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文化与科技融合产业分类:以北京市海淀区为例:a case study of Beijing Haidian district |
| 作者 | 贾佳 王良杰 李珠峰 |
| 定价 | 98.0元 |
| 出版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 ISBN | 9787509774670 |
| 出版日期 | 2015-05-01 |
| 字数 | 149000 |
| 页码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本书详细分析梳理了外文化及相关产业的基础概念、指标体系及指数统计模型,并结合我国创新与创意为活跃、文化和科技融合具代表性的北京海淀区产业发展实际情况,提出了文化和科技融合的产业分类体系与指标统计方法建议。本书从产业统计分类角度对我国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进行了重要探索,对国家、行业及地方文化和科技融合工作及产业发展起到积极的借鉴和指导作用。 |
| 作者简介 | |
| 贾佳,北京大学地理学学士、硕士,美国马萨诸塞州立大学区域规划专业博士。现任职于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研究方向为科技战略与规划、文化科技创新。作者曾长期在美国波士顿市工作和学习。 王良杰,本科学历,海淀区统计局副局长。研究专长:统计制度研究和调查方案设计。 李珠峰,经济学博士,高级经济师,海淀区统计局文化统计研究小组组长。研究专长:分类方法、统计流程和区域经济。 |
| 目录 |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 序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在科技创新的深入持续影响下,行业融合发展成为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新亮点,新业态正大量涌现,融合发展已成趋势。近年来,由技术进步带来的文化和科技的相互交融已渗透到产品和服务的方方面面,催生了一批新的商业模式和经济形态,为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提供强劲的动力。 海淀区作为中国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的排头兵,具备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是首批入选创建“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的城区。海淀区的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起步较早,近年来各类促进政策密集出台,有力地推动了文化产业和科技产业的融合,造就出一批业态发展方向的龙头企业,形成一批彰显集群效应的聚集区。海淀区已成为新型业态涌现的摇篮,产业融合发展的乐土。 随着文化与科技融合进程的不断深入推进,摸清文化与科技融合家底、动态监测文化与科技融合行业发展已刻不容缓。在外相关行业分类标准缺失的情况下,为及时摸清现状、监测行业发展,为决策制定者提供依据,海淀区委宣传部、海淀区文化发展促进中心委托海淀区统计局和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启动“文化与科技融合行业分类标准”的相关研究。 这项研究采用了学术界认可程度较高的调研方法,在对企业进行大规模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按统计分类原则确定文化与科技融合行业,首度定义和采用“融合度”和“创意强度”等概念,基于融合角度对国民经济行业进行筛选。研究填补了外关于文化与科技融合行业分类研究的空白,研究方法和指标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相关标准的应用可以很好量化反映一个地区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发展现状,为定期跟踪监测行业发展提供客观、准确的科学依据。 北京市海淀区统计局局长:王凌志 2015年4月 前言 党的和十七届六中全会高度强调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提出要更广泛、更深入借助和依靠科学技术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文化与科技融合特别是数字内容产业的发展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新的方向,也是我国信息消费大发展的必然结果。近些年来风靡西方世界和中地的苹果系列产品、脸书社交平台、微信、微博、GOOGLE和搜索引擎都可算文化与科技融合产业的范畴。作为首批“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文化创意和科技企业云集的海淀区在此背景下将面临哪些发展机遇和挑战?文化与科技融合相关产业有哪些?文化与科技融合表现出怎样的特征和类型?如何建立起科学的指标检测体系衡量和评价海淀区文化与科技融合?这些都是当前亟须回答和解决的问题。 目前对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新闻报道很多,关于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研究正逐步受到各有关部门的重视,但具有实际运用价值的研究成果并不多。现有研究主要分为三类:一是关于文化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等相关概念和内涵的解析;二是关于文化产业分类标准的建立和分析;三是文化与科技融合的理论探讨和分析。但具体到“文化与科技融合产业”这个概念上看,并没有研究真正给这个新概念一个准确的定义,对其本质和内涵的理解还很模糊,因此对文化与科技融合产业特征的把握也面临重重困难。 由于文化产业和科技产业的迅速发展,北京市于2006年颁布的《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分类标准》已不能涵盖所有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新形势,也与新颁布的国家标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1)和《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不相匹配。因此,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借鉴《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和《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标准》,基于海淀区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发展新态势,针对海淀区文化与科技融合相关产业制定合理的分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文化与科技融合产业的基本特征和指标度量体系。 海淀区文化与科技融合产业分类研究将为全国相关行业的标准制定起到示范作用,也为《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分类标准》的完善和修订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更为地方的产业规划决策、产业统计监测和评价提供科学、统一的理论支持。 在研究方法上,本书充分借鉴外相关产业的概念界定和分类方法,并采用定性和定量混合分析法(QualitativeandQuantitativeMixedMethods)对海淀区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状况进行分析研究。Creswell指出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可以弥补各自固有的局限性,发挥研究方法的大优势解决日益复杂的社会和经济学问题。在对以海淀区文化创意企业为案例的研究中我们特别使用到混合分析法中连续性探索策略(SequentialExploratoryStrategy)。 对海淀区文化创意企事业单位的调查共分两个阶段进行。 阶段为定性研究阶段。选择海淀区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典型企事业单位进行实地访谈,了解海淀区和文化与科技融合相关的业务,理清行业内与行业间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共性特征。确定文化与科技融合产业的概念内涵和外延。并初步分析出海淀区文化与科技融合产业的分类体系和融合度指标体系。 第二阶段为定量研究阶段。采取网上问卷调查的形式。将依据阶段调研成果,设计调查问卷,对海淀区文化与科技融合产业的相关指标进行测算。此次调查范围较广,采用占总量20%~30%的海淀区企事业单位作为样本。调研对象的选择将依据海淀区文化创意企事业单位的注册类别进行发放,大范围覆盖所有注册的国民经济行业类别。 本书章是对外相关产业的文献综述;第二章是对海淀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第三章是定性研究成果,提出海淀区文化与科技融合产业分类体系;第四章是定量研究成果,通过创意强度等指标度量海淀区文化与科技融合产业的特征和属性;第五章则是相关政策建议。 |
这本书的书名让我联想到一些关于未来生活场景的畅想,我希望它能够描绘出文化与科技融合的生动图景。书中关于“以北京市海淀区为例”的描述,让我对案例的真实性和参考价值充满期待。海淀区作为科技创新的沃土,同时也承载着丰富的文化资源,这种结合点应该能孕育出许多引人入胜的故事。我好奇书中会如何展现科技如何赋能文化,例如,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让人们身临其境地体验历史场景,或者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为观众量身定制文化娱乐内容。反过来,文化又是如何滋养科技,例如,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等是否能为游戏设计、电影特效提供灵感?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比如某个科技公司如何成功将传统戏曲元素融入其游戏产品,或者某个文化机构如何利用大数据来优化其展览内容的呈现方式。这些实际的例子,能够帮助我更直观地理解文化与科技融合的魅力,并可能激发我参与其中的兴趣。
评分作为一个对产业发展趋势保持高度关注的读者,这本书的书名立刻吸引了我的目光。我希望它能为我们理解“文化”与“科技”这两个概念的动态关系提供全新的视角。传统意义上,文化可能更多地被理解为艺术、历史、哲学等领域,而科技则代表着工程、计算、创新等。但如今,这两者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科技正在深刻地改变文化的生产、传播和消费方式,而文化也为科技的创新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书中以海淀区为案例,无疑为这种探讨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切入点。海淀区不仅是中国重要的科技研发基地,也拥有众多高等学府和文化机构。我期待书中能深入剖析海淀区在文化与科技融合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比如,它如何利用科技手段来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或者如何通过创新技术来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更重要的是,我希望书中能揭示海淀区在融合过程中遇到的挑战,以及它又是如何克服这些挑战的,这对于其他地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特别是“文化与科技融合产业分类”这一部分,让我对书中内容的系统性和理论性充满了好奇。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不仅仅停留在案例的描述,而是能深入探讨其背后的逻辑和规律。比如,在“产业分类”的部分,它是否会提出一种新的框架,来对这些融合型产业进行清晰的界定和划分?这种分类是否考虑到了产业的生命周期、技术成熟度、市场潜力等多种因素?我很期待书中能提供一些关于如何评估和预测这些融合型产业发展前景的方法。同时,以北京市海淀区为案例,我希望书中能对海淀区在该领域所扮演的角色进行深入的分析。海淀区在科技研发、人才储备、政策支持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优势,这些优势是如何促进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的?书中是否会分析海淀区在构建融合产业生态系统方面所做的努力,例如,它如何吸引投资、孵化初创企业、促进产学研合作等?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对文化与科技融合的产业发展形成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对于这本书的期望,更多的是希望它能提供一套相对系统的方法论,来指导文化与科技的融合过程。我非常关注书中关于“产业分类”的部分,这对我理解和分析新兴产业至关重要。当今世界,产业界限日益模糊,很多创新性的业态很难被简单地归入传统分类中。这本书能否梳理出一种更具前瞻性和适应性的分类框架,能够涵盖那些由技术驱动、跨界融合而生的新型文化产业?比如,游戏开发与文学创作的结合,电影制作与大数据分析的应用,数字博物馆的建设与人工智能导览的融合,这些都模糊了原有的界限。我希望书中能够通过对海淀区案例的深入挖掘,提炼出这些融合模式的共性与特性,并探讨它们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书中是否会涉及对现有产业政策的解读,以及这些政策如何影响融合产业的发展?我特别期待书中能提出一些具有前瞻性的政策建议,或者对未来产业政策的走向进行预判。毕竟,一个健康的产业生态离不开政策的支持和引导,尤其是在这样一个快速变化的领域。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给我一种非常宏大的感觉,仿佛能让我窥见未来产业发展的趋势。我特别期待它能深入剖析“文化”与“科技”这两个看似独立的领域是如何碰撞出新的火花,并最终催生出全新的产业形态。书中对“融合”的定义和路径的探讨,应该会给我带来很多启发。例如,它是否会提到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来赋能传统文化 IP,让它们焕发新的生命力?或者,它是否会分析VR/AR技术如何为文化内容的传播和体验方式带来颠覆性的改变?而且,以北京市海淀区为案例,这本身就意味着书中会有非常扎实、接地气的分析,而不是空泛的理论。海淀区作为中国的科技创新中心,聚集了大量的科研机构和高科技企业,同时又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在这里进行案例研究,无疑能为我们提供极具代表性的样本。我很好奇书中会选取哪些具体的企业或项目作为研究对象,它们是如何克服融合过程中的挑战,最终实现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双赢的。这本书或许能帮助我理解,在数字化浪潮席卷的今天,我们该如何重新审视和定义文化产业的边界,并从中发现新的机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