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鞋帽 王俊 9787504498984

中国古代鞋帽 王俊 9787504498984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俊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古代史
  • 服饰
  • 文化
  • 历史
  • 民俗
  • 王俊
  • 9787504498984
  • 古代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智博天恒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商业出版社
ISBN:9787504498984
商品编码:29371869304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7-10-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中国古代鞋帽
作者 王俊
定价 45.00元
出版社 中国商业出版社
ISBN 9787504498984
出版日期 2017-10-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平装-胶订
开本 16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中国古代鞋帽/中国传统民俗文化》是一部全面、系统研究中国鞋帽文化的书籍。从中国鞋帽的形成发展历史、鞋帽与少数民族文化、鞋帽与民众等方面阐述了中国鞋帽文化的博大精深,展现出中华民族的聪慧、勤劳与鞋帽艺术的精湛。

   作者简介
王俊,男,1970年出生于云南省曲靖市,1989年服役于北京军区空军后勤部,1990至1993年就读于空军大连通信军校。毕业后又先后就读于北京邮电大学,中国政法大学,河北师范大学哲学专业研究生(在职)。

   目录

   编辑推荐

   文摘

   序言

寻履溯迹,冠戴千年——中国古代鞋帽的文明印记 中国古代的鞋与帽,不仅仅是蔽体御寒的器物,它们更是承载着时代精神、社会等级、审美情趣乃至哲学思想的物质载体。从先民脚下的草鞋,到帝王头顶的冕冠,每一双鞋,每一顶帽,都讲述着一段悠远的历史,勾勒出中华文明波澜壮阔的画卷。这不仅仅是一部关于服饰的史书,更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文明对话。 足下生风,历史的步履: 鞋,作为人类最早的文明符号之一,在中国古代同样有着深厚的演变轨迹。 远古的足迹: 在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已经学会利用自然界的材料,如兽皮、藤蔓、树叶等,编织或缝制简陋的鞋子,以保护双脚免受外界的伤害。出土的陶器、岩画中,虽然没有直接的鞋履实物,但依稀可见先民们赤足或足踏简易防护的形象,这便是鞋的滥觞。 夏商周的演变: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鞋的形制也逐渐多样化。这一时期,皮革的运用逐渐增多,出现了更为精细的缝制工艺。贵族阶层开始拥有更华丽、更舒适的鞋履,而普通民众则依然穿着简便实用的草鞋或布鞋。考古发现的一些青铜器和玉器上,也隐约可见鞋履的纹饰,暗示着其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已有一定的地位。 秦汉的统一与规范: 秦朝统一中国,在服饰制度上也进行了规范。汉代继承并发展了秦代的制度,对鞋的形制、材质、色彩有了更明确的规定,尤其是在官服制度中,鞋的样式往往与官员的品级直接挂钩。汉代的履,多为皮革制作,样式也开始出现翘头、方口等不同风格,既有实用性,也兼具一定的审美价值。丝绸之路的开通,也可能带来了域外鞋履的一些影响,尽管早期影响尚不显著。 魏晋南北朝的风流与变化: 这是一个民族大融合的时期,也带来了文化的碰撞与创新。鞋履的形制也更加多样,出现了不少名士推崇的“舄”(一种宽松、舒适的鞋)等。同时,皮革、丝绸等材质的应用更加广泛,甚至出现了金银线刺绣等装饰,体现了这一时期文人士大夫的飘逸洒脱与追求精致的生活态度。 隋唐的辉煌与开放: 盛唐气象,体现在服饰的方方面面。隋唐时期的鞋履,色彩鲜艳,装饰华丽,样式繁多。皮革、丝绸、锦缎等材质被广泛运用,甚至出现了网纹鞋、绣花鞋等。唐朝对外开放,与周边国家交流频繁,鞋履的形制也吸收了一些外来元素,例如一些靴子的样式就可能受到北方民族的影响。贵族女子所穿的“绣鞋”和“花鞋”,更是将鞋履的装饰性推向了一个高峰。 宋代的雅致与内敛: 宋代经济发达,文化繁荣,人们的生活更加精致。宋代鞋履,相较于唐代的奔放,更显雅致与内敛。皮革、丝绸依然是主要材质,但装饰风格趋于含蓄,注重线条的流畅与细节的考究。士大夫阶层的审美情趣对鞋履的设计产生了重要影响,出现了不少以自然景物为灵感的鞋饰。缠足之风在宋代开始兴起,也间接催生了“弓鞋”、“三寸金莲”等具有特定含义的鞋履,虽然这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但其在鞋履发展史上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元代的草原风情与融合: 元朝作为由北方民族建立的王朝,其服饰风格带有明显的草原特色。皮靴成为重要的鞋履样式,尤其是军旅和贵族阶层的首选。同时,汉族传统的鞋履样式也得以保留和发展,体现了不同文化的融合。 明代的规制与继承: 明代在继承宋元服饰的基础上,对鞋履的形制进行了进一步的规范,尤其是在宫廷服饰中。官靴、朝靴等都有严格的等级规定。同时,民间鞋履样式也多种多样,绣花鞋、布鞋等依然流行。明代的鞋履,在工艺上更加精湛,装饰手法也更加多样。 清代的满汉交融与最后的辉煌: 清代初期,满族入主中原,带来了满族服饰的特点,如马蹄袖、旗袍等。旗鞋,尤其是花盆底鞋,成为了满族女性的标志性鞋履。但同时,汉族传统的鞋履样式也并未消失,而是与满族服饰相互影响,形成了独特的清代鞋履风格。晚清时期,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鞋履的形制也开始发生一些变化,但传统鞋履的工艺和审美依然占据重要地位。 头顶乾坤,礼仪的象征: 帽,作为人类文明的另一重要标志,在中国古代更是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它不仅仅是遮阳挡雨的工具,更是身份、地位、等级、礼仪和思想的集中体现。 远古的遮蔽与装饰: 在文字记载出现之前,先民们可能就已用植物编织的冠、用兽皮制成的兜鍪来保护头部。这些是最原始的帽,具有最基本的功能性。 先秦的礼乐萌芽: 到了商周时期,随着礼乐制度的兴起,帽的形制开始与社会等级挂钩。虽然早期帽的形制尚不明确,但已有一些关于“冠”的记载,如“弁”,是早期贵族男性所戴的帽子,其形制和材质已初步体现了等级差异。 秦汉的冠冕制度: 秦汉时期,国家统一,服饰制度更加完善。秦始皇规定了皇帝、百官的冠帽制度,汉代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的细化。“冕冠”作为帝王最尊贵的礼冠,其复杂的形制和象征意义,标志着皇权至高无上。不同等级的官员也有着各自特定的冠帽,以区分身份。 魏晋南北朝的飘逸与散漫: 这一时期,士人阶层追求自由与个性,帽子的形制也相对宽松。比如“幞头”,一种用头巾包裹头部的样式,逐渐兴起,并在后来的朝代中发展演变。一些文人还喜欢在帽子上佩戴饰物,如鲜花、玉饰等,体现了其艺术情趣。 隋唐的华丽与多元: 盛唐时期,帽子的形制更加多样,色彩也更加丰富。除了延续汉代的官帽制度,还出现了如“幞头”等更为普及的样式,并根据不同场合和身份,出现了各种变化。女子头饰也日益精美,各种簪、钗、步摇等,与帽子配合,更显华贵。 宋代的文雅与内敛: 宋代崇文抑武,文人的审美情趣对帽子设计产生了深刻影响。宋代的帽子,如“唐巾”、“方巾”等,更显儒雅与内敛。帽子的材质和装饰也更加注重细节,体现了文人对精致生活的追求。 元代的草原气息与汉化: 元代统治者沿用了蒙古族的传统帽式,如“帽子”(一种皮质的圆形帽子),与汉族的帽子样式并存,并相互影响。 明代的庄重与规制: 明代恢复了汉族传统的冠帽制度,尤其是官员的冠帽,更加注重礼仪和等级。如“乌纱帽”,成为了明代官员的标志性帽子,其形制和颜色都代表着特定的身份。 清代的满汉交融与旗头: 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带来了满族的帽式,如“瓜皮帽”、“暖帽”等。满族女性的“旗头”(一种高耸的头饰,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帽子,但常与发髻结合,具有遮蔽和装饰作用)成为特色。汉族传统的帽子样式也得以保留,但总体上,清代帽子的形制更加趋于统一和简化。 鞋帽之间的对话: 鞋与帽,虽然功能不同,却常常在同一社会背景下发展演变,相互映衬,共同构成了一个时代的服饰风貌。 等级的象征: 在许多朝代,鞋和帽的形制、材质、颜色都与社会等级严格对应。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通过鞋帽的高低,一目了然地可以辨别其身份地位。 礼仪的载体: 在重要的祭祀、朝会、婚丧嫁娶等场合,特定的鞋帽组合是必不可少的礼仪符号,它们规范着人们的行为,体现着对传统和秩序的尊重。 审美的体现: 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鞋帽的实用功能逐渐被弱化,而装饰性则日益增强。不同时代的审美情趣,如唐代的奔放、宋代的雅致、明代的庄重,都清晰地投射在鞋帽的设计之中。 文化交流的印记: 丝绸之路的畅通,民族之间的融合,都为中国古代鞋帽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元素。域外鞋帽的风格、装饰技法,以及不同民族的穿着习俗,都曾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中国鞋帽的演变。 结语: 中国古代的鞋帽,远不止是遮盖身体的物件,它们是历史的缩影,是文化的载体,是智慧的结晶。从最朴素的草鞋到最华丽的冕冠,从最简单的布帽到最复杂的朝服配饰,每一件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承载着时代的精神。研究和欣赏中国古代的鞋帽,就是走进一段悠远的历史,感受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理解那些早已消逝在时间长河中的生活细节与精神追求。它们以无声的语言,讲述着一个伟大文明的昨天,也启迪着我们对今天的思考。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位对中国古代工艺美术颇有研究的爱好者,平时喜欢收藏一些与古代生活相关的器物。这次偶然的机会,我购得了王俊先生的《中国古代鞋帽》,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太多的惊喜。我一直认为,鞋帽作为人体最直接的延伸,其设计和制作往往凝聚着时代的审美情趣和精湛的工艺水平。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对这方面的求知欲。书中对古代鞋帽的材质选择、制作工艺、纹饰图案等都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让我领略到了古代工匠们高超的技艺。我特别关注到书中对一些稀有材质如象牙、玉石、金银丝线在鞋帽制作中的应用,以及它们所代表的奢华与尊贵,这让我对古代的皇家贵族生活有了更直观的想象。此外,书中关于不同时期鞋帽的演变,如从原始的蔽体功能到后来的装饰性、象征性功能的转变,也为我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这本书不愧是集学术性、艺术性和观赏性于一体的佳作。

评分

作为一名喜欢旅游的普通读者,我常常在游览古代遗址或博物馆时,对那些出土的鞋帽残片或展出的古代服饰感到好奇,却苦于缺乏系统性的了解。《中国古代鞋帽》这本书的出现,如同一场及时雨,为我解开了许多疑问。这本书的叙述方式非常吸引人,它不是枯燥的学术论文,而是充满故事性和画面感的文化普及读物。书中通过对不同朝代、不同社会阶层人们所穿鞋帽的描写,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感受到了古代社会的生机勃勃。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鞋帽在婚丧嫁娶、节日庆典等重要人生节点中所扮演的角色介绍,这让我看到了鞋帽不仅仅是简单的衣饰,更是承载着丰富的情感和仪式感的文化载体。比如,书中对新娘出嫁时所穿的绣花鞋,以及丧葬仪式中使用的特定款式的帽子的描述,都让我对古人的生活细节有了更深刻的体悟。这本书让我对中国古代的民俗风情有了全新的认识,也激发了我更加深入地探索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评分

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体现在对古代服饰的每一个细节都充满好奇。王俊先生的《中国古代鞋帽》一书,正是满足了我对这一领域深沉的探究欲望。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系统性地梳理古代鞋帽发展演变,并深入挖掘其背后文化内涵的著作。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书中对古代鞋帽的材质、工艺、形制、纹样以及其所代表的社会地位、礼仪规范等进行了全方位的梳理和阐释。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一些细枝.节的关注,例如不同时代官帽上的不同花纹所代表的品级差异,或是民间女子婚嫁时绣花鞋的精巧工艺,这些都展现了古代社会森严的等级制度和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本书的文字流畅,结构清晰,逻辑严谨,不仅有扎实的学术研究基础,更充满了人文关怀。它让我意识到,鞋帽并非简单的蔽体之物,而是古代社会文化、审美观念、技术发展和社会结构等多重因素交织的产物。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古代中国社会生活的新窗口,让我对中国古代文明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感悟。

评分

拿到《中国古代鞋帽》这本书,我首先被其精美的装帧所吸引。虽然我并非专业的服饰史学者,但从小就对历史题材的影视剧和博物馆里的古代服饰充满了好奇。《中国古代鞋帽》这本书,就如同一个引路人,带领我走进了一个我曾经知之甚少却又极其迷人的世界。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不同地域、不同民族鞋帽特色的对比分析很感兴趣。例如,书中对南方水乡百姓所穿的草鞋、北方游牧民族的靴子,以及西南少数民族独特的头饰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这些内容让我看到了中华文化多元融合的魅力。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不仅仅罗列了鞋帽的形制,还深入探讨了它们所蕴含的社会意义和文化符号。比如,为什么某些款式的帽子是帝王专属?为什么某些鞋履的材质和装饰能够彰显一个人的财富和地位?这些问题在书中都得到了解答,让我在欣赏古代鞋帽之美的同时,也对当时的社会等级、礼仪制度有了更深的理解。这本书的语言通俗易懂,即使是没有任何基础的读者,也能轻松阅读,并且从中获得知识和乐趣。

评分

终于等来了王俊先生的这本《中国古代鞋帽》,这本书我期待了很久。作为一名对中国古代服饰文化情有独钟的研究者,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系统梳理古代鞋履与帽饰发展脉络的权威著作。从目前的初步阅读来看,这本书无疑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空白。书中对不同朝代、不同阶层、不同场合所使用的鞋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考证,其详尽的史料引用和严谨的学术态度令人印象深刻。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一些鲜为人知但却极具代表性的鞋帽形制的研究,例如书中对唐代官吏所戴幞头的演变、宋代士人所穿履的细节描绘,以及明清时期百姓日常所用的草鞋和布帽的梳理,都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幅生动的古代社会生活画卷。书中配图精美,不仅有大量的文物实物照片,还有复原图和绘画,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直观性和趣味性。通过这本书,我仿佛能够穿越时空,亲眼目睹古人如何从脚上和头上,彰显着他们的身份、品味与时代风貌。这本书不仅对专业研究者有极高的参考价值,对于普通读者来说,也是了解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的一扇绝佳窗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