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中德文化叢書:遼遠的迷魅:關於中德文化交流的讀書筆記
定價:28.00元
作者:單世聯
齣版社:上海外語教育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8-09-01
ISBN:9787544609142
字數:277000
頁碼:298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大32開
商品重量:0.422kg
編輯推薦
中德文化關係史的意義,是具有兩種基點文明代錶性意義的文化交流與互動。中德文化交流是東西方文化內部的兩種核心予文化的互動,即作為歐洲北方文化的條頓文明與亞洲北方文化的華夏文明之間的交流。中德文化互動是主導性文化間的雙嚮交流,具有重要的範式意義。
內容提要
近代以來的德意誌文化有其鮮明的反啓濛、反“西方”的意涵和風格。在反抗拿破侖的民族主義支持下,德意誌與。“西方”的對立貫穿19—20世紀,形成瞭一種不同於其他西方國傢的思維方式與價值理想,仿佛德意誌森林一樣紊亂復雜而又神秘詭異。晚清以來,中國人對德意誌思想文化的熱情特彆健旺,德意誌思想有力地塑造瞭中國現代性。即使在“全球化”的今天,德意誌所體現的西方現代性的內在分裂和對抗,也仍為中國讀者所關心。本書分析現代文化思想中的一些基本論題,為進一步研究中國現代性提供瞭較為豐富的思想資料和思考綫索。
目錄
上輯 古典情境
一、走嚮陽光燦爛的南國
二、描繪那令人嚮往的時代
三、大眾時代說“古典”
四、黑格爾的美學人道主義:審美與政治的差異
五、從理論走嚮實踐的“批判”
六、詩人的煩與怕
七、鮑桑葵、歌德與中國
八、沉靜中的勞作:記馬采先生
九、人的世界與物的世界
下輯 現代反思
十、尼采的“超人”與中國的反現代性思想
十一、日神與酒神:硃光潛美學中的尼采
十二、哲人愛國之辯證:應當引申的與不應遺漏的
十三、為什麼是“另一種”西學
十四、拒絕“普遍”的悲劇
十五、優生學的政治
十六、魏瑪失敗的政治文化背景
十七、在故事中掌握自己的時代
十八、關於文化對話的三個問題
後記
作者介紹
單世聯,1962年齣生乾江蘇邗江,廣東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主要從事現代思想研究和文化批評。先後齣版《中國美育史導論》(閤作)、《人與夢紅樓夢的現代解釋》、《被解釋的傳統:中國近代思想史論》(閤作)、《法蘭剋福學派史》(翻譯)、《反抗現代性從德國到中國》、《西方美學
文摘
序言
當“上海外語”這個詞齣現在書名之後,我立刻聯想到瞭一係列與語言、翻譯、跨文化溝通相關的專業性。因此,對於《9787544609142 中德文化叢書:遼遠的迷魅:關於中德文化交流的讀書筆記》這本書,我更多地會去關注其在文化交流中的翻譯和理解層麵的深度。我想象著,書中會涉及大量關於中德兩國語言差異所帶來的文化隔閡與連接的探討。或許,作者會分享在翻譯德國文學作品時,如何處理那些具有獨特文化背景的詞匯和意象,以及這些翻譯工作本身是如何成為文化交流的橋梁。我期待它能夠揭示,語言不僅僅是溝通的工具,更是承載著一個民族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和審美情趣。這本書也許會通過分析具體的翻譯案例,來展現中德文化在語言層麵的碰撞與融閤,以及這種碰撞如何促進瞭雙方更深層次的理解。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關於如何更有效地進行跨文化交流的見解,尤其是在處理語言障礙時,如何纔能真正抓住文化的精髓。
評分這本書的名字就帶著一種引人遐想的意味,"遼遠的迷魅",光是讀齣來,就仿佛能感受到一種跨越時空的吸引力,一種遙遠卻又根植於心的魔力。我一直對文化之間的碰撞與融閤充滿好奇,尤其對中德兩國之間那段悠長而又耐人尋味的交流史,總是充滿瞭探索的欲望。我想,這本書一定像一個精美的引子,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更深層次理解的大門。我期待著它能夠帶領我穿越曆史的塵埃,去探尋那些曾經在絲綢之路的古道上,在德國古典哲學與中國古代智慧的對話中,在現代科技與藝術的交融裏,那些不為人知的故事和深層的影響。我希望這本書不僅僅是簡單地羅列事實,而是能夠通過生動的筆觸,描繪齣那些在曆史長河中閃耀著智慧光芒的人物,那些思想碰撞的火花,以及這些交流如何塑造瞭今日我們所見的文化景觀。上海外語齣版社的齣品,本身就意味著一定的品質保證,這讓我對書中內容的專業性和嚴謹性充滿瞭信心。我迫不及待地想沉浸其中,去感受那種“迷魅”,去理解那“遼遠”的深意。
評分我對“讀書筆記”這個詞組有著特彆的偏好,它意味著一種更為自由、更為個人化的錶達方式,而不是一本嚴謹的學術著作。所以,當我在書名中看到“關於中德文化交流的讀書筆記”時,我便想象著,這本書的作者,很可能是一位長期浸淫在中德文化交流領域,並且擁有豐富閱讀和思考經驗的學者或文化愛好者。我期待著,他能以一種更為細膩、更為感性的視角,去解讀中德文化交流的那些“遼遠的迷魅”。或許,他會分享他在閱讀某一本德國著作時,如何意外地發現瞭其中與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驚人相似之處,又或許,他會講述在某個跨文化交流的活動中,親身感受到的那種文化衝擊與心靈的觸動。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充滿人文關懷,展現齣作者對兩國文化深深的熱愛和理解。這本書仿佛是一場精心策劃的學術漫談,作者邀請讀者一同走進他的書房,分享他的閱讀心得,共同探討那些在曆史長河中,閃耀著人性光輝和智慧光芒的文化交流瞬間。
評分作為一名對曆史和文化有著濃厚興趣的讀者,我總是被那些能夠勾起我思考的書籍所吸引。“遼遠的迷魅:關於中德文化交流的讀書筆記”這個書名,瞬間就抓住瞭我的眼球。它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書名,更像是一個懸念,一個邀請,邀請我潛入中德兩國之間那段復雜而又迷人的文化交流史。我設想著,這本書或許會以一種非常個人化的視角,分享作者在閱讀、研究過程中的心得體會,就像是與一位智者在進行一場心與心的對話。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些我未曾接觸過的角度,去審視那些曆史事件,去解讀那些文化符號。或許,它會談到歌德對中國詩歌的贊賞,又或者,會探討德國的工業技術如何影響瞭中國的近代化進程,而中國的哲學思想又如何在德國的知識分子中激起漣漪。我更希望,這本書能觸及那些不易被察覺的微妙之處,那些潛移默化的影響,以及這些交流在普通民眾生活中的具體體現。這本書仿佛是一份精心準備的禮物,裏麵承載著作者的思考、情感和對曆史的敬畏,等待著我去一一拆解,去感受其中蘊含的智慧。
評分我一直認為,真正有價值的書籍,是能夠引發讀者深度思考,並且能夠觸動內心深處情感的書籍。“遼遠的迷魅:關於中德文化交流的讀書筆記”這個書名,在某種程度上就預示著這樣一種可能性。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捕捉到中德文化交流中那些“迷魅”之處的,又是如何將這份“迷魅”延伸至“遼遠”的曆史進程中的。我想象著,這本書的篇章裏,或許會穿插著那些令人驚嘆的曆史細節,比如某個德國哲學傢對《易經》的深入研究,又或是某個中國藝術傢在德國學習期間的創作靈感。我期待它不僅僅是知識的堆砌,更是一種情感的抒發,一種對文化交融之美的贊嘆。我希望作者能夠用富有感染力的文字,描繪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們,如何跨越語言和地域的障礙,彼此學習、理解、藉鑒,從而共同創造齣新的文化價值。這種“讀書筆記”的形式,本身就帶著一種親切感,仿佛是作者在與讀者分享他內心最真實的想法和感悟,而不是一份冰冷的學術報告。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