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高等学校网络工程系列教材:无线与移动网技术
定价:37.00元
作者:唐震洲,施晓秋,刘军 等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4-01
ISBN:9787040370522
字数:
页码:359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高等学校网络工程系列教材:无线与移动网技术》以高等学校网络工程专业学生所需的无线与移动网络知识与技能为核心,系统而又有针对性地选择内容。全书分为两大部分:部分为无线通信理论;第二部分按照无线个域网、无线局域网、无线城域网、无线广域网的顺序,依次介绍各种典型的无线网络以及移动网络与移动IP技术。《高等学校网络工程系列教材:无线与移动网技术》除适用于高等学校网络工程专业外,还适用于其他计算机类及电子信息类专业
内容提要
《高等学校网络工程系列教材:无线与移动网技术》是浙江省重点教材建设项目“网络工程专业系列教材”之一,主要内容包括绪论、无线网络的物理层、无线网络的数据链路层、无线个域网与蓝牙技术、无线局域网、无线城域网、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移动AdHoc网络、无线传感器网络、无线网状网、移动lP技术等。《高等学校网络工程系列教材:无线与移动网技术》以无线与移动网络的知识与技能为核心,内容系统,结构合理,实用性强。
《高等学校网络工程系列教材:无线与移动网技术》既可作为高等学校网络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专业相关课程教材,也可供网络工程从业人员参考。
目录
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什么是无线网络
1.1.2 无线网络的分类
1.1.3 无线网络的发展
1.2 无线网络的体系结构
1.2.1 0SI参考模型
1.2.2 TCP/IP参考模型
1.2.3 无线网络的协议模型
1.3 无线网络的组网模式
1.3.1 Infrastructure模式
1.3.2 Ad Hoc模式
1.4 无线网络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1.4.1 恶劣的信道特性
1.4.2 无线信道的干扰
1.4.3 电源管理
1.4.4 无线网络的安全
1.5 本书的结构
1.5.1 无线通信理论部分
1.5.2 典型的无线与移动网络
习题
参考文献
第2章 无线网络的物理层
2.1 无线传输媒体
2.1.1 无线传输媒体
2.1.2 短波通信
2.1.3 微波通信
2.1.4 红外线
2.2 无线传播模型
2. 2.1 无线传播机制
2.2.2 自由空间传播模型
2.2.3 双线地面反射模型
2.2.4 室内无线传播模型
2.3 移动环境下的无线传播
2. 3.1 多径传播与多径衰落
2. 3.2 多普勒频谱扩展
2.3.3 快衰落与慢衰落
2. 3.4 分集接收技术
2.4 基带传输技术
2.4.1 基带传输的常用码型
2.4.2 基带脉冲调制和超宽带脉冲传输
2.5 频带传输
2. 5.1 基本的调制解调方法
2.5.2 多进制调制原理
2.5.3 高斯滤波小频移键控
2. 5.4 正交调幅
2.5.5 正交频分复用技术
2.6 扩频技术
2.6.1 扩频的概念
2.6.2 扩频序列及其相关特性
2.6.3 直接序列扩频技术
2.6.4 跳频扩频技术
2.6.5 跳时扩频技术
习题
参考文献
第3章 无线网络的数据链路层
3.1 无线网络的媒体访问控制
3.1.1 非竞争的媒体访问控制
3.1.2 基于竞争的媒体访问控制协议
3.2 差错控制
3. 2.1 差错控制编码的工作原理
3.2.2 常用的检错码
3.2.3 常用的纠错码
3.2.4 差错控制方式
习题
参考文献
第4章 无线个域网与蓝牙技术
4.1 无线个域网与IEEE 802.1 5标准概述
4.1.1 无线个域网概述
4.1.2 IEEE 802. 15标准概述
4.2 蓝牙技术概述
4.2.1 蓝牙的特点
4.2.2 蓝牙规范的演进
4.2.3 蓝牙协议栈
4.2.4 相关术语
4.3 蓝牙的基带协议规范
4.3.1 蓝牙的物理信道与物理链路
4.3.2 蓝牙基带协议的分组类型及结构
4.3.3 蓝牙微微网的建立过程
4.3.4 蓝牙基带协议的纠错机制
4.3.5 蓝牙音频
4.4 蓝牙的链路管理协议
4.4.1 链路管理协议概述
4.4.2 LMP-PDU和过程规则
4.5 蓝牙的逻辑链路控制和适配协议(L2CAP)
4.5.1 L2CAP功能
4.5.2 L2CAP信道
4.5.3 L2CAP的数据分组格式
4.5.4 L2CAP信令
4.6 服务发现协议
4.6.1 服务发现协议的工作模型
4.6.2 服务记录
4.6.3 服务类
4.6.4 服务搜索和浏览服务
4.7 蓝牙应用的实现举例——蓝牙耳机
4.7.1 蓝牙耳机应用的协议栈模型
4.7.2 蓝牙耳机应用的链路建立
习题
参考文献
第5章 无线局域网
5.1 无线局域网概述
5.1.1 无线局域网发展历程
5.1.2 无线局域网的特点
5.1.3 无线局域网的标准组织
5.2 IEEE 802.1 1协议簇
5.2.1 IEEE 802. 11体系结构
5.2.2 IEEE 802. 11物理层
5.2.3 IEEE 802. 11 MAC子层
5.3 无线局域网组网
5.3.1 无线局域网设备
5.3.2 无线局域网逻辑架构
5.3.3 基本无线局域网拓扑结构
5.3.4 无线局域网的应用部署
5.4 无线局域网的规划与设计
5.4.1 需求分析
5.4.2 无线局域网的设计
……
第6章 无线城域网
第7章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
第8章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
第9章 移动Ad Hoc网络
0章 无线传感器网络
1章 无线网状网
2章 移动lP技术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什么是无线网络
1.1.2 无线网络的分类
1.1.3 无线网络的发展
1.2 无线网络的体系结构
1.2.1 0SI参考模型
1.2.2 TCP/IP参考模型
1.2.3 无线网络的协议模型
1.3 无线网络的组网模式
1.3.1 Infrastructure模式
1.3.2 Ad Hoc模式
1.4 无线网络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1.4.1 恶劣的信道特性
1.4.2 无线信道的干扰
1.4.3 电源管理
1.4.4 无线网络的安全
1.5 本书的结构
1.5.1 无线通信理论部分
1.5.2 典型的无线与移动网络
习题
参考文献
第2章 无线网络的物理层
2.1 无线传输媒体
2.1.1 无线传输媒体
2.1.2 短波通信
2.1.3 微波通信
2.1.4 红外线
2.2 无线传播模型
2. 2.1 无线传播机制
2.2.2 自由空间传播模型
2.2.3 双线地面反射模型
2.2.4 室内无线传播模型
2.3 移动环境下的无线传播
2. 3.1 多径传播与多径衰落
2. 3.2 多普勒频谱扩展
2.3.3 快衰落与慢衰落
2. 3.4 分集接收技术
2.4 基带传输技术
2.4.1 基带传输的常用码型
2.4.2 基带脉冲调制和超宽带脉冲传输
2.5 频带传输
2. 5.1 基本的调制解调方法
2.5.2 多进制调制原理
2.5.3 高斯滤波小频移键控
2. 5.4 正交调幅
2.5.5 正交频分复用技术
2.6 扩频技术
2.6.1 扩频的概念
2.6.2 扩频序列及其相关特性
2.6.3 直接序列扩频技术
2.6.4 跳频扩频技术
2.6.5 跳时扩频技术
习题
参考文献
第3章 无线网络的数据链路层
3.1 无线网络的媒体访问控制
3.1.1 非竞争的媒体访问控制
3.1.2 基于竞争的媒体访问控制协议
3.2 差错控制
3. 2.1 差错控制编码的工作原理
3.2.2 常用的检错码
3.2.3 常用的纠错码
3.2.4 差错控制方式
习题
参考文献
第4章 无线个域网与蓝牙技术
4.1 无线个域网与IEEE 802.1 5标准概述
4.1.1 无线个域网概述
4.1.2 IEEE 802. 15标准概述
4.2 蓝牙技术概述
4.2.1 蓝牙的特点
4.2.2 蓝牙规范的演进
4.2.3 蓝牙协议栈
4.2.4 相关术语
4.3 蓝牙的基带协议规范
4.3.1 蓝牙的物理信道与物理链路
4.3.2 蓝牙基带协议的分组类型及结构
4.3.3 蓝牙微微网的建立过程
4.3.4 蓝牙基带协议的纠错机制
4.3.5 蓝牙音频
4.4 蓝牙的链路管理协议
4.4.1 链路管理协议概述
4.4.2 LMP-PDU和过程规则
4.5 蓝牙的逻辑链路控制和适配协议(L2CAP)
4.5.1 L2CAP功能
4.5.2 L2CAP信道
4.5.3 L2CAP的数据分组格式
4.5.4 L2CAP信令
4.6 服务发现协议
4.6.1 服务发现协议的工作模型
4.6.2 服务记录
4.6.3 服务类
4.6.4 服务搜索和浏览服务
4.7 蓝牙应用的实现举例——蓝牙耳机
4.7.1 蓝牙耳机应用的协议栈模型
4.7.2 蓝牙耳机应用的链路建立
习题
参考文献
第5章 无线局域网
5.1 无线局域网概述
5.1.1 无线局域网发展历程
5.1.2 无线局域网的特点
5.1.3 无线局域网的标准组织
5.2 IEEE 802.1 1协议簇
5.2.1 IEEE 802. 11体系结构
5.2.2 IEEE 802. 11物理层
5.2.3 IEEE 802. 11 MAC子层
5.3 无线局域网组网
5.3.1 无线局域网设备
5.3.2 无线局域网逻辑架构
5.3.3 基本无线局域网拓扑结构
5.3.4 无线局域网的应用部署
5.4 无线局域网的规划与设计
5.4.1 需求分析
5.4.2 无线局域网的设计
……
第6章 无线城域网
第7章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
第8章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
第9章 移动Ad Hoc网络
0章 无线传感器网络
1章 无线网状网
2章 移动lP技术
最近读完《数据结构与算法:从入门到精通》,感觉像是打通了任督二脉!一直以来,我对算法的学习都停留在“会写”的层面,但对于“为什么这么写”、“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这些问题,总是感到模糊。这本书给了我一个全新的视角。它不仅仅是罗列各种数据结构和算法,更重要的是,它深入浅出地讲解了算法的设计思想和优化技巧。比如,在讲解排序算法时,作者并没有止步于冒泡排序、快速排序这些基础算法,而是详细分析了它们的时空复杂度,并引出了更高级的堆排序、归并排序等。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对图算法的讲解,包括最短路径、最小生成树等,都配有非常直观的图示和清晰的解题思路,让我能够轻松理解这些复杂算法的应用场景。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讲解动态规划时,用了大量的例子来引导我理解“状态转移方程”的构建过程,这对于我这个曾经对动态规划望而生畏的人来说,简直是救星!这本书让我不再仅仅是“背诵”算法,而是真正理解了它们背后的逻辑,能够灵活地运用到实际问题中,解决各种复杂的计算难题。
评分《计算机网络:TCP/IP协议深度解析》这本书,就像一本武林秘籍,将我一直以来对网络通信的困惑一一化解。作为一名对网络技术充满好奇的学生,我对数据包如何在互联网中穿梭一直充满疑问。这本书的开篇就将我带入了 TCP/IP 协议栈的世界,从物理层到应用层,层层递进,详细剖析了每个协议的工作原理。我特别喜欢其中对 TCP 协议的讲解,三次握合、四次挥手这些看似简单的过程,在书中被拆解得细致入微,让我明白了连接建立和释放背后的精妙设计。此外,书中对 UDP 协议的特点分析,以及与 TCP 的对比,也让我对不同应用场景下协议的选择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让我惊喜的是,本书还深入探讨了 IP 协议的路由选择机制,以及 ARP 协议如何实现 IP 地址与 MAC 地址的映射,这些都是网络通信中至关重要的环节,书中都有详尽的阐述。更重要的是,作者还结合了 Wireshark 等抓包工具的使用,让我能够亲手验证理论知识,观察数据包的流动,这种实践性的讲解方式,大大增强了我对网络原理的理解和记忆。总而言之,这本书为我构建了一个清晰、完整的计算机网络知识体系,让我对互联网的运行机制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评分最近偶然翻到一本《计算机网络安全:原理与实践》,当时就觉得这本书的内容直击痛点。作为一名刚刚接触网络安全领域的学生,我对那些抽象的概念总是难以消化。这本书恰恰做到了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它不仅仅罗列了各种攻击手段和防御机制,更深入地剖析了这些技术背后的原理,让我明白了“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书中对各种加密算法的介绍,从基础的对称加密到复杂的公钥加密,都配以清晰的图示和严谨的数学推导,虽然有些地方需要反复琢磨,但一旦理解,就会豁然开朗。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讲解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等安全设备时,并没有停留在产品介绍的层面,而是详细分析了它们的工作原理、配置要点以及在实际网络环境中的部署策略。这对于我这种需要动手实践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而且,书中还穿插了大量的案例分析,让我能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大大增强了我的学习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总而言之,这本书为我打开了网络安全领域的一扇大门,让我对未来的学习和工作充满了信心。
评分《操作系统原理:深入剖析》这本书,简直是熬夜赶论文的“续命神器”!作为一名计算机科学专业的学生,操作系统是我们绕不开的核心课程,但很多时候,教材上的讲解过于抽象,难以形成直观的理解。这本书却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它以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将操作系统内部的运作机制一点点剥开,让我仿佛亲眼见证了 CPU 的调度、内存的管理、进程的创建与销毁。书中对进程管理部分,特别是线程同步和死锁的讲解,我反复看了好几遍,作者通过精心设计的代码示例和流程图,让我彻底理解了互斥锁、信号量等机制的工作原理,也让我深刻认识到避免死锁的复杂性和重要性。内存管理的部分,虚拟内存、分页、分段这些概念,以前只是模模糊糊,现在通过这本书的讲解,我终于能清晰地勾勒出它们在内存中的映射关系和运作流程。最让我惊喜的是,这本书还对文件系统和I/O管理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这部分内容通常在其他教材中要么一带而过,要么过于晦涩。这本书让我不再畏惧操作系统,反而激发了我深入研究的兴趣,真是太有价值了!
评分这本《分布式系统设计与实践》真是让我眼前一亮。我一直对如何构建大规模、高可用、高性能的系统感到好奇,而这本书正好满足了我的求知欲。它没有一上来就抛出一些高深莫测的理论,而是从分布式系统的基本概念讲起,循序渐进地引导读者理解分布式系统的复杂性。书中对一致性算法,比如 Paxos 和 Raft 的讲解,是我见过最清晰易懂的版本,作者用生动的比喻和详细的流程图,将这些看似复杂的算法讲得明明白白。此外,书中还花了大量的篇幅讨论了分布式存储、分布式事务、分布式缓存等关键技术,并结合了业界主流的解决方案,如 Hadoop、Spark、Kafka 等,让我对这些技术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最令我赞赏的是,作者并没有回避分布式系统中的难点和挑战,例如网络分区、节点故障、数据一致性冲突等,并提出了多种可行的解决方案和设计模式。这对于我将来进行实际的系统设计和开发非常有指导意义。这本书不仅提供了丰富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我系统性思维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让我受益匪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