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通信原理与应用
定价:35.00元
作者:肖萍萍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9-01
ISBN:978711525508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0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通信原理与应用》以传输技术为主线,将传统的基础理论分析与当前的实际应用相结合,主要介绍信源编码理论、数字基带传输技术、数字调制技术、信道复接技术、同步技术、差错控制编码等。
《通信原理与应用》力求体现科学性、系统性、完整性和先进性,在内容的选取上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重各种通信技术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书中除了包含必要的数学推导外,突出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阐述,简化了部分烦琐的理论推导,突出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力求做到通俗易懂、图文并茂、循序渐进,便于读者自学。
《通信原理与应用》可作为高等院校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等专业的学科基础课教材,也可供研究生和从事通信工程的技术人员阅读和参考。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配套资源和学习体验也值得称赞。虽然我主要依赖纸质书阅读,但书中对一些关键算法的描述,尤其是卷积码的维特比译码流程,配有非常详尽的图解和流程图。我注意到,这些图示的绘制质量非常高,线条流畅,标识明确,这大大减轻了我在脑海中构建三维状态图的认知负荷。很多其他教材可能只用文字描述“向左移动一个单位,右侧分支合并”,但这本书会配上一个直观的网格图,清晰地标示出最优路径的选择过程。这种对视觉化学习支持的重视,体现了作者对现代学习习惯的深刻理解。它不仅仅是一本知识的载体,更是一套经过优化的学习工具,能够有效地帮助读者将抽象的算法过程转化为可跟踪、可验证的步骤,极大地提升了学习效率和知识的保留率。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不错,封面配色沉稳大气,那种理工科教材特有的严谨感扑面而来。内页纸张的质感也很好,油墨印刷清晰,排版疏密有致,即便是面对那些复杂的数学公式和电路图,眼睛也不会太容易疲劳。我记得我翻开它的时候,就被开头那个引言部分吸引住了。它并没有直接陷入那些晦涩的数学推导,而是用非常贴近实际的工程案例,勾勒出了整个通信系统从理论到实践的宏伟蓝图。作者的叙事逻辑非常清晰,从最基础的信号表示、频谱分析开始,一步步深入到调制解调、信道编码这些核心技术。阅读过程中,我能感受到编者在组织材料时花费的心思,每一个章节的过渡都像是精心铺设的阶梯,让人感觉每上一个台阶,对整个通信世界的理解就清晰一分。特别是对于初学者来说,这种循序渐进的引导至关重要,它不像有些教材那样上来就抛出大量公式,让人望而却步,而是先建立起直观的物理概念,再用数学语言进行精确描述,极大地降低了学习的门槛。
评分这本书的特点在于它对基础概念的打磨极其到位,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范本。我个人对信息论的部分很感兴趣,而这本书对香农定理的阐述,简直是点睛之笔。它没有满足于简单地引用公式,而是深入剖析了带宽-噪声比(B-N)限制的物理意义,以及在实际信道中如何通过编码和多址接入技术去逼近这个极限。这种深入浅出的讲解方式,让我对“信道的容量”这个抽象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不再是死记硬背一个数学表达式,而是理解了它背后的物理制约。此外,在处理随机过程和高斯白噪声时,作者的处理方式也显得非常老练。他们很巧妙地利用了概率密度函数的性质,将复杂的随机信号分析转化为更易于理解的统计特性描述,对于提升读者在通信系统仿真和建模方面的能力,无疑大有裨补。这本书的严谨性,足以让它在众多同类教材中脱颖而出。
评分我是一位在职工程师,平时工作接触的更多是具体的系统调试和故障排除,理论知识常常需要回顾和夯实。我挑选这本书,主要是看中了它“应用”二字的承诺。坦白讲,很多理论书写得过于学术化,脱离了工程实际的土壤。但这本书的章节安排明显体现了工程导向。比如,在讲到数字调制技术时,它不仅详细解析了BPSK、QPSK的原理,还很务实地引入了眼图、星座图的实际观测方法和性能评估指标,这对于我们日常进行误码率测试和信道优化非常有指导意义。我特别喜欢其中穿插的一些“工程实例分析”,它们往往会结合当前主流的无线通信标准背景,讲解理论是如何落地成为可操作的技术规范的。虽然内容深度足够支撑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但它的语言风格却保持了一种难得的“平实”,没有故作高深的术语堆砌,让一个忙于项目的人也能快速找到自己需要的知识点,进行查漏补缺,而不是从头到尾“啃”一遍。
评分说实话,我最初拿到这本书时,是带着一点怀疑的,因为市面上关于通信原理的书籍汗牛充栋,很多都只是在知识点上进行机械的罗列。但阅读完前三分之一后,我发现这本书的独特价值在于其对“系统性”的强调。它非常注重模块之间的关联和相互影响。例如,在讲解完信源编码和信道编码之后,紧接着就引入了调制解调的同步问题,这完美地模拟了真实通信链路中信号流动的顺序。作者似乎在时刻提醒读者,通信不是孤立的几个模块的简单堆砌,而是一个相互依赖、协同工作的整体。这种全局观的培养,对于那些未来想从事系统架构设计或系统集成工作的读者来说,是无价的。读完它,我感觉自己不再是零散地掌握了几个技术点,而是有了一个完整的“通信系统思维框架”,知道每个环节的输入是什么,输出又对下一环节提出了什么要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