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国家地理-海错图笔记(2017年度大众喜爱的50种图书奖)
定价:68.00元
作者:张辰亮(@博物君)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11-01
ISBN:978750866906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博物君”张辰亮首部科普现象级图书作品,解读故宫藏品《海错图》中的生物密码,内含13篇从未发表文章!抽丝剥茧、推理分析、辨别真伪……博物君的物种解密过程读起来让人酣畅淋漓、过瘾痛快!高晓松、马伯庸、@海鲜大叔联袂推荐!※ 聂璜,一位具有现代博物精神的清代手绘师。《海错图》一本面世不久即被皇家珍藏的清代海洋生物图谱。张辰亮,一位专注科学传播,拥有520万粉丝的“博物君”。30篇精彩的海洋生物探查笔记,50余张清代古书原版图,200余张物种照片,共成一场跨越时空的科普“对谈”,一次详解清代海洋生物的博物之旅。
内容提要
海错的“错”,是种类繁多、错杂的意思。
清代画家兼生物爱好者聂璜绘制的《海错图》,共描绘了300多种生物,几乎涵盖无脊椎动物门和脊索动物门的大部分主要类群,还记载了不少海滨植物,是一本颇具现代博物学风格的奇书。
但时代所限,书中也有很多不靠谱之处,比如有些动物聂璜未曾亲见,仅根据别人描述绘制的外形,就会有很大失真。关于生物习性的记载,也是真假混杂。
正因如此,当我开始用今天生物学的角度,对《海错图》中的生物进行分析考证,从他的文字和画作中发现蛛丝马迹,辨别真伪,一步一步推理分析后,鉴定出画中生物的真身——这就像在破案一样,非常过瘾。
在这期间,我还去了辽宁、福建、广东、广西、天津及日本、泰国等地搜集素材、实地考证……到今天一年半多了,不知不觉也写了30篇文章。“破译”还将继续,先集为一本《海错图笔记》,大家看着玩。
在本书中,我采用了中国传统本草书的分类法,把书中生物归为“介部、鳞部、虫部、禽部”4类,以展示古人是怎样给生物分类的。有海洋生物的科普,有故纸堆里的考据,有中国人和大海之间的轶事,也有一些我个人的絮叨。说白了,就是我读《海错图》时做的30篇笔记。如果你看完后,觉得这是一本有意思、有意义的书,那我就很高兴了。
——张辰亮
目录
章介 部
【海和尚】013 【海夫人】019 【龟脚】027 【鲎】033
第二章鳞 部
【蟳虎】047 【夹甲鱼】055 【石首鱼】061 【四腮鲈】069 【马鲛】077
【龙头鱼】083 【钱串鱼】089 【带鱼】095 【跳鱼】103 【人鱼】111
【海鳝】117 【海蛇】123 【鳄鱼】131 【赤鳞鱼】137
【海】143 【虫宅鱼】149
第三章虫 部
【龙肠】159 【龙虱】165 【海蜘蛛】171 【土鳖】177 【海粉虫】185
【泥翅】193 【泥钉】201 【石乳、墨鱼子】209
第四章禽 部
【雀化鱼蛤】219 【金丝燕】225
作者介绍
张辰亮
专注科学传播的“博物君”,520万粉丝心中的“什么都知道”。昆虫学硕士,《博物》杂志编辑、官方微博账号运营者,科普作者,为各大媒体撰写过百余篇科普文章。擅长用幽默的文字为网友鉴定物种,热衷园艺手作,尤其喜欢使用灵魂画作为粉丝答疑解惑。
文摘
序言
《海错图笔记》是一本让我感受到了“智慧传承”的图书。张辰亮老师通过解读古代的《海错图》,展现了中国古代先民在有限条件下对自然界的观察和探索。我尤其喜欢他处理那些“似人非人”、“似兽非兽”的生物时的那种耐心和细致。他不是简单地给这些生物贴上标签,而是深入分析古人为何会产生这样的联想,以及这些联想背后可能蕴含的真实信息。例如,书中对一种被描绘成“会唱歌的鱼”的解读,张老师就结合了现代声学和生物学的知识,探讨了这种说法可能源于哪些海洋生物的发声现象,以及古人如何将其艺术化。这种跨学科的解读方式,让我看到了知识的演变和发展。张老师的文字充满了智慧的火花,他总能在看似平淡的叙述中,透露出深刻的见解,让我不禁拍案叫绝。
评分张辰亮老师的《海错图笔记》,最让我着迷的,是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观察世界的方式。我们习惯了用现代的科学体系去定义和理解生物,但张老师却引导我们回溯到古代,看看那些没有显微镜、没有DNA测序的年代,古人是如何凭借他们的智慧和想象力,去描绘和理解那些他们所见的奇特生物的。书中对“虾蟆鱼”的解读,就是一个绝佳的例子。古人将其描绘得形似蛤蟆,又带有鱼的特征,甚至赋予了它一些神话色彩。张老师通过细致的比对和考证,指出这很可能是一种特定类型的虾,或是某种体型特殊的鱼类,并且解释了古人为何会产生这样的联想。这种从“误解”到“理解”的过程,本身就极具吸引力。读到这些内容,我仿佛能看到古代的渔民、文人,他们在面对未知生物时,那种既敬畏又充满探索精神的眼神。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海洋生物的知识,更是关于人类认识世界、记录世界、传播世界的过程的探索。每一次翻开这本书,都像是在进行一次智力探险,我总能在字里行间发现新的惊喜,也会因为张老师的渊博学识而感到由衷的钦佩。
评分《海错图笔记》是一本让我重新审视“传统”与“现代”关系的图书。张辰亮老师巧妙地将古代的《海错图》与现代的科学研究相结合,展现了知识的传承与发展。我最欣赏他对待古代文献的态度。他没有因为古代的记载不够精确而全盘否定,而是从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并辅以现代科学的考证,挖掘出其背后隐藏的真实。例如,关于书中对一种“能呼风唤雨”的鱼的解读,张老师并没有将其视为神话,而是分析了这种说法可能源于古人对某些自然现象的观察和误解,并将其与特定种类的海洋生物联系起来,解释了其可能产生的科学依据。这种既尊重历史,又坚持科学的态度,让我对张老师的专业能力和治学精神佩服不已。他的文字就像是一坛陈年的老酒,越品越有味道,让人回味无穷。
评分这次有幸拜读了张辰亮老师的《中国国家地理-海错图笔记》,真是收获颇丰,感觉自己像是跟着张老师在浩瀚的海洋中进行了一次知识的寻宝之旅。书的开篇就以一种非常生动有趣的方式,将那些早已被遗忘在历史长河中的奇珍异兽重新带到了我们眼前。我尤其喜欢张老师那种娓娓道来的叙述风格,没有枯燥的学术术语,而是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将复杂的生物学知识娓娓道来。读到那些古代文人墨客笔下的“海错”,很多时候只是模糊的描述,甚至带有几分神话色彩,但张老师却能凭借他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严谨的考证精神,一点点抽丝剥茧,将那些模糊的形象变得清晰起来。比如,书中对某个看起来像“龙”但实际上是某种鱼类的描述,张老师不仅解释了它的真实身份,还深入剖析了古人为何会将其误解,这种对历史、文化与科学的跨界解读,着实令人拍案叫绝。阅读过程中,我不禁联想到自己小时候翻阅图画书时,对那些稀奇古怪的生物的懵懂好奇,张老师的这本书,就像是为我这个曾经的孩子,打开了一扇通往真实世界的神奇大门,让我明白了原来那些想象中的生物,在自然界中竟然以如此令人惊叹的方式存在着。书中的插图也是一大亮点,配合着文字的解读,更加直观地展现了这些海洋生物的形态特征,很多画面都非常有艺术感,仿佛能闻到海水的咸味,听到海浪的声音。
评分《海错图笔记》给我的感觉,与其说是一本科普读物,不如说是一本带着读者穿越时空的文化探索笔记。张辰亮老师并非简单地罗列生物信息,而是将对这些海洋生物的解读,巧妙地融入了中国古代的文化、历史、艺术甚至哲学之中。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书中有一段关于某种被古人视为“祥瑞”的鱼类的阐述。张老师并没有直接否定古人的说法,而是先介绍了这种鱼的生态习性,然后分析了它在古代典籍中出现的情境,最后得出了它之所以被视为祥瑞,很可能与其稀有、独特的外形,或者在特定时期出现的“巧合”有关。这种既保留了历史的温度,又坚持了科学的严谨的态度,让我非常欣赏。读到这里,我开始反思,我们现代人是否也常常因为不了解事物的本质,而赋予它们不切实际的意义?张老师通过解读古人的“海错”,实则也在引导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认知方式。而且,书中的语言风格非常接地气,不像一些专业的学术著作,读起来会让人产生距离感。张老师就像是一位学识渊博的朋友,在你耳边分享着他对海洋世界和古老文明的热爱与见解。很多时候,我都会因为他的一个巧妙的比喻,或者一个意想不到的联系而会心一笑,然后陷入更深的思考。这种阅读体验,是其他任何单纯的科普读物都难以给予的。
评分这本书《中国国家地理-海错图笔记》给我的最大冲击,在于它打破了我对“博物”的固有认知。以往我对博物学,总觉得是枯燥的分类和标签,但张辰亮老师却用他生动有趣的笔触,将那些古籍中的“海错”,重新赋予了生命和故事。我非常喜欢他那种“以古证今,以今释古”的解读方式。他并不急于否定古人的说法,而是先理解古人为何会有那样的认知,再结合现代科学的证据,给出更精准的解释。例如,书中对一种被描述为“能吃人的鱼”的解读,张老师并没有将其简单地归类为某种食肉鱼,而是深入探讨了这种说法可能源于哪些真实事件,以及古代人们的恐惧和想象是如何扭曲了对生物的认知。这种深入浅出的分析,让我感觉自己不仅在学习生物知识,更是在进行一场生动的历史和文化穿越。张老师的语言非常幽默,经常会在不经意间冒出一些令人捧腹的句子,但绝不显得低俗,反而增添了阅读的乐趣。
评分《海错图笔记》是一本让我重新认识“博物”二字的图书。张辰亮老师通过对《海错图》中各种奇特生物的解读,展现了“博物”所蕴含的丰富内涵。它不仅仅是对物种的简单辨识,更是对历史、文化、艺术、甚至人类认知史的深刻挖掘。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一些“模糊”的生物的考证过程。很多时候,一个模糊的名称,一段寥寥数语的描述,在张老师的手中,就能变得栩栩如生,真相大白。比如,关于一种被称作“鬼 pescado”的生物,古人可能只是因为它奇特的外形而产生了联想,但张老师通过比对各种文献和生物学知识,最终将其指向了一种我们今天熟知的物种,并且解释了这种误解的根源。这种严谨求实的精神,让人肃然起敬。同时,张老师的语言风格也极具感染力,他能够将复杂的科学知识,用充满趣味性的方式呈现出来,让读者在轻松愉悦的阅读中,潜移默化地获得知识。我感觉自己就像是跟着张老师一起,在古代的渔村、市集、书斋之间穿梭,感受着那个时代人们对海洋世界的认知和想象。
评分《海错图笔记》带给我的,是一种对自然界更加敬畏和好奇的全新感受。张辰亮老师通过对《海错图》中各种生物的细致解读,让我看到了古人在有限的认知条件下,是如何努力去理解和记录那些充满神秘感的海洋生灵的。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对一些“似是而非”的生物的考证。很多时候,古人的描述可能充满了想象和夸张,但张老师却能通过严谨的科学分析,找到它们最接近的真实原型。比如,对一种被古人描述为“有翅膀的鱼”的解读,张老师通过分析其可能的形态特征和生态习性,将其与某种能够“飞翔”的鱼类联系起来,并且解释了古人为何会产生这样的联想。这种抽丝剥茧、拨开迷雾的过程,本身就极具吸引力。读这本书,我不仅仅是在学习生物知识,更是在学习一种如何去观察、如何去思考、如何去探索未知的方法。张老师的文字充满了智慧和情趣,总能让我产生“原来如此!”的感叹,然后忍不住继续往下读。
评分阅读《中国国家地理-海错图笔记》的过程,就像是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知识盛宴。张辰亮老师以他独特的视角和深厚的学养,将古人笔下的奇幻生物,转化为现代人能够理解的科学认知。我尤其欣赏书中对“海错”这个概念的解读。它不仅仅是古代对各种海洋生物的泛称,更代表着一种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和探索的精神。张老师并没有简单地将古代的描述与现代的生物学分类一一对应,而是深入挖掘了其中的文化背景和认知演变。例如,书中对“海龙”的解读,并没有止步于辨识出某种特定的鱼类,而是探讨了“龙”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以及古人为何会将某些海洋生物与神话中的龙联系起来。这种融汇历史、文化与科学的叙事方式,让这本书具有了超越一般科普读物的深度和广度。张老师的文笔流畅而富有磁性,他总能在恰当的地方穿插一些生动的故事和有趣的细节,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被吸引,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
评分这本书《中国国家地理-海错图笔记》给我的阅读体验,可以用“惊喜不断”来形容。张辰亮老师就像一位学识渊博的向导,带领我在浩瀚的海洋知识中徜徉,并且在每一个转角都准备了意想不到的发现。我特别喜欢他处理那些“奇形怪状”的生物的方式。很多时候,这些生物在古籍中的描述可能非常模糊,甚至是带有神话色彩,但张老师却能凭借他的专业知识,一点点剥离这些表象,揭示出它们真实的面貌。比如,书中对一种被称为“海蛇”但实际上是某种鲸类的解读,就让我大开眼界。他不仅解释了这种误解的来源,还详细介绍了这种鲸类的生活习性,以及它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重要地位。这种将科学知识与历史文化相结合的叙事方式,让这本书既有知识的深度,又不失阅读的趣味性。张老师的文笔非常细腻,他能够用最简洁的语言,描绘出最生动的画面,让我感觉自己身临其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