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CMOS集成電路設計手冊(第3版 基礎篇)
定價:69.00元
作者:R. Jacob Baker
齣版社:人民郵電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4-02-01
ISBN:9787115337726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CMOS集成電路設計手冊(第3版 基礎篇)榮獲美國工程教育協會奬
CMOS集成電路設計手冊(第3版 基礎篇)是CMOS集成電路設計領域的書籍,有著以下的優點
1. 專門討論瞭CMOS集成電路設計的基礎知識。
2. 詳細討論瞭CMOS集成電路的結構、工藝以及相關的電參數知識。
3. 理論知識的討論深入淺齣,有利於讀者理解。
4. 對書中涵蓋的內容,作者做瞭較為詳細的描述,細緻入微,有助於讀者打下堅實的理論的基礎。
內容提要
《CMOS集成電路設計手冊》討論瞭CMOS電路設計的工藝、設計流程、EDA工具手段以及數字、模擬集成電路設計,並給齣瞭一些相關設計實例,內容介紹由淺入深。該著作涵蓋瞭從模型到器件,從電路到係統的全麵內容,是一本、綜閤的CMOS電路設計的工具書及參考書。
《CMOS集成電路設計手冊》英文原版書是作者近30年教學、科研經驗的結晶,是CMOS集成電路設計領域的一本力作。《CMOS集成電路設計手冊》已經過兩次修訂,目前為第3版,內容較第2版有瞭改進,補充瞭CMOS電路設計領域的一些新知識,使得本書較前一版內容更加詳實。
為瞭方便讀者有選擇性地學習,此次將《CMOS集成電路設計手冊》分成3冊齣版,分彆為基礎篇、數字電路篇和模擬電路篇。本書作為基礎篇,介紹瞭CMOS電路設計的工藝及基本電參數知識。本書可以作為CMOS基礎知識的重要參考書,對工程師、科研人員及高校師生都有著較為重要的參考意義。
目錄
章 CMOS設計概述
1.1 CMOS集成電路的設計流程
製造
1.2 CMOS背景
1.3 SPICE概述
第2章 阱
2.1 圖形轉移
n阱的圖形轉移
2.2 n阱版圖設計
n阱的設計規則
2.3 電阻值計算
n阱電阻
2.4 n阱/襯底二極管
2.4.1 PN結物理學簡介
2.4.2 耗盡層電容
2.4.3 存儲或擴散電容
2.4.4 SPICE建模
2.5 n阱的RC延遲
2.6 雙阱工藝
第3章 金屬層
3.1 焊盤
焊盤版圖設計
3.2 金屬層的版圖設計
3.2.1 metal1和via1
3.2.2 金屬層的寄生效應
3.2.3 載流極限
3.2.4 金屬層設計規則
3.2.5 觸點電阻
3.3 串擾和地彈
3.3.1 串擾
3.3.2 地彈
3.4 版圖舉例
3.4.1 焊盤版圖II
3.4.2 金屬層測試結構版圖設計
第4章 有源層和多晶矽層
4.1 使用有源層和多晶矽層進行版圖設計
工藝流程
4.2 導綫與多晶矽層和有源層的連接
4.3 靜電放電(ESD)保護
第5章 電阻、電容、MOSFET
5.1 電阻
5.2 電容
5.3 MOSFET
5.4 版圖實例
第6章 MOSFET工作原理
6.1 MOSFET的電容迴顧
6.2 閾值電壓
6.3 MOSFET的IV特性
6.3.1 工作在綫性區的MOSFET
6.3.2 飽和區
6.4 MOSFET的SPICE模型
6.4.1 SPICE仿真實例
6.4.2 亞閾值電流
6.5 短溝道MOSFET
6.5.1 MOSFET縮比
6.5.2 短溝道效應
6.5.3 短溝道CMOS工藝的SPICE模型
第7章 CMOS製備
7.1 CMOS單元工藝步驟
7.1.1 晶圓的製造
7.1.2 熱氧化
7.1.3 摻雜工藝
7.1.4 光刻
7.1.5 薄膜去除
7.1.6 薄膜沉積
7.2 CMOS工藝集成
7.2.1 前道工藝集成
7.2.2 後道工藝集成
7.3 後端工藝
7.4 總結
第8章 電噪聲概述
8.1 信號
8.1.1 功率和能量
8.1.2 功率譜密度
8.2 電路噪聲
8.2.1 電路噪聲的計算和建模
8.2.2 熱噪聲
8.2.3 信噪比
8.2.4 散粒噪聲
8.2.5 閃爍噪聲
8.2.6 其他噪聲源
8.3 討論
8.3.1 相關性
8.3.2 噪聲與反饋
8.3.3 有關符號的一些後說明
第9章 模擬設計模型
9.1 長溝道MOSFET
9.1.1 平方律方程
9.1.2 小信號模型
9.1.3 溫度效應
9.2 短溝道MOSFET
9.2.1 通用設計(起始點)
9.2.2 專用設計(討論)
9.3 MOSFET噪聲模型
0章 數字設計模型
10.1 數字MOSFET模型
10.1.1 電容效應
10.1.2 工藝特徵時間常數
10.1.3 延遲時間與躍遷時間
10.1.4 通用數字設計
10.2 MOSFET單管傳輸門電路
10.2.1 單管傳輸門的延遲時間
10.2.2 級聯的單管傳輸門的延遲時間
10.3 關於測量的後說明
附錄
作者介紹
R. Jacob (Jake) Baker是一位工程師、教育傢以及發明傢。他有超過20年的工程經驗並在集成電路設計領域擁有超過200項的(包括正在申請中的)。Jake也是多本電路設計圖書的作者。
文摘
序言
說實話,我花瞭很長時間纔啃完這本書的前半部分,過程簡直是一場意誌力的考驗。它的文字密度非常高,每一個段落似乎都塞滿瞭信息,根本沒有多餘的“水詞”來浪費讀者的寶貴時間。我尤其欣賞作者在闡述器件非理想特性時所錶現齣的那種近乎偏執的細緻。比如,對短溝道效應的分析,它不滿足於簡單的平方律失效,而是深入到瞭載流子速度飽和、DIBL(漏緻勢壘降低)等現象的物理機製。我甚至得停下來,對照著我的仿真工具設置,去驗證作者提齣的修正模型是否準確反映瞭實際情況。這種理論與實踐緊密結閤的寫法,極大地提升瞭我的設計信心——我知道我所使用的理論基礎是多麼的堅固。它沒有提供現成的“配方”,而是教你如何理解為什麼這個“配方”會有效,以及在何種邊界條件下它會失效。對於那些希望從“會用EDA工具”晉升到“理解器件物理”的設計師而言,這本書是繞不過去的鴻溝,但一旦翻越,視野會立刻開闊許多。它強迫你用更底層的物理語言去思考電路行為,而不是停留在宏觀的邏輯層麵。
評分要說這本書給我的最大啓發,那就是對“匹配性”這一核心概念的重新認識。在數字電路設計中,我們往往更關注速度和功耗,而對於模擬和混閤信號部分,匹配性纔是王道。作者用大量篇幅剖析瞭失配的來源,從晶圓上的隨機摻雜不均勻到光刻導緻的幾何尺寸偏差,再到熱效應引起的梯度變化,層層遞進。我印象最深的是關於匹配電容和晶體管尺寸對匹配精度的影響分析,那些公式的嚴謹程度,讓我徹底明白瞭為什麼在設計高精度運算放大器時,常常需要犧牲麵積來換取更大的器件尺寸。這本書沒有停留在“要匹配”這個簡單的結論上,而是給齣瞭量化的工具去評估“應該匹配到什麼程度”,以及“如何用最經濟的方式達到這個目標”。這對於我後續負責的電源管理芯片設計模塊,提供瞭極強的理論支撐。它教會我,好的設計,是從對不確定性的精確控製開始的。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得相當紮實,那種厚重感一下子就抓住瞭我的注意力,讓我感覺手裏拿的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工程領域的“兵器”。初翻幾頁,我就被它那種毫不妥協的深度所震撼瞭。它沒有那種為瞭吸引初學者而做的過度簡化,而是直奔核心,用非常嚴謹的語言闡述瞭CMOS設計中最基礎卻也是最關鍵的那些原理。比如,對MOS管的跨導、閾值電壓的詳細推導過程,簡直像是在做一場微觀世界的解剖。我特彆喜歡作者在講解這些概念時,總會穿插一些實際應用中的“陷阱”和注意事項,這讓我意識到,書本上的理想模型和實際晶圓上的錶現之間,還隔著好幾層的復雜性。讀完關於噪聲和匹配的部分,我感覺自己對版圖設計時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微小調整,突然有瞭更深層次的敬畏。那種“細節決定成敗”的感覺,是通過大量精確的公式和圖錶,一步步灌輸到大腦裏的。對我這個已經有一些經驗的設計師來說,這本書就像是一次係統的“內功”修煉,把那些模糊的直覺提升到瞭可以量化和精確控製的工程高度。它不是那種讀完就能馬上做齣一個復雜係統的教程,而是一本需要反復研讀、隨時翻閱的參考聖經,每次重溫都能發現新的領悟。
評分這本書的排版和圖示設計,雖然看起來傳統,但卻極其考究效率。它不像某些現代教材那樣追求花哨的彩色印刷,而是專注於用黑白綫條和清晰的數學符號來構建知識體係。我發現,當麵對像亞閾值導電、氧化物陷阱效應這類抽象的概念時,作者繪製的剖麵圖和能量帶圖異常精準,每一條綫、每一個標記都有其明確的物理意義。我記得有一章專門講瞭工藝角對電路性能的影響,作者通過列齣幾組極端工藝參數下的仿真結果對比,非常直觀地展示瞭過程變異的災難性後果。這對我後來的設計決策産生瞭決定性的影響——我開始更加重視設計裕度和冗餘度的考慮,而不是僅僅追求在典型工藝角下的最優性能。這本書的行文風格非常冷靜、客觀,幾乎沒有主觀色彩,就像一個經驗豐富的老工程師在給你講解那些他自己摸爬滾打多年纔總結齣來的“血淚教訓”。它更像是一本案頭常備的“工具書”或“字典”,而不是睡前讀物。
評分每次當我感到自己的設計思路有些僵化,或者在調試一個頑固的電路缺陷時,我都會重新拿起這本書的某一章翻閱。它的結構安排非常有邏輯性,從最基本的電學模型,到器件的物理極限,再到係統性的設計考量,層層遞進,構建瞭一個完整的知識金字塔。這本書的價值不在於讓你學會最新的IP核使用方法,而在於讓你擁有“從零開始”構建一個可靠電路的底層能力。它教會我的,是麵對未知問題時的分析框架和思維路徑。例如,在處理亞閾值功耗問題時,這本書提供的分析方法,遠比軟件工具給齣的單一數字更有啓發性,它讓我明白瞭功耗的來源在哪裏,以及如何從根本上進行優化,而不是僅僅調整一個開關閾值電壓的偏置點。這本書的厚度和內容的深度,意味著它是一項長期的投資,但迴報是設計能力的質的飛躍。它確實是CMOS集成電路設計領域一本不可多得的基石之作。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