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物理化学(第六版)(上、下册) |
| 作者 | 朱志昂,阮文娟 |
| 定价 | 128.00元 |
| 出版社 | 科学出版社 |
| ISBN | 9787030563453 |
| 出版日期 | 2018-03-01 |
| 字数 | |
| 页码 | 700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本书是“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规划教材,是“南开大学近代化学教材丛书”之一。为方便携带,本书第六版将第五版的全一册分为上、下两册,仍采用双色印刷以提高视觉效果。上册内容包括:气体、热力学*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热力学函数规定值、统计力学基本原理、混合物和溶液、化学平衡,共7章;下册内容包括:相平衡、化学动力学、基元反应速率理论、几类特殊反应的动力学、电化学、界面现象和胶体化学,共7章。本书内容丰富、重点突出,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阐述清楚。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这本书《电动力学:从麦克斯韦方程组到相对论》给我的感觉是“酣畅淋漓”的学术体验。很多电动力学的教材,在讲完麦克斯韦方程组之后,要么是陷入繁琐的矢量分析,要么就是干脆跳过复杂的场论部分,不了了之。但这一本的处理方式非常平衡。它用了一种非常优雅的数学工具——微分形式,来重新构建和阐述麦克斯韦方程组,这使得方程组的内在对称性和普适性得到了极大的彰显。一开始学习微分形式确实需要适应,但一旦掌握了,你会发现处理边界条件和复杂介质中的场分布时,效率和清晰度都大大提升了。作者在推导电磁波的产生和传播时,逻辑丝滑,从发散性思考到具体计算的过渡自然流畅。更值得称道的是,它对“规范不变性”的讨论,没有将其处理成一个可有可无的数学技巧,而是作为理解电磁场理论核心的关键支柱来阐述,这为后续接触量子场论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读完关于电磁场的产生和辐射的那一章,我仿佛能“看到”电荷加速时空间中能量的流动,这种具象化的能力,是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收获。
评分作为一本涉及前沿的《凝聚态物理导论》,我本来预期会看到大量晦涩难懂的晶体对称性群论和复杂的费米子理论。然而,该书的开篇部分却让人倍感亲切。作者从最基础的晶格振动(声子)讲起,没有急于引入布里渊区和能带结构,而是花了大量篇幅来解释晶体中电子的周期性势场是如何“扭曲”自由电子的图像的,这种循序渐进的构建方式,极大地降低了对初学者的心理压力。书中对“准粒子”概念的引入尤其精彩,它不仅仅是给了一个名字,而是通过类比半导体中的“空穴”如何像正电荷一样运动,生动地阐释了有效质量的概念。对于铁磁性、反铁磁性的讲解,作者清晰地梳理了平均场理论到更精确的自旋波理论的演进脉络,使得读者能够清晰地分辨出不同模型所处的理论层次和适用范围。这本书在理论深度和教学广度之间找到了一个非常难得的平衡点,它让你在理解复杂现象的同时,始终能抓住其背后的基本物理图像,而不是被复杂的数学符号所淹没。
评分说实话,我买过好几本关于经典热力学的书,但很多都显得过于陈旧或者说教味太重,读起来总像是在啃一本年代久远的史书。这本《统计物理学原理》则完全不同,它的视角非常现代,将宏观的热力学定律放在微观统计力学的框架下进行重新审视,逻辑链条清晰得让人拍案叫绝。作者在阐述熵的概念时,没有仅仅停留在玻尔兹曼的经典定义上,而是巧妙地引入了信息论中的熵,这种跨学科的融合让人眼前一亮,也让我对“无序”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书中的推导过程详略得当,对于那些关键性的公式,比如配分函数的处理,作者会非常耐心地分解步骤,每一步的物理意义都解释得清清楚楚,避免了那种“你知道的,所以略去不证”的傲慢感。我尤其欣赏它在处理理想气体和振子模型时的详尽程度,即便是最基础的模型,作者也给出了非常细致的分析,这对于我们这些需要进行实际建模的人来说,是无价之宝。看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平衡态”这个看似简单的概念,都有了全新的、更具深度的认识,它不再是一个静态的点,而是一个动态的、概率分布下的稳定结构。
评分阅读《计算物理方法与实践》的过程,更像是一场与计算机科学的深度对话,而不是单纯的数学运算训练。我特别欣赏作者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做得如此紧密。这本书没有简单地罗列各种数值算法(比如有限差分、蒙特卡洛),而是非常注重分析每种方法的“物理适用性”和“计算成本”。例如,在讨论常微分方程的求解时,它不仅对比了欧拉法和龙格-库塔法,还深入分析了在模拟宏观系统中,当时间步长过大时,这些方法如何破坏系统的哈密顿量守恒,从而导致物理结果的崩溃,这种对数值稳定性和物理守恒性的双重关注,是其他纯数学计算书籍所不具备的。书中大量的伪代码和实际的程序框架,对于我尝试用 Python 或 C++ 实现自己的模拟项目提供了极佳的起点和参考。每一次成功的数值模拟,都伴随着对背后物理原理更深层次的理解,这本书真正体现了“计算”在现代物理研究中的核心地位,它不仅仅是工具,更是探索未知世界的另一种视角。
评分拿到这本厚厚的《量子力学导论》,心里就踏实了不少。这本书的排版真是舒服,不是那种密密麻麻让人望而生畏的教科书风格,图示和公式的间距恰到好处,即便是初次接触量子世界的我,也能勉强跟上作者的思路。特别是前几章对波函数的引入和薛定谔方程的推导,作者用了大量的类比,仿佛不是在讲解深奥的物理概念,而是在讲述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我记得最清楚的是他对“叠加态”的解释,没有直接抛出复杂的数学定义,而是通过一个日常生活中不太可能出现的场景来构建直观理解,这对于培养物理直觉至关重要。当然,它绝非一本泛泛而谈的科普读物,一旦进入到算符、本征值和不确定性原理的部分,其严谨性就立刻展现出来。我特别喜欢它在习题设计上的匠心,很多题目都不是那种单纯套公式就能解决的,它会引导你去思考物理图像,去质疑和辨析不同的物理情境。做完一章的习题,就像完成了一次小小的智力攀登,那种成就感是其他一些偏重计算的教材无法比拟的。这本书真正做到了在保持学术深度的同时,最大程度地降低了学习的入门门槛,为深入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