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创新型国家建设报告(2009)(含光盘)
定价:79.00元
作者:詹正茂,王裕雄,孙颖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7-01
ISBN:978750970832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822kg
编辑推荐
紧扣创新型国家建设这个主题,以国家创新系统为立足点,在掌握大量**手调研资料的基础上,进行了定性与定量、理论与实证方面的研究,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对中国自2006年以来创新型国家建设战略的实施进程进行了全景式的介绍一和评估,并提出了针对性较强的政策建议,具有较高的实践参考价值和的学术价值。
参考国际上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一些国际组织和机构所采用的国家创新指标体系,结合中国实际,从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个角度,设计了四级“创新型国家建设指数”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了科学的分析框架,评价了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总体进程,以及我国在世界各国中创新程度的排名,并对2009年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
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对我国两院院士参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情况进行了调研,并针对调研结果,就更好地促进院士参与创新型国家建设,对相关部门提出了对策建议。
内容提要
2006年我国开始实施创新型国家建设战略,至今已经有两年多的时间。本报告力图对2006年以来这一战略的实施进行全面的评估。
报告包括两大部分,部分主要是从宏观(总报告)、中观(重要产业和行业)和微观(企业)三个层面对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进展进行全方位的评估,第二部分则评估了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支撑力量(科技金融、战略科技力量、院士参与创新)的发展情况。
研究发现,从宏观层面上看,2006年以来我国支持创新的政策体系更加健全、创新投入不断增加,创新产出数量增长较快,但质量提升和结构优化较慢;在世界主要国家中我国创新程度排名第22位。2009年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将由粗放式的数量增长阶段进入集约式的质量上升、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金融危机在带来压力的同时,也给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带来机遇。
研究建议要加强创新政策的协调及科学性;创新型国家建设在关注量的增长的同时,也要注重质的提高和结构调整;加强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的国际合作;充分高效利用国际资源支撑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进一步加强各创新主体创新能力,继续促进引导各创新主体按照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要求转换功能定位,鼓励有利于创新的微观组织和制度变迁;不断夯实创新型国家建设支撑力量;加强科研成果的推广,推动“官产学研”合作。
从中观层面看,我国制造业创新能力在逐步提高,高技术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在逐步上升,对外技术依存度较高的问题得到缓解,但未发生根本转变。2009年,金融危机将继续影响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制造业产品出口还将会进一步减少,但产业振兴计划以及消费刺激政策,将会推动制造业的发展。市场的压力、政策的引导将会使我国制造业在调整之后,加快创新步伐。
农业创新能力在逐步提高,农业和农村科技水平在不断升高,2009年金融危机导致较大数量农民工返乡,给农村科技传播和返乡农民工创业带来挑战和机遇。建议农业创新一方面加强研发,一方面加强农业科技的传播,支持农民创业,克服金融危机带来的“农民工返乡”所产生的不利影响,保证农村社会的稳定。
2006年以来,交通创新能力不断提升。2009年由于中央加大了对基础设施的支出,预计将会对交通创新有较大的推动作用。交通创新要突出重点。深化交通创新的体制机制建设,健全交通创新体系概括起来说,要突出三个方面:以新材料和新工艺的开发为重点,促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创新;以公路、水路和航空交通智能化管理为目标,推动交通网络运营管理创新;以推动节能、环保产品和技术的研发和利用来促进运输装备的创新。
环保创新自2006年以来,受到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创新投入不断增加,但环保创新的一个突出问题是环保企业创新能力不够。2009年随着中央对重点节能工程、循环经济和重点流域工业污染治理工程的投入,以及加强对环保企业的扶持,环保创新将会呈现新的局面。推进环保创新必须要加速环保科技体制创新,增强环保创新动力,促进官、产、学、研合作,推动企业成为环保创新的主体。
报告同时研究了2006年以来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支撑力量发展情况。科技金融方面发展迅速,主要体现在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加大,新的金融形式不断发展,但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未得到根本扭转。报告界定了战略科技力量的内涵和特征,根据发达创新型国家的经验,分析了我国建设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性,并提出应该将中国科学院等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予以支持。报告通过问卷调查,对院士参与创新型国家建设进行了研究,发现院士科研活动基本符合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要求,但在研究成果的推广、团队建设和科学传播方面亟待提高。
目录
总报告
制造业创新报告
农业创新报告
交通行业创新报告
环保创新报告
企业自主创新报告
科技金融发展报告
创新型国家建设中战略科技力量的选择和建设
两院院士参与创新型国家建设研究——基于问卷调查基础上的分析
附录一 创新型国家建设进展报告指标体系评价所使用的原始数据
附录二 关于院士参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调查问卷
作者介绍
詹正茂,博士、研究员,中国科学传播研究所执行所长,长期从事对策研究工作,专注于科学精神与国家意识形态、创新型国家建设、全民科学素质提升等领域。
文摘
序言
拿到这本书时,我首先被它的副标题“创新型国家建设报告(2009)”所吸引。这让我想象到了一幅宏大的图景,描绘着国家层面上在科技创新、制度改革、人才引进等方面所进行的系统性工程。2009年,正处于全球经济转型和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因此,这份报告很可能深入剖析了这一年中国在构建创新型国家过程中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采取的具体战略和措施。 我预期书中会涉及大量的政策解读、数据分析,甚至是一些具体的项目案例。比如,报告可能会梳理当年在科研投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具体进展,并对这些进展进行量化评估。同时,它可能也会探讨在人才培养、吸引国际人才、激励自主创新等方面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效。而“含光盘”的附加信息,则让我对报告的内容更加期待,我猜想光盘中可能包含了更详尽的统计数据、图表,甚至是相关的政策文件和研究报告的电子版,能够极大地丰富读者的信息获取渠道,并提供更深入的研究基础。
评分这本书,从它的名字《创新型国家建设报告(2009)》来看,就给我一种庄重且信息量巨大的感觉。2009年,恰逢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全球格局也在悄然改变,这份报告想必是对当时中国在构建创新型国家这一宏大工程中所进行的系统性梳理和深度分析。我预感,报告的篇幅会很厚重,内容会非常详实,涵盖了从国家战略层面的顶层设计,到具体政策的执行和效果评估。 我期待书中能够细致地描绘出2009年中国在科技研发投入、人才引进与培养、产学研结合、知识产权保护、以及新兴产业培育等多个维度的具体进展和成效。这份报告很可能不仅仅是陈述事实,更会包含对这些成就的深入解读,以及对未来发展趋势的预判。而“含光盘”这一附加信息,更是大大提升了我对这本书的兴趣。我猜测,光盘里可能集成了大量的数据表格、图表,甚至是一些专题研究的补充材料,这将使得报告的内容更加丰富、可视化,也为深入研究的读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能够从更宏观和微观的层面去理解国家创新战略的实施情况。
评分这本书的厚度和印刷质量,在第一眼看上去就传递出一种信息:它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而是承载着沉甸甸的研究成果。书名“创新型国家建设报告(2009)”直接点明了其核心主题,让我联想到一系列围绕国家级创新战略、政策导向以及实施成效的探讨。2009年,对于全球经济和中国的发展来说,都是一个充满变革的年份,报告很可能深入分析了当时国内外环境对中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影响,以及中国在此背景下所采取的关键性举措。 我推测,报告的内容会涉及诸如研发投入的增长、科技成果的转化、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区域创新能力的差异化发展、人才队伍的建设与引进等多个层面。作为一份“报告”,它或许会以数据为支撑,通过大量的图表和案例来展示中国在推进科技进步、提升国际竞争力方面的努力和成就。而“含光盘”的标注,更让我感到惊喜,这意味着报告可能提供了比纸质版更为丰富和多样的信息载体,例如相关的统计数据库、政策文件全文、甚至是一些深度访谈的视频资料,这对于希望进行深入研究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增值。
评分这本《创新型国家建设报告(2009)》的书名,本身就带有一种宏大叙事的意味。它似乎不仅仅是一份关于科技创新的简报,更是一份关于国家发展战略的深度解读。2009年,那是一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时代,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仍在蔓延,中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因此,这份报告很可能聚焦于如何在这样的背景下,系统性地推进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提升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我设想,报告的篇幅应该相当可观,内容会涉及从宏观政策到微观实践的方方面面。比如,它可能会详细分析国家在加大研发投入、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等方面的具体政策措施,以及这些措施在2009年所取得的成效。此外,报告也可能会关注人才的培养与引进,以及如何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社会环境。而“含光盘”的提示,让我对报告的内容有了更深的期待,我猜测光盘里可能包含大量的原始数据、详细的统计图表、相关的案例分析,甚至是政策解读的视频,这些都能为读者提供一个更加立体和深入的视角来理解报告的内容。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相当朴实,字体和排版的选择似乎都在强调内容的严肃性和学术性。当我拿到它的时候,第一印象是它可能是一份非常厚重的研究报告,充满了图表、数据和专业术语。从书名《创新型国家建设报告(2009)》来看,我可以预见到内容会聚焦于2009年我国在推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方面的各项进展、挑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考虑到“建设报告”的性质,它很可能包含对研发投入、人才培养、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产学研结合、知识产权保护等多个维度的深入分析。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含光盘”的标注,这暗示了报告的深度和广度可能远超纸质书籍的呈现。光盘中或许包含了大量的原始数据、详细的统计图表、案例研究的视频资料,甚至可能是一些相关的政策文件汇编,这些都能为读者提供更全面、更直观的理解。对于想要深入研究我国创新发展战略的学者、政策制定者、企业家,甚至是对科技发展趋势感兴趣的普通读者而言,这本书无疑是一个宝贵的资源库。我特别期待看到报告中对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如何调整创新政策,应对外部冲击,并抓住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具体论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