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基于双耳线索的移动音频编码研究
定价:26.00元
售价:20.5元
作者:陈水仙
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1-01
ISBN:9787307123182
字数: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飞速发展的移动市场对高品质音频业务的需求日 益迫切,移动 环境下音频带宽不足,终端资源有限,传统音频理论 和技术面临新 的挑战。近年来,MPEG、ITU和AVS等国内外标准化组 织积极推 动移动音频理论和技术研究。基于双耳线索的音频编 码因其在低码 率下的音质优势而备受关注,然而,为适应移动环境 苛刻的应用需 求,仍需克服空间参数模型的理论缺陷,突破实变换 域双耳线索表 示的技术瓶颈,解决空间参数码率难以下降、系统复 杂度偏高等问 题。陈水仙编著的这本《基于双耳线索的移动音频编 码研究》开展基于双耳线索的移动音频编码研究,在 双耳线索感知 机理分析、空间感知信息度量、MDCT域双耳线索表示 和空间音频 编码系统结构设计这四个方向上取得了创新性成果。
在双耳线索感知机理分析方向,《基于双耳线索 的移动音频编码研究》针对现有系统只能去除声 道间数据客观冗余的不足,以巴克频带为感知分析单 元,开展了对 双耳线索临界感知JND的分析研究,提出基于感知的 双耳线索参 数表示模型,有效去除了声道问数据的主观冗余信息 ,下降 4.28%~11.78%的空间参数码率,主观测试MUSHRA 得分平均提 高2.6分,客观测试ODG得分平均提高1.1分。
在空间感知信息度量方向,本书针对建立在单耳 听音模型上的 感知熵理论无法度量双耳空间感知信息量的问题,结 合双耳线索的 感知机理,建立了基于双耳线索生理感知的BCPPM模 型来模拟双 耳对空间信息的感知过程,提出基于模型的空间感知 熵SPE的计 算方法,解决了双耳空间感知信息量的度量问题,丰 富和发展了空 间音频编码技术的理论和实践。
在MDCT域双耳线索表示方向,本书针对MDCT实变 换的相 位信息缺失及能量抖动造成双耳线索表示不准确的问 题,采用基函 数“和分离”技术,提出了基于共轭窗函数的MDCT频 谱复数化扩 展方法,并针对新方法引入MDST带来复杂度增加的问 题,提出了 基于转换矩阵稀疏性的MDCT-MDST快速转换算法,同 时利用转换 矩阵的正交性和循环性,将复杂度从O(N*2)下降到O (N),主观测 试MUSHRA得分平均提高2.07分,客观ODG得分平均提 高 0.4281分。
在空间音频编码系统结构设计方向,本书针对空 间信息和下混 信息分离处理模式导致的系统复杂度高和延时长的问 题,采用滤波 复用和并行处理的技术,提出并行滤波共享的分析综 合ABS编码 结构,去除了空间参数编码与下混声道编码中的冗余 操作,缩短了 5%的系统延时,减少了38%~86%的运算复杂度。
本书在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方面的研究成果可望 成为国内移动音频标准的支撑技术,增强我国在高速 成长的全球移动音频产业中 的核心竞争力,为全面参与移动音频编解码领域的国 际竞争和标准 化工作奠定坚实的研究基础。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冗余信息去除技术
1.2.2 感知信息度量方法
1.3 面临的关键问题
1.3.1 空间参数主观冗余难以去除
1.3.2 MDCT域空间参数分析困难
1.4 主要工作和全文组织结构
1.4.1 主要工作
1.4.2 全文组织结构
第2章 双耳线索的特征分析与表示
2.1 引言
2.2 双耳线索的特征分析实验系统
2.2.1 特征分析实验系统设计
2.2.2 双耳线索临界感知的频率依赖性
2.2.3 双耳线索的统计分布特性
2.3 编码系统中的双耳线索编码实现
2.3.1 基于频率感知的参数集选取
2.3.2 基于频率感知的参数量化和熵编码
2.4 实验与性能分析
2.4.1 参数码率分析与比较
2.4.2 主观性能分析与比较
2.4.3 客观性能分析与比较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双耳线索感知信息的度量
3.1 引言
3.2 基于双耳听音的生理感知模型构建
3.2.1 空间信息的物理层表示
3.2.2 空间信息的生理感知
3.2.3 双耳线索生理感知模型BCPPM
3.3 基于BCPPM模型的空间感知熵计算
3.3.1 空间感知熵的定义
3.3.2 临界频带滤波单元
3.3.3 双耳线索计算单元
3.3.4 有效感知量计算单元
3.4 实验与性能分析
3.4.1 立体声序列的信息量估算方法对比
3.4.2 不同序列SPE数值的差异分析
3.4.3 同一序列SPE随时间的变化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MDCT域双耳线索的分析与合成
4.1 引言
4.2 基于共轭窗函数的MDcT复数化扩展
4.2.1 双耳线索的形成机理
4.2.2 MDCT频谱对双耳线索的影响:
4.2.3 基于共轭窗函数的MDCT复数化扩展
4.2.4 实验与性能分析
4.3 基于C2S转换的双耳线索分析
4.3.1 MDCT-MDST快速转换
4.3.2 C2S转换矩阵的稀疏化近似
4.3.3 CMCLT域的双耳线索表示
4.4 实验与性能分析
4.4.1 主观性能分析与比较
4.4.2 客观性能分析与比较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合成分析的空间音频编码结构
5.1 引言
5.2 空间音频编码系统的基础操作模块
5.2.1 声源分离模块
5.2.2 下混/上混模块
5.2.3 空间参数分析模块
5.2.4 系统结构的优缺点
5.3 并行滤波共享的ABS编码结构
5.3.1 频带划分对空间信息分析的影响
5.3.2 ABS编码结构设计
5.3.3 并行结构下的滤波共享
5.4 实验与性能分析
5.4.1 系统延时分析
5.4.2 计算复杂度分析
5.4.3 系统性能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工作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作者介绍
陈水仙,女,2011年毕业于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获博士学位。论文获湖北省博士学位论文奖。现在中国科学院信息工程研究所工作。
文摘
序言
初次翻开这本书,就被它那略显朴素却透着专业气息的书名所吸引:“BF:基于双耳线索的移动音频编码研究”。“双耳线索”,这几个字瞬间勾起了我对于声音空间感、沉浸式体验的联想,尤其是在移动设备上实现这一点,其中的技术挑战和创新潜力,无疑是值得深入探讨的。我一直对音频技术的发展颇为关注,特别是如何让有限的移动设备在声音表现上有所突破,摆脱过去那种平面化的听觉感受。这本书封面上“陈水仙”这个名字,以及“武汉大学出版社”的标识,都让我对内容的严谨性和学术深度抱有期待。9787307123182这个ISBN号码,也让我感觉它是一本真正扎根于研究的学术著作。我个人对立体声、全景声等技术一直很感兴趣,但对于其背后的编码原理,尤其是在移动环境下,如何平衡音质、码率和计算资源,一直感到有些模糊。这本书的出现,仿佛为我打开了一扇窗,让我有机会系统地了解这一领域的最新进展,以及其中蕴含的科学奥秘。我预感,这本书将不仅仅是关于技术的罗列,更可能包含对声音感知原理的深刻洞察,以及对未来移动音频发展趋势的前瞻性思考。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期待,很大程度上源于其“双耳线索”这一核心概念。我一直觉得,人类最自然的听觉体验,就是我们用两只耳朵感知世界的方式。从声音的到达时间差(ITD)到强度差(ILD),再到头部相关传递函数(HRTF)所带来的复杂头部效应,这些“双耳线索”共同构建了我们对声音方向、距离甚至情感的判断。然而,在传统的音频编码中,往往更侧重于保留声音的细节和保真度,而对空间信息的传递和还原却相对不足。特别是对于移动音频,受限于设备性能、带宽和功耗,实现高质量的空间音频编码更是难上加难。这本书的书名精准地抓住了这一痛点,并提出“基于双耳线索”的解决方案,这让我感到非常兴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详细阐述如何利用双耳线索来优化音频编码的效率,如何在压缩过程中尽可能多地保留甚至增强声音的空间感,以及在解码端如何有效地重现这些空间信息,从而在智能手机、耳机等移动设备上带来更具沉浸感的听觉体验。这不仅仅是技术上的革新,更是对我们如何感知和享受声音的一种重新定义。
评分吸引我拿起这本书的,还有其“陈水仙”这位作者的名字,以及“武汉大学出版社”的背书。武汉大学作为国内顶尖的理工科院校,其出版社出版的学术著作,往往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准和严谨的研究方法。这让我相信,这本书不仅仅是停留在概念层面,而是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深入的实验验证。我个人对科学研究的严谨性非常看重,尤其是在技术前沿领域,缺乏深入的理论支撑很容易导致研究的空泛和脱离实际。这本书的作者,想必在双耳线索和音频编码领域有着深厚的积累和独到的见解。我希望能够在这本书中,看到清晰的研究脉络,了解到作者是如何从理论出发,一步步构建起他的编码模型,又是如何通过实验来验证其有效性的。这种从基础到实践的完整研究过程,对于我理解这项技术是如何从无到有,是如何解决实际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
评分我之所以会被这本书吸引,还有一个隐秘的原因,那就是我对声音的“沉浸感”有着一种近乎偏执的追求。从小到大,我沉迷于电影中的环绕声效,迷恋于音乐会现场的立体音场,总觉得声音不仅仅是耳朵听到的信息,更是能够包裹、塑造我们空间感知的一种力量。而“双耳线索”恰恰是构建这种沉浸感的关键。然而,在移动设备日益普及的今天,我们却常常被限制在有限的听觉体验中。这本书以“BF”为起点,深入研究“基于双耳线索的移动音频编码”,这让我看到了突破这一限制的希望。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不仅仅看到技术层面的描述,更能感受到作者对于声音艺术和用户体验的深刻理解。我期待它能够解答我心中长久以来的疑问:如何让小小的手机、平板电脑,也能播放出令人身临其境的音频?它是否能为我打开一扇通往更广阔听觉世界的大门,让我重新审视和体验声音的无限可能。
评分作为一名对音频技术充满好奇心的普通读者,我之所以对这本书产生浓厚兴趣,源于其“移动音频编码”这个方向。我们生活的时代,移动设备已经成为信息获取和娱乐消费的主要载体,而音频作为一种重要的信息传播和情感连接方式,其在移动端的表现尤为关键。过去,我们或许习惯了手机外放的单薄声音,或者是有线耳机传来的相对平淡的音质。但随着技术的发展,我们越来越渴望在通勤路上、运动过程中,甚至是居家休息时,都能享受到媲美专业音响系统的听觉盛宴。而“移动音频编码”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环节。这本书以“BF”为前缀,似乎暗示着一种特定的编码方法或框架,这让我很好奇它究竟是何种技术创新。它能否在保持较低码率的同时,显著提升移动音频的音质和空间感?它又将如何解决移动设备在处理复杂音频信息时面临的计算和功耗瓶颈?我对这些问题的答案充满期待,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清晰的解答,并对移动音频技术的未来发展有一个更直观的认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