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中华饮食
定价:14.80元
作者:李井慧,金开诚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吉林文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1-01
ISBN:9787546312842
字数:
页码:12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是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该书在深入挖掘和整理中华传统文化成果的同时,结合社会发展,注入了时代精神。书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点点滴滴的文化知识仿佛颗颗繁星,组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的天穹。《中华饮食》是其中的分册《中华饮食》,其内容主要涉及特色饭庄、面食、糕点、肉、酱菜、调味品、酒、茶、糖及果品九大类,并从中选取有代表性的进行介绍。
目录
一 岩画的起源
二 岩画的发现
三 分布与特征
四 作画环境与功能
五 题材分类与技术风格
六 内容与作者
七 岩画与当地文化的关系
八 原始岩画对现代艺术的影响
作者介绍
文摘
史前岩画是原始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早期审美意识、原始思维与原始宗教的综合反映。社会条件下的生产力、经济基础和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终决定了当时的艺术作品和相关的美学思想,这对于史前岩画艺术和人类的早期审美活动来说,也不例外。
(一)原始社会的生产力
原始岩画产生的物质基础是原始社会的生产力。众所周知,原始文化产生的源泉是原始社会的社会生活,在原始社会生活中,根本的是原始社会的生产力状况和经济发展水平。原始社会的生产力状况与原始艺术的发生和发展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所从事的社会生产也十分有限,在从事艺术创作活动的过程中无论是题材还是形式,都受到当时生产力水平的制约,然而也正是由于这样一种特定的生产力状况,才产生了这一时期特定的艺术内容和特殊的艺术风格。原始社会极其低下的生产力(以打制石器、磨制石器工具为主)、生产关系(原始公有制),极其艰苦恶劣的自然生存环境和原始的以狩猎为主、采集为辅的经济基础,决定了史前初民绘画工具的简陋低下。画笔为尖石器或木炭,颜料为天然的赤铁矿石粉或氧化锰矿石粉与动物油脂、动物血的混合物,并用动物的空心骨制成喷涂颜料用的吹管(相当于现代的喷笔、喷枪)。生产力的低下也同样决定了绘画载体的简单实用,没有纸和画布,就只好表现在洞穴岩壁与露天岩壁这类天然的载体上。由于受艺术技法的限制,原始岩画表现手法趋向简单朴素,多凭记忆作画,不使用透视法,故描绘的动物、人物多为剪影式的侧面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自然原生态的整体风格,并出现了很多生动质朴的作品。例如我国云南沧源岩画,是用木炭、尖锐的石器,配以红、黑、褐等天然矿物质颜料,刻绘在岩洞内壁或露天岩壁上的。
(二)人类自身的生命活动
原始岩画发生的总根源就是人类自身的生命活动。从宏观上去审视,原始初民生命活动重要的两方面就是求生存与求繁衍。当初民同自然斗争时,往往希望用自己特有的想象能力去征服自然,以获得生存的勇气和力量,此时初民的生存欲望以及生产、生活活动就可能成为某些艺术门类产生的直接动因;当原始初民惊异地发现自身具有创造生命的能量时,那种祈求生命繁衍的强烈欲望就成为原始雕刻以及绘画、舞蹈等艺术门类发生的深刻动因;当初民在艰险的困境中无以自拔、无法生存、无法繁衍时,那种祈求神秘的自然力量为之祛灾除难、繁衍生命的愿望,就成为巫术歌舞仪式以及图腾崇拜仪式中艺术因素发生的基本动因。总而言之,在促使原始艺术发生的众多因素中,人类的生命活动无疑是根本的。生命虽然首先是“种”的生存与繁衍,但是作为“类”的存在物,人的生命活动又绝不仅仅是以自然本能的需要为旨归,它更是“类”的生命活动,即社会性的生命活动。岩画作为初民原始生命意识的显现形式,其创作本身已蕴含了社会主体意识的因子,生殖现象不仅关系到个人的生存,更关系到社会群体的存在和延续。因此,岩画实际上就是初民集体情感活动的表象。
(三)初民审美意识的萌生
初民审美意识的萌生对原始岩画的发展有促进作用。普列汉诺夫在《论艺术》一书中曾说过:“人初是从功利观点来观察事物和现象,只是后来才站到审美的观点上来看待它们。”低下的生产力和原始的生产活动、社会实践,以及原始人类所具有的原始思维的感性直解性,使处于人类童年时期的初民对世界充满了种种虚幻、神秘的猜测以及对大自然的崇仰心理,这种虔诚的崇仰心理状态,混杂着初民早期萌芽状态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观念。这种萌芽状态下的早期审美意识和审美观念,源于人类在漫长的生产实践过程中对石、骨制器物外形的千万次推敲和狩猎生活中对动物的视觉印记。在对石器、骨器的长达几十、几百万年的外形加工中,器物外形的尖、薄、光滑以及三角形、圆形、球形、锥形等式样,不仅为初民所熟悉,并比较稳定地储存、积蓄在头脑中,通过一代一代人的积淀,更加丰富地继承下来,形成了初的形式观念。起初审美的形式观念是和实用性紧密交织在一起的,史前岩画也伴随着或多或少的功利性,只有当出现某种完全失去实用性意义的器物,艺术的审美才可能独立突显出来,因此原始工具的外形培养了初民的形式观念,对以后包括原始岩画在内的造型艺术产生了形式观念上的影响。此外在惊险、紧张、刺激的狩猎活动中,无数次地面对奔跑着的动物生动优美的形象,给了原始艺术家们强烈的印象与记忆。当人们为了某种巫术目的去模仿动物形象时,由于是凭记忆作画,无形中对描绘对象非本质特征部分采取了扬弃,突出夸张了它们的本质特点,因此培养、锻炼了原始初民的形象概括能力。但这种早期的审美观念并不像我们今天的审美观念那么纯粹、完善,而是紧密地和当时有限的科学认识、原始宗教观念以及功利目的交织在一起,甚至带有一种接近天真的童心和浪漫主义的诗情。简练而强烈的线条,主观概括和略带夸张的稚拙造型,古朴、大胆的色彩共同构成了史前岩画的神秘美感,在神秘的审美氛围中蕴含着原始的生命冲力。可以说,处于萌芽状态的早期审美意识曾经深深影响过史前岩画的形式美与造型。
(四)原始的思维方式
原始的思维方式决定了原始岩画的表现形式。无论是原始艺术的产生,还是原始宗教的出现,都取决于原始初民的思维方式。当代西方的理论家们都极为重视对原始思维方式的研究,他们一般都会把原始思维视为诗性思维。维柯即说:“诗性的智慧,这种异教世界的初的智慧,一开始就要用的玄学就不是现在学者们所用的那种理性抽象的玄学,而是一种感觉到的想象出的玄学,像这些原始人所用的。”原始思维出现于前语言、前逻辑的文化环境中,思维过程没有概念系统和逻辑体系的束缚,它完全建立在原始人类旺盛的生命感受力和幻想力的基础上,通过某种直观表象去领悟或暗示其他的意义,故称之为诗性思维或原始象征思维。万物有灵观念使原始人类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的,他们在岩画创制过程中特别注重对这种神秘联系力量的表达,由此使原始岩画更接近人类的现实生活和生命本质。正是这样的原始象征思维,使原始岩画充满诗性,因此,现代艺术家对原始象征思维多有向往之情。处在人类童年时期的史前初民,对象在他们心灵中激起的印象就是它的形象、规定性状,认知主体往往无视事物间的差别与距离,使不同事物相互比附、相互作用、生命互渗而得到心神感应。在互渗的思维中,肖像包含着原型所具有的属性和生命,譬如原始初民制作岩画时刻画出的牛的形象,他们认为它是有灵魂的,正如费尔巴哈描述的那样:“他把一个自然对象在他身上所激起的那些感觉,直接看成了对象本身的性态。”这就造成了他们观念中的心物互渗、主客互渗,以至于当他们对许多自然现象无法解释并感到敬畏时,会产生崇仰心理,从而产生了诸如拜物教、图腾崇拜、巫术等原始宗教。
(五)原始的宗教观念
原始宗教观念是原始岩画产生的直接动力。在人类的童年期,原始文化的发生与发展,其动因俱出自原始的宗教。作为宗教的哲学基础乃是万物有灵思想,这种意识本是原始思维对时时压迫着原始初民的自然力的曲折反映。原始宗教是一个内涵非常庞杂而含糊的概念,它包含了巫术、图腾崇拜、拜物教、自然力化身观念和万物有灵观念等内容,以上这些都可以从史前岩画中看到它们的影响。面对当时无法抗拒的各种自然灾害、疾病与死亡,原始初民尚无认知推理能力,他们凭借敏锐的感觉和生动的想象力,把自然人格化,建构出神灵的世界。实际上,神灵的创造就是一种象征思维,象征着原始人类面对的肆虐的自然力;象征着他们对灾难的畏惧;象征着他们对生存的期望。于是,他们又象征性地去沟通人和神的世界,创造了巫术。弗雷译在《金枝》一书中曾把巫术与图腾看做一种渐进的过程,认为原始宗教乃由巫术到图腾发展,后才有宗教的诞生。在人类文化的低级阶段,巫术在初民精神中占有重要地位,生存之事无论巨细,或占卜、或圆梦、或祈神、或送鬼、或求雨、或慰安亡灵……都要求助于巫术。作为人类早的造型艺术之一的岩画,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就是巫术仪式的产物。在原始初民的意识里,生产活动及生活中的一切都必须遵从神的意志,例如在整个狩猎活动中贯穿巫术仪式,甚至认为巫术重于实际的猎取,想通过巫术来获得神赋予的魔力。
序言
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情感的共鸣。我是一名在海外生活多年的华人,每次回到家乡,最让我思念的除了亲人,便是那熟悉的家常味道。这本书在描绘中华饮食时,不仅仅是客观地介绍食材和烹饪技巧,它更着重于挖掘食物背后所承载的情感和记忆。书中有不少章节都在讲述关于“家”、“团圆”、“节庆”的美食故事,比如年夜饭的饺子、端午节的粽子、中秋节的月饼,这些食物不仅仅是节日里的必备,更是连接亲情的纽带,是承载着一年辛劳、期盼和祝福的载体。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家人围坐在一起,共享美食的温馨画面,让我仿佛置身其中,再次感受到那种温暖和亲切。这本书让我更加理解了为什么“家乡味”如此重要,它不仅仅是味蕾的记忆,更是童年、青春、家庭的全部回忆。这种情感的触动,是任何一本单纯的菜谱都无法比拟的,让我感到无比的温暖和慰藉。
评分哇,收到这本《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中华饮食》真是太惊喜了!一直以来,我都对中国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充满好奇,而这本书恰恰是我的“及时雨”。从拿到书的那一刻起,我仿佛就被一股浓郁的文化气息所包围。书的装帧设计非常考究,封面色彩温润,图片精美,透露着一种沉静而厚重的历史感。翻开书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引人入胜的序言,它用一种非常诗意而富有哲理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中华饮食不仅仅是果腹之物,更是承载着情感、历史、哲学和地域特色的文化载体。作者的文字功底可见一斑,仿佛在娓娓道来一个古老的故事,让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深入其中。我特别期待能够了解到不同地域的饮食习惯是如何受到地理环境、历史演变和社会习俗的影响,比如南方水乡的精致细腻与北方草原的粗犷豪迈之间的差异,这背后一定蕴含着许多有趣的文化密码。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绝非一本枯燥的食谱,而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文化探索之旅,将带我领略中华饮食的千年变迁与独特魅力。
评分这本书真的让我大开眼界,超出了我之前的很多预期!我原本以为会是一本比较偏向于菜肴介绍的书,但它显然更加宏大和深入。作者没有简单地罗列菜名和做法,而是将中华饮食置于更广阔的文化背景下进行解读。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食”与“礼”的探讨,中国自古以来就讲究“民以食为天”,而“食”更是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祭祀庆典到家庭聚会,从日常餐桌到宴请宾客,都有着一套独特的规矩和讲究。这本书让我对这些“规矩”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比如为什么有些场合需要特定的菜肴,为什么吃饭的座位顺序会有讲究,这些都不仅仅是形式,而是反映了中国人的等级观念、人际关系以及对和谐的追求。此外,书中还涉及到了“食”与“医”的联系,这点也让我觉得非常新颖。中医讲究“药食同源”,许多食物本身就具有药用价值,而食疗在中国古代医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看到书中对这些内容的梳理和介绍,我仿佛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融汇了哲学、医学、民俗的中华饮食体系,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着实令人赞叹。
评分我必须说,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在品尝一道精心烹制的中华美食,层次分明,回味无穷。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灵活,既有宏观的理论阐述,也有微观的生动案例。我特别喜欢其中对“味”的哲学思考,中国菜肴讲究“五味调和”,酸甜苦辣咸,不仅仅是味蕾上的感受,更被赋予了丰富的情感和象征意义。比如,苦味往往与人生磨难联系在一起,而甜味则代表着幸福美满。书中通过对不同地域、不同节令美食的描写,巧妙地将这些抽象的哲学概念具象化,让读者在品味美食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东方智慧。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色香味”的讨论,而书中更是将其拓展到了“形”和“器”,也就是说,一道菜不仅要好吃,还要好看,甚至盛放菜肴的器皿也要与菜肴本身相得益彰,这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对于“美”的极致追求。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中华饮食的魅力,并不仅仅在于舌尖上的享受,更在于它所构建的一个完整的美学体系,充满了仪式感和艺术感。
评分坦白说,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有点担心它会过于学术或者枯燥,毕竟“中国文化知识读本”听起来就比较严肃。但事实证明,我的顾虑是多余的,这本书的设计和内容都非常出色,完全不会让人产生阅读的负担,反而能让人沉浸其中,乐此不疲。作者在行文上非常巧妙,能够将一些比较复杂的文化概念,用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语言表达出来。比如,书中在介绍一些地方特色小吃时,不仅仅是简单介绍它的原料和制作工艺,还会穿插一些关于这种小吃的历史传说、民间故事,甚至是与名人轶事相关的趣闻,这些内容极大地丰富了读者的阅读体验,让枯燥的知识变得活泼有趣。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吃”的社会功能性的探讨,比如“食”在社交中的作用,通过一起吃饭,人们可以增进了解,化解矛盾,甚至建立更紧密的联系。这本书让我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审视中华饮食,它不再仅仅是满足生理需求的食物,而是一个承载着社会功能、人际交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这本书的价值,远超我的想象,是一次非常成功的文化普及读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