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深入浅出4络 LTE/EPC
定价:59.00元
作者:张明和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1-01
ISBN:978711540959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大话通信系列后续图书,续写畅销书神话,华为公司专家热帖'纵横4海:深入浅出EPC原理',网贴点击量达数十万次,数千铁杆粉丝踊跃订购,《大话无线通信》《大话移动通信》作者丁奇盛赞推荐本书在讲解流程知识的过程中,尝试探究技术方案产生的背后原因,使读者不但“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作者相信“一图胜千言”,因此本书采用大量图表来说明复杂的技术原理。
另外,本书注重理论结合实践,图中采用大量消息讲解流程原理,为读者呈现关键信元如何在消息中封装,具有很强的实际网络运维工作指导意义。
内容提要
本书是一本介绍4络内容的图书。本书首先介绍了4G核心网(EPC)的概念、接口和演进特点,然后从用户状态和基本的附着流程介绍EPC网络的流程和业务―包括日常4络运维工作中常见的切换、服务请求和跟踪区更新等流程,并对鉴权和网络拓扑选择等难点进行深入讲解;紧接着,本书探讨了CDMA网络的历史、特点、CDMA与3GPP移动数据核心网的区别,以及CDMA如何演进到3GPP架构下的4络;然后,本书针对4络3个技术难点―CSFB语音方案、QoS、VoLTE和SRVCC进行了深入分析和讲解。在本书的末章,对全球移动数据网络国际漫游架构进行了分析。
本书来源于作者在公司内部社区的连载。本书在讲解流程知识的过程中,尝试探究技术方案产生的背后原因,使读者不但“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作者相信“一图胜千言”,因此本书采用大量图表来说明复杂的技术原理。另外,本书注重理论结合实践,图中采用大量消息讲解流程原理,为读者呈现关键信元如何在消息中封装,具有很强的实际网络运维工作指导意义。
本书可供无线通信技术初学者用来“从无到有”建立移动数据核心网的完整知识框架,也可作为4G相关网络设计、优化、维护人员进行问题处理的参考书,另外还可作为移动通信行业管理人员了解4络原理和业务的读物。
目录
章 概述1
1.1 关于4G的几个概念 1
1.2 长期演进,演进到哪里了 2
1.3 认识EPC网络的网元 5
1.4 移动宽带网络的本质 7
1.5 EPC网络的接口 8
1.6 EPC网络的协议 11
1.7 EPC网络的业务 14
第2章 EPC网络基本流程 19
2.1 历史从未走远 19
2.2 为什么会有状态 21
2.3 需要澄清的概念 22
2.4 EPC网络中有哪些状态 22
2.5 协议对附着流程的描述 25
2.6 关于4络的承载 31
2.7 分解附着过程 32
2.8 S1接口信令连接的建立和获取用户标识 35
2.8.1 S1接口信令连接的建立 35
2.8.2 获取用户身份标识 38
2.9 鉴权流程和安全流程 42
2.10 Diameter选路 48
2.10.1 七号链路时代的Gr接口选路 49
2.10.2 IP时代的S6a接口选路 49
2.11 位置更新流程 52
2.11.1 注册用户当前所在MME 52
2.11.2 不只是响应的响应 54
2.12 承载的创建 56
2.12.1 先澄清几个概念 56
2.12.2 默认承载创建流程 57
2.12.3 承载建立过程消息分解 59
2.13 DNS和网络拓扑选择 65
2.13.1 DNS域名 65
2.13.2 DNS解析类型 67
2.13.3 当域名遇到解析类型 69
2.13.4 本地优先的实现 70
2.13.5 拓扑选择的实现 71
第3章 移动状态下的流程 73
3.1 **件事,统一语言 73
3.2 位置标识 78
3.3 TAU流程 83
3.4 Service Request 流程 89
3.5 Handover流程 94
3.5.1 Handover流程概述 94
3.5.2 基于X2接口的切换 97
3.5.3 基于SI接口的切换 99
第4章 3GPP内的互操作 103
4.1 基于UE能力选择网关 105
4.1.1 选择的烦恼 105
4.1.2 什么是基于UE能力选择网关功能 106
4.1.3 SGSN设备如何实现网关选择功能 108
4.2 对等网元选择 109
4.2.1 以别人的方式 109
4.2.2 来自哪里 110
4.2.3 MME还是SGSN 111
4.3 互操作消息流程 114
第5章 CDMA网络和LTE互操作 120
5.1 CDMA的历史 120
5.2 通往分组的路 121
5.3 CDMA分组网网元和接口 123
5.4 移动网络面对的问题 124
5.5 CDMA的问题解决之道 125
5.5.1 鉴权 126
5.5.2 连接无线 126
5.5.3 移动性 128
5.5.4 QoS 129
5.5.5 计费 130
5.6 过渡者eHRPD 131
5.6.1 eHRPD如何'e' 131
5.6.2 eHRPD网络接口 133
5.7 4G终端在eHRPD接入 135
5.8 切换--优化和非优化 144
5.9 CL切换流程例解 146
第6章 LTE网络中的语音业务 150
6.1 语音方案概述 150
6.1.1 SVLTE 151
6.1.2 CSFB 152
6.1.3 VoLTE和SRVCC 153
6.1.4 OTT 155
6.2 CSFB详解 155
6.2.1 CSFB主叫流程 156
6.2.2 CSFB被叫业务 159
6.2.3 回落方式的选择 164
6.2.4 返回方式的选择 166
6.2.5 CSFB几个关键问题 168
第7章 QoS和PCC架构 169
7.1 QoS,以业务为本 169
7.2 4G QoS 3个关键参数 174
7.2.1 QCI,量化转发质量 174
7.2.2 ARP:有,还是没有? 177
7.2.3 GBR/MBR,路有多宽 179
7.3 端到端QoS的实现 181
7.4 从业务到承载 184
7.5 QoS的决策 190
7.5.1 网络侧协商:互相妥协 191
7.5.2 网络侧控制:独断决定 193
7.5.3 网络侧控制加MME限制:一票否决 195
第8章 VoLTE语音 197
8.1 语音通信简史:从面对面到软交换 197
8.2 认识SIP协议 205
8.2.1 软交换*简呼叫流程 205
8.2.2 一次典型的FTP流程 206
8.2.3 SIP的功能 208
8.2.4 SIP协议结构 210
8.2.5 SIP呼叫流程 215
8.3 语音的承载 216
8.3.1 默认APN的选择 217
8.3.2 IMS默认承载的建立 218
8.3.3 IMS专有承载的建立 221
8.4 主叫域选 225
8.5 被叫域选 228
8.6 呼叫流程中的EPC 230
8.6.1 建立IMS默认承载 230
8.6.2 VoLTE的IMS域注册 234
8.6.3 建立VoLTE专有承载 236
8.7 SRVCC和eSRVCC 239
第9章 数据业务的国际漫游 247
9.1 数据业务漫游类型 247
9.2 三通,国际漫游的条件 249
9.3 签约信息互通 250
9.4 DNS互通 252
9.5 IP互通 255
缩略语 257
参考文献 263
作者介绍
张明和,华为公司高级工程师。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在通信行业十年,从事过GPRS网络、3络、4络的工程建设、培训和维护等工作。熟悉移动数据核心网的架构、流程和业务,有着丰富的实际网络规划、建设和维护经验。在华为公司多次荣获“技术尖兵”、“金笔奖”等荣誉,技术资料写作和授课经验丰富,所写文章被评“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篇幅和内容密度是值得称赞的,它明显超越了一般入门读物的范畴,直逼专业参考书的深度,但奇怪的是,读起来却没有那种巨大的压迫感。我猜测这可能归功于作者对知识点的精妙组织。章节之间的过渡极为自然流畅,仿佛一条精心铺设的轨道,将读者的注意力从一个技术领域平稳地引向下一个相关领域,没有生硬的跳跃感。特别是当涉及到跨域协作的部分,如核心网与接入网之间的交互逻辑,作者的处理方式极其清晰,通过清晰的接口定义和流程图,有效地解耦了不同子系统的复杂性。这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触这些复杂交互的读者,也能迅速建立起一个完整的、多层次的系统视图,而不是被孤立的知识点所困扰。
评分从装帧设计的角度来看,这本教材展现出一种沉稳内敛的专业气质。封面设计简约而不失大气,配色低调却又不失现代感,让人联想到精密仪器的质感。书脊的固定非常牢固,即便是频繁翻阅查找特定页码,也不会出现松散或断页的担忧,这对于需要经常带着它进行案头工作的学习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硬件指标。而且,书中的印刷质量保持了一贯的高水准,即便是细小的图表和公式,文字边缘也锐利清晰,长时间阅读也不会产生视觉疲劳,这无疑是长时间专注学习的有力保障。这本书的实体存在感,本身就是一种学习的动力,它不仅仅是一堆纸张的集合,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工具。
评分初次翻阅时,我被书中那种严谨而又略带哲思的叙事风格所吸引。它不像某些技术书籍那样,只是干巴巴地罗列标准和参数,而是试图从更宏观的角度去探讨移动通信技术发展的驱动力以及其背后的工程权衡。作者似乎不仅仅是在讲解“是什么”,更是在引导读者思考“为什么会是这样”。这种对底层逻辑的深挖,让我在阅读过程中时常停下来,回味作者是如何将复杂的协议栈层层剥开,最终揭示出其设计哲学。文字的锤炼达到了很高的水准,用词精准,逻辑链条紧密无懈可击,几乎不需要读者去猜测作者的真实意图。这种行文风格,与其说是教科书,不如说更像是一篇深入的、有温度的技术评论集,引导着学习者进行批判性思考。
评分对于一个对无线通信领域抱有浓厚兴趣,但自认基础不算特别扎实的人来说,这本书的上手难度比我预想的要友好得多。它并没有一上来就抛出大量的数学公式和晦涩的缩写,而是非常耐心地铺垫了前置知识,就像是搭积木一样,一步步搭建起理解现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基础平台。我观察到,作者在处理关键技术点时,往往会先给出其在实际部署中可能遇到的挑战,然后再阐述解决方案如何应运而生,这种“问题-导向”的学习路径,极大地增强了知识的实用性和代入感。例如,它在描述资源调度机制时,并没有仅仅停留在理论模型上,而是深入探讨了如何平衡实时业务与非实时业务的需求优先级,这种贴近实际工程的叙述方式,对于希望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读者来说,无疑是最大的福音。
评分这本教材的排版设计堪称一绝,拿在手里沉甸甸的,纸张的质感非常棒,那种略带粗粝却又光滑的触感,让人感觉出版方在细节上确实下了真功夫。内页的插图和示意图色彩搭配得恰到好处,既不过分花哨分散注意力,又能清晰地勾勒出复杂的网络结构和数据流向。我特别欣赏它在概念引入时采用的视觉隐喻,比如用城市交通系统来类比分组核心网(EPC)的流量调度,一下子就让那些抽象的协议和接口变得直观起来。虽然我没有深入到每一章节的具体技术细节,但仅凭这些辅助材料,就能感受到作者在努力打通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鸿沟。尤其是那些模块化的学习单元划分,让读者在面对庞大信息量时,不会感到无从下手,每翻开一页,都像是走入了一个精心布置的知识迷宫的入口,每一个路标都指向清晰的方向,而不是一团乱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