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07517|正版認知心理學認知科學與你的生活(原書第5版) 心理學

4907517|正版認知心理學認知科學與你的生活(原書第5版) 心理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認知心理學
  • 認知科學
  • 心理學
  • 教材
  • 原書第5版
  • 思維
  • 學習
  • 記憶
  • 知覺
  • 問題解決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磐恒誌行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機械工業齣版社
ISBN:9787111524182
商品編碼:29423677791
叢書名: 認知心理學-認知科學與你的生活

具體描述

本店所售圖書均為正版書籍

 書   名:  【正版】認知心理學:認知科學與你的生活(原書第5版)|4907517
 圖書定價:  65元
 作 者:  (美)凱瑟琳·加洛蒂(Kathleen M. Galotti)
 齣 版 社:  機械工業齣版社
 齣版日期:  2016/1/1 0:00:00
 ISBN 號:  9787111524182
 開   本: 16開
 頁   數: 272
 版   次: 1-1
凱瑟琳·加洛蒂
(Kathleen M. Galotti)
韋爾斯利學院心理學和經濟學學士,賓夕法尼亞大學心理學碩士和博士、計算機與信息科學碩士。卡爾頓學院認知科學教授,並擔任由她於1989年幫助建立的跨學科領域項目負責人。她也是心理學係前係主任。她教授的課程包括認知和發展心理學以及認知科學,同時也包括統計課程和心理學導論。
加洛蒂博士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從學前階段到期的推理和決策技能的發展,以及青少年與製訂未來計劃、做齣重要承諾和學習新信息的方式。她的研究基金來源於美國國傢科學基金會、斯賓塞基金會和美國國傢健康研究院。其主要著作有《做齣重要的決定:人們是如何麵對重大生活抉擇的》(Making Decision That Matter: How People Face Important Life Choice,Erlbaum,2002),教材《認知發展:從嬰兒到青少年》(Cognitive Development:Infancy Through Adolescence,Sage,2011)。她也在同行認可的一些雜誌上發錶或共同發錶瞭幾十篇論文。
譯者簡介
吳國宏
畢業於華東師範大學心理學係(學士、碩士、博士),現為復旦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心理學係副教授、係副主任。中國心理學會會員、中國心理學會發展心理學分會委員、上海市心理學會常務理事。
主要教授課程:本科生的《心理學導論》《發展心理學》《智力心理學》,以及研究生的《高級應用心理學》《發展心理學專題》。
主要研究領域:皮亞傑理論、現代智力理論、智力風格、兒童認知發展、父母教養風格、社區心理健康。
主要研究成果:翻譯教材、論著約300萬字,包括《IQ》《成功智力》《認知心理學》等,在《心理科學》等核心期刊發錶論文十幾篇,主要涉及的領域為兒童認知發展。
認知心理學學習者對該領域有著不同的反應。有些人覺得它既有趣又高雅,涵蓋瞭有關人類思維的基本話題--我們是如何記憶的以及我們究竟記住瞭什麼;我們是如何在頭腦中組織信息的;我們是如何調動這些信息以及其他心理資源以做齣重要決策的。有些人則認為認知心理學領域彌漫著學術的氣息,充斥著遠離實際生活的各種現象的復雜模型。
作者編寫本書的初衷就在於填補這一鴻溝,告訴後一個陣營中的讀者這一領域所提供的知識是多麼讓人感到興奮。作者認為,主要問題在於實驗室研究與現實生活的脫節。教科書往往是全然關注實驗室的研究,卻沒有嚮學生展示這一研究工作對於現實生活的意義。學生們讀完本書後,一定能夠明白認知心理學傢們為什麼會如此熱衷於他們所從事的研究。
本書既迴顧瞭定義該領域的堪稱"經典"的研究,也介紹瞭一些長期以來挑戰人們認識的新方法;既著重討論瞭我們是如何在心理上錶徵和儲存日常生活中獲得的大量信息的,也介紹瞭所謂的"高級"認知,包括對語言、問題解決、推理和決策等主題的討論;介紹瞭從嬰兒到青少年時期的認知發展,以及個體差異和跨文化研究。
第5版進行瞭本書迄今為止為重大的一次修改,內容上做瞭大量的精簡。對一些章節進行瞭閤並,使得內容更富於組織化,篇幅也有所縮減,非常適閤已經修過心理學導論的學生使用。

前 言
第1章 認知心理學:曆史、方法和研究範式 / 1
1.1 認知研究的各種影響 / 2
1.1.1 結構主義 / 3
1.1.2 機能主義 / 4
1.1.3 行為主義 / 4
1.1.4 格式塔心理學 / 5
1.1.5 個體差異研究 / 6
1.1.6 "認知革命"與認知科學的誕生 / 7
1.1.7 一般要點 / 9
1.2 認知心理學的研究方法 / 9
1.2.1 實驗和準實驗 / 9
1.2.2 自然觀察 / 10
1.2.3 控製觀察和臨床訪談 / 10
1.2.4 內省法 / 11
1.2.5 對神經基礎的研究 / 11
1.2.6 一般要點 / 11
1.3 認知心理學的研究範式 / 11
1.3.1 信息加工的方法 / 12
1.3.2 聯結主義的方法 / 12
1.3.3 進化論的方法 / 13
1.3.4 生態學的方法 / 14
1.3.5 一般要點 / 15
概要 / 15
復習題 / 16
第2章 大腦:結構與功能概述 / 17
2.1 大腦的結構 / 17
2.1.1 後腦與中腦 / 17
2.1.2 前腦 / 18
2.2 功能定位 / 19
2.2.1 官能心理學和顱相學 / 19
2.2.2 失語癥研究和其他映射技術 / 20
2.3 功能偏側優勢 / 21
2.4 腦成像技術 / 22
2.4.1 CAT(CT)掃描 / 22
2.4.2 磁共振成像 / 23
2.4.3 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 / 23
2.4.4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 / 24
2.5 其他記錄大腦活動的技術 / 24
2.5.1 腦電圖 / 24
2.5.2 事件相關電位 / 25
2.5.3 經顱磁刺激 / 25
概要 / 25
復習題 / 25
第3章 知覺:模式與物體識彆 / 26
3.1 格式塔學派對知覺的看法 / 27
3.2 自下而上的加工過程 / 30
3.2.1 模闆匹配 / 31
3.2.2 特徵分析 / 32
3.2.3 原型匹配 / 35
3.3 自上而下的加工過程 / 36
3.3.1 知覺學習 / 37
3.3.2 字詞優勢效應 / 38
3.3.3 字詞知覺的聯結主義模型 / 39
3.4 直接知覺 / 40
3.5 知覺損傷:視覺性失認 / 42
概要 / 43
復習題 / 44
第4章 注意:配置認知資源 / 45
4.1 選擇性注意 / 46
4.1.1 瓶頸理論 / 47
4.1.2 聚光燈的說法 / 50
4.1.3 圖式理論 / 52
4.1.4 非注意盲視 / 53
4.2 注意的神經基礎 / 55
4.2.1 視覺注意的網絡 / 55
4.2.2 事件相關電位和選擇性注意 / 56
4.3 自動性和練習效應 / 57
4.3.1 斯特魯普效應 / 57
4.3.2 自動化加工和注意(控製)加工 / 58
4.3.3 特徵整閤理論 / 60
4.3.4 注意捕獲 / 62
4.4 分散注意 / 62
4.4.1 雙任務執行 / 63
4.4.2 自動化的注意假說 / 64
4.4.3 實驗室以外的分散注意:駕車時移動電話的使用 / 64
概要 / 66
復習題 / 67
第5章 工作記憶:形成和使用新的記憶痕跡 / 68
5.1 記憶研究的傳統方法 / 69
5.1.1 感覺記憶 / 70
5.1.2 短時記憶 / 72
5.2 工作記憶 / 76
5.3 執行功能 / 79
5.4 記憶過程的神經學研究 / 80
概要 / 81
復習題 / 82
第6章 從長時記憶中提取記憶 / 83
6.1 長時記憶的特徵 / 83
6.1.1 容量 / 83
6.1.2 編碼 / 84
6.1.3 保持時間和遺忘 / 84
6.1.4 信息提取 / 87
6.2 長時記憶的細分 / 89
6.2.1 語義記憶和情景記憶 / 90
6.2.2 內隱記憶和外顯記憶 / 91
6.2.3 陳述性記憶和程序性記憶 / 93
6.3 加工水平理論 / 93
6.4 記憶的再建構特性 / 95
6.4.1 自傳體記憶 / 97
6.4.2 閃光燈記憶 / 99
6.4.3 目擊者記憶 / 100
6.4.4 被恢復的/錯誤記憶之爭 / 101
6.5 遺忘癥 / 104
6.5.1 順行性遺忘癥 / 104
6.5.2 逆行性遺忘癥 / 105
概要 / 107
復習題 / 107
第7章 知識錶徵:長時記憶中信息的儲存與組織 / 109
7.1 知識的組織 / 110
7.1.1 網絡模型 / 110
7.1.2 ACT模型 / 113
7.1.3 聯結主義模型 / 114
7.2 概念的形成與新實例的分類 / 116
7.2.1 概念和分類的經典觀 / 117
7.2.2 概念和分類的原型觀 / 118
7.2.3 概念和分類的樣例觀 / 120
7.2.4 概念和分類的圖式/腳本觀 / 122
7.2.5 概念和分類的知識基礎觀 / 124
概要 / 126
復習題 / 127
第8章 視覺錶象和空間認知 / 128
8.1 長時記憶代碼 / 129
8.1.1 雙代碼假說 / 129
8.1.2 關係-組織假說 / 129
8.2 錶象的實證研究 / 130
8.2.1 錶象的心理鏇轉 / 131
8.2.2 錶象掃描 / 133
8.3 心理錶象的性質 / 136
8.3.1 視覺錶象的原則 / 136
8.3.2 對心理錶象研究及其理論的評論 / 138
8.4 神經心理學的發現 / 140
8.5 空間知覺 / 142
概要 / 146
復習題 / 146
第9章 語言 / 147
9.1 語言的結構 / 148
9.1.1 音位學 / 149
9.1.2 句法 / 151
9.1.3 語義學 / 153
9.1.4 語用學 / 154
9.2 語言的理解和産生 / 155
9.2.1 言語知覺 / 155
9.2.2 語言産生中的言語錯誤 / 156
9.2.3 句子理解 / 157
9.2.4 文本段落理解 / 159
9.2.5 故事語法 / 162
9.2.6 格瑞斯交談原則 / 163
9.3 語言與認知 / 165
9.3.1 模塊假說 / 165
9.3.2 沃夫假說 / 166
9.3.3 神經心理學的觀點和證據 / 168
概要 / 169
復習題 / 170
第10章 思維與問題解決 / 171
10.1 經典問題和一般的解決方法 / 173
10.1.1 生成-檢驗法 / 173
10.1.2 手段-目的分析 / 174
10.1.3 逆嚮作業 / 175
10.1.4 迴溯 / 175
10.1.5 類比推理 / 176
10.2 問題解決的障礙 / 178
10.2.1 心理定勢 / 178
10.2.2 采用不完整或不正確的錶徵 / 180
10.2.3 缺乏關於問題的特定知識或專長 / 180
10.3 問題空間假說 / 182
10.4 專傢係統 / 183
10.5 尋找創造性的解決方法 / 184
10.5.1 無意識加工和醞釀 / 185
10.5.2 日常機製 / 185
10.6 批判性思維 / 186
概要 / 187
復習題 / 188
第11章 推理與決策 / 189
11.1 推理 / 189
11.2 推理類型 / 190
11.2.1 演繹推理 / 191
11.2.2 歸納推理 / 196
11.2.3 日常推理 / 198
11.3 決策 / 199
11.3.1 確立目標 / 200
11.3.2 收集信息 / 201
11.3.3 建構決定 / 201
11.3.4 做齣終選擇 / 201
11.3.5 評估 / 201
11.4 決策製定中的認知錯覺 / 201
11.4.1 可獲得性 / 202
11.4.2 代錶性 / 203
11.4.3 框架效應 / 205
11.4.4 錨定 / 205
11.4.5 沉沒成本效應 / 206
11.4.6 虛假相關 / 206
11.4.7 事後諸葛式偏見 / 207
11.4.8 證實偏見 / 207
11.4.9 過分自信 / 207
11.5 決策的效用模型 / 209
11.5.1 期望效用理論 / 209
11.5.2 多屬性效用理論 / 210
11.6 決策的描述模型 / 212
11.6.1 意象理論 / 212
11.6.2 再認啓動決策 / 212
11.7 推理和決策的神經心理學證據 / 213
概要 / 214
復習題 / 215
第12章 青少年期的認知發展 / 216
12.1 皮亞傑的理論 / 217
12.1.1 一般原理 / 217
12.1.2 發展階段 / 218
12.1.3 皮亞傑理論的反響 / 222
12.2 非皮亞傑學派對認知發展的研究 / 223
12.2.1 嬰兒期的知覺發展 / 223
12.2.2 幼兒句法的獲得 / 224
12.2.3 學前兒童記憶策略的運用 / 226
12.2.4 兒童中後期推理能力的發展 / 227
12.3 "是什麼獲得瞭發展":一些後皮亞傑主義的迴答 / 228
12.3.1 神經方麵的成熟 / 228
12.3.2 工作記憶容量與加工速度 / 229
12.3.3 注意與知覺編碼 / 230
12.3.4 知識基礎和知識結構 / 231
12.3.5 策略 / 232
12.3.6 元認知 / 233
概要 / 234
復習題 / 234
第13章 認知的個體差異 / 235
13.1 認知中的個體差異 / 235
13.1.1 能力差異 / 235
13.1.2 認知風格 / 238
13.1.3 學習風格 / 239
13.1.4 專傢和新手的區彆 / 241
13.1.5 衰老對認知的影響 / 241
13.2 認知中的性彆差異 / 242
13.2.1 技能和能力的性彆差異 / 243
13.2.2 學習和認知風格上的性彆差異 / 248
概要 / 251
復習題 / 251
第14章 認知的跨文化研究視角 / 252
14.1 跨文化認知研究的實例 / 255
14.1.1 知覺的跨文化研究 / 255
14.1.2 記憶的跨文化研究 / 258
14.1.3 分類的跨文化研究 / 260
14.1.4 推理的跨文化研究 / 262
14.1.5 計算的跨文化研究 / 264
14.2 學校教育和讀寫能力的作用 / 266
14.3 日常環境中的情境認知 / 269
概要 / 272
復習題 / 272
譯者後記 / 273
圖錶資料來源
參考文獻

美國認知心理學傢加洛蒂代錶作
涵蓋瞭有關人類思維的所有基本問題
與日常生活結閤緊密的認知心理學教材
全麵展現認知心理學對我們現實生活的重大意義
多學科背景女性心理學傢獨特視角下的認知心理學
根據Treisman(1964)的理論,人們隻進行剛好能滿足所需的加工以區分注意和非注意信息。如果兩條信息在物理特徵上有所不同,那麼我們隻會在該水平上處理這兩條信息,並且很容易拒絕非注意信息。如果兩條信息隻在語義上有所不同,那麼我們就在語義層麵對信息進行加工,並且根據語義的分析來選擇注意哪條信息。語義處理需要更多的付齣,因此,我們隻在必要的時候纔進行這種分析。沒有被注意到的信息並非完全被阻擋,而是被弱化瞭,就好比調低音量以減弱聲音信號一般。具有低閾限的信息(“重要的”刺激)依然能被發現,即使它是來自那些未被注意的信息。
這裏需要說明一下衰減理論和過濾器理論之間的不同:衰減理論允許針對所有信息的不同種類的分析存在,然而,過濾器理論隻允許一種分析。過濾器理論認為,那些未被注意的信息一旦經過物理特徵方麵的加工,便遭拋棄和完全阻攔;衰減理論則認為那些未被注意的信息僅僅被削弱,但是它們所包含的信息依然是能被利用的。

《心智的奧秘:探索人類思維的運作之道》 第一章:心智的基石——感知與錶徵 我們如何認識世界?這一切始於感官。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這五扇窗戶為我們打開瞭通往外部世界的大門。然而,感官輸入並非簡單的信號接收,它是一個復雜而主動的加工過程。在《心智的奧秘》中,我們將深入剖析感知是如何將原始的物理刺激轉化為我們可理解的信息。 你是否曾有過這樣的經曆:在嘈雜的環境中,卻能清晰地捕捉到朋友的呼喚?或者,在觀看一張寫實油畫時,仿佛能聞到空氣中彌漫的芬芳?這些都展示瞭感知的選擇性、組織性和解釋性。我們將探討頂層加工(top-down processing)和底層加工(bottom-up processing)如何在感知過程中協同作用。底層加工依賴於直接的感官信息,而頂層加工則受到我們已有的知識、經驗、期望和動機的影響,引導我們對感官信息進行解讀。例如,當我們看到一串模糊的字母時,如果知道它可能是一個熟悉的單詞,我們的大腦就會主動地去“填補”缺失的信息,使其變得清晰可辨。 更進一步,我們的大腦如何將這些感官信息轉化為可以被思考和操作的心理錶徵(mental representation)?這不僅僅是記憶的儲存,更是一種內在的模型,能夠讓我們在心中“看見”一個物體,“聽到”一段鏇律,甚至“迴憶”起一段久遠的往事。我們將考察不同類型的心理錶徵,包括圖像錶徵(imagistic representation)和命題錶徵(propositional representation),以及它們在決策、問題解決和想象等認知活動中的作用。想象一篇美味的食譜,你在腦海中勾勒齣的畫麵,是圖像錶徵;而理解“小明比小紅高”這句話,則更多依賴於命題錶徵。 在本章中,你還將瞭解到知覺恒常性(perceptual constancy)這一神奇的現象。無論物體在我們視野中的大小、形狀如何變化,我們都能感知到它本身的大小、形狀是相對穩定的。一盞燈,即使離你遠去,你也知道它並沒有變小;一個圓形的球,即使從側麵看是橢圓形,你也知道它本質上還是圓的。這種恒常性是確保我們能夠穩定地認識和互動於外部世界的關鍵。 第二章:思維的引擎——記憶的奧秘 記憶是心智的基石,也是我們之所以成為“我們”的關鍵。它承載著我們的過去,塑造著我們的現在,也指引著我們的未來。但記憶並非一個單一的實體,而是一個動態的、多層次的係統。《心智的奧秘》將帶你踏入記憶的奇妙世界,探尋其運作的深層機製。 我們將從感覺記憶(sensory memory)開始,它是我們接收信息的第一站,短暫地保存著感官輸入的原貌,但其容量巨大,持續時間極短。你是否曾有過這樣的體驗:在看到一個快速閃過的圖像後,即使它已經消失,你腦海中似乎還能“看到”它幾秒鍾?這就是視覺感覺記憶(圖像記憶)在發揮作用。 緊接著,我們將深入短時記憶(short-term memory),也稱為工作記憶。它負責臨時儲存和加工信息,是我們進行思考、推理和解決問題時的“工作颱”。短時記憶的容量有限,通常隻能容納大約7±2個組塊(chunks)的信息,並且其保持時間也非常短暫,除非我們進行復述(rehearsal)。例如,當你撥打一個電話號碼時,你需要將這個號碼保持在短時記憶中,直到你撥通為止。工作記憶的理論則更進一步,強調瞭短時記憶在信息加工中的主動性,它不僅僅是“儲存”,更是“操作”。 而我們大部分的生活經曆、知識和技能,都儲存在長時記憶(long-term memory)中。本章將細緻地探討長時記憶的結構和類型。我們區分陳述性記憶(declarative memory),即我們可以有意識迴憶起來的知識,又分為情景記憶(episodic memory),關於我們個人經曆的記憶,以及語義記憶(semantic memory),關於事實和概念的知識。例如,你對你昨天生日聚會的記憶屬於情景記憶,而你知道“巴黎是法國的首都”則屬於語義記憶。 此外,我們還會探討非陳述性記憶(non-declarative memory),也稱為內隱記憶,它包括程序性記憶(procedural memory),即我們如何做某事的技能,如騎自行車、彈奏樂器等。這些技能的掌握往往是自動的,我們無需刻意去迴憶具體的步驟。 記憶的形成和提取並非總是精確無誤。我們將揭示遺忘(forgetting)的各種原因,包括衰退理論(decay theory)、乾擾理論(interference theory)和壓抑理論(repression theory)。我們還會探討記憶的重構性(reconstructive nature of memory),這意味著記憶並非像錄像一樣被動地存儲,而是在提取時被主動地重構,這可能導緻錯誤的記憶産生,甚至虛假記憶(false memories)的形成。 第三章:思想的飛躍——學習與推理 學習是我們獲取新知識、新技能,並適應環境變化的核心能力。而推理則是我們運用已知信息推導齣未知結論的思維過程。《心智的奧秘》將深入剖析學習的各種模式以及推理的邏輯與局限。 我們將從經典條件反射(classical conditioning)和操作性條件反射(operant conditioning)齣發,理解行為主義者如何解釋學習過程。你是否注意到,當聽到某個熟悉的鏇律時,你會不由自主地聯想到某個特定的場景或情感?這可能就是經典條件反射的體現。而當我們在嘗試某種行為後獲得奬勵,就會更有可能重復這種行為,這就是操作性條件反射。 然而,人類的學習遠不止於此。我們將探討觀察學習(observational learning),即通過觀察他人的行為來學習,這在兒童的成長過程中尤為重要。當我們看到榜樣做齣成功的行為時,我們也會模仿他們的做法。 更高級的學習形式包括認知學習(cognitive learning),它強調內部的心理過程,如頓悟學習(insight learning)和認知地圖(cognitive maps)。科勒的“頓悟”實驗展示瞭猩猩如何突然理解解決問題的策略,而托爾曼的“認知地圖”則錶明,老鼠在迷宮中並非隻是學會瞭行為的序列,而是建立瞭迷宮的空間錶徵。 在推理方麵,我們將區分演繹推理(deductive reasoning)和歸納推理(inductive reasoning)。演繹推理是從一般性原則推導齣具體結論,例如,“所有人都終將死亡,蘇格拉底是人,所以蘇格拉底終將死亡”。歸納推理則是從具體觀察推導齣一般性結論,例如,看到許多白天太陽從東方升起,我們歸納齣“太陽每天都從東方升起”。 然而,人類的推理並非總是那麼理性。我們將深入探討啓發式(heuristics)和偏差(biases)如何影響我們的判斷。代錶性啓發式(representativeness heuristic)讓我們傾嚮於根據事物的相似性來判斷其可能性,而可得性啓發式(availability heuristic)則讓我們更容易估計那些更容易想到的事件發生的概率。例如,我們可能會根據一個人穿著打扮是否像一位學者來判斷其是否博學,這可能受到代錶性啓發式的乾擾。 此外,我們還將審視問題解決(problem solving)的策略,包括算法(algorithms)和啓發式,以及障礙,如功能固著(functional fixedness)和思維定勢(mental set)。瞭解這些認知陷阱,有助於我們更有效地應對生活中的挑戰。 第四章:思維的決策——判斷與選擇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無時無刻不在做決策。從選擇晚餐吃什麼,到做齣職業生涯的重大選擇,每一個決策都牽涉到對信息的評估和對結果的權衡。《心智的奧秘》將揭示決策過程中的心理機製,以及我們如何在這種不確定性中做齣選擇。 我們將從風險決策(decision making under risk)開始,分析我們如何評估概率和期望價值。例如,在購買彩票時,我們雖然知道中奬概率極低,但偶爾也會因為巨大的潛在收益而參與。 本章將重點關注決策的理論模型,如期望效用理論(expected utility theory),該理論認為人們會選擇最大化其期望效用的選項。然而,現實中的決策往往更加復雜,受到情感、偏見和認知局限的影響。 我們將深入探討啓發式在決策中的作用,這些思維捷徑雖然能幫助我們快速做齣判斷,但也可能導緻係統性的決策偏差。例如,錨定效應(anchoring effect)會讓我們過度依賴最初接收到的信息,並以此為基礎進行調整。在購物時,商傢展示的高昂的原價,往往會讓我們覺得打摺後的價格更具吸引力,這就是錨定效應的應用。 框架效應(framing effect)也展示瞭信息呈現方式對決策的重要性。同樣的信息,以積極的框架呈現,可能比以消極的框架呈現更容易被接受。例如,告知一項醫療手術“90%的成功率”比告知“10%的失敗率”更容易讓人選擇接受手術。 我們還將考察後悔(regret)和滿意度(satisfaction)在決策中的作用。對未來可能産生的後悔的預期,會影響我們當下的選擇。而對已做決策的滿意度,則會影響我們是否會再次做齣類似的決策。 最後,本章將討論如何提高決策的質量,包括識彆和規避常見的認知偏差,以及采取更係統化的決策方法。 第五章:語言的魔力——交流與理解 語言是我們最獨特的認知能力之一,它不僅是交流思想的工具,更是我們思考和認識世界的重要載體。《心智的奧秘》將帶你領略語言的結構、習得過程以及它如何塑造我們的思維。 我們將從語言的構成要素開始:語音(phonetics)、音位(phonemes)、形態(morphology)、句法(syntax)和語義(semantics)。理解這些基本單位,有助於我們把握語言的復雜性。例如,漢語中的“媽”和“馬”,雖然字形相似,但通過語音(聲調)的區彆,錶達瞭截然不同的意義。 本章將深入探討語言的習得。兒童如何如此快速而自然地掌握如此復雜的語言係統?我們將審視學習理論(如模仿、強化)和先天論(如喬姆斯基的“普遍語法”)的觀點,以及兩者可能如何協同作用。 我們還將研究語言的加工。當我們聽到或看到一段話時,大腦如何快速地將其分解、理解並賦予意義?我們將考察詞匯的識彆(lexical access)、句法分析(syntactic parsing)和語義理解(semantic comprehension)的過程。 語言不僅僅是信息的傳遞,它也深刻地影響著我們的思維方式。薩丕爾-沃爾夫假說(Sapir-Whorf hypothesis)提齣瞭語言相對論,認為我們所使用的語言會影響我們對世界的感知和認知。例如,某些語言中對顔色的劃分方式不同,是否會影響使用該語言的人對顔色的感知? 此外,我們還將探討非語言交流,如肢體語言、麵部錶情和語調,以及它們在整體交流中的重要作用。在理解他人意圖和情感時,非語言綫索往往比語言本身更為關鍵。 第六章:智能的本質——能力與發展 智能是什麼?這是一個古老而復雜的問題,至今仍沒有一個統一的答案。《心智的奧秘》將探索智能的多個維度,以及我們如何在生命的不同階段發展和運用我們的智能。 我們將從智能的測量入手,迴顧智力測驗(IQ tests)的發展和局限性。智力測驗能否全麵衡量一個人的智能?又是否會受到文化和社會因素的影響? 本章將介紹智能的多元理論,如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Gardner's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該理論認為智能並非單一的,而是包含語言、邏輯數學、空間、音樂、身體動覺、人際、內省和自然觀察等多種獨立卻又相互關聯的智能。 我們將審視智能的生物學基礎,包括大腦的結構和功能,以及遺傳和環境因素在智能發展中的相互作用。可塑性(plasticity)是神經科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它錶明大腦並非一成不變,而是在不斷地適應和改變。 智能並非靜止不變,而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而發展。我們將探討認知發展(cognitive development)的理論,如皮亞傑的認知發展階段(Piaget's stages of cognitive development),以及信息加工理論(information processing theory)如何解釋兒童思維的演變。 除瞭智力,我們還將關注情感智能(emotional intelligence)的重要性,它關乎我們識彆、理解和管理自己及他人情緒的能力。在當今社會,高情商往往比高智商更能幫助我們取得成功和幸福。 最後,本章將展望智能的未來,包括人工智能的發展,以及我們如何更好地理解和培養人類自身的智能。 《心智的奧秘》是一次對人類思維的深度探索之旅。通過這本書,你將不僅能夠更好地理解自己,也能夠更深刻地理解他人,並以更明智的方式與世界互動。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確實很精美,封麵設計頗具藝術感,那種沉靜而富有深度的藍色調,搭配著略帶抽象的圖形,很容易讓人聯想到人類思維的復雜與奧秘。拿到手裏,紙張的質感也很好,厚實且觸感細膩,翻閱時那種沙沙的聲響,仿佛是知識在低語。我特彆喜歡它側邊的切口處理,整齊劃一,帶著一種嚴謹的美學,讓整本書看起來就像一件精心打磨的藝術品,擺在書架上,本身就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綫。閱讀一本實體書,尤其是像這樣內容厚重的,從拿到書的那一刻起,到翻開第一頁,再到指尖滑過字裏行間,這種全方位的感官體驗是電子書難以替代的。它不僅僅是內容的載體,更是一種儀式感,一種對知識的尊重和期待。這本書的每一個細節都透露齣齣版方的用心,讓人在尚未深入閱讀之前,就已經被它內在的品質所吸引,滿懷著探索知識的渴望。

評分

我對學習新知識始終保持著一種開放的心態,尤其是在那些能夠幫助我更好地理解世界和人類自身的時候。認知心理學和認知科學,這兩門學科聽起來就充滿瞭智慧的魅力,它們觸及瞭人類最核心的本質——我們的思維。我期待這本書能不僅僅局限於理論的闡述,更能提供一些科學的依據來解釋一些我們日常生活中常常遇到的現象,比如為什麼有些人更容易成功,為什麼有些學習方法更有效,甚至是我們為何會對某些事物産生強烈的情感反應。如果這本書能夠以一種嚴謹而又引人入勝的方式,將這些科學原理與我們的日常生活聯係起來,提供一些可操作的建議,那麼它絕對是一本值得深入研讀的經典之作。

評分

我一直堅信,瞭解自己是解決生活中許多睏惑的根本。很多人際關係中的誤解,很多自我設定的局限,很多時候都源於我們對自身認知過程的不瞭解。比如,為什麼我們會産生偏見?為什麼我們會做齣衝動的決定?為什麼我們會陷入某種思維定勢?這些問題的答案,都隱藏在我們的認知結構中。如果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實用的工具和視角,幫助我識彆和調整自己的一些負麵思維模式,甚至優化學習和工作的方法,那將是對我生活最有價值的幫助。我渴望它能像一麵鏡子,照齣我思維的盲點,讓我能夠更清晰地認識自己,更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情緒和行為,從而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穩、更遠。

評分

我個人對那種過於學術化、充斥著大量晦澀術語的書籍總有些敬而遠之。閱讀對我而言,更多的是一種享受和啓迪,而不是一場艱難的考試。所以,我非常看重作者的敘事風格和內容的組織方式。我希望這本書能夠語言生動,哪怕是談論復雜的心理學概念,也能用貼近生活的例子來加以說明,讓普通讀者也能輕鬆地跟上思路,從中獲得樂趣和啓發。例如,當談到記憶時,我希望作者能引用一些大傢熟悉的電影情節、曆史事件,甚至是日常的誤會,來闡釋遺忘的機製,或者迴憶偏差的形成。如果這本書能做到這一點,那麼它就不隻是一本教科書,而更像是一次有趣的對話,一次與大腦本身的深度交流,讓我在輕鬆愉快的閱讀中,不知不覺地提升自己的認知水平。

評分

說實話,我一直對“認知”這個概念感到好奇,它聽起來既熟悉又陌生。我們每天都在思考、記憶、學習,但這些過程到底是如何發生的?我們的大腦又是如何構建齣我們所感知到的世界的?這個問題在我腦海裏縈繞瞭很久,總覺得在某個地方,隱藏著一個關鍵的答案。這本書的標題,就像是為我量身定做的一把鑰匙,它承諾要揭開認知心理學的神秘麵紗,並且將這些晦澀的科學理論與我們的日常生活聯係起來。我期望它能用一種易於理解的方式,解釋那些我們生活中習以為常的現象背後的心理機製,比如為什麼我們會選擇某些商品,為什麼某些廣告會讓我們心動,為什麼我們會記住一些事情卻忘記另一些事情。我希望這本書能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帶領我穿越大腦的迷宮,讓我真正理解“我”是誰,以及“我”是如何思考和感受的。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