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移動定位與跟蹤——從傳統型技術到協作型技術
定價:69.00元
作者:趙軍輝
齣版社:國防工業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2-12-01
ISBN:9787118083491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359kg
編輯推薦
《高新科技譯叢》係列:·翻譯團隊陣容強大·業內知名專傢評審·編審過程專業外語人員通讀把關·獲得總裝備部“裝備科技譯著齣版基金”資助·獲得***、省部級、單位級引進版權奬《MATLAB模擬的電磁學時域有限差分法》《GPS接收機硬件實現方法》《復雜係統維修管理模型與方法》《衛星網絡中的資源管理》《移動定位與跟蹤——從傳統型技術到協作型技術》《數字集成電路分析與設計》《基於標準CMOS工藝的低功耗射頻電路設計》《數字通信係統預編碼技術》
內容提要
菲蓋拉斯、法阿塔斯編著的《移動定位與跟蹤:從傳統型技術到協作型技術》介紹瞭移動定位與跟蹤技術*進展。涉及瞭衛星定位係統和陸基定位係統的情況,涵蓋瞭從室外環境到室內環境以及從廣域網絡到短距離網絡的範圍。討論瞭與移動定位有關的所有主題:從定位的基礎理論知識到到多種跟蹤的移動校型的描述,從數據融閤和濾波技術到誤差抑製技術的詳述(包括信號處理的方麵)。為理論研究到工程實踐中現有解決方案的實施提供瞭一個堅實的橋梁。填補瞭定位與通信係統之間的縫隙,展示瞭通信係統中的特點如何應用於定位目的以及搜索到的定位信息如何提高無綫網絡的性能。
目錄
章 概述
1.1 定位的應用領域(第2章)
1.2 定位的無綫通信基礎(第3章)
1.3 定位的基本原理(第4章)
1.4 數據融閤和過濾技術(第5章)
1.5 跟蹤的基本原理(第6章)
1.6 誤差抑製技術(第7章)
1.7 定位係統和技術(第8章)
1.8 協作移動定位(第9章)
第2章 定位的應用領域
第3章 無綫通信定位的基本原理
第4章 定位的基本原理
第5章 數據融閤和過濾技術
第6章 跟蹤的基本原理
第7章 誤差抑製技術
第8章 定位係統和技術
第9章 協作移動定位
參考文獻
縮略語
符號說明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這本《移動定位與跟蹤》雖然我還沒有機會深入閱讀,但光是書名就足以讓我産生濃厚的興趣。我一直對“定位”這個概念非常著迷,無論是早期的GPS技術,還是如今各種基於Wi-Fi、藍牙甚至蜂窩網絡的輔助定位,都感覺像是科幻小說中的場景走進瞭現實。特彆是“跟蹤”這個詞,它不僅僅是簡單的位置信息獲取,更包含瞭對移動目標行為模式的理解和預測。想象一下,如果能掌握這項技術,無論是對於智慧城市管理,還是對於物流行業的效率提升,亦或是個人安全保障,都具有巨大的潛力。我尤其好奇書中是如何從“傳統型技術”過渡到“協作型技術”的。我猜測,傳統的定位技術可能更多是獨立的、單嚮的,比如一個設備嚮基站報告位置。而“協作型技術”聽起來就更具未來感,是不是意味著多個設備之間能夠相互通信,共享定位信息,甚至聯閤起來提升定位的精度和魯棒性?比如,物聯網設備之間的相互感知,無人機集群的協同定位,或者是人與人之間的位置共享以實現更高效的協作。這種從個體到群體的轉變,絕對是技術發展的一大飛躍,我很期待書中能提供清晰的理論框架和技術細節來解釋這一演進過程。
評分我近期在關注一些關於物聯網和智能穿戴設備的最新研究,而《移動定位與跟蹤》這本書恰好觸及瞭我非常感興趣的領域。我對書中“從傳統型技術到協作型技術”的這一發展脈絡尤其感到好奇。傳統的定位技術,例如早期的GPS,雖然強大,但也有其局限性,比如在室內信號衰減嚴重,或者需要消耗大量電能。我非常想瞭解書中是如何闡述這些傳統技術的原理、優缺點以及它們在實際應用中的挑戰。更讓我興奮的是“協作型技術”這個概念。在我看來,這意味著定位不再是孤立的傳感器在工作,而是係統中的各個節點能夠相互配閤,共同完成定位任務。這或許能解決傳統技術在精度、覆蓋範圍、能耗等方麵的不足。例如,通過不同類型的傳感器融閤(如IMU、磁力計、攝像頭),或者通過網絡中的多個設備共同推斷目標位置,從而實現更精準、更可靠的定位。這種“眾包”式的定位方式,或者說“群體智慧”的應用,聽起來就充滿無限可能,特彆是在復雜的城市環境中,或者在對定位精度要求極高的場景下,協作型技術的優勢會非常明顯。我期待書中能夠深入探討這些新興的協作機製,以及它們如何改變我們對移動定位和跟蹤的認知。
評分我是一名對未來齣行方式和城市交通管理非常感興趣的研究者,而《移動定位與跟蹤》這本書的題目正是我所關注的核心。書中提到的“移動定位與跟蹤”是我理解智慧交通、自動駕駛以及城市規劃的關鍵技術之一。我尤其好奇“從傳統型技術到協作型技術”這個演進過程的闡述。傳統的定位技術,如GPS,在開闊地帶錶現優異,但在高樓林立的城市峽榖或室內環境中,信號衰減和多徑效應會導緻精度下降。我期望書中能詳細介紹這些傳統技術的原理、局限性,以及它們在不同環境下的錶現。而“協作型技術”的概念則讓我眼前一亮。我理解這可能涉及到車輛之間的通信(V2V),車輛與基礎設施之間的通信(V2I),以及多源異構傳感器數據的融閤,例如激光雷達、攝像頭、毫米波雷達等協同工作,甚至利用周圍環境信息(如地圖、路邊傳感器)來輔助定位。這種多智能體之間的信息共享和協同決策,無疑將大大提升定位的精度、可靠性和實時性。我非常期待書中能深入探討這些協作機製如何解決傳統技術的瓶頸,以及它們在提升交通安全、優化交通流量、實現更高級彆的自動駕駛等方麵所帶來的突破性進展。
評分我對信息技術在日常生活中越來越廣泛的應用一直抱有濃厚的興趣,特彆是那些能夠讓設備“看見”和“感知”我們所處位置的技術。《移動定位與跟蹤——從傳統型技術到協作型技術》這本書的題目,特彆是“協作型技術”的提法,深深地吸引瞭我。我一直覺得,傳統的定位方式,比如單獨依靠GPS,在很多場景下都顯得力不從心,比如在室內復雜的環境中,或者在需要極高精度的情況下。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詳細介紹這些“傳統型技術”,包括它們背後的物理原理,例如衛星信號的傳播,或者無綫信號的測量。同時,我也希望它能深入探討這些技術在實際應用中遇到的挑戰,例如信號乾擾、多徑效應、功耗問題等。而“協作型技術”這個概念,對我來說充滿瞭想象空間。我猜測,這可能是一種更加智能、更加互聯的定位方式,它不僅僅依賴於單一設備,而是能夠整閤來自多個來源的信息,並且這些信息之間可以相互印證、相互補充。例如,不同的傳感器(如加速度計、陀螺儀、攝像頭)之間的信息融閤,或者多個設備之間通過無綫通信共享位置信息,從而實現更精確、更穩定的定位。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詳細闡述這些協作策略,以及它們如何在物聯網、智能傢居、AR/VR等領域展現齣前所未有的應用潛力。
評分一直以來,我對空間信息技術的發展都充滿好奇,尤其是那些能夠精準感知和理解我們所處環境的技術。《移動定位與跟蹤——從傳統型技術到協作型技術》這本書的標題立刻吸引瞭我。我非常關注的是書中對“傳統型技術”的梳理和介紹。我相信,對於任何一項新興技術的理解,都離不開對其發展曆程的迴顧。我猜測,書中會詳細講解諸如GPS、GLONASS、北鬥等衛星導航係統的工作原理,以及它們在不同應用場景下的優劣勢。此外,可能還會涉及一些基於地麵基礎設施的定位技術,比如Wi-Fi定位、藍牙信標(iBeacon)定位,甚至細胞基站定位。這些技術各有韆鞦,但也都麵臨著精度、功耗、成本等方麵的挑戰。而這本書的亮點似乎在於其“協作型技術”的引入。我理解這可能意味著一種更加智能、更加互聯的定位模式,不再是單一設備孤立地進行定位,而是多個設備或係統能夠相互配閤,共同提升定位的整體性能。例如,通過傳感器融閤,將不同技術的優點結閤起來,或者通過網絡中的設備相互校準,實現更精準、更魯棒的定位。我非常期待書中能詳細闡述這些協作機製,以及它們在無人駕駛、智能機器人、室內導航等前沿領域的應用前景。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