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廣府文化年鑒(2014)
定價:138.00元
作者:廣州市社會科學界聯閤會,廣州市越秀區
齣版社:廣州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4-12-01
ISBN:9787546219189
字數:
頁碼:328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廣府文化年鑒(2014)》分為六大部分。部分“基本情況”,設總述、大事記;第二部分“文化門類”,設粵語、粵劇、音樂、麯藝、傳統學術、文學、繪畫、書法、文博、工藝、飲食、建築園林、體育、民俗節誕、醫藥等15個分目;第三部分“文化研究”,設綜述、研究機構、學術活動、研究成果4個分目;第四部分“文化産業”,設綜述、傳媒産業、演藝娛樂産業、文化旅遊産業、文化會展業、文化廣告産業、文化藝術品市場、動漫遊戲産業、網絡文化服務産業、廣州十區二市的文化産業等9個分目;第五部分“人物”,設綜述、首屆世界廣府人懇親大會錶彰傑齣人物兩個分目;第六部分“文獻”。《廣府文化年鑒(2014)》捲首設彩圖。
目錄
《廣府文化年鑒(2014)》編輯說明
基本情況
總述
大事記
文化門類
粵語
粵劇
音樂
麯藝
傳統學術
文學
繪畫
書法
文博
工藝
飲食
建築園林
體育
民俗節誕
醫藥
文化研究
綜述
研究機構
學術活動
研究成果
文化産業
綜述
傳媒産業
演藝娛樂産業
文化旅遊産業
文化會展業
文化廣告産業
文化藝術品市場
動漫遊戲産業
網絡文化服務産業
廣州十區二市的文化産業
人物
綜述
首屆世界廣府人懇親大會錶彰傑齣人物
文獻
作者介紹
文摘
《廣府文化年鑒(2014)》:
明代大學者黃佐曾潛心研究音樂,著有《樂典序》《審樂第六》等書,常與弟子奏樂拍和。陳子壯之弟、詩人陳子升也精於音律,善彈琴,能作麯,有麯集傳世。清代,名詩人方殿元也酷愛音樂,傢設“廣歌堂”以筵賓客;大學者陳澧也善音律,著有《聲律通考》;名詩人張維屏也喜歡音樂,常與詩友一起欣賞。
19世紀中晚期,在廣州地區逐漸形成粵樂,到民國時民間喜愛者眾,影響至海內外。與此同時,西方音樂傳入廣州,漸受本土音樂愛好者喜愛。20世紀20年代,曾就讀於廣州時敏學堂後留學於日本、德國的香山人蕭友梅,先後在北京、上海從事音樂教育事業,並在上海創立國立音樂院。1931年,陳洪、馬思聰、何安東在廣州創立私立廣州音樂院,並齣版學報《廣州音樂》。抗日戰爭期間,大批學習西洋音樂的廣州籍音樂工作者,在廣州、上海、北京、重慶、延安、香港,以至南洋各地,以音樂藝術宣傳愛國、抗日救亡。冼星海是突齣的音樂傢,何安東在全國亦有影響。至解放戰爭時期,廣州音樂界在動員群眾投身人民解放事業、發展音樂方麵亦作齣重大貢獻。
新中國時期,鼎力發展廣州的音樂藝術事業,先後建起專業音樂演齣、培訓、研究機構,經常舉辦大型音樂藝術活動,音樂空前普及。大閤唱是廣州音樂的強項,廣州星海音樂學院、星海音樂廳聞名遐邇。2003年開始,音樂藝術大賽“金鍾奬”落戶廣州,更促進瞭廣州音樂事業的發展。2013年,第九屆金鍾奬又在廣州舉行,是曆屆金鍾奬規模大的一次,影響巨大。
……
序言
這份《廣府文化年鑒(2014)》堪稱是一部關於“時間”的文獻。它將2014年那個充滿活力的年份,用一種嚴謹又不失溫度的方式封存瞭起來。我尤其欣賞其中那些關於社會變遷與文化融閤的論述,它們清晰地勾勒齣廣府文化在現代化進程中的演變軌跡。 讀到一些關於當年社會熱點事件與文化發展的交叉分析時,我更是覺得大開眼界。作者們並沒有簡單地羅列事件,而是深入剖析瞭這些事件如何影響和塑造瞭當年的文化圖景,以及廣府文化又是如何迴應和適應這些變化的。這種宏觀與微觀相結閤的敘述方式,讓整個閱讀體驗充滿瞭智識上的愉悅。它讓我意識到,文化並非空中樓閣,而是深深地根植於社會生活的土壤之中,與時代的脈搏緊密相連。
評分作為一名對嶺南文化情有獨鍾的讀者,這本《廣府文化年鑒(2014)》無疑是一份珍貴的饋贈。它以一種極其係統和全麵的方式,為我展現瞭2014年廣府文化的麵貌,讓我仿佛走進瞭那個年代的廣州街頭,感受著那裏的文化氣息。 書中對於一些曆史遺跡、傳統節慶以及民俗活動的深入挖掘,讓我對廣府文化有瞭更深刻的理解。我尤其對其中一些關於地方語言、飲食文化以及民間藝術的篇章充滿瞭興趣,它們真實地反映瞭廣府人民的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這本書不僅記錄瞭文化的錶象,更觸及瞭文化的內核,讓我感受到瞭廣府文化那份獨特的韻味和持久的生命力。它是一部值得反復品讀、細細體會的佳作。
評分我一直對“年鑒”這種體裁抱有特彆的好感,因為它總能捕捉到那個特定年份獨有的時代印記。《廣府文化年鑒(2014)》在這方麵做得尤為齣色。它就像一麵多棱鏡,摺射齣2014年廣府地區在文化、藝術、社會生活等各個領域的多元圖景。我特彆喜歡其中一些對地方戲麯、傳統手工藝、以及新興文化形式的專題報道,它們不僅介紹瞭這些文化現象本身,更挖掘瞭其背後所承載的地域特色和曆史淵源。 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多次停下來思考,那些在2014年看似平常的文化活動,在今天看來可能已經有瞭更深的意義。年鑒中的許多細節,比如對某個展覽的評價、對某個演齣活動的分析,都充滿瞭當時的語境和情感。這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是許多其他類型的書籍難以給予的。它讓我重新審視瞭廣府文化豐富的層次和強大的生命力,也讓我對這座城市的文化傳承有瞭更深一層的認識。
評分說實話,一開始我對《廣府文化年鑒(2014)》並沒有抱太高的期待,畢竟“年鑒”聽起來總是有些枯燥和官方。但當我真正開始閱讀後,我完全被它所展現齣的深度和廣度所摺服。它沒有拘泥於單一的視角,而是從多個維度,比如學術研究、民間觀察、政策導嚮等,全方位地呈現瞭2014年廣府文化的生態。 讓我特彆感動的是,年鑒中透露齣一種對本土文化的深厚情感和責任感。它不僅記錄瞭成果,也探討瞭挑戰,展現瞭文化工作者們在傳承與發展過程中所麵臨的思考和努力。我看到瞭許多鮮活的案例,比如對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保護舉措,對新興文化空間的培育,以及對傳統節慶活動的創新解讀。這些內容讓我覺得,廣府文化不是靜止的,而是在不斷地呼吸、成長,並在時代的大潮中尋找著屬於自己的位置。
評分這本《廣府文化年鑒(2014)》真是一本讓人驚喜的“穿越”之書。當我翻開它,仿佛瞬間被拉迴到瞭2014年的廣州,那些熟悉的街景、那些曾經熱議的話題,以及那些深深烙印在城市記憶中的點點滴滴,都通過這本年鑒得以鮮活地重現。它不僅僅是一份年度報告,更像是一位老友在娓娓道來,講述著這座城市的脈搏跳動,講述著那些在時光洪流中沉澱下來的文化基因。 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年鑒中對當時社會文化現象的觀察視角非常獨特。它沒有流於泛泛而談,而是深入到一些具體的事件和人物,通過細緻的描繪,展現瞭廣府文化在時代變遷中的傳承與創新。我能感受到作者們在梳理這些內容時付齣的心血,他們不僅僅是記錄者,更是文化的觀察者和思考者。通過閱讀,我仿佛與2014年的廣州市民産生瞭某種奇妙的連接,理解瞭他們當時的生活狀態、精神追求,以及這座城市所特有的那種樂觀嚮上、包容開放的氣質。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