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对话第三代移动通信(内附光盘)
定价:36.00元
作者:中国通信学会 组编,中兴通讯学院著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7-01
ISBN:978711522238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8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轻松的人物对话形式,深入浅出地介绍了3G(第三代移动通信)的知识,包括演进过程、标准化、关键技术及路线、业务模式及商用化等内容。全书知识系统、重点突出、内容实用,以趣味性的写法介绍晦涩、枯燥的专业技术,并配有多媒体光盘,为移动通信技术的初学者轻松学习3G提供方便。
本书以移动通信行业相关的从业人员为主要读者对象,可作为初涉移动通信领域人员的学习入门书,也可作为大院校移动通信、电子、无线电等相关专业学生的参考书。
目录
章 利益制高点的争夺——蜂窝移动通信标准的演进
1.1 故事都是后来添加的——移动通信的简要历史
1.2 在欧洲是有原因的——GSM的演进
1.3 和平演变的手法——WCDMA的演进
1.4 另辟蹊径走不同的路——CDMA的演进
1.5 小结
1.6 习题
第2章 好一幅三国争霸图——3G标准化格局
2.1 无线通信创世纪——移动通信的发展
2.2 繁花渐欲迷人眼——国际3G标准化格局
2.2.1 不同地区和国家的标准化组织
2.2.2 国际电信联盟(ITU)
2.2.3 国际移动通信2000(IMT2000)
2.3 芝麻开门启宝藏——3G三大主流技术标准
2.3.1 多址方式
2.3.2 G的工作频段
2.3.3 WCDMA标准
2.3.4 cdma2000标准
2.3.5 TD-SCDMA标准
2.3.6 G三大主流技术标准PK
2.3.7 中国3G通信大事记
2.4 更高更快拓未来——3G技术标准展望
2.4.1 WCDMA/TD-SCDMA演进路线
2.4.2 cdma2000演进路线
2.4.3 B3G/E3G/4G技术发展趋势
2.5 七嘴八舌——中国3G标准化格局
2.6 小结
2.7 习题
第3章 源产地欧洲——WCDMA关键技术
3.1 出身名门,背景显赫——WCDMA的由来
3.2 W和CDMA——扩频通信基本概念
3.2.1 扩频通信定义
3.2.2 扩频通信方式
3.2.3 WCDMA扩频原理
3.2.4 扩频通信优点
3.2.5 CDMA
3.3 软硬兼施——软切换与硬切换
3.3.1 越区切换
3.3.2 切换方式
3.4 中庸之道,过犹不及——WCDMA的功率控制
3.4.1 功率控制的原因
3.4.2 功率控制的分类
3.4.3 上行功率控制
3.4.4 下行功率控制
3.5 变害为利的耙子——WCDMA的分集接收
3.5.1 分集接收技术
3.5.2 RAKE接收机
3.6 歌剧魅影
3.7 小结
3.8 习题
第4章 源产地美国——cdma2000关键技术
第5章 国货当自强——TD-SCDMA关键技术
第6章 融合是方向——3G技术路线
第7章 创新是灵魂——3G业务模式探讨
第8章 咱百姓说了算——3G商用化探讨
习题答案
缩略语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尽管这是一本来自人民邮电出版社、带有官方色彩的出版物,它的内容却丝毫没有流露出那种官方宣传的刻板和僵硬。相反,书中对不同技术方案的优劣势进行客观、甚至带着某种辩证的眼光去审视。例如,在讨论到3G网络的引入带来的数据速率提升时,作者并没有一味地歌颂其突破性,而是非常冷静地指出了其在组网复杂度和初期建设成本上的巨大挑战。这种批判性的思维在技术书籍中是比较少见的,它教会我不能仅仅满足于“它能工作”,而要追问“它是否是最佳的、最经济的、最可持续的工作方式”。光盘中附带的那些资料,虽然我尚未完全消化,但从目录上看,似乎包含了大量标准文档的摘录和技术报告的索引,这对于需要撰写规范性文件或者进行技术溯源的专业人士来说,简直是无价之宝,它提供了一个深入挖掘原始信息源的入口。总而言之,这本书需要沉下心来读,它不会给你快速的满足感,但它会给你长久的内力支撑,是通信领域从业者案头必备的经典参考资料。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排版风格,给我的第一印象是相当的“年代感”,当然,这个“年代感”并不是贬义,而是指它保留了那个时代技术专著特有的严谨和厚重。纸张的质感很好,拿在手里分量十足,让人感觉内容一定非常扎实。我特别欣赏作者在阐述核心概念时所采用的“对话体”的处理方式,虽然书名里带有“对话”二字,但它并非那种轻松闲聊式的科普读物,而是通过设置不同角色之间的问答和辩论,将复杂的移动通信原理,比如扩频、切换机制、信道编码等,掰开了揉碎了呈现出来。这种结构的好处在于,它能有效避免纯粹的理论堆砌带来的阅读疲劳,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大量专业知识的输入。对我个人而言,在学习信道容量和频谱效率提升这些硬核内容时,这种问答式的推进简直是救星,它能及时捕捉到读者可能产生的疑问点并给出解答。唯一的不足或许是,由于技术的飞速迭代,某些特定速率和组网细节的描述,在今天看来可能略显陈旧,但其背后的基础理论逻辑和思想方法,至今仍是理解后续4G、5G的基石,这一点是无可替代的。
评分我是在一个相对技术爆炸的时期接触到这本书的,当时整个业界都在为3G时代的到来而躁动不安,各种标准、专利和商业模式都在激烈角逐。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学习技术,不如说是一次穿越回那个关键技术转折点的历史考察。作者对全球3G标准制定过程中的博弈、技术路线的选择困难,都有着非常深刻的洞察力,这种非纯技术层面的剖析,极大地拓宽了我对通信产业的理解。我原本以为这只是一本纯粹的技术手册,但它更像是一部浓缩的行业发展史。比如,书中对“软切换”和“硬切换”在不同网络架构下的性能权衡分析,不仅仅停留在技术参数上,还涉及到了运营商在实际部署中需要考虑的成本和用户体验的平衡,这些都是非常高阶的思考。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那种典型的“技术官僚”式的精准,用词严谨,力求一步到位,不允许出现任何模棱两可的表述。这对于需要精确理解规范的专业人士来说是极大的福音,但也意味着,如果你是完全的初学者,可能需要配合其他更基础的入门读物辅助理解。
评分拿到这本《对话第三代移动通信(内附光盘)》的时候,说实话,我其实是冲着那个“内附光盘”去的。你知道,现在很多技术书籍,光靠文字描述总觉得少了点实操的味儿,尤其是涉及到通信这种复杂的系统,没有点直观的演示或者代码示例,光看理论推导简直能让人头秃。我当时的期望是,光盘里能提供一些关键协议的仿真环境,或者至少是3G网络架构的动态图解。然而,实际翻阅后发现,这本书的重点似乎更偏向于对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发展历程的宏观梳理和原理的深度剖析。它的文字功底是毋庸置疑的,特别是对WCDMA和CDMA2000这两大主流标准的对比分析,写得非常细致,逻辑清晰得像一张精密绘制的电路图。对于像我这种需要快速掌握一个领域核心概念的工程师来说,它提供了一个扎实的理论基础框架。不过,说实话,那张光盘的内容,我还没来得及仔细研究,光是书本的知识密度就已经够我消化的了,希望它能帮我打通那些之前一直卡壳的技术盲点。整体而言,这是一本“干货满满”的工具书,但对于追求即时动手能力的学习者来说,可能需要多花点时间去“翻译”书本上的理论,将其转化为实际操作的能力。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其深度和广度达到了一个很好的平衡点。许多市面上关于移动通信的书籍,要么过于偏重底层物理层,把读者直接扔进傅里叶变换和功率谱密度的海洋,要么又过于侧重应用层和业务,对核心承载网的描述蜻蜓点水。而这本《对话第三代移动通信》则成功地在两者之间架起了一座坚实的桥梁。我尤其欣赏它对“空口接口”的设计理念的阐述,它不仅仅告诉我们“怎么做”(How),更深入探讨了“为什么这样做”(Why)。例如,对于Rake接收机的工作原理,作者通过类比和生动的例子,将复杂的并行处理过程可视化,这对于理解扩频通信的抗干扰能力至关重要。我读完后感觉,之前在其他地方看到的一些模糊概念,像是“软容量”、“能耗比”等,突然间都清晰起来了。不过,作为一本技术书籍,它的参考价值往往与它的“时效性”挂钩。虽然基础理论恒久不变,但由于通信技术更新速度极快,读者在阅读时必须有意识地将书中的具体参数和指标与最新的行业规范进行比对,这本书更像是一本“内功心法”的宝典,而不是一本“招式大全”的速查手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