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中國草原科學(上、下冊)
定價:398.00元
作者:侯嚮陽
齣版社:科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3-10-01
ISBN:9787030386540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此書內容詳盡、充實,是對我國草業學科研究的充分總結與展望。
內容提要
《中國草原科學》對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草原研究和管理工作進行瞭全麵的總結。《中國草原科學(上、下冊)》從牧草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牧草育種與良種繁育,草地資源監測、管理與建設,草原生態係統監測與恢復,飼草生産與利用,草原災害監測與防控,草原畜牧業,草原區域可持續發展等方麵對過去50多年的草原科學研究工作進行瞭係統的梳理,並在總結前人工作成績的基礎上提齣未來草原科學的研究方嚮和草原管理的工作重點,為國傢製訂草原區域政策提供理論支持。
目錄
序一
序二
序三
序四
圖題目錄
錶題目錄
(上冊)
篇牧草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
引言3
章牧草種質資源考察和收集9
節牧草種質資源的考察9
第二節牧草種質資源的收集18
參考文獻23
第二章牧草種質資源保存25
節方法與途徑25
第二節繁殖更新34
參考文獻44
第三章牧草種質資源鑒定與評價46
節錶型性狀及主要農藝性狀鑒定46
第二節抗逆性鑒定評價66
第三節抗病蟲鑒定評價82
第四節重要性狀的分子標記93
參考文獻101
第四章牧草種質資源閤理利用109
節優異資源的挖掘利用109
第二節種質創新117
第三節牧草種質資源實物與信息的共享利用128
參考文獻140
第二篇牧草育種與良種繁育
引言147
參考文獻153
第五章牧草種植區劃和育種目標154
節牧草種植區劃154
第二節區域特點與育種目標163
參考文獻174
第六章育種方法和技術進展及應用176
節牧草引種馴化176
第二節選擇育種187
第三節雜交育種196
第四節倍性育種204
第五節誘變育種209
第六節生物技術在牧草育種中的應用219
參考文獻226
第七章主要牧草品種選育227
節豆科牧草育種227
第二節禾本科牧草育種240
第三節耐鹽牧草育種261
第四節苜蓿育種273
第五節飼用灌木育種286
參考文獻297
第八章牧草良種繁育299
節牧草良種繁育任務及體係299
第二節牧草良種繁育程序303
第三節牧草種子生産技術309
· xii ·第三篇草地資源監測、管理與建設
引言331
參考文獻339
第九章草地資源監測與評價研究340
節草地資源調查與規劃340
第二節草地資源遙感監測與評價347
參考文獻368
第十章草地資源特徵與分類研究375
節草地資源基本特徵376
第二節草地資源發生發展與分布規律378
第三節草地資源分類與特性392
參考文獻401
第十一章草地資源管理研究403
節草地資源信息化管理與數字草原403
第二節草地資源適應性管理414
參考文獻422
第十二章天然草原保護工程424
節退牧還草工程424
第二節草原荒漠化防治工程440
第三節草原自然保護區建設工程452
參考文獻470
第十三章人工草地建設工程474
節人工飼草料基地建設工程474
第二節南方草地開發工程481
第三節牧草良種工程490
參考文獻500
· xiii ·第四篇草原生態係統監測與恢復
引言507
參考文獻509
第十四章草原生物多樣性511
節草原生物多樣性監測與調查511
第二節草原物種多樣性519
第三節草原生態係統多樣性526
參考文獻534
第十五章草原生態係統監測與長期研究541
節中國草地生態係統類型與分布541
第二節草原生態係統長期監測547
第三節草地生態係統變化的遙感監測555
參考文獻561
第十六章草原生態係統評估564
節草原生態係統結構功能564
第二節草原生態係統健康評價575
第三節草原生態係統服務價值評估586
第四節草原生態安全評估594
參考文獻604
第十七章退化草原恢復614
節草地退化類型、分布及機理研究614
第二節草原退化監測評價622
第三節退化草原恢復重建技術629
參考文獻638
第十八章草原生態係統與氣候變化641
節溫帶草原區氣候變化現狀研究641
第二節氣候變化對草原生態係統的影響及其適應644
第三節氣候變化與草原碳循環652
參考文獻662
· xiv ·
(下冊)
第五篇飼草生産與利用
引言667
參考文獻672
第十九章草地飼草與生産673
節天然草地飼草673
第二節人工草地飼草與生産678
第三節果草種植模式682
第四節草田輪作模式687
參考文獻691
第二十章飼草加工與利用695
節乾草調製695
第二節青貯調製698
第三節牧草評價與利用705
參考文獻712
第二十一章飼草生産加工利用機械713
節種植與管理機械713
第二節收獲機械714
第三節加工利用機械720
參考文獻724
第二十二章牧草播種與收獲機械的研究726
節牧草播種工藝與機具的研究726
第二節牧草收獲工藝與機具的研究735
參考文獻744
第六篇草原災害監測與防控
引言749
參考文獻762
第二十三章生物災害764
節草原蟲害764
第二節牧草病害782
第三節草原鼠害807
第四節草原毒害草826
參考文獻839
第二十四章非生物災害844
節草原火災844
第二節草原旱災852
第三節草原雪災861
參考文獻873
· xv ·第七篇草原畜牧業
引言879
第二十五章草原畜牧業綜閤發展研究890
節國際畜産品消費結構比較研究890
第二節世界草原畜牧業類型及分布893
第三節世界主要草原畜牧業管理模式898
第四節草原畜牧業起源、演變、格局及動因研究906
第五節草原畜牧業區域發展規劃研究911
參考文獻918
第二十六章草原畜牧業理論與模式920
節放牧管理是草原畜牧業的核心特徵920
第二節放牧傢畜的管理931
第三節傢畜的踐踏作用940
第四節傢畜排泄物的作用946
參考文獻947
第二十七章現代草原畜牧業技術952
節草畜平衡技術952
第二節捨飼半捨飼技術966
第三節補飼技術974
第四節異地育肥技術981
參考文獻988
第二十八章草原生態畜牧業990
節草原生態畜牧業理論990
第二節草原生態畜牧業模式997
第三節草原生態畜牧業技術1001
第四節草原生態畜牧業管理體係1006
參考文獻1007
第八篇草原區域可持續發展
引言1011
第二十九章草原區域可持續性評價1013
節草原區域可持續發展評價方法與指標體係1013
第二節草原水資源利用與區域可持續發展1027
第三節草原礦産資源開發與區域發展1045
第四節草原人口資源環境與區域發展1055
參考文獻1061
第三十章草原區域可持續發展規劃與實踐1066
節牧區生態縣建設規劃與實踐1066
第二節生態脆弱區生態保護與發展1078
參考文獻1085
第三十一章草原的相關重點製度政策研究1088
節草原傢庭承包製度研究1088
第二節對牧區移民的思考1098
第三節草原生態補償機製與政策1107
第四節內濛古草原牧區的扶貧富民政策研究1118
參考文獻1126
後記1130
· xvi ·圖 題 目 錄圖 題 目 錄
圖11貴州省飼用植物資源考察路綫圖15
圖12雲南省牧草、飼用植物資源考察路綫圖17
圖13國傢種質牧草中期庫26
圖14中期庫保存工作程序29
圖15資源圃保存工作程序31
圖16牧草抗旱性的綜閤評價體係的層次結構72
圖17牧草耐鹽性評價試驗77
圖18研製的牧草種質資源描述規範和數據標準成果136
圖19研製的牧草種質資源描述規範和數據標準成書136
圖110共性、特性及圖像數據庫圖示137
圖111數據庫管理係統138
圖112中國牧草種質資源信息網站138
圖113提交國傢科技基礎條件平颱門戶網站的圖像139
圖21多倍體育種程序207
圖22單倍體育種程序209
圖23白三葉227
圖24紅三葉228
圖25紅豆草230
圖26黃花草木樨(左)和白花草木樨(右)231
圖27百脈根232
圖28沙打旺233
圖29牧草的耐鹽機製270
圖210通過組織培養選擇牧草耐鹽品種的路綫272
圖31水分循環示意圖381
圖32內濛古自治區年降水量分布382
圖33中國牧草種質資源信息網係統結構圖407
圖34多條件復閤查詢結果412
圖35中國三維虛擬草原地理信息係統結構圖413
圖36喜馬拉雅遠景414
圖37適應性管理循環係統415
圖38退牧還草工程圍欄內外植被生長情況425
圖39低方格沙障防治時效果圖447
圖310低方格沙障防治後效果447
圖311曠野風速為114m/s時的風速流場圖448
圖312固沙網被吹開後形成的風蝕坑449
圖313固沙網防治效果圖449
圖314尼龍防護網防治效果450
圖315鋪卵石防治效果450
圖316椰殼生態墊效果451
圖3172008年自然保護區數量百分比452
圖3182008年自然保護區麵積百分比453
圖319圖牧吉植被類型圖462
圖320植被覆蓋度生態參數圖462
圖321圖牧吉自然保護區2010年的NPP圖463
圖322河北沽源2009年7月植被覆蓋度分布圖(A)與NPP分布圖(B)466
· xviii ·圖41全球碳循環示意圖653
圖42草原生態係統碳循環示意圖655
圖51牧草乾燥方法示意圖697
圖52乾草調製機械分類716
圖53牽引式指盤摟草機717
圖54多轉子水平鏇轉摟草機717
圖55草條形成過程717
圖56多轉子攤曬機718
圖57苜蓿圓草捆拉伸膜裹包機724
圖61草原災害分類751
圖62草原蝗蟲防治技術配套、組裝與集成780
圖63草地螟可持續治理技術體係781
圖64內濛古半荒漠與荒漠區鼠害類型分布圖815
圖65內濛古半荒漠與荒漠區地帶性鼠類群落分布圖817
圖66內濛古荒漠與半荒漠區草原黃鼠 長尾倉鼠 花鼠地帶性群落分布圖818
圖67內濛古荒漠與半荒漠區長爪沙鼠 小毛足鼠 長尾倉鼠地帶性群落分布圖818
圖68內濛古荒漠與半荒漠區戈壁五趾跳鼠 三趾跳鼠 長爪沙鼠地帶性群落分
布圖819
圖69內濛古荒漠與半荒漠區五趾跳鼠 戈壁五趾跳鼠 草原黃鼠地帶性群落分
布圖819
圖610內濛古荒漠與半荒漠區小毛足鼠 黑綫倉鼠 長尾倉鼠地帶性群落分布圖820
圖611內濛古荒漠與半荒漠區五趾跳鼠 戈壁五趾跳鼠 三趾跳鼠地帶性群落分
布圖820
圖612內濛古荒漠與半荒漠區小毛足鼠 三趾跳鼠 五趾跳鼠地帶性群落分布圖821
圖613內濛古荒漠與半荒漠區子午沙鼠 草原黃鼠 五趾跳鼠地帶性群落分布圖821
圖614內濛古荒漠與半荒漠區子午沙鼠 五趾跳鼠 三趾跳鼠地帶性群落分布圖822
圖615布氏田鼠綜閤治理方案825
圖616萱草根素的結構834
圖617草地雪災的成災機製864
圖618災害係統構成圖864
圖619草地雪災成災機理864
圖711985~1996年畜産品産量886
圖721997~2006年畜産品産量887
圖73世界畜牧業係統分類893
圖74世界不同地區草原畜牧業肉類生産比重894
圖75放牧管理模式的係統耦閤示意圖923
圖76牧草供給與傢畜需求能量動態924
圖77傢畜放牧係統時空地帶性模型926
圖78條帶放牧示意圖927
圖79隔欄放牧示意圖928
圖710甘肅馬鹿夏季放牧行為937
圖711甘肅馬鹿鼕季放牧行為日變化938
圖712夏季和鼕季甘肅馬鹿采食和反芻行為變化939
圖713踐踏對牧草更新的作用模式圖942
圖714踐踏對土壤水分的影響944
· xix ·錶 題 目 錄錶 題 目 錄
錶11我國飼用植物種類組成及其數量統計錶18
錶12在被子植物中我國産野生飼用植物種類組成及數量統計錶18
錶13我國牧草遺傳資源的種類機組成(含國外引進的牧草)18
錶141971~2003年從國外引種的牧草品種或種質統計23
錶15牧草種質資源錶型性狀及主要農藝性狀鑒定內容56
錶16幾種主要分子標記的特性比較94
錶171986~2003年全國審定登記的牧草品種116
錶18牧草種質資源描述規範和數據標準製定名錄133
錶21中國審定登記禾本科牧草品種的屬、種分布及屬內不同類型品種
數目250
錶22中國審定登記耐鹽牧草品種的屬分布及屬內不同類型品種數目261
錶23不同鹽分對牧草的毒性269
錶24植物耐鹽性的分類269
錶25牧草的耐鹽性269
錶26中國苜蓿品種審定登記統計錶(1987~2011年)274
錶27中國苜蓿引進品種審定登記統計錶(1987~2011年)276
錶28中國苜蓿育成品種統計錶277
錶29中國苜蓿育成品種類型統計錶278
錶210中國苜蓿育成品種與美國育成品種審定登記對照錶(2007~2011年)283
錶211灌木、半灌木飼用登記品種290
錶212申請牧草種子認證的截止時間305
錶213不同授粉類型牧草種子認證隔離小距離307
錶214部分牧草種子産量地區間的差異312
錶215不同種植地域高羊茅種子産量及其産量組分313
錶216不同種植地域無芒雀麥(Carlton)種子産量及其産量組分313
錶217不同種植地域新麥草、藍莖冰草和貓尾草種子産量及其産量組分313
錶218不同行距和株距組閤處理對苜蓿(WL232HQ)種子産量的影響315
錶219施氮對無芒雀麥種子産量組分及産量的影響319
錶31根據草原麵積進行的世界草原國傢排序334
錶32地球錶麵的熱量分布狀況379
錶33我國不同緯度帶年、月平均氣溫379
錶34北半球實際天氣(流動的)和假想天氣(不流動)中平均溫差380
錶35坡嚮對土壤溫度的影響384
錶36牧草資源信息數據庫示例視圖404
錶37不同沙障設置方式防風效能比較分析錶448
錶38中國草原荒漠和濕地類自然保護區分布現狀(截至2009年年底)453
錶39草原類自然保護區管理有效性評價指標體係458
錶310保護區管理有效性各項指標評價標準458
錶311圖牧吉自然保護區不同年份植被類型變化統計錶460
錶312圖牧吉自然保護區主要植被類型對應的生態參數錶461
錶3132009年7月不同草地類型的生態參數統計錶466
錶3142009年7月每公頃麵積各草地類型生態係統的生態功能價值錶467
錶3152009年7月各草地類型生態係統生態服務價值錶467
錶41涉及草原生態係統的觀測站點518
錶42中國草地生態係統碳儲量574
錶43不同草地類型生態係統服務價值590
錶44草地退化分級及其劃分標準615
錶45內濛古草原植被退化演替的生産力衰減分級616
錶46草地生態係統不同退化程度指標625
錶47已建立的具代錶性的草地退化程度分級標準628
錶48地球各主要碳庫654
錶49中國草原生態係統碳儲量估算656
錶410不同草原類型碳儲量估算656
錶411不同草地生態係統土壤呼吸中根係呼吸所占比例658
錶51我國各地區適宜種植草種680
錶52已研究建立的果-草-牧復閤係統發展模式的典型實例686
錶53我國各地區主要的草田輪作模式690
錶54青貯添加劑699
錶55青貯飼料常用的酶700
錶56青貯乳酸菌主要種類和性質701
錶57甲酸添加量702
· xxii ·錶58玉米籽實、玉米青貯和三種質量的苜蓿乾草的總可消化養分(TDN)和粗蛋白質(CP)的價值比較705
錶59中國禾本科乾草質量分級標準706
錶510豆科牧草乾草質量感官和物理指標及分級707
錶511豆科牧草乾草質量的化學指標及分級707
錶512青貯飼料感官評定標準708
錶513青貯飼料pH的判彆標準709
錶514青貯飼料氨態氮含量的判彆標準709
錶515青貯飼料有機酸含量的判彆標準709
錶516New Holland BR係列圓捆機主要技術參數723
錶51792YC-05型圓草捆裹包機性能指標錶724
錶611980~1993年我國農牧區鼠害發生麵積與防治麵積情況823
錶622001~2009年我國草原鼠害蟲害情況823
錶63我國部分地區有毒植物的分布情況827
錶64氣象乾旱指數與SPI指數對應錶854
錶712007年全國牧業縣(旗)畜産品生産情況884
錶722007年全國半農半牧縣(旗)畜産品生産50%情況884
錶732002~2007年放牧牛羊存欄、齣欄增長態勢885
錶742002~2007年草原肉類生産量、商品肉量增長態勢885
錶751980~2009年畜禽産品産量885
錶761997~2006年畜産品産量及各品種結構886
錶77主要年份全國居民傢庭奶類需求量預測887
錶78我國不同時期畜禽産品需求預測888
錶79未來不同時期畜禽産品每人每天攝入量預測888
錶710澳大利亞畜産品結構錶890
錶711澳大利亞畜産品蛋白質供給結構錶890
錶712美國畜産品結構錶890
錶713美國畜産品蛋白質供給結構錶891
錶714德國畜産品結構錶891
錶715德國畜産品蛋白質供給結構錶891
錶716日本畜産品結構錶891
錶717日本畜産品蛋白質供給結構錶892
錶718主要年份全國居民傢庭年均畜禽産品消費量892
錶719我國居民肉類消費結構變化892
錶720我國牧區旗縣分布情況910
錶721我國半農半牧區旗縣分布910
錶722放牧技術的發展922
錶723小牛放牧草地不同季節傢畜日增重和單位草地傢産力926
錶724放牧傢畜食物組成927
· xxiii ·錶725母牛和母羊放牧對多年生黑麥草 白三葉草地中白三葉比例和後期放牧羔羊生長性能的影響929
錶726中國牛的分布932
錶727駱駝品種及分布932
錶728中國草原放牧傢畜分布區933
錶729甘肅馬鹿夏季在不同草地中的采食行為934
錶730得剋薩斯東南部草地布蘭格斯牛不同季節采食時間938
錶731放牧傢畜踐踏作用對山地草原植被群落組成的影響943
錶732不同類型草地的牧草再生率959
錶733不同草地類型區域的草地産草量年變率959
錶81區域可持續發展評價指標體係1026
錶82全國草原畜牧業地區水資源狀況統計錶1030
錶83全國草原畜牧業地區(2000年)水資源開發利用現狀與潛力1031
錶84全國草原畜牧業地區(2000年)水資源開發利用現狀錶1032
錶85內濛古部分煤礦區土地塌陷情況統計錶1047
錶861992~1998年上海與新疆經濟宏觀對比錶1049
錶87內濛古企業交納的資源稅和全國資源稅收入對比情況1050
錶88不同類型的礦區廢棄地及其植被恢復的先鋒植物1053
錶89蘇尼特右旗齊哈圖移民點牧民人均淨收入變化1099
作者介紹
侯嚮陽,中國科學院生態學博士。曾先後在山西大學黃土高原地理研究所、中國農業科學院科技管理局任職,2008年1月起,擔任中國農業科學院草原研究所所長兼黨委副書記職務。
文摘
序言
這本書,哦,《中國草原科學》,拿到手的時候,那厚重感就撲麵而來,尤其是上下兩冊,感覺就像捧著兩座知識的小山。我個人對草原一直都有一種莫名的情愫,覺得它們是地球上最純淨、最廣闊的畫布,承載著生命頑強的脈搏。所以,當看到這本書的標題時,立刻就被吸引住瞭。我不是專業的科班齣身,隻是一個對自然懷有濃厚興趣的普通讀者。因此,我更多的是從一個“門外漢”的角度來審視這本書。我期望它能為我打開一扇瞭解草原的窗戶,讓我不僅能看到草原的錶麵風光,更能理解它背後蘊含的科學邏輯和生態奧秘。比如,草原是如何形成的?不同地理區域的草原又有什麼樣的差異?那些看似隨處可見的草,它們的生長周期、抗旱能力、以及在整個生態係統中的作用,是不是都有一套嚴謹的科學解釋?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深入淺齣地解答這些疑問,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將復雜的科學原理傳遞給我。我尤其好奇,中國作為擁有廣袤草原的國傢,這些草原在曆史的長河中經曆瞭怎樣的變遷,又承載瞭多少人文故事?這本書是否會涉及這些內容,讓我能將科學知識與曆史文化融會貫通,從更深層次地理解“中國草原”的含義?單是想到這些,就覺得這本書的內容會非常豐富,值得我細細品味。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和排版,給我的第一印象就非常專業和大氣,散發齣一種沉甸甸的學術氣息。我一直在思考,對於“草原科學”這樣一個龐大的主題,它到底會涵蓋哪些方麵的內容。我個人對生態學一直抱有濃厚的興趣,尤其關注生物多樣性以及不同物種之間的相互關係。所以,我非常希望《中國草原科學》這本書能深入探討草原生態係統的生物多樣性。不僅僅是植物,還包括生活在草原上的各種動物,從微小的昆蟲到大型的哺乳動物,它們是如何在草原這個獨特的環境中繁衍生息,又扮演著怎樣的角色?我期待書中能夠介紹一些在中國草原上特有的、瀕危的野生動物,以及它們麵臨的生存挑戰。更進一步,我希望能夠瞭解到,草原上的食物鏈是如何構成的,捕食者與獵物之間的動態平衡是如何維持的,以及這些生物多樣性對於整個生態係統的穩定性和健康有多麼重要的意義。我常常在想,如果有一天,草原上的某些物種消失瞭,會對整個生態係統造成怎樣的連鎖反應?這本書有沒有可能從科學的角度,為我揭示這些復雜的關聯?我想,這絕對是本書最吸引我的地方之一,能夠讓我從更宏觀、更係統的視角去理解草原的生命力。
評分第一次翻開《中國草原科學》的上冊,就被它那種嚴謹又富有條理的結構所摺服。作為一個對自然科學充滿好奇心的業餘愛好者,我一直覺得,要真正理解一個事物,必須先瞭解它的“根本”。草原,在我看來,就是這樣一個具有生命力的、動態的、復雜的生態係統。所以,我最期待的是這本書能從最基礎的層麵,比如土壤、氣候、水分這些決定草原生命力的要素,進行詳細的闡述。我希望它能夠解釋,為什麼有些地方是草甸,有些地方是草原,而有些地方又是荒漠?是溫度、降雨量,還是地質構造在起決定性作用?我希望能讀到關於不同類型草原的形成機製,它們是如何在特定的自然條件下生存和演替的。另外,我也對草原上的植物學知識非常感興趣。那些隨風搖曳的草,它們不僅僅是綠色的地毯,更是無數微小生命的集閤體,各自有著獨特的生長習性、繁殖方式,以及適應環境的策略。我希望這本書能介紹一些在中國草原上具有代錶性的草種,它們的形態特徵、生態價值,甚至在醫藥、牧業方麵的應用。想象一下,能夠辨認齣草原上的各種植物,瞭解它們的故事,這本身就是一種巨大的樂趣。這本書的厚度讓我覺得,它應該不會僅僅停留在錶麵的介紹,而是能夠提供足夠深入的研究和探討,讓我這個“門外漢”也能窺見科學研究的深度和廣度。
評分當我看到《中國草原科學》這本書的標題時,就立刻聯想到草原在調節氣候、涵養水源方麵的關鍵作用。我一直認為,草原不僅僅是牧草的生長地,更是我們生態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詳細闡述草原在生態功能方麵的價值。比如,草原如何通過其植被覆蓋,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它在涵養水源、調節區域氣候方麵又起到怎樣的作用?我希望書中能夠通過科學的數據和研究,來量化草原的這些生態效益,讓我們能夠更清晰地認識到保護草原的重要性。此外,我還在思考,草原生態係統是否也麵臨著一些由於人類活動或其他因素造成的“失衡”?比如,是否存在一些“生態服務功能退化”的現象?這本書是否會涉及這些方麵的內容,並提齣科學的解決方案?我希望通過閱讀這本書,能夠更加深刻地理解草原在整個地球生態係統中的地位和作用,並認識到保護和恢復草原生態,對於維護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具有不可估量的意義。
評分《中國草原科學》這本書給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它的規模龐大,上下兩冊,想必內容非常豐富。我一直對生態學中的“生物地球化學循環”這個概念很感興趣,尤其是當它應用於一個復雜的生態係統,比如草原時。我非常好奇,在草原這個生態係統中,碳、氮、磷等關鍵元素的循環是如何進行的?植物的生長、動物的活動、土壤微生物的作用,它們之間又是如何相互影響,共同驅動這些元素的循環?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深入地解析草原生態係統的生物地球化學循環過程。比如,草原植物是如何固定大氣中的二氧化碳,並在其生長過程中積纍碳的?土壤微生物在有機質分解、養分釋放過程中又扮演著怎樣的角色?這些循環過程對草原的生産力、碳匯功能,乃至對全球氣候變化又有多大的影響?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用科學的語言,為我揭示這些復雜的生物地球化學過程,讓我能夠從更微觀、更基礎的層麵,理解草原生態係統的運作機製。
評分當我拿到《中國草原科學》這本書時,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它嚴謹的標題和齣版社信息,這讓我對其內容的專業性有瞭初步的信心。作為一名對自然環境保護有著切身體會的普通讀者,我最關注的便是草原的退化與恢復問題。想象一下,曾經一望無際的碧綠草原,如今可能麵臨著荒漠化的威脅,這令人心痛。因此,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詳細闡述造成草原退化的原因,是氣候變化、不閤理的放牧、還是其他人類活動的影響?我希望能從中瞭解到科學的診斷方法,如何去評估草原的健康狀況。更重要的是,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切實可行、科學有效的草原恢復策略和技術。比如,有哪些植被恢復措施是有效的?如何進行科學的草場管理,以實現可持續利用?書中是否會介紹一些成功的草原恢復案例,以及從中可以藉鑒的經驗教訓?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為普通大眾普及草原保護的知識,讓我們認識到保護草原的重要性,並瞭解我們個人可以為之做些什麼。這不僅是對自然的熱愛,也是對我們共同傢園的責任。
評分這本書的齣版信息,尤其是“科學齣版社”的字樣,讓我對《中國草原科學》的內容專業性和權威性有瞭很高的期待。作為一個對地理和環境變化感興趣的普通讀者,我一直對不同地理區域的草原生態係統差異感到好奇。中國地域遼闊,不同地區的草原,比如內濛古草原、青藏高原草原、新疆草原,它們在氣候、土壤、植被構成、物種組成等方麵,肯定存在著巨大的差異。我希望這本書能夠詳細介紹這些不同類型草原的地理分布、形成原因以及各自獨特的生態特徵。例如,青藏高原的寒冷高寒草原,是如何在極端環境下維持生命的?新疆的乾旱半乾旱草原,又是如何適應缺水的環境?書中是否會涉及這些區域性的草原研究成果,為我打開一扇認識中國各地草原風貌的窗口?我希望這本書能夠不僅僅是泛泛而談,而是能夠提供具體、深入的區域性研究資料,讓我能夠瞭解到中國不同地理環境下草原科學的獨特性和多樣性。
評分拿到《中國草原科學》這本書,我首先被它厚重的篇幅和嚴謹的標題所吸引。作為一名對農業發展和農村經濟有著一定關注的讀者,我非常好奇這本書中關於草原在人類生産活動中的作用和價值的內容。草原不僅僅是自然景觀,更是重要的牧業資源。我希望書中能夠深入探討中國草原的牧草資源及其利用價值。比如,不同種類的牧草的營養成分如何?它們適閤哪些地區的放牧?如何科學地種植和管理牧草,以提高其産量和質量?更進一步,我希望能夠瞭解到,在現代畜牧業的背景下,草原科學如何為提高養殖效益、保障畜産品質量提供科學依據。這本書是否會涉及草畜結閤的科學模式?如何通過科學的放牧方式,既滿足瞭牲畜的生長需求,又保護瞭草原生態環境?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幫助我理解,如何將科學知識轉化為實際的生産力,如何在保護草原生態的同時,實現牧業的可持續發展,為廣大牧民帶來福祉。這對我來說,是一個非常實際且重要的關注點。
評分《中國草原科學》這本書的厚度讓我對它所蘊含的內容充滿瞭期待。我一直認為,一個完整的科學體係,除瞭基礎理論,還需要深入的實踐和應用。所以,我特彆想知道,這本書在“草原科學”這個領域,有沒有涉及草原的生態監測和評估方麵的內容。在當今環境下,瞭解草原的健康狀況,及時發現問題,並采取應對措施,至關重要。我希望書中能夠介紹一些先進的草原生態監測技術和方法,例如遙感技術、GIS應用,或者一些野外調查的科學手段。通過這些技術,我們如何能夠量化草原的生産力、生物多樣性、水土保持能力等關鍵指標?又如何通過長期的監測數據,來評估草原生態係統的變化趨勢,並為決策者提供科學依據?我期待書中能夠展示一些實際的監測案例,讓我們能夠直觀地看到這些科學方法是如何被應用的,以及它們能夠帶來哪些有價值的信息。這對我而言,不僅僅是瞭解科學技術,更是對如何科學地管理和保護我們寶貴的自然資源的一種學習。
評分當我拿到《中國草原科學》這本書時,它那厚實的體量就讓我預感到其中內容的豐富和深入。我一直對與人類生存息息相關的自然資源問題抱有關注,而草原,作為重要的生態屏障和資源庫,其水資源的管理和利用,在我看來是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深入探討草原地區的水文特徵和水資源管理問題。比如,草原地區的降水如何分布?地下水的涵養機製是怎樣的?是否存在一些獨特的、與草原生態緊密相關的水循環過程?更重要的是,我希望書中能夠介紹一些科學的水資源利用和保護策略。在麵臨水資源短缺的地區,如何通過科學的方法,閤理地開發和利用草原地區的水資源,以滿足生産和生活的需求?同時,又如何防止過度開發對草原生態造成破壞?我期待書中能夠提供一些關於草原地區水土保持、節水灌溉等方麵的科學技術和實踐經驗,這對於保障草原的可持續發展,乃至整個區域的水安全,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