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晶体管收音机设计与制作
定价:109.0元
作者:Ronald Quan,沈雅琴,宋畅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7-01
ISBN:9787115357984
字数:634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1. 本书配有详细的电路原理图,并进行详细的设计思路讲解,教会读者自己制作电子电路,是非常难得的无线电爱好者指南。
2. 本书介绍的电子电路都是非常实用和新型的电路,可操作性强,能够促进读者提高其动手能力。
3. 本书还介绍了相关的电路原理,能够激发读者对复杂的无线电电路的兴趣。
4. 本书篇幅适中,可读性强。
5. 本书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无论是在电子,通信领域工作的工程师,还是业余爱好者,以及在校学生,都能根据本书制作出有意思的小发明。
内容提要
介绍如何以低成本来搭建复杂而高效的晶体管收音机电路。它详细介绍了完整的电路实例,给出详细的电路原理图,并给出这些电路设计的思路。本书教会你如何选择器件、建立各种类型的收音机电路,并且教会你如何对你所建立的电路进行故障查找。特别适合自己动手制作收音机设备的电子爱好者。
目录
作者介绍
Ronald Quan,现居于加州Cupertino,具有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BSEE(电子工程学士)学位。他是SMPTE(The Society of Motion Picture and Television Engineers-电影和电视工程师学会)、IEEE(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学会)和AES(Advanced Encryption Standard-高级加密标准)会员。他曾经在调频与调幅无线电台从事广播工程师工作,他为视频与音频设备公司(Ampex、Sony Corporation、Monster Cable和Macrovision)工作了三十多年。Quan先生曾经在索尼公司为一台高清电视磁带录音机设计了宽带调频检波器,在Macrovision公司设计了一台双色副载频(7.16 MHz)差分相位测量系统。此外,在惠普公司,Quan先生开发了低功率条形码阅读器系列,这一产品系列的功耗仅为传统的光笔阅读器功耗的一小部分。
Quan先生持有至少70个美国,范围涉及模拟视频处理、低噪声放大器设计、低失真压控放大器、视频显示器、音频与视频IQ调制、带内载频音频单边带调制与解调、音频与视频扰码、条形码阅读器产品以及音频测试设备等领域。在2005年,他被邀请作为斯坦福大学电子工程师系毕业研讨会的演讲嘉宾,演讲内容为低噪声与低失真压控放大器拓扑学。在2010年11月,他在旧金山莫斯考尼中心(Moscone Center)召开的音频工程师学会会议上宣读了一篇有关放大器失真的论文。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排版和图示风格,也透露出一种浓厚的时代气息,这既是优点,也是挑战。当我看到那些经典的电路图时,脑海中立刻浮现出早期的电子杂志和技术手册的影子,充满了怀旧的美感。然而,在现代电子设计中,我们已经习惯了更加清晰、色彩分明的PCB布局图和更现代化的仿真软件截图。这本书里的插图,虽然严格遵循了工程制图的标准,但对于习惯了高分辨率屏幕和3D渲染图的年轻读者来说,可能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去解码那些看似复杂的二维示意图。我希望能看到更多关于元器件选型与替代方案的讨论,比如在当前市场上,哪些新型的低噪声管可以替代书中所述的经典型号,或者在电源布局上,如何利用现代的去耦电容技术来抑制噪声。但这些实时的、与当前市场接轨的信息,在这本书中是相对缺乏的。它提供的是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但如何将这个基础“翻译”成2024年的实际产品,还需要读者自己进行大量的二次研究和信息补充,这无疑增加了制作的实践难度。
评分阅读这本书,我仿佛置身于一个电子元件的博物馆,欣赏着晶体管时代的辉煌成就,但却发现自己缺少一把通往现代电子工作台的钥匙。它深入探讨了收音机设计中的“道”,即那些不变的物理规律和电路美学,但对于当前电子制作环境下的“术”,即那些高效、快速、可靠的现代制作方法,涉及得不够多。例如,在调试部分,书中可能更多地依赖于传统的模拟示波器和信号源进行波形分析,而对于如何使用现代的软件定义无线电(SDR)工具来辅助调试和优化接收机的性能,则几乎没有提及。这并不是说经典的方法不好,而是时代的进步要求我们的工具箱也要与时俱进。我期待这本书能更平衡地看待理论与实践,在坚守经典设计思想的同时,也能为读者指明一条将这些知识应用于当前技术环境的路径。它是一份厚重的遗产,但若想让这份遗产在今天焕发光彩,我们还需要补充大量的现代实践经验和工具知识,否则,它便更像是一份值得收藏的历史文献,而非一本激发即时创造力的工具书。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似乎更侧重于宏观的理论框架搭建,而非微观的实践细节打磨。我期待的是那种老派的、充满烟火气的DIY精神,比如如何挑选一块品相好的二手元件,如何处理焊接时的虚焊问题,或者在信号微弱时,如何巧妙地增加一个简单的射频放大级来提升性能。这本书里更多的是对不同设计思路的哲学探讨,对不同晶体管参数在电路中的影响进行了精密的数学建模。这无疑提升了本书的深度,但同时也抬高了入门的门槛。对于那些渴望快速获得成就感的电子爱好者来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可能会略显枯燥。它更像是一份高级工程师的备忘录,记录着他们在设计过程中权衡利弊的心路历程,而不是一本面向大众的“傻瓜式”教程。我甚至觉得,这本书的内容更适合在大学的电子工程专业课程中作为辅助参考资料,用来阐释半导体器件在实际应用中的复杂性,而非作为一本独立的“制作”手册。少了些许“动手吧,别怕弄坏”的鼓励,多了些“精确计算是王道”的告诫,这种倾向性让这本书在“制作”层面显得有些含蓄。
评分从结构上看,这本书似乎在“设计”和“制作”之间进行了一场漫长的拔河。它花费了大量的篇幅去论述设计的每一个环节——从振荡器的稳定性到混频器的效率,这些内容极为详尽,足以让读者理解一个优秀收音机背后的科学逻辑。然而,在“制作”这个环节,也就是我们拿到元件,开始拧螺丝、上锡的那个最激动人心的阶段,内容却显得有些虎头蛇尾。例如,对于如何进行外壳的打孔、如何有效地屏蔽高频干扰、如何布置天线以获得最佳接收效果等这类实际操作层面的“工程技巧”,介绍得相对简略。我个人更倾向于那种对制作过程进行细致分解的教程,每一个步骤都有明确的警告和提示,比如“小心静电”、“这个焊点要足够牢固”。这本书更像是一个蓝图的提供者,它告诉你房子的结构应该是什么样的,但对于具体搬砖和粉刷的技巧,则需要你自己去摸索。这种对实践环节的轻描淡写,使得它在“制作”这一定义上,更像是一份设计规范的阐述,而不是一本实战宝典。
评分这本号称“晶体管收音机设计与制作”的书,光是书名就充满了那个年代特有的朴实和实用主义色彩,让人不禁想起那些在自家小作坊里,用烙铁和万用表,凭着一腔热情搭建起第一个能够接收到微弱电台信号的DIYer。我当初抱着极大的期待翻开它,心里想着的是能够找到那些经典的中波、短波电路,那些用手头现成的元器件就能拼凑起来的实用设计。然而,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本带着怀旧滤镜的工业历史回顾,而不是一本手把手教你如何“制作”的实操指南。里面的理论部分,虽然扎实,但总觉得和我们现在想要立刻动手做点什么的心情有点脱节。它似乎更侧重于对晶体管原理的深入剖析,对各种经典拓扑结构的演变进行了详尽的梳理,这对于想了解“为什么”的人来说无疑是宝藏,但对于只想知道“怎么做”的初学者来说,可能就显得有些晦涩和高深莫测了。那种希望马上就能看到一个清晰的元件清单、一块合适的PCB布局图,然后迫不及待地去电子市场淘货的心情,在这本书里找到了不少理论上的支撑,却缺少了那种即时满足的快感。它更像是一部学术著作,而非一本充满油墨香气的工具书,让人在知识的海洋里徜徉,却忘了船桨该如何划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