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FTTxPON技術與測試
定價:36.00元
作者:(加)吉拉德(Girard,A.),楊柳
齣版社:人民郵電齣版社
齣版日期:
ISBN:9787115164919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
商品重量:0.359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實現FTTx可以有多種技術,其中被看好、用的多的是PON(無源光網絡)技術。本書詳細介紹瞭PON的體係架構、基本係統、拓撲構成、物理層和協議傳輸層的性能特性、PON設備、各種外圍設備及其安裝要求、相關國際標準、PON的安裝、服務激活、運營維護以及相關的測試技術。主要讀者對象為從事光通信的管理人員、工程技術人員,以及相關專業的教師以及學生。
目錄
鳴謝
前言
章 FTTx簡介
1.1 FTTx簡介
1.1.1 FTTx緣何受青睞
1.1.2 可用服務
1.2 FTTx架構
1.3 OSP設備
1.4 OSP安裝
1.5 PON安裝測試
1.6 服務激活測試
第2章 FTTH PON架構和拓撲
2.1 全球帶寬使用現狀
2.2 網絡技術
2.3 FTTH的發展史
2.4 PON體係架構
第3章 網絡設計和工程應用
3.1 PON技術
3.2 有源設備
3.3 無源光器件
3.3.1 耦閤器
3.3.2 分路器
3.3.3 連接器
3.3.4 附件
3.4 光縴及其性能
3.4.1 光性能
3.4.2 機械性能
3.4.3 P2MP PON中的光纜類型
3.5 PON協議
3.5.1 概述
3.5.2 寬帶PON(BPON)
3.5.2.1 ATM協議
3.5.2.2 數據傳輸
3.5.3 韆兆能力PON(GPON)
3.5.3.1 GPON TC幀結構
3.5.3.2 GPON協議和上行流量管理
3.5.4 以太網PON(EPON)
3.5.4.1 以太網業務
3.5.4.2 IEEE 802.3ah-2004
3.5.4.3 以太網PON的傳輸體係
3.5.4.4 OLT的下行數據廣播模式
3.5.4.5 ONT的上行數據傳輸
3.5.4.6 EPON中的前嚮糾錯(FEC)
3.5.4.7 操作、管理和維護(OAM)
3.5.4.8 以太網體係架構小結
第4章 外圍設備安裝
4.1 OSP的安裝
4.1.1 光纜
4.1.2 接頭盒,配綫架以及光縴管理裝置
4.1.3 落綫終端
4.1.4 ONT的安裝
第5章 測試
5.1 物理層
5.1.1 安裝
5.1.1.1 損耗的測量
5.1.1.2 鏈路特性
5.1.2 服務激活
5.1.2.1 OLT(僅限於初的服務激活)
5.1.2.2 光網絡終端(ONT)
5.1.3 故障診斷
5.2 協議層
5.2.1 ATM服務激活和提供
5.2.1.1 ATM性能參數
5.2.1.2 ATM QoS測試
5.2.2 EPON服務激活和提供
5.2.2.1 質量和性能
5.2.2.2 以太網性能驗證
5.2.2.3 RFC 2544測試
5.2.2.4 吞吐量
5.2.2.5 突發(背對背)
5.2.2.6 幀丟失
5.2.2.7 時延
5.2.2.8 以太網的誤碼率測試
5.2.2.9 後一英裏的連通性
5.2.2.10 以太網業務驗收測試
5.2.2.11 測試配置
5.3 器件製造
5.3.1 無源器件
5.3.1.1 寬帶光源(BBS) 測試法
5.3.1.2 延時掃描測試法
5.3.1.3 波長掃描(或頻率掃描)測試法
5.3.1.4 測試時間和係統復雜度比較
5.3.1.5 偏振相關的損耗
5.3.2 有源器件
第6章 總結
第7章 術語
第8章 縮略語
第9章 參考文獻
9.1 ITU-T建議
9.1.1 與PON有關的建議
9.1.2 其他建議
9.2 與PON有關的IEC標準
9.3 IEEE接入網標準(EPON)
9.4 Telcordia
9.5 其他參考文獻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在我看來,是一種刻意的、甚至是矯揉造作的“學術腔”。它似乎深怕自己的錶達不夠深刻,於是不斷地堆砌一些生僻的、冗餘的詞匯,試圖營造一種高深莫測的氛圍。很多句子結構復雜到需要反復閱讀纔能勉強理解其基本含義,而理解之後,我常常會發現,其核心思想卻簡單得令人發指,完全不值得如此復雜的包裝。比如,書中某個關於“個體自由與集體約束”的論述,本可以用簡潔有力的筆觸勾勒齣來,卻被作者用三段式的排比句,夾雜著各種晦澀的哲學名詞,描繪得如同迷宮一般。這種做法,與其說是為瞭精確傳達思想,不如說是在設置閱讀的門檻,將一部分不耐煩的讀者拒之門外。我更欣賞那種“大音希聲”的文字力量,那種穿透力極強的白描,而不是這種故作高深的文字迷霧。
評分這部作品,坦率地說,在閱讀體驗上帶給我一種難以言喻的復雜感受。我原本是衝著它封麵上的某種哲學思辨或者深刻的人文關懷去的,期待能有一次思想上的深度碰撞。然而,它給我的感覺更像是一部在極其精準的、卻又對我而言異常晦澀的專業領域裏打轉的工具書。比如,書中對某個特定曆史時期社會結構演變的描述,本應是鋪陳宏大敘事的關鍵筆墨,卻被細緻到令人發指的技術參數和流程圖所取代。我試圖從中捕捉到作者試圖錶達的那種“人”在宏大背景下的掙紮與抗爭,但所有的情感都被冰冷的邏輯鏈條切割得支離破碎。書中引用的那些文獻資料,雖然看起來汗牛充棟,但它們之間的跳轉過於突兀,缺乏必要的過渡和解釋,讓我感覺像是在看一份未經編輯的、原始的資料匯編。這種閱讀的斷裂感,使得我很難將那些零散的信息點串聯成一個連貫的、有意義的整體,最終留下的隻有知識的堆積,而非智慧的啓迪。我甚至開始懷疑,作者是否真的在意讀者能否理解他錶述背後的深層意圖,還是僅僅滿足於將所有已知信息傾瀉而齣。
評分讀完這本書,我最大的睏惑在於其敘事視角的搖擺不定。它一會兒用一種極度宏觀、近乎上帝視角的口吻來審視人類文明的走嚮,描繪著宏偉的藍圖和不可逆轉的趨勢;但下一秒,筆鋒又戛然而止,轉入對某個微不足道的生活細節的冗長描寫,其細緻程度已經到瞭令人發指的地步。這種在“宇宙史詩”和“一粒塵埃”之間來迴拉扯的處理方式,極大地破壞瞭我的代入感。我期望的,是一條清晰、穩定的思想主綫,能引導我穿越迷霧,抵達作者預設的彼岸。但在這本書裏,主綫似乎被無數條支綫纏繞,而且許多支綫本身就缺乏明確的指嚮性。尤其在探討“現代性危機”的章節,我期待看到一些犀利、直指人心的批判,結果等來的卻是大量引用的二手觀點堆砌,仿佛作者隻是一個信息的搬運工,而非思想的提煉者。這種“麵麵俱到”的結果,恰恰造成瞭“一事無成”的閱讀體驗。
評分我對於這本書的結構安排感到非常不解。它似乎完全摒棄瞭傳統的邏輯遞進關係,章節之間的銜接顯得十分突兀和跳躍。比如,前一章還在熱烈討論某個社會運動的成因,充滿瞭激昂的情緒和曆史的厚重感;然而,下一章卻突然插入瞭一段對某個特定藝術流派的純粹審美分析,討論的重心完全轉移到瞭形式和色彩的把玩上,兩者之間缺乏任何必要的橋梁或論證來證明其內在的關聯性。這使得我的閱讀心流被一次次打斷,仿佛在看一部由不同導演在不同時間拍攝的、毫無關聯的短片剪輯在一起的電影。要真正吸收書中的觀點,我不得不花費大量精力去自己構建聯係,去猜測作者當初是如何將這些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內容強行捆綁在一起的,這極大地消耗瞭本該用於思考內容本身的心力。
評分關於書中對“未來圖景”的描繪,我感到一種強烈的、令人不安的虛無感。作者似乎對現存的一切持有近乎全盤否定的態度,但提供的替代方案卻含糊不清、缺乏可行性。他筆下的“未來”,與其說是一種充滿希望的願景,不如說是一種逃避現實的烏托邦式幻想。這種描繪往往停留在概念層麵,缺乏對實現路徑的嚴謹探討,也沒有對潛在風險進行充分的預估。例如,在暢想一個“完全去中心化”的社會結構時,書中隻是輕描淡寫地提到瞭“技術必然會解決所有協調問題”,這種過於樂觀和理想化的斷言,在缺乏任何實證支撐的情況下,顯得異常單薄。閱讀這類內容時,我渴望看到的是一種腳踏實地的批判與建設並行的態度,而不是這種將所有責任都推卸給“未來技術”的、近乎宗教式的盲目信仰。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