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通信学科史
定价:92.00元
作者:中国通信学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4-01
ISBN:9787504650290
字数:
页码:354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学科史研究是科学技术史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研读学科史会让我们对科学技术发展的认识更加深入。的科学史家乔治·萨顿曾经说过,科学技术史研究兼有科学与人文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性质,可以在科学与人文之间起到重要的桥梁作用。尽管学科史研究有别于科学研究,但它对科学研究的裨益却是显而易见的。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通信学科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信息服务的内涵,提升了人们对于通信技术潜在能力的期望,催生了信息技术的诞生,使得信息通信技术(ICT)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与此同时,信息化使信息资源成为重要的生产和社会要素,借助通信、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日益普及和应用,国民经济劳动生产率、企业核心竞争力、社会运行效率和人民生活质量得以显著地提高。
因此,通信学科有别于基础理论学科的一个重要的特点是:它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面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应用基础学科,特别是通信学科的发展和信息通信业和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密切相关、互相促进。通信学科水平的提高加速了信息产业发展的步伐和层次,反之,来自信息产业的技术问题和市场需求又成为推动通信学科发展的外部动力。与之相应,在学科制度和学科机构演进中也出现了“市场驱动”与“业务驱动”理念、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用结合的创新体制等一系列新的发展模式。
(3)通信学科是未来信息社会为重要的学科之一
通信技术和信息服务的快速发展深刻地改变了社会形态和生存环境,特别是年青一代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模式正在发生质的变化,信息、物质、能量已成为现代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三大基本要素,由此推动国际社会自20世纪末开始提出了信息社会的概念。
2003年12月在日内瓦召开的信息社会峰会通过的《原则宣言》称信息社会是贯彻以人为本、具有包容性、以发展为目的的社会,在信息社会中所有人都可以创造、获取、使用和分享信息与知识,个人社区和全体民众都能充分发挥各自的潜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并提高其生活质量。会议通过的《行动计划》提出信息社会应利用信息通信技术连通所有学校、科研中心、医疗中心、公共图书馆和文化中心,所有村庄和社区以及所有地方和中央部门;确保世界上所有人都能得到电视和广播服务;鼓励开发并创造技术条件,使世界上所有语言均能在因特网上呈现和使用;确保世界上一半以上的居民在可及范围内获得信息通信技术。
因此,通信学科是未来信息社会的重要支撑力量,通信学科主体在研究学科知识和培养学科人才时必须综合考虑社会文化的影响和大众服务的需求,通信学科制度必须保障学科发展的开放性和相融性。
1.3 通信学科发展的科学背景
通信学科是在物理学的基础上诞生和成长,借助电子学、计算机科学等其他学科的知识推进和发展的。
物理学研究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客观规律,创造了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手段,促成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三次工业技术革命,为通信学科的诞生和通信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电子学研究电子运动、电磁波传播以及电子与电磁波相互作用的物理现象、物理效应和物理规律,形成一系列应用基础理论和电子技术,为现代通信方式和通信系统的实现提供了技术手段。
序言
章 绪论
1.1 通信与通信系统
1.1.1 通信的历史及沿革
1.1.2 通信的定义
1.1.3 通信系统的组成
1.2 通信学科体系
1.2.1 学科的概念
1.2.2 通信学科体系
1.2.3 通信学科的特征
1.3 通信学科发展的科学背景
1.3.1 电磁学研究诞生电报电话通信
1.3.2 电磁场理论催生无线电通信
1.3.3 光电子学研究实现光纤通信
1.3.4 热力学原理启迪信息论问世
1.3.5 无线电电子学开启电子通信之门
1.3.6 计算机技术推进通信智能化
1.3.7 量子力学引发量子通信
1.4 通信学科的理论基础
1.4.1 信息论
1.4.2 传输理论
1.4.3 话务理论
1.4.4 信号处理
1.5 通信学科的技术发展
1.5.1 模拟通信技术
1.5.2 数字通信技术
1.5.3 光通信技术
1.5.4 程控交换技术
1.5.5 移动通信技术
1.5.6 智能网技术
1.5.7 数据通信与互联网技术
第二章 通信学科的技术演进
2.1 通信网络及交换技术演进
2.1.1 从电报到电话
2.1.2 从电话到电话网络
2.1.3 模拟通信网至数字通信网
2.1.4 增值业务与智能网的形成
2.1.5 电路交换到分组交换
2.1.6 固定电话网到移动电话网
2.1.7 下一代网络技术的演进之路
2.2 有线及光通信技术演进
2.2.1 有线及光通信技术发展概述
2.2.2 明线通信的发展
2.2.3 电缆通信的发展
2.2.4 现代光纤通信的发展
2.2.5 光纤通信主要技术特点与走向
2.2.6 自由空间光通信的发展
2.3 无线及移动通信技术演进
2.3.1 短波通信技术的发展
2.3.2 微波通信技术的发展
2.3.3 卫星通信技术的发展
2.3.4 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
2.3.5 宽带无线接入技术的发展
2.4 数据及互联网通信技术演进
2.4.1 数据及互联网通信技术发展概述
2.4.2 从电报到传真
2.4.3 数据网的演进路线
2.4.4 计算机网的演进路线
2.4.5 数据通信IP时代
第三章 中国通信技术的发展
3.1 中国通信网络及交换技术的发展
3.1.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的发展历史
3.1.2 步进制和人工长途交换技术的发展
3.1.3 横制交换技术的发展
3.1.4 程控交换技术的发展
3.1.5 智能网技术的发展
3.1.6 宽带交换技术的发展
3.1.7 下一代网络技术的发展
3.1.8 通信网络体制及标准的发展
3.2 中国有线及光通信技术的发展
3.2.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有线通信的状况
3.2.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明线通信的恢复与建设
3.2.3 电缆及载波通信的发展
3.2.4 中国光纤数字通信技术的起步
3.2.5 光纤技术的研究与发展
3.2.6 光缆技术的研究与发展
3.2.7 光纤通信器件的研究与发展
3.2.8 光纤通信设备和传输系统的研究与发展
3.2.9 光通信体制及标准的发展
3.3 中国无线及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
3.3.1 短波通信技术的发展
3.3.2 微波通信技术的发展
3.3.3 卫星通信技术的发展
3.3.4 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
3.3.5 无线接入技术的发展
3.3.6 其他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
3.3.7 无线及移动通信体制与标准的发展
3.4 中国数据及互联网通信技术的发展
3.4.1 概述
3.4.2 电报的引进与发展
3.4.3 传真的引进与发展
3.4.4 数据网的探索与发展
3.4.5 互联网的引进与发展
3.4.6 数据通信与互联网标准的发展
3.5 中国军事通信技术的发展
3.5.1 中国军事通信的演进
3.5.2 有线与光通信的发展
3.5.3 线与移动通信的发展
3.5.4 通信网络与交换技术的发展
3.5.5 数据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第四章 中国通信学科教育的发展
4.1 通信学科教育的肇始与发展
4.1.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通信学科教育的发展
4.1.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通信学科教育的发展
4.2 通信学科教育的沿革与现状
4.2.1 本专科教育的专业设置与资源分布
4.2.2 研究生教育的学科设置与资源分布
4.2.3 通信学科教育的教材建设
4.2.4 通信学科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成就
4.3 通信学科的教育体制及发展特点
4.3.1 通信学科的教育体制及变革
4.3.2 通信学科教育的发展特点
第五章 中国通信学科科研体系的发展
5.1 通信学科科学研究发展历程
5.1.1 中国通信学科科研体系初创期
5.1.2 中国通信学科科研体系跟踪发展期
5.1.3 中国通信学科科研体系主动创新发展期
5.2 通信学科科研发展情况
5.2.1 中国的科技创新计划
5.2.2 国家重点实验室发展情况
5.2.3 通信企业科研活动发展状况
5.3 通信学科主要科研成就
5.3.1 国家科技奖励
5.3.2 通信学会科学技术奖
5.3.3 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科学技术奖
5.4 通信学科科研体制的特点
5.4.1 坚持科研体制的改革和竞争机制的引入
5.4.2 坚持高起点采用新技术
5.4.3 坚持引进与创新相结合
5.4.4 坚持产、学、研、用相结合机制建立产业和技术联盟
第六章 中国通信学科学术共同体的发展
6.1 中国通信学术共同体的发展历程
1.5.8 宽带通信技术
1.5.9 下一代网络技术
1.6 本书概要
……
第七章 中国通信学科与中国通信产业
第八章 历史的启迪
附表
缩略语表
通信单位简称表
参考文献
后记
翻开这本书,脑海中立刻涌现出许多关于通信的记忆碎片。我记得小时候,邻居家里安装了第一部电话,那“嘶嘶”的电流声和偶尔传来的人声,在当时简直是天籁之音。再后来,大哥从部队回来,带来了一台大哥大,那沉甸甸的机器,在我们小山村简直是稀罕物,每次有人用它接电话,都能引来一群人围观。这本书的书名《中国通信学科史》恰好触动了我心中那根最柔软的弦。虽然我不是通信领域的专业人士,但我深信,任何一项技术的进步,背后都凝聚着无数人的心血和汗水,都承载着一个时代的变迁和民族的崛起。这本书一定能勾勒出中国通信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让我得以窥见那些曾经默默耕耘、为我们今天便利生活奠定基础的先行者们的身影。我期待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那种克服困难、勇攀高峰的精神,也希望能从中学习到更多关于通信发展规律的深刻洞察,或许还能找到一些关于未来通信发展趋势的启示。
评分我总觉得,学习历史,尤其是科技史,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现在,并对未来有所预见。这本书,名为《中国通信学科史》,这样的标题本身就充满了厚重感。我脑海中浮现的,是一个国家的通信技术如何在时代洪流中跌宕起伏、不断演进的宏大叙事。我很好奇,书中会如何描绘中国通信学科的起源,它是如何从零开始,如何逐步建立起自己的理论体系和技术体系的。我想象着,在书里,或许能看到那些早期通信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的过程,也能了解到中国在某些关键通信技术领域是如何实现“弯道超车”的。这本书,对我而言,更像是一次与中国通信科技发展脉络的深度对话,我希望通过阅读,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中国通信学科的独特贡献,以及它对整个国家现代化进程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评分提到通信,我总是会想到那些改变世界的发明。收音机、电视机、手机……这些在我们生活中早已不可或缺的设备,它们的背后,是一条漫长而曲折的发展道路。这本书的书名《中国通信学科史》,让我对这条道路在中国是如何铺就的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不知道书中具体会讲述哪些内容,但我猜测,一定会有关于早期电报、电话系统建设的艰辛历程,以及后来在广播电视、移动通信、光纤通信等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我很期待能了解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通信学科的发展是如何与国家战略需求紧密结合的,又是如何为经济建设、国防安全和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的。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部历史文献,更是一次关于中国通信技术如何从“追赶者”变成“引领者”的探索之旅,我希望从中看到那些足以振奋人心的创新故事和卓越成就。
评分作为一名对中国科技发展历程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我一直对通信技术在中国扮演的角色深感着迷。这本书的出版,仿佛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历史深处的窗口。我脑海中浮现的,不仅仅是各种通信设备的迭代更新,更是这些技术背后所蕴含的社会变革和文化影响。回想过去,一封信的传递可能需要数日,而如今,信息的瞬时传播已成为常态。这种巨大的转变,离不开一代又一代通信人的不懈努力。这本书的题目《中国通信学科史》让我预感到,它不仅仅是一部技术的编年史,更是一部关于智慧、创新与坚持的奋斗史。我迫切地想知道,在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通信网络是如何一步步建立起来的?其中又经历了怎样的挑战与突破?这本书能否为我揭示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让我理解通信技术如何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社会的连接方式、信息获取途径,乃至人们的生活观念?我渴望从中汲取历史的养分,更深刻地理解中国通信学科发展的脉络与意义。
评分我一直认为,一个国家的科技实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在关键基础学科上的积累和发展。通信技术,作为信息时代的核心驱动力,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这本书,以《中国通信学科史》为名,着实勾起了我的极大兴趣。我设想,这本书一定不仅仅是枯燥的技术名词堆砌,而是会生动地展现中国通信科学从萌芽、发展到壮大的全过程。我想象着,在那个相对封闭落后的年代,中国的科学家们是如何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啃下通信科学这块硬骨头的。书中会不会提及那些里程碑式的科研成果,以及背后鲜为人知的研发故事?我希望它能让我了解到,中国通信学科的独特发展路径,是如何在吸收借鉴国际先进技术的同时,又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道路。这本书,对我而言,更像是一次对中国科技自立自强的历史回溯,是对那些为国家通信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们的致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