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西北地区温度和降水量气候资料图集
定价:100.00元
作者:林纾
出版社:气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12-01
ISBN:978750294216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西北地区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地形地貌复杂。受西风环流和东亚季风区西北部边缘季风环流的影响,降水分布不均、变率大,生态环境脆弱。温度和降水量是我们目前能够较方便获取的基本的气象观测资料,也是影响生态环境重要的因素,虽然我们可以通过实时监测了解旱涝分布状况,但如果是针对现状对未来气候趋势有较准确的预测,将在决策服务和公益服务中赢得主动。
作为长期在线从事气候工作的业务人员,脑子里经常装的是不同时间和空间尺度的温度、降水量实况以及它们的历史演变,这是一种职业习惯,需要经常回顾历史,而电子版的资料是单站要素资料,没有“片”的概念,要是手边有一本资料图集就会方便得多。于是,在2006年初夏开始着手准备这本图集,其间多次与气象出版社编辑就图面设计等进行沟通,充分交换意见,经过精心策划、编绘,完成了1530幅温度距平和降水量距平百分率图。本图料由陆登荣收集、统计,郭俊琴、章克俭、张卫龙、董文颉、李秀琴、王兰英、马秀英、董立完成了图集的绘制工作,在此谨对他们的倾力合作和辛勤劳动深表感谢。
在短期气候预测业务中,经常要根据前期的实况,在历史资料中查找气象要素的相似年及其后期的演变状况;或者针对目前各大圈层的现状在历史资料中查找相似背景下的气象要素特征;对中国西部地区乃至更大范围的环境演变研究工作和重大工程项目的建设来说,气候变化和变率也至关重要。希望本图集能够在相关的业务、科研和决策服务工作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中国西北地区温度和降水量气候资料图集》——这个书名本身就带有一种沉静而厚重的力量,仿佛承载着这片土地的温度和湿度,以及它诉说的故事。我对于西北地区,一直有着一种“遥远的向往”,那里广袤无垠的地貌,独特的民族风情,以及那似乎永远也讲不完的历史,都深深地吸引着我。而气候,无疑是构成这一切最根本的要素。我猜想,这本书一定会以一种非常直观的方式,将那些原本抽象的数据,变成一幅幅能够“看见”的景象。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在这本图集中,我能否“看到”:夏季,哪些地区如同火焰在燃烧,哪些地区又能找到一片清凉?冬季,冰雪覆盖的范围又有多广,哪些地方能抵御严寒?降水量的分布,又如何在这片土地上画出生命的轨迹?是涓涓细流滋养了绿洲,还是茫茫戈壁一滴水也难以寻觅?我期待它能够展示不同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例如,是逐月还是逐年的变化,抑或是更长期的趋势,这是否能反映出西北地区气候的演变规律?我还会关注,书中是否包含了对极端气候事件的记录,例如,一次罕见的特大暴雨,或者一场漫长的干旱,这些信息对于理解这片土地的脆弱性和适应性至关重要。这本书,对我而言,不单单是一本气候资料的汇编,更像是一本“西北地区的气候地图册”,它将引领我用全新的视角,去理解这片土地的“性格”,感受它的“呼吸”,从而对它孕育的文明、生态以及人民的生活,有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是一次充满智慧与启发的认知之旅。
评分拿到这本书的那一刻,我的手指划过封面那略带粗糙的纸张,触感像极了我在西北旅行时,指尖拂过古老城墙的砖石。我一直觉得,气候资料的呈现方式,对信息的传递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如果仅仅是枯燥的数字表格,那很容易让人望而却步,失去探索的兴趣。然而,“图集”二字,却立刻点燃了我内心的好奇。我猜想,这本图集一定运用了丰富的可视化手段,将中国西北地区那复杂多变的温度和降水量信息,以一种易于理解和欣赏的方式呈现出来。我尤其期待看到那些能够直观反映气候差异的地图。比如,在夏季,哪些地区是高温高湿的“蒸笼”,哪些地区又是干热的“烤箱”?在冬季,严寒的零度线又是如何蜿蜒曲折地穿过这片广袤的土地?我希望它能有不同时间尺度的对比,例如,同一区域在不同年份的温度和降水变化趋势,是否能揭示出气候变化的迹象?我还会关注那些极端气候事件的记录,比如,一次罕见的特大暴雨,或者一场持久的干旱,在图集上会以怎样的数据和图示来标注?我还会思考,这些气候数据背后所蕴含的地理信息。例如,海拔高度、地形起伏、与海洋的距离等因素,是如何在图集中得到体现,并影响着温度和降水的分布?我希望这本书能帮助我建立起一个立体的、动态的西北气候认知模型,不再是零散的碎片信息,而是能够将点连成线,线连成面,最终形成对这片土地气候特征的整体把握。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次深入理解西北地区“冷暖干湿”的视觉盛宴,一次挑战我分析和解读复杂图表能力的智力游戏,更是一次与大自然对话的奇妙旅程。
评分在书店的架子上,这个厚重的名字吸引了我——《中国西北地区温度和降水量气候资料图集》。我并非气候学专家,但一直对西北的地理和气候有着浓厚的兴趣。我理解,温度和降水量是塑造一个地区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的最基本要素。而“图集”这个形式,则预示着这本书将以一种直观、形象的方式来呈现这些信息,这对我这样的非专业读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福音。我迫切地想知道,这本书是如何将那些看似枯燥的数字,转化为一幅幅生动的地图和图表。我期待看到,不同区域在不同季节的温度差异,是如何通过色彩的冷暖变化来呈现的?不同区域的年降水量分布,是否能用清晰的线条和区域划分来直观地展现?我还会关注,书中是否提供了不同时间段的气候数据对比,例如,对比近几十年和更早时期的气候数据,是否能看到气候变化的迹象?我对西北地区的一些特殊气候现象也充满好奇,比如,某些地区夏季的强对流天气,或者冬季的极端低温,在图集中会以怎样的方式被记录和展示?我还会思考,这些气候数据与当地的地形地貌、水文特征之间可能存在的联系。例如,山脉对水汽输送的影响,盆地对温度累积的作用,这些都可能在这本图集中得到印证。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本气候资料的汇编,更是一本能够帮助我理解西北地区地理特征、生态环境乃至人文发展的“地图册”,它承诺着一次视觉与认知的双重盛宴,让我能够用一种全新的方式,重新认识这片熟悉又陌生的土地,感受到气候变化对地球家园的深刻影响,引发我对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评分拿到《中国西北地区温度和降水量气候资料图集》这本书,我心里就涌起了无数个“为什么”。西北,这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名字,总是伴随着干燥、寒冷、以及悠久的丝绸之路的传说。而“温度”和“降水量”,这两个最基本的气候要素,无疑是理解这片土地的关键。我并非专业的气候研究者,但“图集”二字,让我看到了希望。它意味着,这本书不会是枯燥乏味的理论堆砌,而是通过可视化的方式,将复杂的气候数据变得生动形象。我迫切地想知道,它会以何种方式呈现这些信息?是色彩斑斓的地图,用深浅不一的颜色描绘出温度的差异?是错综复杂的等值线,勾勒出降水量的分布格局?我还会关注,这本书是否能够展现出气候的季节性变化。例如,夏季的平均最高气温能够达到多少度?冬季的平均最低气温又在哪些区域出现?降水量在一年中又是如何分布的,是否存在明显的雨季和旱季?我还会对一些具体的区域气候特征充满好奇,比如,新疆的吐鲁番盆地,那里的极端高温是如何在图集中得到体现?青藏高原边缘,那里的降水又是如何随着海拔的变化而剧烈变化?这本书,对我来说,就像是一本打开西北地区地理秘密的“钥匙”,它将引导我通过数据和图表,去感受这片土地的脉搏,理解它为何如此独特,它的生态环境又是如何被气候塑造,以及这些气候特征对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是一次充满未知与惊喜的发现之旅。
评分当我在书架上看到《中国西北地区温度和降水量气候资料图集》时,我的第一反应是,这绝对不是一本可以随意翻阅的消遣读物,它透着一股严谨、厚重的学术气息。然而,正是这种气息,反而激起了我想要了解它的强烈欲望。西北,这片承载着厚重历史和独特自然风光的土地,它的气候特点究竟是如何影响着这片土地的万物生长?“温度”和“降水量”,这两个最基本的气候要素,如何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谱写出不同的篇章?我期待这本图集能够以最直观的方式,将这些复杂的数据呈现在我面前。我设想着,或许会有那种详尽到每一个县、每一个乡镇的温度和降水量分布图,让我能够细致地了解不同区域的气候差异。我还会关注,书中是否能体现出气候的季节性变化,例如,夏季的酷暑和冬季的严寒,在图表中会有怎样的鲜明对比?我特别想看到,在那些干旱的沙漠边缘,降水量又是如何变得稀少,甚至几乎为零?我还会好奇,在高海拔的山区,温度又是如何随着高度的变化而急剧下降?我希望这本书不仅是数据的罗列,更能提供一些背景信息,解释这些气候特征形成的原因,例如,季风的影响、地形的阻挡、洋流的作用等等。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关于西北气候的一本“百科全书”,更是一次关于地球科学的入门体验,它将引领我走进一个数据驱动的世界,让我学会如何从图表中解读自然的语言,理解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并可能激发我进一步探索气候学领域的热情,对我来说,它更像是一次穿越迷雾、抵达真相的求知之旅。
评分翻开这本《中国西北地区温度和降水量气候资料图集》的瞬间,我仿佛穿越了时空,置身于一片辽阔而神秘的土地。西北,这个名字在我脑海中总是与戈壁、草原、雪山、古老的文明交织在一起,而气候,无疑是塑造这一切的关键。我不是专业的科学家,但对这片土地的好奇心驱使我想要深入了解它的气候特征。“温度”和“降水量”这两个词,是最直接、最根本的气候信息,而“图集”的形式,则意味着它将用一种更加生动、易于理解的方式来呈现。我迫不及待地想看到那些详尽的地图,它们会以怎样的色彩和符号来描绘这片土地的冷暖干湿?我期待看到,夏季的平均气温在哪个区域最高,冬季的最低气温又会出现在哪里?我还会仔细研究降水量分布图,寻找那些生命绿洲得以滋养的“水源地”,以及那些被干旱笼罩的荒漠区域。我希望这本图集能够展示不同时间尺度下的气候数据,比如,月均温、年均温、以及逐日的温度变化,让我能够更细致地感受到西北地区气候的规律。我还会留意书中是否包含极端气候事件的记录,比如,一次罕见的暴雨或者一次持久的干旱,这些信息对于理解西北地区气候的脆弱性至关重要。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次直观认识西北地区地理环境的窗口,是一次关于自然规律的科普读物,更是一次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的反思,它让我用数据说话,用图表理解,去触摸那片土地的呼吸,感受那片天空的温度,从而对这片神奇的土地产生更深的敬意和理解,是一次充满发现的旅程。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带着一种朴实而厚重的质感,仿佛印证着它所包含内容的精炼与深刻。《中国西北地区温度和降水量气候资料图集》——仅仅是书名,就足以勾起我对这片土地深深的好奇。我一直觉得,气候是影响一个地区自然风貌、生态环境乃至人文发展的最根本因素。而“温度”与“降水量”,正是这两个最核心的要素。我猜想,这本书一定运用了大量的图表和数据,将西北地区复杂的气候信息,以一种直观、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出来。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在这些图表中,我是否能够看到:夏季,哪些地区酷热难耐,哪些地区凉爽宜人?冬季,严寒的温度线又是如何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蜿蜒分布?降水量又呈现出怎样的地域差异?是东部湿润,还是西部干旱?我希望这本图集能够提供不同时间尺度的气候数据,例如,月平均气温、年平均降水量,甚至可能包含历史上的气候变化趋势。我还会关注那些能够反映极端气候的图表,例如,是否有关于强降雨、干旱、或者极端低温的记录?我更期待,这些气候数据背后,能够折射出西北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特点,比如,高山对降水的影响,盆地对温度的累积效应,以及海陆位置对气候特征的塑造。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气候数据的工具书,更是一次深入了解西北地区自然肌理的旅程,它将帮助我用科学的视角,去理解这片土地的“冷暖干湿”,从而更好地认识它的生态系统、农业潜力,甚至是文化演变,是一次用眼睛和大脑共同进行的探索。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上,那褪去了鲜艳色彩、沉淀着历史厚重感的土黄色,仿佛本身就蕴含着西北苍茫大地的气息,迫不及待地想让我翻开它,去一探究竟。我一直对中国西北地区有着莫名的情怀,那片土地既承载着古老的丝绸之路的辉煌,也孕育着独特的自然风光和顽强的生命力。而“温度”和“降水量”这两个词,更是气候研究中最为基础却又至关重要的两个维度,它们如同大地的脉搏,记录着这片土地的呼吸与变化。我好奇的是,这本图集究竟是以怎样的方式,将这些抽象的地理和气候数据,以“图集”的形式呈现出来?是冰冷的数字报表,还是生动的可视化图景?是单调的折线图,还是复杂的等值线图?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个直观的窗口,让我能够“看见”西北地区气候的规律,感受到不同地区、不同季节之间气候特征的细微差异。例如,河西走廊的干旱与盆地边缘的山地气候,究竟有着怎样的温度和降水梯度?夏季的倾盆大雨和冬季的滴水成冰,在图集上又会以怎样的色彩和形状来描绘?我希望它不仅仅是一本枯燥的数据汇编,更希望它能讲述西北地区气候的故事,让我能够从中读出土地的性格,理解那里的生态环境是如何被气候塑造,又反过来如何影响着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我甚至想象着,或许通过这些图集,我能更深刻地理解为什么古代丝绸之路会选择那样的路线,为什么某些绿洲能够孕育出繁荣的文明,而另一些地方则只能看到荒凉的戈壁。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关于气候的知识,更是一次关于地理、历史与人地关系交织的探索之旅,充满了未知的惊喜。
评分对于我这样的非专业人士来说,气候图集常常意味着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和密密麻麻的图表。但“中国西北地区温度和降水量气候资料图集”这个书名,却意外地勾起了我内心深处的好奇。西北,在我脑海中总是与辽阔、干燥、风沙、以及那些古老文明的遗迹联系在一起。而“温度”和“降水量”这两个词,则是勾勒这片土地生命脉络的基石。我特别想知道,这本图集会以何种方式,将这些抽象的气候数据具象化。我设想着,或许会有那种以不同颜色深浅来表示温度高低的地图,让人一眼就能看出哪里是温暖的绿洲,哪里是严寒的高原。又或许会有那种用不同粗细的线条描绘降水量的等值线图,清晰地展示出哪些地区湿润,哪些地区贫瘠。我希望它能包含各种时间尺度的信息,从月平均到年平均,甚至可能更长的时间跨度,让我能够观察到气候的季节性变化和长期趋势。我还会关注一些具体区域的气候特点,例如,新疆的吐鲁番盆地,那里的高温是否能在图集中得到最直观的体现?青藏高原东缘,那里的降水量又是如何随着海拔的变化而剧烈改变?我更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关联性的信息,例如,在温度升高或降水量减少的情况下,哪些区域的生态环境可能面临更大的挑战,哪些区域的农业发展潜力会受到影响。这本书,对我而言,就像是一扇窗户,让我能够透过冰冷的数据,看到西北地区那充满生命张力的气候画卷,理解人与自然在这片土地上的互动与共生,这不仅仅是一次知识的获取,更是一次对未知世界充满敬畏的探索。
评分翻开这本《中国西北地区温度和降水量气候资料图集》,我的目光立刻被封面那沉静的色彩所吸引,它仿佛预示着一本内容严谨、数据详实的著作。我一直对中国西北地区抱有浓厚的兴趣,那片土地既有壮丽的自然风光,也有悠久的丝绸之路历史,而气候,无疑是塑造这一切的重要因素。“温度”和“降水量”,这两个最基础的气候参数,如何在广袤的西北地区呈现出多样的变化,是我最想了解的。我期待这本图集能够以清晰、直观的方式,展示这些数据。例如,通过地图,我是否能清晰地看到,哪些地区是常年干旱的,哪些地区则相对湿润?夏季的平均气温分布又是如何,哪些区域是高温区,哪些区域又是凉爽地带?我还会关注,书中是否提供了不同时间尺度的气候信息,例如,年平均气温、月平均降水量,甚至可能包括一些历史上的气候变化趋势。我也会留意,书中是否能够反映出极端气候事件的发生情况,比如,哪些地区容易受到干旱的影响,哪些地区又可能面临洪涝的威胁?我希望这本图集不仅仅是数据的堆砌,更能提供一些地理背景的信息,解释这些气候特征形成的原因,例如,地形的影响、季风的控制、海陆位置的差异等等。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西北地区气候的“说明书”,更是一次深入理解该地区自然环境、生态系统以及人地关系的“地图”,它将帮助我用科学的视角,去解读这片土地的“冷暖干湿”,从而对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有更深刻的认识,这是一次视觉与认知的双重体验,也是一次对地球科学奥秘的探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