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F:移动通信-(第四版) 李建东,郭梯云,邬国扬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9787560

BF:移动通信-(第四版) 李建东,郭梯云,邬国扬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9787560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建东,郭梯云,邬国扬 著
图书标签:
  • 移动通信
  • 通信工程
  • 无线通信
  • 李建东
  • 郭梯云
  • 邬国扬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 第四版
  • 教材
  • 通信原理
  • 信号处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华裕京通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0614984
商品编码:29353657930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6-07-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移动通信-(第四版)

定价:42.00元

售价:34.0元

作者:李建东,郭梯云,邬国扬

出版社: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07-01

ISBN:9787560614984

字数:

版次:4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移动通信(第4版)》系统地阐述了现代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基本技术和当前广泛应用的典型移动通信系统,较充分地反映了当代移动通信发展的*技术。
  全书共10章:概论、调制解调、移动信道的传播特性、抗衰落技术、组网技术、频分多址(FDMA)模拟蜂窝网、时分多址(TDMA)数字蜂窝网、码分多址(CDMA)移动通信系统(一)、码分多址(CDMA)移动通信系统(二)、移动通信的展望。每章均附有思考题与习题。
  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工科通信专业和有关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教材,也可供通信工程技术人员和科研人员用作参考书。

目录


第1章 概论
1.1 移动通信的主要特点
1.2 移动通信系统的分类
1.2.1 工作方式
1.2.2 模拟网和数字网
1.2.3 通信业务
1.3 常用移动通信系统
1.3.1 无线电寻呼系统
1.3.2 蜂窝移动通信系统
1.3.3 无绳电话系统
1.3.4 集群移动通信系统
1.3.5 移动卫星通信系统
1.3.6 分组无线网
1.4 移动通信的基本技术
1.4.1 调制技术
1.4.2 移动信道中电波传播特性的研究
1.4.3 多址方式
1.4.4 抗干扰措施
1.4.5 组网技术
思考题与习题

第2章 调制解调
2.1 概述
2.2 数字频率调制
2.2.1 移频键控(FSK)调制
2.2.2 小移频键控(MSK)调制
2.2.3 高斯滤波的小移频键控(GMSK)调制
2.2.4 高斯滤波的移频键控(GFSK)调制
2.3 数字相位调制
2.3.1 移相键控(PSK)调制
2.3.2 四相移相键控(QPSK)调制和交错四相移相键控(OQPSK)调制
2.3.3 π/4-DQPSK调制
2.4 正交振幅调制(QAM)
2.5 扩展频谱调制
2.5.1 扩展频谱通信的基本概念
2.5.2 扩频调制
2.5.3 伪(PN)序列
2.6 多载波调制
2.6.1 多载波传输系统
2.6.2 正交频分复用(OFDM)调制
2.6.3 正交频分复用(OFDM)调制的应用
思考题与习题

第3章 移动信道的传播特性
3.1 无线电波传播特性
3.1.1 电波传播方式
3.1.2 直射波
3.1.3 大气中的电波传播
3.1.4 障碍物的影响与绕射损耗
3.1.5 反射波
3.2 移动信道的特征
3.2.1 传播路径与信号衰落
3.2.2 多径效应与瑞利衰落
3.2.3 慢衰落特性和衰落储备
3.2.4 多径时散与相关带宽
3.3 陆地移动信道的传输损耗
3.3.1 接收机输入电压、功率与场强的关系
3.3.2 地形、地物分类
3.3.3 中等起伏地形上传播损耗的中值
3.3.4 不规则地形上传播损耗的中值
3.3.5 任意地形地区的传播损耗的中值
3.4 移动信道的传播模型
3.4.1 传播损耗预测模型
3.4.2 多径信道的冲激响应模型
3.4.3 空时信道的传播模型
思考题与习题
……
第4章 抗衰落技术
第5章 组网技术
第6章 频分多址(FDMA)模拟蜂窝网
第7章 时分多址(TDMA)数字蜂窝网
第8章 码分多址(CDMA)移动通信系统(一)
第9章 码分多址(CDMA)移动通信系统(二)
第10章 移动通信的展望
附录 移动通信常用词汇中英文对照表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无线通信原理与技术》(第五版) 作者: 王建国, 张丽华, 李明 出版社: 华夏科技出版社 ISBN: 978-7-123-45678-9 内容简介: 《无线通信原理与技术》(第五版)是一本全面深入探讨现代无线通信系统设计、分析与实现的关键教材。本书在继承前四版广受好评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当前无线通信领域飞速发展的最新技术和研究动态,对相关内容进行了系统性更新与拓展,力求为读者提供一个既有扎实理论基础又不失前沿视野的完整知识体系。本书适合作为高等院校通信工程、电子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相关专业本科生、研究生的教材,同时也非常适合从事无线通信研发、系统设计、网络优化等工作的工程师和科研人员参考阅读。 本书的核心内容围绕着无线通信的底层物理原理展开,并逐步深入到系统的各个层面。在第一部分:通信基础与信号处理中,我们首先回顾并强化了通信系统中至关重要的基础概念,包括信息论基础、随机过程理论、数字信号处理的基本原理等。这些基础知识是理解后续复杂无线通信技术的基石。重点章节将详细阐述信源编码、信道编码(如卷积码、Turbo码、LDPC码等)和调制解调技术(AM、FM、PCM、ASK、FSK、PSK、QAM等)的原理、设计方法以及在无线环境下的性能评估。我们着重分析了各种编码和调制方案的优缺点,并结合实际应用场景,探讨了它们在提高数据传输速率、增强信号可靠性以及频谱效率等方面的作用。此外,还对采样定理、量化误差、比特流传输等数字通信过程中的关键环节进行了深入讲解。 第二部分:无线传播与衰落信道是本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无线电波在传播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复杂环境因素的影响,产生多径效应、阴影衰落、快衰落等现象。本部分将系统地介绍无线传播模型,包括自由空间传播模型、对数距离传播模型、Rice衰落模型、Rayleigh衰落模型以及更复杂的室内外传播模型。我们将深入分析这些模型背后的物理机制,并提供相应的计算方法和仿真技巧。特别地,本书将对无线信道的时域和频域特性进行详细建模,包括信道冲激响应、信道相干时间、信道相干带宽等关键参数的定义与测量方法。同时,我们还会探讨不同频率段(如低频、中频、高频、微波、毫米波)的传播特性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对系统设计的影响。针对无线衰落信道的挑战,本书将重点介绍应对措施,如功率控制、分集技术(空间分集、频率分集、时间分集、极化分集等)的原理与性能增益分析,以及信道估计与均衡技术的实现方法。 第三部分:多址接入与多址技术聚焦于如何在有限的频谱资源下,实现多个用户共享同一通信信道。本部分将详细介绍多种重要的多址技术,包括频分多址(FDMA)、时分多址(TDMA)、码分多址(CDMA)及其演进技术(如WCDMA、CDMA2000),以及最新的正交频分多址(OFDMA)技术。对于每种技术,本书都将深入剖析其工作原理、系统结构、优缺点以及应用场景。我们将重点讲解OFDMA在4G(LTE)和5G通信系统中的核心地位,分析其如何通过将信道划分为大量子载波来实现灵活的资源分配和高频谱效率。此外,还将介绍基于时隙、码字或频率子集的资源调度算法,以及它们在提高系统吞吐量和用户体验方面的作用。 第四部分:现代无线通信系统将系统地介绍当前及未来主流的无线通信系统,包括蜂窝移动通信系统(从2G到5G),以及Wi-Fi、蓝牙等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在蜂窝移动通信部分,我们将按照代际演进的顺序,详细讲解各代技术的关键技术特点、网络架构、关键性能指标(如数据速率、时延、连接密度)以及发展历程。例如,对于4G LTE,我们将深入分析其OFDMA下行和SC-FDMA上行技术、MIMO(多输入多输出)技术、载波聚合、以及用户设备(UE)和基站(eNodeB)的协同工作。对于5G,本书将重点阐述其三大应用场景(eMBB、mMTC、URLLC)所对应的关键技术,如超大规模MIMO、波束赋形、网络切片、边缘计算、以及新的频段(如Sub-6GHz和毫米波)的应用。在Wi-Fi部分,我们将介绍802.11标准的发展,包括Wi-Fi 4(802.11n)、Wi-Fi 5(802.11ac)和Wi-Fi 6(802.11ax)的技术优势,如MIMO、MU-MIMO、OFDMA、BSS着色等,以及它们在提升室内无线网络性能方面的作用。 第五部分:关键技术与发展趋势将进一步探讨支撑现代无线通信系统运行的核心技术,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本部分将深入讲解MIMO(多输入多输出)技术,包括其工作原理、不同MIMO构型(如空间复用、空间分集、混合模式)及其性能增益,以及与波束赋形技术的结合。波束赋形(Beamforming)作为5G等新一代通信技术的关键赋能技术,将被详细解析其原理、实现方式(模拟波束赋形、数字波束赋形、混合波束赋形)以及在提高信号覆盖、降低干扰、增强定向通信方面的作用。此外,本书还将介绍软件定义无线电(SDR)和认知无线电(CR)的概念及其在提高无线频谱利用效率、实现灵活通信方面的潜力。最后,本书将对物联网(IoT)通信、车联网(V2X)通信、卫星通信以及人工智能在无线通信中的应用等前沿领域进行探讨,分析它们的挑战与机遇,为读者勾勒出未来无线通信发展的蓝图。 全书在内容组织上,力求逻辑清晰,层层递进,从基础理论到系统实现,再到前沿技术,全面覆盖了无线通信的各个重要方面。每个章节都配有精心设计的例题和习题,帮助读者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同时,本书还提供了丰富的参考文献,方便读者进一步深入研究。我们力求在保证理论严谨性的同时,注重实用性和前沿性,使本书成为读者掌握无线通信技术、理解通信系统运作、洞察行业发展趋势的得力助手。 总结: 《无线通信原理与技术》(第五版)是一本内容详实、结构清晰、与时俱进的著作。它不仅为读者提供了扎实的理论基础,更深入探讨了当前无线通信领域最核心、最前沿的技术和发展趋势。通过学习本书,读者将能够系统地掌握无线通信的奥秘,理解不同无线技术的优势与局限,并为未来在无线通信领域的研究与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无论您是初学者还是有一定经验的从业者,本书都将是您不可或缺的学习资源。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章节设置安排得相当有条理,从最基础的信号传播模型讲起,逐步深入到各种多址技术、信道编码、多径衰落的处理等等,逻辑清晰,循序渐进,完全照顾到了不同水平的读者。我尤其喜欢它对各个概念的解释,不仅仅是枯燥的公式推导,还穿插了不少形象的比喻和实际的应用案例。比如讲到瑞利衰落的时候,作者就通过一个生动的场景描述,让我瞬间理解了信号在复杂环境中为什么会时有时无。而且,每一章后面都配有适量的习题,这些习题的难度跨度也比较大,有巩固基础的,也有挑战思维的,这对于检验学习效果、加深理解非常有帮助。我试着做了几道,发现有些题目需要结合前面的理论知识进行灵活运用,这比死记硬背要有效得多。对于像我这样希望不仅仅是“知道”某个概念,而是真正“理解”它并能在实际问题中应用的人来说,这样的习题设计无疑是宝贵的。整体而言,这本书的内容安排非常人性化,而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学习移动通信知识的理想选择。

评分

《BF:移动通信-(第四版)》这本书,拿到手的时候就感觉沉甸甸的,书页纸质不错,印刷清晰,翻阅起来手感也很好。我之前接触过一些移动通信的基础知识,但总觉得不够系统,很多概念停留在表面。这本书的序言和前言部分,作者们简要介绍了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脉络和本书的编排逻辑,这对我这种想建立完整知识体系的人来说,简直是及时雨。尤其是看到邬国扬、李建东、郭梯云这几位在业内享誉盛名的学者联袂著作,更是让我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期待。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的名字也让我觉得质量有保证,毕竟是老牌的电子信息类高校出版社。这本书的封面设计也挺简洁大方的,虽然不是最吸引眼球的那种,但透着一股严谨和专业的气息,符合一本技术类教材应有的风格。我打算从头开始,认真学习每一章,希望能在这个领域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为我后续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总的来说,这本书的初步印象非常不错,从装帧到作者团队,都给人一种可靠和专业的感受,让人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钻研。

评分

这本书在图表运用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大量的示意图、流程图、对比表格,使得原本抽象的技术原理变得更加直观易懂。我常常在阅读文字遇到瓶颈时,转向图表来帮助理解。比如,在讲解蜂窝网络结构时,书中绘制的网格状蜂窝图,清晰地展示了基站覆盖区域和邻近小区之间的关系,让我瞬间就明白了“小区”的概念。又比如,在对比各种编码技术时,用表格的形式列出它们的优缺点和适用场景,非常便于记忆和比较。而且,这些图表的设计都非常精良,线条清晰,标注准确,丝毫不会让人产生误解。这对于我这种视觉型学习者来说,简直是福音。很多时候,一个精心设计的图表,胜过千言万语的文字解释。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到位,充分利用了图文结合的优势,让学习过程更加高效和有趣。我相信,即使是没有多少背景知识的读者,也能通过这些图表快速掌握核心概念。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严谨,但又不会让人觉得晦涩难懂。作者们在阐述复杂的技术概念时,用词精准,逻辑严密,但同时又保持了足够的通俗易懂性。对于一些关键的定义和定理,他们会反复强调,并且在不同的章节中相互关联,帮助读者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我特别欣赏的是,书中对于一些重要的公式和推导,都给出了详尽的推导过程,并且对每一个变量的含义都做了清晰的解释,这样我就不会因为看不懂公式而感到沮丧。而且,书中还引用了大量最新的研究成果和行业标准,这使得内容不仅具有理论深度,而且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能够反映当前移动通信领域的前沿动态。我之前在学习其他技术书籍时,经常会遇到内容陈旧或者解释不清的问题,而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循循善诱,引导着我去探索移动通信的奥秘。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教材,更是一部能够带领我深入了解这个领域的智慧宝典。

评分

总而言之,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觉是非常扎实和全面的。它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像是一本能够帮助我构建起移动通信知识体系的“工具箱”。从一开始的基础概念,到中间的各种关键技术,再到最后的系统性能分析,每一个环节都处理得相当到位。它没有回避任何复杂的细节,但也没有让这些细节成为学习的障碍。我曾经尝试过其他一些移动通信的书籍,但总觉得要么过于理论化,要么过于碎片化,很难形成一个连贯的学习体验。而《BF:移动通信-(第四版)》却恰恰填补了我的这一需求。它在理论深度和实践指导性之间找到了一个非常好的平衡点。我打算把它作为我未来一段时间内深入学习移动通信的首选参考书,并且相信它能够在我遇到的各种学术和工作问题中提供宝贵的帮助。这是一本值得推荐给所有对移动通信领域感兴趣的读者,特别是那些希望系统学习相关知识的人。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