出版信息、评分和读者评论,也许这本也是一本被很多人关注和讨论的好书。我喜欢这种能够引发思考的书籍,它不仅仅是提供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打开新的视角,让我重新审视身边的事物。想象一下,将经济学原理应用于分析人类的情感行为,比如爱情、友情、亲情,甚至是我们与金钱的关系,这其中的逻辑和规律,该有多么令人着迷!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这本书,看看作者是如何将这些看似抽象的概念具象化,又是如何用严谨的逻辑去解析那些看似难以捉摸的人类情感的。是不是会发现,原来我们每天的生活,都在不知不觉中遵循着某种经济学的规律?
评分当我看到作者名字“胡杨”出现在封面上时,脑海中立刻浮现出那种在戈壁滩上顽强生长、历经风霜却依然挺拔的树木形象。这不禁让我联想到,本书的内容可能也充满了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以及对现实世界深刻的洞察。9787501186365这个ISBN号,我习惯性地去搜索了一下,发现这本书在一些读书社区评价很高,许多读者都称赞其“视角独特”、“论证严谨”、“引人深思”。这让我更加确信,这不仅仅是一本随波逐流的畅销书,而是一部有分量的作品。我对“感情经济学”这个概念的理解,最初可能停留在比较表面的层面,以为它只是将一些经济学词汇套用到感情上。但从大家的评价来看,这本书的深度远超我的想象。它可能不仅仅是分析爱情,也可能涉及家庭、友情,甚至是更广泛的社会关系中的价值交换和资源分配。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将经济学中的“效率”、“公平”、“激励机制”等概念,巧妙地融入到对人类情感行为的解读中。或许,这本书能教会我如何识别情感中的“非理性冲动”,如何做出更符合自身长期利益的情感决策,以及如何在复杂的人际互动中,更好地理解他人的动机。
评分这本书的章节标题给我一种非常强的“逻辑链条感”。虽然我还没仔细阅读具体内容,但从目录的呈现方式,就能感受到作者试图构建一个完整的“感情经济学”理论框架。比如,可能有一个章节会专门分析“情感的供需关系”,探讨在不同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环境下,情感的供给和需求是如何变化的,以及这种变化如何影响人们的情感选择。又或者,会出现关于“情感市场”的讨论,比如,在婚恋市场上,如何理解“匹配度”和“议价能力”;在职场中,如何理解“人脉”的价值和“情感投资”的回报。我尤其期待关于“情感的价值评估”这一部分,因为这是最难以量化的部分。作者是如何用经济学的模型去解读,为什么一段看似平凡的感情,对某些人来说却价值连城?或者,为什么有时候,物质的付出反而不如一句真诚的安慰来得有价值?他是否会引入一些量化的指标,或者通过一些生动的案例分析,来帮助读者理解这些复杂的概念?总而言之,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情感”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更理性地理解和经营情感”的书,它将帮助我用一种前所未有的视角,去审视我与周围人的关系。
评分这本书的出版信息,尤其是出版社的名称,给我一种“官方”和“专业”的印象。通常这类出版社出版的书籍,在内容质量上都会有比较严格的把控。而“感情经济学”这个书名,则巧妙地将两个看似不搭界的领域结合在一起,立刻勾起了我的好奇心。它预示着这本书的内容并非流于表面,而是试图从一种更具结构性和逻辑性的角度,去剖析人类情感的运作机制。我常常觉得,我们在处理情感问题时,往往会陷入一种“凭感觉”的误区,而忽略了背后可能存在的更深层次的规律。这本书的出现,似乎就是为了弥补这种认知上的空白。我猜想,作者胡杨可能会在书中运用一些经济学中的模型和理论,比如博弈论、信息经济学,甚至是一些行为经济学的洞察,来解释人类在情感互动中的选择和决策。它可能不仅仅是提供一些情感建议,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维工具,让我们能够用一种更系统、更客观的方式去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感需求,以及如何在这种需求之下,达成某种“共赢”或者“最优”的结果。我期待它能够帮助我更好地理解情感的“成本”与“收益”,以及如何在人际关系中做出更明智的“投资”。
评分读到这本书的序言,我被作者的开篇吸引了,他用了一个非常贴切的比喻,将人的情感比作一种稀缺资源,而我们每个人都是在这场“资源分配”的游戏中不断进行着权衡和选择。这让我立刻联想到经济学中最核心的原理——稀缺性与选择。但作者并没有止步于此,他将这种思维方式延伸到了人际关系的方方面面。比如,我们在与人交往时,会不自觉地计算投入与产出,我们愿意为那些能给我们带来情感价值(比如快乐、归属感、支持)的人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而对于那些消耗我们、带来负面情绪的人,我们则会选择减少接触。这听起来有些冷酷,但细想之下,又确实是人之常情。更让我感兴趣的是,作者似乎还探讨了“感情成本”的概念,这包括了我们为了维持一段关系所付出的时间、金钱、情感投入,以及可能伴随的风险和机会成本。他甚至可能会分析,为什么有些人会在一段不健康的感情中“沉没成本过高”而难以自拔,或者为什么有些人在建立新关系时会表现出“风险规避”的态度。这些经济学式的分析,让我对“感情”这一充满主观性的概念,有了一个全新的、更具象化的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