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消除親子間的80個世代隔閡
定價:29.00元
作者:啓迪
齣版社:清華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3-09-01
ISBN:9787302331230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
商品重量:0.381kg
編輯推薦
您的孩子正處於青春期嗎?
您經常與孩子有爭執嗎?
您覺得和孩子有代溝嗎?
您是否掉進瞭為人父母的“身段陷阱”?
如果您正陷入孩子的“成長煩惱”中,那麼本書將是您跨越親子隔閡的橋梁,成為您與孩子相互理解、溝通的紐帶
內容提要
許多父母總是從自己的角度去看待孩子,總是將自己曾經做不到的加諸在孩子身上,總是認為孩子隻有按照自己的要求一言一行纔是對的。
各位親愛的父母,試著迴想,這些教育孩子的橋段是否也曾發生在你身上,而那些抗拒的手法你是否也曾如此。彆忘瞭,我們也曾年輕,雖然時代不同瞭,流行的東西改變瞭,但年輕的血液裏卻激蕩著相同的叛逆。
目錄
章 強硬灌輸成年人的想法,鉗製瞭孩子的成長空間
隔閡1 :要求孩子成為父母的後繼者
隔閡2 :阻攔孩子從事社交活動
隔閡3 :阻止孩子用自己的方式打扮
隔閡4 :驚異青春期會發生的萌動
隔閡5 :要求孩子必須服從
隔閡6 :鄙視或狀告孩子的追求者
隔閡7 :總想掌控孩子的
第二章 采用自認為對孩子好的方法,介入求學過程
隔閡8 :不管孩子的能力,即使花錢也要讀名校
隔閡9 :無法閤理安排假期的時間
隔閡10 :不是考試項目的作業就敷衍
隔閡11 :將成績作為評價孩子的指標
隔閡12 :盲目增加作業
隔閡13 :以一次的成敗論英雄
隔閡14 :成績不好就封殺愛好
隔閡15 :隻提要求不給協助
第三章 選擇激進的方法,企圖快速提高孩子的能力
隔閡16 :每天都要檢查作業
隔閡17 :孩子的注意力不集中所以要“陪讀”
隔閡18 :不假思索地聽從小孩的意願
隔閡19 :不讓孩子承擔傢裏的責任
隔閡20 :代替被動的孩子主動
隔閡21 :包辦孩子的一切瑣事
隔閡22 :隨時扮演孩子的支持部隊
第四章 灌輸自我為中心的想法,影響孩子的價值觀
隔閡23 :幫助彆人還不如管好自己
隔閡24 :拒絕孩子參加公益活動
隔閡25 :製止孩子對於陌生人的付齣
隔閡26 :以金錢標準動搖孩子對物品的觀感
隔閡27 :讓孩子與同學互相比較
隔閡28 :害怕孩子經曆挫摺
隔閡29 :過分的鼓勵使孩子自以為是
第五章 打著前途與未來的旗號,左右孩子的興趣與喜好
隔閡30 :沒收孩子的課外書
隔閡31 :壓抑孩子的興趣
隔閡32 :用幼稚來評價成長中的孩子
隔閡33 :摺斷孩子夢想的翅膀
隔閡34 :諷刺孩子的偶像情結
第六章 隻看重物質與發展,忽略瞭孩子心理的健全
隔閡35 :用冷漠去傷害犯錯的孩子
隔閡36 :把孩子額外的專長當成炫耀的工具
隔閡37 :硬要將興趣當成專長培養,忽視孩子的感受
隔閡38 :拿著榮譽的大帽子戴在孩子頭上
隔閡39 :隨意敷衍孩子的問題
隔閡40 :忽視孩子的心理疲勞
隔閡41 :漠視孩子宣泄情緒的需要
第七章 過或不足的關心,乾擾瞭孩子的自信心
隔閡42 :用親密過度的方式去嗬護孩子
隔閡43 :沒有留給孩子展示成就的機會
隔閡44 :唯恐孩子委屈就縱容孩子的任性
隔閡45 :擔心孩子驕傲而不願肯定孩子的成就
隔閡46 :擔心孩子怠惰所以要隨時進行偵察
隔閡47 :為瞭保護孩子而過分強調社暗麵
第八章 用不當的提醒方式,打擊孩子的自尊心
隔閡48 :老是把對孩子的付齣掛在嘴邊
隔閡49 :隨意在外人麵前數落自己的孩子
隔閡50 :不經查證就鬍亂給孩子定罪
隔閡51 :偷看孩子的日記
隔閡52 :使用窩囊之類的形容詞去指責孩子
隔閡53 :不經意就破壞孩子的創意空間
第九章 用父母親的身份,過度關心孩子的正常
隔閡54 :不讓孩子有機會說“不”
隔閡55 :以某項評價作為乾涉孩子的理由
隔閡56 :介入孩子之間的矛盾
隔閡57 :製止孩子獨立與朋友互動
隔閡58 :在同學麵前不尊重孩子
第十章 自以為在保護孩子,強勢介入孩子的師生關係
隔閡59 :要求孩子一味聽老師的,不給予解釋的餘地
隔閡60 :用成人的思維看待孩子在校的失誤
隔閡61 :教孩子對老師陽奉陰違
隔閡62 :時常在孩子麵前批評老師
隔閡63 :在老師麵前對孩子說話,永遠用命令的口氣
第十一章 自認為瞭解小孩,不願意放下父母之尊與孩子溝通
隔閡64 :用物質代替感情
隔閡65 :把孩子交給祖輩
隔閡66 :習慣性的說教
隔閡67 :無暇參與孩子成長過程的活動
隔閡68 :不願意讓孩子知悉持傢的沉重
隔閡69 :用嘮叨代替想告知孩子的話
隔閡70 :隻用訓斥與打罵的方式對待孩子的錯誤
隔閡71 :讓孩子鑽漏洞
隔閡72 :對孩子說氣話
隔閡73 :沒有遵守父母的規則就被罰
隔閡74 :企圖掌控與孩子一起的活動
第十二章 明知一舉一動都牽動著孩子,卻未注意身教
隔閡75 :把負麵情緒發泄在孩子身上
隔閡76 :為自己的不良習慣找藉口
隔閡77 :言而無信
隔閡78 :道理歸道理,事實又是另一迴事
隔閡79 :說一套,做一套
隔閡80 :自己原地踏步,不與孩子一同成長
隔閡81 :抱著與孩子較勁的心態
隔閡82 :父母的意見不一緻
隔閡83 :在孩子麵前爭吵
隔閡84 :隨意挑剔彆人的缺點
隔閡85 :隻為瞭孩子而活著
作者介紹
曾用名文字廚子,是一個每天要看卡通的人、每天要看書的人。生於1970年,育有一子,懷著赤子之心,以孩子的眼光和父母之愛為齣發點,在實踐中不斷獲得經驗,對親子關係研究頗有心得,欲與渴望和孩子保持良好溝通的父母們交流,故作本書。
文摘
序言
坦白講,我對“消除隔閡”這種宏大敘事往往持保留態度。隔閡的産生是一個復雜、多維度的過程,要說“消除”到什麼程度纔算成功,本身就是一個值得商榷的問題。這本書的名字雖然大膽,但我更關注它在處理“衝突”和“差異”時的哲學立場。它會是鼓勵我們去磨閤、去適應彼此的差異,還是鼓勵我們勇敢地劃清界限、重建獨立的人格空間?這兩種路徑的結果是截然不同的。我希望作者能旗幟鮮明地錶明自己的立場,或者至少,為讀者提供一個清晰的衡量標準——即在維護親密關係和保持自我完整性之間,那個微妙的平衡點在哪裏。如果它能提供一些關於“如何優雅地、有愛地保持距離”的智慧,而不是一味地要求“融閤”,那對我來說將是巨大的啓發。畢竟,真正的成熟,很多時候是學會接受那些我們永遠無法改變的部分,然後找到與之共存的方式。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中那個“80個”的數字,很有一種精準導嚮的意味,讓人聯想到清晰的清單或步驟。我擔心的是,這種量化的方式會不會讓復雜的親子關係被過度簡化?人性中的幽微之處,情緒的波動,常常是無法用一個固定數字來概括的。因此,我更希望這些“隔閡”的解讀,能夠超越簡單的“你錯瞭/他對瞭”的二元對立。我希望看到的是一種對“不完美關係”的深刻接納。也許,消除隔閡的真正含義,不是讓兩代人思想完全統一,而是學會欣賞和尊重對方思維的“異質性”。這本書如果能教會我們如何在一個充滿差異的傢庭中,依然能找到共同的連接點,如何把那些看起來是“隔閡”的東西,重新解讀為彼此獨特的生命體驗,那麼它的價值就無法估量瞭。我期待的是一份通往和解的地圖,而不是一份要求所有人都走同一條路的說明書。
評分從齣版社和“啓迪”這個副標題來看,這本書似乎被定位在一個偏嚮學術研究或深度思考的層麵,而非快消式的自助讀物。這讓我對它的理論深度抱有期待。我尤其好奇它如何運用心理學、社會學甚至人類學的視角來解析這些日常的傢庭互動。例如,它會不會涉及到依戀理論在多代人之間的傳遞效應?或者,當代數字生活對傳統傢庭結構造成的衝擊如何被量化和分析?如果能引入一些嚴謹的框架來分析那些模糊不清的情緒和行為,這本書的實用性和可信度都會大大增加。我期待的不是一堆溫暖的口號,而是一些能夠被驗證、被引用的概念工具,讓我們能夠更清晰地命名和理解我們正經曆的睏境。如果這本書能讓我們對“愛”和“控製”之間的界限,有一個更清晰的哲學認知,那就太棒瞭。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嗯,很吸引人,那個數字代碼我就不提瞭,一看就是那種經過深思熟慮、直擊痛點的選題。我最近正好在琢磨傢庭關係,特彆是兩代人之間那種微妙的、有時候連自己都沒察覺到的“代溝”問題。這本書給我的第一印象是,它不是那種空泛的理論說教,而是試圖深入到日常生活的肌理中去,去解構那些根深蒂固的觀念是如何形成,又是如何無形中阻礙瞭真誠的溝通和理解的。我特彆期待它能提供一些非常具體、可操作的案例或者方法論,而不是停留在“我們要互相理解”這種老生常談的層麵。畢竟,理解不是靠喊口號就能達成的,它需要具體的工具和視角轉換。我希望能看到作者如何庖丁解牛般地剖析那些隱藏在教育方式、生活習慣、價值觀差異背後的深層心理機製。如果能做到這一點,這本書的價值就遠超一般的“育兒經”範疇,而是真正觸及到人與人之間連接的核心難題。我希望它能像一把手術刀,精準地切開那些多年積纍的誤解,讓親子關係能夠在一個更健康、更平等的基座上重新構建。
評分讀完這本書的目錄和大緻介紹,我的直覺是,它可能提供瞭一種非常新穎的“時間軸”視角來看待傢庭動力學。我們常常習慣於用“現在”來評判過去,或者用“未來”的期望來壓迫當下。這本書似乎在倡導一種跨越時間的同理心,理解祖輩、父輩、子輩在各自的曆史背景下所做的選擇和形成的思維定勢。這種多代際的視角,對於那些感覺自己被傢庭傳統“睏住”的年輕人,或者那些覺得自己“不被理解”的父母來說,無疑是一劑強心針。它可能在探討的不僅僅是“我該怎麼教育我的孩子”,而是“我的原生傢庭是如何塑造瞭今天的我,以及我又是如何不自覺地把這些模式復製下去的”。我更希望看到它能提供一些曆史的參照係,讓我們明白某些衝突並非是某一方的錯,而是社會變遷和時代烙印的必然産物。如果這本書能做到這一點,它就升級成瞭一部關於“傢庭曆史與個人自由”的深度探討,而不是簡單的行為指導手冊。那種由曆史沉澱帶來的厚重感,纔是真正讓人産生共鳴的地方。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