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 | 作者 | ISBN | 定价 |
马克思与我们
| 孙正聿 | 978-7-300- 25749-5 | 38 |
马克思与信仰 | 陈先达 | 978-7-300- 25820-1 | 38 |
马克思与当代中国
| 陈学明 | 978-7-300-25769-3 | 38 |
马克思与世界 | 顾海良 | 978-7-300-25753-2 | 38 |
丛书简介:
马克思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导师,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创始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缔造者和国际共产主义的开创者,是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思想家。为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走近“千年第一思想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特邀请国内马克思主义领域知名学者撰写了“走近马克思”小丛书。该套小丛书第一批包括《马克思与我们》《马克思与信仰》《马克思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与世界》,分别由孙正聿、陈先达、陈学明及顾海良撰写。丛书不仅体现了几位作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传播强烈的担当意识、宏阔的思想境界、深厚的理论情怀和不懈的探索精神,而且有力地论证了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该套小丛书篇幅适中、文字简洁、图文并茂、论述细致入微,旨在带领每一位普通读者走近马克思、了解马克思、熟悉马克思,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感悟马克思的思想力量。
图书目录:
1、《马克思与我们》,孙正聿
目录:
引言 走进马克思
一.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
二.马克思与我们的人生观
三.马克思与我们的历史观
四.马克思与我们的时代观
五.马克思与我们的科学观
六.马克思与我们的宗教观
七.马克思与我们的文明观
八.马克思与我们的理想观
后 记
2.《马克思与信仰》,陈先达
目录:
引言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性与学术性
一、日常生活
二、文化自信
三、理论和理论工作者的责任与使命
四、信仰
结语 未来属于马克思主义
3.《马克思与当代中国 》,陈学明
目录:
一、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指导下实现的
二、走向“强起来”的新时代:建设现代化强国更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三、“强起来”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离不开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的指导
四、“强起来”需要聚磅礴之力:离不开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理论的指导
五、“强起来”需要精神支柱:离不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指导
六、“强起来”需要正确面对现代性: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批判理论的指导
七、“强起来”需要大国外交:离不开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的指导
八、“强起来”需要明确的航向: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理论的指导
九、“强起来”需要正确的方法:离不开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指导
十、“强起来”推动理论创新:在新世纪将马克思主义推向新的高度
后 记
4.《马克思与世界》,顾海良
目录:
引语时代的课题思想的力量
第一章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第二章改变世界的思想精髓和理论指南
第三章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及其策略思想
第四章工人阶级的“圣经”《资本论》
第五章科学技术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
第六章资本积累的逻辑与历史趋势
第七章国家在经济关系和经济运行中的职能
第八章两个伟大发现的意义及其关系
第九章国际工人运动的思想旗帜
第十章世界历史与东方社会发展道路
第十一章未来社会经济关系基本特征的预测
第十二章人的发展的三大形式与人的全面发展
我一直认为,要真正理解一个伟大的思想家,不仅要看他的理论体系,更要看他的思想与时代、与社会、与人的现实联系。这套《走近马克思小丛书》似乎正是抓住了这一点。每一本书的标题都带有鲜明的指向性。“马克思与我们”,直接点明了与读者的关联;“马克思与信仰”,触及了深层的精神需求;“马克思与当担中国”,关乎当下中国的命运;“马克思与世界”,则展现了其思想的广度。我期待的是,这套书能够用一种更富有人情味的方式,来解读马克思。不仅仅是罗列他的观点,而是去挖掘他思想背后的逻辑,去感受他思想的温度。我希望通过阅读,能够发现马克思思想中那些闪耀着人性的光辉,那些能够触动我们心灵深处,并给予我们力量的元素。我期待这本书能够让我不再觉得马克思是一位遥远的理论家,而是能够成为一位值得我们去聆听、去思考、去学习的智者。
评分“马克思与当担中国”这个主题,让我感到非常亲切和重要。作为一名中国公民,我深切关注中国的改革和发展。而马克思主义,毫无疑问是中国发展道路的理论指引。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的哪些核心思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得到了继承和发展?在面对中国这样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国家,如何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当担”这两个字,让我联想到的是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是马克思主义者如何在中国这片土地上,肩负起建设更加美好社会的重任。我期待这本书能够生动地讲述中国共产党人在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问题的过程中,所经历的探索、创新和成就,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和实践意义,以及其中蕴含的马克思主义智慧。
评分我拿到这套书的时候,一股沉甸甸的知识感扑面而来,虽然是小丛书,但内容的分量却不容小觑。其中“马克思与信仰”这一部分,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价值观多元甚至有些混乱的时代,信仰似乎成了一个模糊的概念,甚至有人认为它是过时的东西。但马克思主义本身,如果追溯其根源,无疑带有强烈的信仰色彩。它不仅仅是一种经济学说,更是一种关于人类解放的宏大叙事,一种对未来美好社会的憧憬和追求。我非常好奇,陈先达先生等学者是如何在马克思的思想体系中梳理出“信仰”这一维度的,他们会如何解读马克思的唯物主义与他的理想主义之间的辩证关系?马克思的信仰究竟是什么?是对历史发展规律的信念?是对人民群众力量的信任?还是对人类理性与进步的坚定不移?我想,这部分的探讨,或许能为我们当下一些迷茫的灵魂找到精神的支点。在浮躁的社会中,重新审视“信仰”的意义,思考我们为何而奋斗,我们所追求的终极价值是什么,这本身就是一种深刻的自我认知过程。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引发我对自己信仰的思考,并从中汲取力量。
评分这套书的另一个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的“小丛书”定位。这意味着它不会像一些学术巨著那样,动辄数百万字,让人望而生畏。相反,它更像是一个引导,一个入口,带领读者轻松地走进马克思思想的殿堂。我特别期待“马克思与世界”这一本。马克思的思想,对世界产生了多么深远的影响,这本书将如何梳理这种影响?是关于他对资本主义的深刻批判,还是他对未来社会形态的构想?又或者是他对民族解放运动的鼓舞?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展现马克思思想的普适性,以及它在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下所产生的多元解读和应用。在当今世界,理解马克思主义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全球政治经济格局,以及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与交流。我希望通过阅读,能够拓展我的国际视野,并对世界的发展规律有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很有吸引力,那种朴素但又不失厚重的风格,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它探讨的是一种深刻的思想。我一直对马克思主义抱有好奇,但又觉得它离我们的生活有些遥远,总是被一些宏大的理论和复杂的术语包裹着,难以真正理解。所以当我看到这套《走近马克思小丛书》时,立刻被它“走近”这个词所吸引。它传递出一种亲切感,仿佛不是要灌输一套冰冷的理论,而是要邀请读者踏入一个思想的殿堂,去感受,去探索。我尤其期待“马克思与我们”这一本,想知道在当下的时代,马克思的思想究竟还能为我们提供怎样的启示,它是否依然能够解答我们生活中遇到的困惑,是否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我们所处的社会,以及我们自身在这个社会中的位置。这种期待并非源于任何功利性的目的,而是源于一种对真理的朴素追求,对能够指导我们行动、塑造我们精神的思想的渴望。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抽丝剥茧地揭示马克思思想的精髓,让我这个初学者也能有所收获,有所感悟,而不是望而却步。
评分“马克思与世界”这一章,无疑为我打开了一个更广阔的视野。马克思的思想,早已超越了国界,成为了影响世界的重要思想资源。从亚洲到非洲,从欧洲到美洲,无数国家和民族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并将其与自身的历史文化相结合,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理论和实践。我很好奇,在这本书中,作者将如何展现马克思思想的全球传播及其在不同文化语境下的演变?马克思主义在不同国家,如何被解读,如何被应用,又如何在当地的社会变革中发挥作用?我想,这部分内容,不仅仅是对马克思主义传播史的回顾,更是对人类社会发展多样性的一种观察和思考。在当今全球化日益深入的时代,理解马克思思想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全球性挑战,并思考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我期待能够从中看到不同国家人民对马克思思想的独特理解和创造,以及马克思主义如何成为一种跨越文化、连接不同民族的共同语言。
评分整体而言,这套《走近马克思小丛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试图用一种更加贴近读者的方式,来解读马克思这位伟大的思想家。我平时接触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常常显得过于学术化,一些概念和论述晦涩难懂,让普通读者望而却步。但“走近”这个词,预示着作者们将采用更加通俗易懂的语言,更加生动鲜活的案例,来帮助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我特别看重这种“接地气”的解读方式,因为我相信,真正伟大的思想,一定是能够与大众产生共鸣,能够被普通人理解和运用的。我希望这套书能够像一座桥梁,连接起抽象的理论和鲜活的现实,让马克思的思想不再是束之高阁的经典,而是能够指导我们生活、启迪我们思考的智慧源泉。我期待能够在这套书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马克思时刻”,在阅读中获得启发,在思考中获得成长。
评分“马克思与当担中国”这部分,可以说是我选择这套书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社会主义国家,其发展道路和实践一直备受世界瞩目。而马克思主义,无疑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和治国理政的理论基石。然而,在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无数的挑战和创新。我非常想了解,马克思主义是如何在中国这片古老土地上生根发芽,并焕发出勃勃生机的?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中国的共产党人是如何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又是如何将其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结合的?“当担”二字,在我看来,寓意着一种责任、一种担当,一种将马克思主义的理想落地生根,并为解决中国现实问题贡献力量的决心。我期望这部分能够深入浅出地介绍中国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中的宝贵经验,帮助我更清晰地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来龙去脉,以及它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的智慧光芒。这种了解,对于理解中国当下的发展,乃至未来的走向,都至关重要。
评分这套书的结构设置也很吸引我。“马克思与我们”、“马克思与信仰”、“马克思与当担中国”、“马克思与世界”,这四个主题的并列,仿佛构成了一个立体的马克思思想图景。它不仅仅局限于理论的阐述,而是将马克思的思想放置在了与当代人、与价值观念、与国家发展、与全球格局的交汇点上。我尤其对“马克思与我们”这一部分充满期待。它预示着作者们将直接回应当代读者可能产生的疑问,比如: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今天,马克思的劳动理论还有意义吗?在消费主义盛行的社会,马克思的批判精神如何体现?在追求个人价值实现的时代,马克思的集体主义思想是否过时?我希望这部分能够用大量贴近生活的例子,来解答这些疑问,让我们看到马克思的思想并非“过去时”,而是“现在进行时”,它仍然能够为我们理解当下社会中的种种现象提供深刻的洞察。
评分我是一名刚刚接触马克思主义的年轻读者,对于其中一些复杂的概念总是感到困惑。这套《走近马克思小丛书》的出现,对我来说就像是一场及时雨。我尤其看好“马克思与信仰”这一本。在当下社会,各种思潮涌动,人们对信仰的理解也越来越多元。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基础,以及这种信仰在马克思本人身上是如何体现的。它是否是一种超越个人利益的崇高追求?它是否是对人类解放的坚定信念?又或者是对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判断?我想,理解马克思的信仰,对于理解他整个思想体系的动力和方向至关重要。同时,我也希望这本书能够引发我对自身信仰的思考。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我们是否还需要信仰?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信仰?我想,这套书或许能为我提供一些新的视角和思考方向,帮助我建立起更加坚定和清晰的价值追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