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文化蓝皮书:中国公共文化投入增长测评报告(2018) |
| 作者 | 王亚南 向勇 祁述裕 张晓明 方彧 刘婷 魏 |
| 定价 | 99.00元 |
| 出版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 ISBN | 9787520124782 |
| 出版日期 | 2018-04-01 |
| 字数 | |
| 页码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16开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本书运用“全国文化消费景气评价体系”,对全国主要城市及省份(港澳台除外)的文化产业供需情况进行了评估。全书分为总报告、技术报告、综合分析及省域报告,从不同层次、不同侧面测评中国公共文化投入增长问题,对中国文化投入进行综合评价及测算增长目标,分别讨论全国文化投入及相关背景态势,全国文化投入相关协调性态势,2016年全国文化投入测评、全国文化投入协调增长差距分析及全国文化投入增长目标测算等。 |
| 作者简介 | |
| 王亚南(1956~),男,汉族,云南昆明人,中员,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二级研究员,文化开发研究中心主任,云南师范大学公共文化服务与文化产业发展研究所所长。主要学术方向为民俗学、民族学及文化理论、文化战略和文化产业研究,得到相关学术界公认的主要贡献:(1)1985年界定“口承文化”概念后完成系统研究,提出口承文化传统为人类社会的文明渊薮;(2)1988年解析人生仪礼中“亲长身份晋升仪式”,指出中国传统“政亲合一”社会结构体制和“天赋亲权”社会权力观念;(3)1996年开始从事文化战略和文化产业研究,提出“高文化含量”的“人文经济”论述;(4)1999年提出“现代中华民族是56个民族平等组成的国民共同体”和“中国是多民族的统一国家”论点;(5)近几年研创出“中国文化消费需求景气评价体系”,主编《中国文化消费需求景气评价报告》(系列)。 |
| 目录 | |
| Ⅰ 总报告 1 中国公共文化投入综合评价及其增长目标 ——2000~2016年检测与至2020年测算【王亚南 方 彧 袁春生】/001 一 全国文化投入及其相关背景基本态势/003 二 全国文化投入相关协调性态势/009 三 2016年全国文化投入纵横向双重测评/015 四 全国文化投入协调增长差距分析/018 五 至2020年全国文化投入增长目标测算/024 Ⅱ 技术报告与综合分析 2 中国公共文化投入增长测评体系技术报告 ——兼2000~2016年基本态势分析【王亚南 刘 婷 汪 洋 魏海燕】/028 3 中国公共文化投入应然增长差距检测 ——2016年相关协调性、均衡性分析【王亚南 赵 娟 郭 娜 孙 瑞】/061 4 全国省域公共文化投入增长综合评价排行 ——2000年以来纵向与2016年度横向测评【方 彧 魏海燕 邓云斐 王亚南】/090 5 全国省域公共文化投入增长的应然目标 ——2017~2020年预期增长测算【刘 婷 赵 娟 沈宗涛 王亚南】/125 Ⅲ 省域报告 6 西藏:2016年度综合指数排名位【孔志坚】/159 7 青海:2000~2016年综合指数提升位【李汶娟】/172 8 湖南:2010~2016年综合指数提升位【王国爱】/185 9 北京:2016年度综合指数排名第2位【宫 珏】/198 10 福建:2010~2016年综合指数提升第2位【李 雪】/211 11 云南:2015~2016年综合指数提升第2位【代 丽】/224 12 广东:2015~2016年综合指数提升第3位【殷思华】/237 13 重庆:2000~2016年综合指数提升第4位【刘娟娟】/250 14 湖北:2010~2016年综合指数提升第4位【朱 可】/263 15 宁夏:2016年度综合指数排名第6位【崔 宁】/276 16 吉林:2016年度综合指数排名第9位【李毅亭】/289 17 河北:2010~2016年综合指数提升0位【马文慧】/302 Abstract/315 Contents/317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我对宏观经济和产业政策一直有研究兴趣,而文化产业作为重要的软实力组成部分,其发展状况更是值得关注。这本书的书名《文化蓝皮书:中国公共文化投入增长测评报告(2018)》正是一个非常具体且具有分析价值的切入点。我期待它能够为我提供一个关于中国公共文化领域在2018年经济环境下的投入增长的权威性评估。我希望报告能够深入剖析驱动公共文化投入增长的宏观因素,例如国家政策导向、财政体制改革、社会资本参与等,并对这些因素在2018年的具体表现进行量化分析。我特别关注的是,报告是否能呈现出公共文化投入的结构性特征,比如,是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倾斜,还是更侧重于重大文化工程的建设?是否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以及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不平衡?我希望书中能够引用翔实的统计数据,并运用科学的测评模型来评估投入的效率和效益,比如,投入产出比、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对社会文化活力的贡献等。如果报告能对2018年的增长数据进行趋势性预测,或者对未来公共文化投入的挑战与机遇进行探讨,那将极大地提升其作为研究报告的价值。
评分我一直对国内文化建设的现状和发展趋势非常关注,尤其是近年来公共文化投入的变化,总觉得这背后藏着不少故事。这本书名《文化蓝皮书:中国公共文化投入增长测评报告(2018)》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让我觉得它可能能提供一些我一直想找的答案。我期待它能够以扎实的数据和深入的分析,为我们勾勒出近些年来中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脉络。我想象着书中会对不同地区、不同层级的文化投入进行细致的梳理,比如,究竟是哪些类型的文化设施获得了更多的资金支持?是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还是更偏向于基层群众的文化活动?有没有一些具体的案例能够说明这些投入如何转化为实际的文化惠民成果?我特别想知道,报告是否能够揭示出不同区域在文化投入上的差异,以及这种差异背后的原因,比如经济发展水平、地方政府的重视程度,甚至是历史文化底蕴的影响。如果书中还能对这些投入的效率和效益进行评估,那就更棒了,能够帮助我们理解这些钱花得值不值,是不是真正起到了提升全民文化素养、促进文化繁荣的作用。我个人觉得,如果能够看到一些关于投入增长的趋势分析,比如是否呈现出加速增长、 plateau 或者其他变化,那会更有启发性。
评分最近几年,我明显感觉到社会对文化建设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各种文化活动和设施也多了起来。所以,当看到《文化蓝皮书:中国公共文化投入增长测评报告(2018)》这个书名时,我立刻就来了兴趣。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们这些普通读者提供一个清晰的图景,让我们了解国家在公共文化建设上到底花了多少钱,这些钱又是怎么花的。我很好奇,2018年中国的公共文化投入相比之前有哪些显著的变化?是整体大幅增加,还是有侧重地向某些领域倾斜?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数字,比如,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机构的经费投入情况如何?有没有对这些机构的扩张、升级或新增项目进行详细的说明?我尤其关注的是,这些投入是否真正惠及到了普通老百姓,特别是一些偏远地区或者欠发达地区的居民。报告是否会通过一些案例或者调研数据来展示投入的实际效果,比如,有多少人因此受益,他们的文化生活得到了怎样的改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用相对通俗易懂的语言,配合清晰的数据图表,让我们这些非专业人士也能理解其中的内容,而不是充斥着晦涩的专业术语。我觉得,如果书中能够有一些关于未来公共文化投入方向的展望,那就更完美了。
评分我一直觉得,一个国家在文化上的投入,是衡量其文明程度和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这本书的书名——《文化蓝皮书:中国公共文化投入增长测评报告(2018)》——让我对这本书充满了期待,因为它直接点明了“投入增长”和“测评”这两个核心概念。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个“体检报告”一样,详细地检查中国公共文化投入的“健康状况”。我特别想了解,在2018年这一年,中国公共文化投入的整体规模有多大?同比增长了多少?这个增长是持续性的还是突发性的?更重要的是,这些投入究竟流向了哪里?是国家级的大型文化项目,还是更接地气的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有没有一些具体的、可量化的数据来支撑这些分析?我设想书中可能会包含各种图表和数据分析,直观地展示投入的分布和变化趋势,比如,报告是否会按省份、按城市、按文化类型(如戏剧、音乐、美术、电影等)来细分投入情况?这对于我理解中国公共文化发展的区域差异和结构性问题非常有帮助。我同时也好奇,报告会不会对投入的“效率”进行评估,也就是说,同样的投入,能否带来更多的文化产出和更广泛的社会效益?例如,是否能够衡量投入对提升民众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起到了多大的作用。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在文化领域工作的人员,我一直在寻找能够指导我们工作的权威性参考。这本书的题目——《文化蓝皮书:中国公共文化投入增长测评报告(2018)》——听起来就充满了专业性和前瞻性。我希望它能够提供一个客观、全面的视角,帮助我们理解当前中国公共文化投入的现状。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对“增长”这个词进行深入的解读,它不仅仅是数字上的增加,更重要的是增长的质量和结构。例如,报告是否能够区分不同类型的投入,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重大文化项目、文化人才培养等,并分别进行评估?我关注的不仅仅是总量的增长,更想知道这些投入是否能够有效支持到基层,触及到最广泛的群众,特别是那些在文化资源相对匮乏的地区。书中是否会提到一些衡量投入效益的指标,比如人均文化消费、居民文化参与度、文化满意度等?这些指标的分析对于我们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服务水平至关重要。如果书中还能就2018年这一特定年份的投入情况进行深度剖析,并与前几年的数据进行对比,找出其独特之处和发展规律,那就更好了。我希望这本书能为我们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让我们能够更精准地把握公共文化建设的方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