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法国大学128丛书-会话分析 |
| 作者 | 韦罗尼克·特拉韦索;杨玉平 |
| 定价 | 25.60元 |
| 出版社 | 天津人民出版社 |
| ISBN | 9787201116495 |
| 出版日期 | 2017-05-01 |
| 字数 | |
| 页码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32开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会话”一词可以指两位友人安坐于咖啡馆里的漫谈,也可以如“会话分析”所指,包含各种形式的口头交流,而不拘泥其性质与形式。一般情况下,我们提到“电话会话”时,并不意味着我们的口气就满不在乎,或会话的主题随意而多样;“电话会话”不过是指“电话交流”。因此,“会话”一词可有广义与狭义之分。为避免误会,我们在涉及的领域内,通常使用狭义的会话(即某种既定的非正式交流形式):如果涉及广义角度的会话,我们使用“互动”和由“互动”衍生出来的词汇如“互动者”(处于互动状态的个体)、“互动的”(属于互动范围内的)、“互动论”和“互动主义者”(特指这一领域的研究者)来进行表述。 |
| 作者简介 | |
| 本书作者是法国学者、语言学家韦罗尼克?特拉韦索,他在语言学与文学分析方面有比较大的贡献,著作在语言学领域也产生过影响。 杨玉平,文学博士,毕业于法国巴黎第三大学,现为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法语系教师。已出版专著Baudelaire et laRévolution culturelle chinoise (Presses Sorbonne Nouvelle出版社,2013年);译著有《超现实主义》(乔治·塞巴格著,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亚卡利历险记》(合译,德里、罗勃著,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年)、《从巴黎到耶路撒冷》(合译,夏多布里盎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等。 |
| 目录 | |
| 章 互动研究门 1.学科领域门 1.1 属于心理学范畴的互动论思潮门 1.2 属于社会学和人类学范畴的互动论思潮 1.3 属于语言学范畴的互动论思潮 2.分析目标 2.1 互动 2.2 交际场景 3.互动分析实践:语料与归纳法 3.1 互动分析法的各个阶段 3.2 誊写系统 3.3 分析方法论 第二章 互动组织的各个方面 1.互动结构 1.1 局部组织:话轮 1.2 整体组织:开端/主体内容/结语 2.互动中的行为构成 2.1 序列研究法与相邻语对 2.2 行列分析 3.关于主题 3.1 从主题角度开展研究互动 3.2 主题的非连续性 3.3 主题的连续性 4.关于话语标记 4.1 指示互动的整体结构 4.2 显示共建 4.3 生成话语的标记 4.4 内容的衔接 第三章 象征与情感方面 1.仪式与礼貌 1.1 言词礼貌 1.2 仪式与套话 2.情感方面 2.1 从不同角度涉及情感 2.2 分析工具 第四章 从理论到语料以及从语料返回理论 1.从行动到序列:互动的开始 1.1 横向分析:相互致意 1.2 纵向分析:开始序列 2.协商 2.1 会话协商的概念 2.2 协商的简单情况 2.3 较复杂的情况 第五章 类型与变化 1.两种互动:日常谈话和商业互动 1.1 谈话 1.2 商业互动 2.跨文化研究 2.1 跨文化差异的各种研究方法 2.2 关于方法论 2.3 个例研究:称谓门 第六章 真实互动与虚拟对话 1.从模拟到分析门 1.1 口语门 1.2 从多渠道到单一渠道:交际的组成部分 1.3 无法避免的差异 1.4 会话的组织 1.5 与会话有关的说明 2.小说中的倾诉和会话中的倾诉 2.1 会话倾诉的几个特点 2.2 小说中的倾诉 参考文献 |
| 编辑推荐 | |
| 本书的理论价值比较高,讨论非常深入,论述也很明晰,所选取的例证也是中国读者比较容易理解的,有的学术价值。本书既可以作为理论方面的科普读物,又可以作为大学中学科的入门基础读物,受众面比较广。 |
| 文摘 | |
| 序言 | |
我对这本书充满了好奇,它似乎在尝试解构我们每天都在进行的“会话”这一行为。想象一下,我们从早晨醒来,与家人简单的问候,到工作中与同事的协作讨论,再到夜晚朋友间的闲聊,这些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的语言交流,其实背后有着极其复杂的机制。这本书的出现,会不会像一位显微镜,将这些日常的语言现象放大,让我们看到其中的细微之处?我特别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将“分析”这样一个带着些许冷峻意味的词语,与“会话”这样充满人情味和生活气息的场景结合起来的。是运用了某种科学的方法论,还是从社会学、心理学甚至是语言学的角度进行解读?我期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分析框架或者模型,帮助我们去识别和理解不同类型的对话,比如,在争执中,言语是如何一步步升级的?在协商时,哪些表达方式更容易达成共识?在维系人际关系时,又需要注意哪些“潜规则”?我希望能通过这本书,获得一种更具象化的理解,而不是停留在模糊的感性认识上。
评分听到“会话分析”这个词,我脑海里立即浮现出的是一些高深的学术研究,似乎离我的日常生活很遥远。然而,这本书的名字又加上了“法国大学128丛书”这个前缀,这又让我觉得它可能蕴含着某种重要的理论基础,值得我去探索。我不太擅长抽象的理论,我更喜欢看到具体的、可操作的实践。因此,我特别希望这本书能够以一种生动有趣的方式,将复杂的理论讲解清楚,并且提供一些实际的例子,让我能够理解,如何将这些理论运用到我自己的生活中。我设想,或许书中会分析一些日常对话中的“陷阱”,以及如何优雅地绕过它们,又或者,是如何通过精确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获得更好的结果。我期待这本书能让我看到,原来“会话”不仅仅是说话,它更是一种艺术,一种智慧,一种可以被学习和掌握的技能。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带着一种学术的严谨感,"法国大学128丛书"这个前缀,瞬间就拉高了它的档次,让人联想到这是经过层层筛选、汇聚了法国学界精英智慧的成果。9787201116495这个ISBN号,虽然只是一个代码,却像是一个身份标识,赋予了这本书在浩瀚书海中的独特性。天津人民出版社,这个名字我并不陌生,它出版的书籍往往有着良好的口碑和深度。而作者韦罗尼克·特拉韦索,这个名字初听之下,或许会勾起我对法国文化、文学、甚至是哲学的一些联想,不知道这位法国学者,会在这本《会话分析》中,为我们带来怎样的视角和思考?会是那种抽象深刻、引人入胜的理论探讨,还是更加贴近实际,富有洞察力的案例分析?我期待的是,它能像一扇窗,让我窥见语言在日常互动中扮演的微妙角色,去理解那些我们习以为常,却又暗藏玄机的交流过程。这本书是否能帮助我更清晰地认识到,每一次对话,每一次眼神的交流,每一次语气的起伏,都蕴含着怎样的信息和意图?我渴望的是一种启迪,一种能够提升我沟通能力、理解人际关系的能力的知识。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让我联想到一种深入骨髓的洞察力。法国的文化,常常给人一种浪漫、细腻、同时又充满哲学思辨的印象。我不知道韦罗尼克·特拉韦索这位作者,是否将这种法国式的细腻与严谨结合,去解析会话中的每一个细节?我好奇的是,这本书是否会探讨语言背后的文化差异,例如,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在进行同一类会话时,会有怎样的表现差异?这对于我这样一个经常需要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的人来说,无疑是极具价值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跨文化沟通的启示,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适应不同的交流习惯,避免因为文化差异而产生的误解。同时,我也想知道,这本书是否会触及到权力、性别、社会地位等因素在会话分析中的作用,毕竟,语言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总是深深地嵌入在社会结构之中。
评分作为一名曾经在课堂上就“沟通技巧”这类课程感到有些无聊的学生,我对《会话分析》这个书名,抱着一种既期待又谨慎的态度。我不太喜欢那些过于理论化、脱离实际的讲解,我更希望学到的是能够真正应用到生活中的知识。这本书如果能够通过解析真实的对话案例,来展示会话分析的原理,那将是多么有价值的事情。我设想着,作者或许会选取一些经典电影片段,或者是一些社会新闻中的对话,然后逐字逐句地进行剖析,找出其中的权力关系、情感表达、信息传递等内容。这样的分析,会不会让我们恍然大悟,原来我们平时无意识说出的话,竟然有着如此多的“潜台词”和“深意”?我期待这本书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领我们穿梭于语言的迷宫,指点迷津,让我们能够更聪明、更有效地与人交流,避免不必要的误解和冲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