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的模样:京虎子医学科普笔记 京虎子 9787302446316

疾病的模样:京虎子医学科普笔记 京虎子 9787302446316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京虎子 著
图书标签:
  • 医学科普
  • 疾病
  • 健康
  • 养生
  • 京虎子
  • 医学笔记
  • 科普读物
  • 医学知识
  • 疾病预防
  • 家庭健康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天乐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2446316
商品编码:29301218059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6-10-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疾病的模样:京虎子医学科普笔记

定价:39.00元

作者:京虎子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10-01

ISBN:978730244631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张羽、顾中一、于莺、李清晨、儿科医生欧茜、烧伤超人阿宝诚挚推荐。◆粉丝1,000,000 的科普作家。代表作曾获中华出版物奖。◆健康从改变观念开始,虎子的科普摆事实讲道理,有数据不。◆解读疾病背后隐藏的真相,揭示少生病的秘密。颠覆你关于疾病的三观。◆人云亦云的关于疾病的流言,你生病时热心人提出的建议,读完此书你都不会再轻信,因为它们99%是错的。◆专科医生没空解答的都在这里,疾病就怕你这么干。
《疾病的模样:京虎子医学科普笔记》由原点阅读出品。原点阅读(The Origin)(微信号:ydreadtup),清华大学出版社旗下的图书品牌,秉承“科学,让个人更智慧,让社会更理性”的理念,致力于科学普及和科技文化类图书的出版,传播科学知识、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展现科学的真实、独立、智慧、多变、宽容、动人及迷人。

内容提要


从不同的角度记录了京虎子在不断地学习和自我提高的过程中所总结出来的对生命与疾病的思考,解读疾病背后隐藏的真相,揭示少生病的秘密。颠覆你关于疾病的三观。不是详细具体地告诉您某一个具体疾病是什么症状、该吃什么药,而是让您对某个或某类疾病有全面的认识、让您从正确的角度去看待。不再被网上及朋友圈多如牛毛的不靠谱健康养生文章所蒙蔽。只有当您了解疾病,才能在自己和亲人患病的时候做出正确的选择。作者阅历丰富见多识广,并查阅大量*文献和资讯,以给读者*靠谱*安全的健康科普知识。行文幽默风趣,读起来轻松愉悦,也是本书的一大亮点。

目录


一、疾病篇

1. 直面慢性病,拼的是态度// 2

2. 维生素Z :医生的抗生素情结// 10

3. 医生应该让患者满意吗? // 14

4. 脱离剂量谈毒性,纯属耍流氓? // 17

5. 如何应对登革热? // 19

6. 笑尿了,怎么办? // 22

7. 咽炎// 24

8. 可怕的皮肤松弛症// 28

9. 从鼻塞说起,如何“治标又治本”? // 31

10. “蛋疼”// 34

11. 妄想症// 37

12. 牛皮癣// 41

13. 生理期头痛,怎么办? // 46

14. 单纯疱疹病毒感染// 49

二、预防篇

1. 谈谈抵抗力// 54

2. 不干不净不生病? // 70

3. 预防孩子生病// 74

4. 儿童防晒// 77

5. 防蚊// 81

6. 儿童要不要吃维生素C 片// 89

7. 少精// 90

8. 避孕// 95

9. 备孕// 109

10. Get Smart// 111

11. 孕妇应该接种哪些疫苗? // 113

12. 儿童应该接种哪种流感疫苗? // 117

三、饮食篇

1. 吃哪种盐健康? // 120

2. 咖啡与茶// 125

3. 孩子挑食,拿他怎么办? // 132

4. 燕窝// 138

5. 鱼胶// 140

6. 牛奶,喝多少佳? // 142

7. 玛卡,印加还是秘鲁萝卜? // 145

8. 热水烫洗餐具能消毒吗? // 148

9. 大米含砷的问题有多严重? // 152

四、生活篇

1. 排毒// 158

2. 激光磨皮// 161

3. 快速减肥危害大// 165

4. 跑步过度有没有害处? // 168

5. 老年人该怎样锻炼? // 171

6. 睡眠// 174

7. 男人乳房那些事// 181

8. 同性恋基因存在吗? // 185

9. 胎儿越重越健康? // 189

10. 关节响是怎么回事? // 193

11. 冷暖// 195

12. 唇// 196

13. 连体婴儿是怎么回事? // 198

14. 酸儿辣女是规律吗? // 202

15. 多胞胎// 204

16. 顺产的婴儿更聪明? // 207

作者介绍


京虎子,本名王哲。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和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病毒学研究所,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博士后。在新浪微博开设医学科普订阅阅读,出版书籍20余部,其中代表作有:《国士无双伍连德》(曾获得第二届中华出版物图书奖)以及《微战争》《寻找魔球》等。

文摘


序言



《医学的触角:探索未知的病理图谱》 引言: 疾病,如同潜伏在生命深处的阴影,以千姿百态的形式侵袭着人类。它们是细微的细胞变异,是宏观的器官衰竭,是精妙的生理平衡被打破。理解疾病的模样,远不止于识别症状,更是深入病理机制,洞察其发生、发展、转归的全过程。本书《医学的触角:探索未知的病理图谱》,旨在以一种系统而详尽的方式,带领读者一同踏入医学科学的殿堂,解锁疾病的层层密码,揭示其不为人知的内在逻辑。我们不满足于表面的现象,而是力求将医学的触角延伸至细胞、分子甚至基因的层面,用严谨的科学语言,描绘出疾病最真实的图景。 第一章:细胞的低语——病变之始 万物皆由细胞构成,疾病的根源往往也起始于细胞层面的异常。本章将从细胞生物学的角度出发,细致剖析细胞在病理状态下的形态学和功能学改变。我们将探讨细胞损伤的多种机制,包括物理损伤(如外伤、高温、低温)、化学损伤(如毒物、药物)、生物损伤(如细菌、病毒、寄生虫)以及缺氧、炎症等。 细胞适应性变化: 正常细胞在面对环境压力时,会表现出一定的适应能力。本章将深入介绍细胞的代偿性增生(hyperplasia)、肥大(hypertrophy)、萎缩(atrophy)以及化生(metaplasia)等现象。例如,长期负重训练下的心肌细胞肥大,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增加的负荷;而长期卧床患者的肌肉萎缩,则是对缺乏刺激的反应。化生则更为复杂,如长期慢性刺激下,柱状上皮转化为鳞状上皮,这可能预示着潜在的癌变风险。 细胞损伤与死亡: 当适应性能力达到极限,细胞便会遭受损伤,并最终走向死亡。我们将详细阐述细胞可逆性损伤和不可逆性损伤的区别。可逆性损伤的标志是细胞水肿、内质网肿胀、核染色质分散等,这些改变在去除有害因素后可以恢复。而不可逆性损伤则涉及细胞膜的完整性破坏、线粒体功能丧失,甚至核固缩(pyknosis)、核碎裂(karyorrhexis)和核溶解(karyolysis)等核固化现象。 细胞凋亡(Apoptosis)与细胞坏死(Necrosis): 细胞死亡并非总是病态的。细胞凋亡,又称程序性细胞死亡,是生理性或病理性的重要过程,如胚胎发育中的指蹼退化、衰老细胞的清除等。我们将解析凋亡的生化途径,包括内源性途径(线粒体途径)和外源性途径(死亡受体途径),以及凋亡小体的形成和吞噬。相对而言,细胞坏死是由于外源性因素引起的非程序性死亡,其特征是细胞肿胀、细胞膜破裂、细胞内容物释放,并引发炎症反应。我们将区分不同类型的坏死,如凝固性坏死(coagulative necrosis)、液化性坏死(liquefactive necrosis)、干酪样坏死(caseous necrosis)、脂肪坏死(fat necrosis)和出血性坏死(hemorrhagic necrosis),并分析其在不同疾病中的发生。 基因与疾病: 基因是生命的蓝图,基因突变是导致许多遗传性疾病的根本原因。本章将触及基因突变的多样性,如点突变、插入突变、缺失突变、易位等,以及它们如何影响蛋白质的功能,进而导致疾病。我们将以一些经典的遗传病为例,说明基因异常如何引发一系列病理生理过程。 第二章:组织的诉说——病变之形 当细胞的病变累及组织,便会形成更为宏观的病理形态。本章将聚焦于组织在疾病状态下的变化,认识疾病的外在表现。 炎症的信号——炎症的发生与发展: 炎症是机体对外来刺激(如病原体、损伤)的防御反应,但如果失控,也会造成组织损伤。我们将详细阐述炎症的四大基本特征:红、热、肿、痛,并解释其背后的病理生理机制。我们将深入探讨炎症介质的作用,如组胺、缓激肽、前列腺素、白三烯、细胞因子等,它们是如何引起血管通透性增加、白细胞募集和趋化。 炎症的类型与转归: 炎症可分为急性炎症和慢性炎症。急性炎症是短暂而剧烈的反应,其主要细胞成分是中性粒细胞;而慢性炎症则持续时间长,常伴有淋巴细胞、浆细胞、巨噬细胞的浸润,并可能出现肉芽组织增生和纤维化。我们将介绍不同类型的急性炎症,如浆液性炎症、纤维素性炎症、脓性炎症、出血性炎症和坏死性炎症,以及它们在肺炎、心包炎、阑尾炎等疾病中的表现。慢性炎症则可能导致组织结构破坏、功能丧失,甚至肿瘤的发生。 组织修复与再生: 炎症反应的最终目的是清除病原体和坏死组织,并修复受损的组织。本章将介绍组织修复的两种基本方式:再生(regeneration)和替代(substitution),即损伤组织被同种细胞取代,或被结缔组织(纤维组织)替代,形成瘢痕。我们将探讨影响组织修复的因素,如损伤的严重程度、血液供应、营养状态、年龄以及是否存在感染等。 肿瘤的野蛮生长: 肿瘤是细胞无序、无限增殖的病变。我们将区分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癌症)。良性肿瘤生长缓慢,有包膜,不浸润周围组织,不转移,预后良好。恶性肿瘤则生长迅速,无包膜,浸润周围组织,并通过淋巴道或血道远处转移,预后较差。本章将探讨肿瘤发生的多因素性,包括遗传因素、致癌物暴露(如病毒、化学物质、放射线)以及免疫系统的作用。我们将介绍肿瘤的形态学特征,如细胞异型性、核分裂活跃、坏死等。 第三章:器官的抗争——病变之局 当病变累及特定器官,便会形成具有器官特异性的临床表现。本章将重点探讨常见器官系统疾病的病理学基础。 心血管系统的搏动异常: 心血管系统是生命的动力源泉。本章将剖析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的发生机制,以及它如何导致冠心病、脑卒中等疾病。我们将详细描述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的病理过程,包括缺血、损伤、坏死和修复。高血压(hypertension)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以及瓣膜病(valvular heart disease)、心肌病(cardiomyopathy)等也将得到深入探讨。 呼吸系统的呼吸之痛: 呼吸系统是气体交换的场所。我们将分析肺炎(pneumonia)的病理改变,包括炎症类型、病变范围。肺结核(tuberculosis)的特征性病灶——结节和空洞,以及肺纤维化(pulmonary fibrosis)如何影响气体交换。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包括慢性支气管炎(chronic bronchitis)和肺气肿(emphysema),其气道和肺泡的病变将得到细致描述。 消化系统的消化困境: 消化系统负责营养的摄取和吸收。我们将探讨胃炎(gastritis)、消化性溃疡(peptic ulcer)的病理学基础。肝脏(liver)是重要的代谢和解毒器官,我们将深入研究肝炎(hepatitis)、肝硬化(cirrhosis)和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的病理过程。肠道疾病,如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等,也将被纳入讨论范围。 神经系统的信号紊乱: 神经系统是信息的传递枢纽。我们将分析脑卒中(stroke)的病理改变,包括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和出血性脑卒中(hemorrhagic stroke)。神经退行性疾病(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如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的病理学基础,以及它们如何影响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 泌尿生殖系统的过滤失衡: 泌尿生殖系统负责排泄和生殖。我们将探讨肾小球肾炎(glomerulonephritis)、肾盂肾炎(pyelonephritis)的病理变化,以及这些疾病如何影响肾脏的过滤功能。前列腺增生(prostatic hyperplasia)和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的病理学特征,以及妇科疾病,如卵巢囊肿(ovarian cyst)、子宫肌瘤(uterine fibroids)等的病变也将被提及。 第四章:身体的信号——疾病的诊断与鉴别 准确诊断疾病是有效治疗的前提。本章将从病理学的角度,探讨疾病诊断的常用方法及其原理。 形态学的启示: 细胞学检查(cytology)和组织病理学检查(histopathology)是诊断疾病的重要手段。我们将介绍如何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胞和组织的形态学特征来识别病变。例如,癌细胞的异型性、核分裂象异常等,是诊断癌症的关键依据。 影像学的洞察: X射线、CT、MRI、超声等影像学技术,能够无创地显示器官的结构和病变。本章将从病理学的视角,解释影像学图像背后所反映的组织学和细胞学改变。例如,CT扫描显示的肺部结节,其大小、密度、边缘形态等,都与实际的病理组织学改变息息相关。 分子标记的精准定位: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分子标记被用于疾病的诊断和预后评估。本章将介绍免疫组化(immunohistochemistry)、基因检测(gene testing)等技术,如何通过检测特定的蛋白质或基因来辅助诊断,例如,HER2在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 实验室的证据: 血液、尿液、组织液等标本的生化、免疫、微生物学检测,能够提供疾病的重要线索。我们将探讨不同实验室指标的病理学意义,如血清转氨酶升高指示肝细胞损伤,血尿素氮和肌酐升高提示肾功能不全。 第五章:未来的展望——医学的边界延伸 医学的进步永无止境,对疾病的理解也在不断深化。本章将展望医学研究的未来方向,以及我们如何更有效地对抗疾病。 精准医学: 基于个体基因组、蛋白质组、代谢组等信息的精准医学,将为疾病的个体化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强大的支撑。 再生医学与组织工程: 利用干细胞技术和组织工程,有望修复或替换受损的组织和器官,为许多难治性疾病带来新的治疗希望。 人工智能在医学中的应用: 人工智能在医学影像分析、药物研发、疾病预测等方面的潜力巨大,将深刻改变医学的面貌。 预防医学的重塑: 随着对疾病发生机制的深入理解,预防医学将更加关注疾病的早期风险评估和干预,从源头上阻断疾病的发生。 结语: 《医学的触角:探索未知的病理图谱》是一次深入而全面的医学探索之旅。我们试图通过对疾病模样、发生机制、组织形态、器官表现的层层剖析,为读者构建一幅清晰而深刻的医学图景。理解疾病,是认识生命、尊重生命、保护生命的第一步。希望本书能够激发读者对医学科学的浓厚兴趣,培养科学的健康意识,为构建更健康的社会贡献一份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在当下信息爆炸的时代,获取医学知识变得异常容易,但辨别真伪、理解深浅却成了新的挑战。京虎子的这本《疾病的模样:京虎子医学科普笔记》,就像一股清流,用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独特的叙事方式,为读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科普体验。我被他描绘的疾病“模样”深深吸引,这并非是简单地罗列症状,而是将医学的严谨与人文的关怀融为一体,让读者在了解疾病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生命的力量。他对于病理机制的讲解,总是能恰到好处地运用比喻和类比,让那些晦涩难懂的概念变得通俗易懂,甚至令人拍案叫绝。我特别欣赏他对待疾病的态度,既有科学的审慎,又不乏人性的温度。他没有回避疾病的残酷,但更强调希望与治愈。阅读的过程,就像是在与一位智慧长者进行深度对话,他不仅传授你知识,更启迪你思考。这本书让我对医学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再是冰冷的理论,而是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与我们生命紧密相连的学问。它让我学会了如何更理性地看待健康,如何更积极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评分

拿到这本《疾病的模样:京虎子医学科普笔记》的时候,我其实是抱着一种既期待又有点忐忑的心情。期待是因为“京虎子”这个名字在科普圈子里算得上是响当当的,他总能用一种特别接地气、甚至有点幽默的方式,把那些听起来高深莫测的医学知识讲得明明白白。而忐忑,则是因为“疾病”这个主题本身就带着些许沉重,我不知道这本书会以怎样的方式来呈现。翻开扉页,京虎子一贯的亲切又不失严谨的风格便扑面而来,他没有用那些令人望而生畏的术语堆砌,而是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朋友,娓娓道来。书中的案例,有的熟悉,有的陌生,但每一个都伴随着他深入浅出的分析,仿佛带领我们走进了一个个真实的生命故事,去感受疾病是如何在人体中悄无声息地“生根发芽”,又是如何一点点改变着我们的身体,甚至我们的生活。他不仅仅是讲解疾病的病理过程,更重要的是,他让我们看到了疾病背后的人性,看到了面对疾病时的恐惧、挣扎,也看到了战胜疾病后的希望与坚韧。我尤其喜欢他对于一些常见病的解释,那些我们可能因为害怕或无知而忽略的细节,在他的笔下变得清晰可见,也让我们更加懂得如何去预防和应对。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医学科普读物,不如说是一次关于生命健康的深刻对话,它让我们在了解疾病的同时,也更加珍视生命本身。

评分

坦白说,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对医学科普的印象还停留在教科书式的枯燥和冰冷。然而,京虎子的这本《疾病的模样:京虎子医学科普笔记》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他以一种极其生动、幽默,甚至带点“不正经”的方式,将那些原本令人望而却步的医学知识,变得如同听故事一般引人入胜。他的语言风格非常特别,充满了个人魅力,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又爱说笑话的医生,在你面前轻松地解构疾病的复杂性。我尤其喜欢他讲到一些罕见病或者疑难杂症时的思考过程,他会一步一步地带你进入诊断的现场,让你体会到医生是如何通过细微的线索,抽丝剥茧,最终找到病因。这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启迪。他教会我,在面对健康问题时,不应盲目恐慌,而要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与医生进行有效的沟通。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医学的严谨,也感受到了医学的温度。它让我明白,疾病的“模样”并非只是实验室里的冰冷数据,而是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是需要我们用心去理解和面对的。

评分

我一直认为,真正的医学科普,不应该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应该是一种人文关怀的传递。而《疾病的模样:京虎子医学科普笔记》恰恰做到了这一点。京虎子用他独特的视角,将医学知识与生活经验巧妙地结合,呈现出一种既有深度又不失温度的科普体验。书中的每一页,都仿佛是他与读者之间的一次坦诚交流,他将那些曾经困扰过无数人的疾病,用一种近乎“解谜”的方式,层层剥开。我尤其欣赏他对于疾病“样子”的描绘,这不是简单的医学图像,而是通过对症状、病史、诊断过程的细致刻画,勾勒出疾病在人体中的真实轮廓。这种“看见”疾病,让我对那些曾经模糊的病症有了更清晰的认知,也让我对医学的复杂性有了更深的敬畏。他所探讨的,不仅仅是生理上的病变,更是疾病对个体乃至家庭带来的心理冲击。他会告诉你,面对疾病,除了科学的治疗,心理的坚韧同样重要。这种全方位的思考,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医学科普书,更是一本关于生命、关于成长、关于与疾病共处的生活指南。我从中获得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种面对未知挑战时的勇气和智慧。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相当有吸引力,一种既写实又带点艺术感的风格,让我在众多同类书籍中一眼就注意到了它。作者京虎子,这个名字本身就自带一种亲切感,仿佛是身边那个知识渊博的朋友。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在学习,不如说是一种沉浸式的体验。他没有用枯燥的理论去轰炸读者,而是巧妙地将复杂的医学概念,融入到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案例中。那些关于疾病的“模样”,在他的笔下不再是冰冷的医学名词,而是活生生的故事,充满了人性的温度。我尤其惊讶于他对细节的捕捉能力,每一个症状的描述,每一次诊断的推理,都显得那么严谨且逻辑清晰。他不仅仅是告诉你“是什么”,更重要的是告诉你“为什么”。这种刨根问底的精神,让我对疾病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例如,在讲解某个免疫系统疾病时,他没有简单地说“免疫系统失调”,而是通过生动的比喻,将免疫细胞的“敌我不分”描绘得淋漓尽致,仿佛我真的能看到它们在体内胡乱攻击的场景。这种“看得见”的科普,大大降低了阅读门槛,同时也极大地提升了学习效果。这本书让我明白,医学并非遥不可及,它就藏在我们身边,藏在我们身体的每一个细微变化里,而京虎子,就是那个帮助我们揭开这层面纱的引路人。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