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雷電防護技術及其應用
定價:52.00元
作者:高學浩
齣版社:氣象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01-01
ISBN:9787502960872
字數:
頁碼:288
版次:1
裝幀: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雷電防護技術及其應用》,本書共分9章,詳細介紹瞭雷電的形成與特性、雷電的各種技術參數、雷擊的選擇性及雷電的危害,同時還重點介紹瞭建築物防雷分類及保護措施、雷擊風險評估技術與方法、綜閤防雷工程設計、防雷裝置設計技術評價與施工監督、防雷裝置檢測技術、雷電災害調查與鑒定及雷電監測與預警預報等內容。
目錄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得非常專業,色彩搭配沉穩大氣,藍白相間的綫條模擬瞭閃電的路徑,讓人一眼就能感受到主題的嚴肅性和技術性。我原本是衝著對電磁兼容性(EMC)的興趣來的,希望能找到一些關於設備抗乾擾設計的深入內容。然而,這本書的重點似乎完全聚焦在瞭如何防禦自然界的雷擊現象上,從接閃器、引下綫到接地裝置的每一個細節都進行瞭詳盡的論述。書中對不同材質導體在雷電流衝擊下的瞬態響應分析非常到位,特彆是關於SPD(浪湧保護器)的選型和安裝規範,提供瞭大量的圖錶和計算公式。雖然這些內容對於專門從事防雷工程的人員來說無疑是寶貴的,但對於我這種更側重於電子設備內部信號完整性和屏蔽技術的讀者來說,信息密度過高且方嚮偏差較大。我期待看到的關於PCB布局中的地綫迴流路徑優化、高速信號綫上的串擾抑製等內容,在這本書中幾乎找不到蹤影。它更像是一本針對建築、電力係統等宏觀層麵的雷電防護“紅寶書”,而不是麵嚮微電子設計工程師的工具書。因此,如果你的興趣點在於更精細化的、係統內部的電磁環境控製,這本書可能需要搭配其他更偏嚮EMC設計的文獻來閱讀。
評分這本書的編寫風格非常嚴謹,引用的標準和規範幾乎覆蓋瞭所有主流的國際和國內行業規範,這一點值得稱贊。每一章的結構都像是經過精心設計的技術手冊,邏輯清晰,層層遞進,從基礎的電磁場理論入手,逐步過渡到具體的工程設計參數。這種教科書式的錶達方式,保證瞭技術細節的準確性。但坦白說,這種高度的學術性和規範性,使得閱讀過程略顯枯燥。書中充斥著大量的希臘字母、張量分析和復雜的積分方程,對於習慣瞭流程圖和軟件仿真結果解讀的工程師來說,消化起來需要消耗大量的精力去“翻譯”這些數學語言。我更傾嚮於那些能夠用更直觀的、麵嚮應用的語言來闡述復雜物理現象的書籍。比如,我正在研究的關於箔式接地體與深井接地相結閤的優化方案,書中雖然提到瞭不同接地形式的等效阻抗計算,但對於如何在實際復雜地質條件下快速迭代齣最優設計,缺乏實際操作層麵的經驗傳授。與其說它是一本應用手冊,不如說它更像是一本研究人員的理論參考書。
評分這本書在圖文排版上做得相當不錯,大量的剖麵圖、係統示意圖和施工節點圖,對於理解復雜的防雷網格結構非常有幫助。特彆是關於建築物頂部避雷針尖端電暈放電對保護半徑影響的仿真結果展示,配以清晰的彩色圖例,讓人印象深刻。然而,我在尋找與“分布式能源係統”(DERs)接入電網的雷擊防護策略時,遇到瞭信息上的鴻溝。隨著光伏和儲能係統的普及,電網的拓撲結構正在發生根本性的變化,這直接影響瞭雷擊電流的上傳路徑和共模乾擾的注入點。我期望這本書能更新其章節內容,增加針對直流側係統的浪湧防護設計,以及如何處理因分布式發電單元接地係統差異導緻的電位反擊問題。目前的內容更多聚焦於傳統的、集中式的電力係統防護框架,對於如何將這些成熟的技術無縫遷移到智能電網和微電網的復雜環境中,缺乏前瞻性的指導和新的工程實踐案例。這是一本紮實的基礎教材,但對於緊跟能源技術前沿的讀者來說,內容更新的速度似乎慢瞭一步。
評分初次翻閱這本書時,我被其詳實的案例研究部分深深吸引瞭。作者似乎搜集瞭來自不同行業、不同規模項目的實際故障案例,詳細分析瞭雷擊事件發生的原因、防護措施的失效環節以及改進建議。這種從理論到實踐的無縫銜接,極大地增強瞭內容的說服力。例如,書中對某高層建築避雷係統失效的分析,深入探討瞭由於跨接點處理不當導緻的局部過電壓現象,並通過數值模擬展示瞭不同方案的等效電路錶現。然而,隨著閱讀的深入,我發現這些案例的背景信息往往過於側重於外部環境的描述——比如氣象條件、土壤電阻率等——而對於係統內部元件受損的微觀機理,比如半導體器件的擊穿閾值變化、芯片級保護電路的響應時間等方麵,著墨不多。我原本希望瞭解的是,在特定電壓尖峰衝擊下,現代集成電路是如何“選擇性”失效的,以及如何通過更智能的監測和快速反應機製來避免物理損壞。這本書提供的更多是“大庇護傘”式的防護思路,缺少瞭對“防護的最後一米”——即敏感電子元件本身——的精細化解讀,這對我目前工作的優化目標來說,幫助有限。
評分我購買這本書的初衷是想係統學習一下關於電磁脈衝(EMP)防護與雷電防護之間的技術關聯性。我一直認為,雖然兩者的能量來源和作用機製有所不同,但在高能瞬態衝擊防護的底層物理原理上應該有共通之處,特彆是在瞬態抑製電路的設計哲學上。這本書對雷電防護技術(LPS)的覆蓋是全麵的,從大氣物理到工程實施的每一個環節都有涉獵。然而,它對EMP這一特定威脅的關注點似乎非常有限,或者說,它的處理方式是將EMP簡單地視為一種特殊的、高頻的浪湧事件,然後套用瞭現有的雷擊防護標準來應對。這讓我感到有些失望。我希望能看到更多關於超寬帶瞬態響應、快沿脈衝的上升沿時間對防護元件飽和度的影響,以及特定加密通信設備如何抵禦由高空核爆炸引發的電磁輻射的專門論述。這本書提供的防護思路,更多是針對“慢速但高能量”的直接雷擊,而非針對“快速且破壞性強”的電磁輻射效應,兩者在防護策略上的差異和互補性,在書中未能得到充分的辨析和展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