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管理心理学
定价:38.00元
作者:齐长立,赵国山
出版社: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5-01
ISBN:978756570689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力求全书逻辑联系清晰,尽可能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管理实践相衔接,书中增加了我国学者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管理实践的研究成果。全书共分十一章。、二、三章为单元:阐述管理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任务、方法、产生、发展和理论基础。第四、五、六、七章为第二单元,主要阐述个性心理与管理的相关内容。第八、九、十章为第三单元,主要阐述群体心理与管理的相关内容:群体心理与团队建设;组织心理与管理;领导心理与管理。第十一章为第四单元:员工的心理健康与管理。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相当朴实,没有太多花哨的元素,主色调是沉稳的蓝色,搭配黑色的字体,整体给人一种专业、严谨的感觉。拿到书的那一刻,我其实并没有抱太高的期望,毕竟“管理心理学”这个主题听起来就有些宏大和抽象,我担心内容会过于理论化,枯燥乏味,充斥着各种晦涩难懂的心理学名词和模型,读起来会像是在啃一本厚重的教科书,与实际的管理工作脱节。然而,当我翻开目录,看到里面章节的设置时,我心中的顾虑稍稍缓解了一些。目录的划分很清晰,从最基础的人性理解,到团队动力、领导力、沟通技巧,再到压力管理和组织变革,这些都是我在日常管理工作中经常会遇到、也会思考的问题。这让我觉得,这本书可能真的能够触及到一些实际的应用层面,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理论的空中楼阁。书的纸张质量也不错,摸起来有质感,油墨印刷清晰,阅读起来不会造成视觉疲劳,这一点对于需要长时间阅读的读者来说,也是一个加分项。装帧方面,似乎是平装本,但边角处理得当,拿在手里也比较顺手,不会觉得笨重。总的来说,从书的“外在”来看,它传递出的是一种扎实、认真的学术态度,这让我对即将开始的阅读旅程多了一份期待。
评分这本书在讲解“沟通”这个主题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于“倾听”的强调。我们都知道沟通很重要,但往往只把重点放在“如何表达”上,比如如何清晰地阐述观点,如何更有说服力地进行说服。然而,这本书却把“积极倾听”作为沟通的基石,并且详细地介绍了倾听的不同层次,从简单的“听到”到“理解”,再到“共情”。书中提到,很多时候,冲突的产生并不是因为观点不同,而是因为我们没有真正听懂对方话语背后的意图和感受。它还提供了一些非常实用的倾听技巧,比如复述、提问、非语言信号的解读等等,这些技巧听起来简单,但真正运用起来却需要大量的练习和觉察。我尝试在最近的工作中运用这些技巧,比如在与下属谈话时,我刻意放慢语速,用眼神和肢体语言告诉他我在认真听,并且时不时地用自己的话复述他刚才说的内容,询问他是不是这个意思。令我意外的是,这种方式不仅让对方感觉被尊重,也确实帮助我更准确地把握了他所表达的问题,避免了一些不必要的误会。这种细致入微的指导,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更是切实能够帮助我们在日常工作中提升能力的方法论。
评分最后一章关于“组织变革”的部分,虽然我还没有完全消化,但它触及到的关于“变革阻力”和“员工接受度”的内容,确实让我觉得非常贴近现实。很多管理者都明白变革的必要性,但真正推行起来却困难重重,员工的抵触情绪往往是最大的绊脚石。这本书没有把责任简单地归咎于员工的“固执”,而是深入分析了员工产生阻力的心理根源,比如对未知的恐惧、对现有利益的担忧、以及对原有工作模式的习惯等。它强调了在变革过程中,有效的沟通、透明的信息传递、以及对员工的充分赋权的重要性。书中提到的一些“变革管理模型”,虽然我还需要时间去理解它们的具体应用,但至少让我认识到,成功的变革并非一蹴而就,需要耐心、策略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这本书的结尾,感觉是在为如何建立一个更具韧性和适应性的组织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让我对接下来的管理实践充满了思考和探索的动力。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我感觉最引人入胜的部分在于它对“人性”的深入剖析。在很多管理理论中,员工往往被看作是需要被“管理”的对象,他们的行为逻辑被简化为经济利益或绩效指标。但这本书却花了大量的篇幅去探讨人性的复杂性,比如,它不仅仅讲到人们追求物质回报,也讲到了他们对归属感、被尊重、自我实现的需求。这让我猛然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觉得团队成员“不听话”或者“缺乏积极性”,可能并不是他们的问题,而是我们作为管理者,没有真正理解和满足他们更深层次的需求。书中举了许多生动的案例,比如有关于“霍桑实验”的解读,虽然这个实验本身我之前有所耳闻,但这本书从心理学的角度,将其中的“观察效应”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性阐释得更加透彻,让我明白,仅仅是关注员工,让他们觉得自己被看见,就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改变。这一点对我启发很大,让我开始反思自己在日常工作中,是否过于关注“做了什么”,而忽略了“如何让他们感觉到被关注”。这种从“人”出发的管理视角,比那些空泛的“管理工具”和“技巧”要深刻得多,也更具操作性,因为它触及到了行为的根源。
评分关于“团队动力”和“组织行为”的章节,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提供了一个非常宏观的视角,帮助我理解为什么一个团队会形成特定的氛围,为什么有些团队效率很高,而有些团队则会内耗严重。书中不光讲到了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还把焦点放在了“群体规范”和“群体决策”上。我尤其对“群体思维”(Groupthink)的分析很感兴趣,它解释了为什么有时候,一群聪明的人会做出非常愚蠢的决定,因为大家为了维护群体的一致性,而牺牲了个体的独立思考。这一点在现实的会议中太常见了,我们总是习惯性地附和,害怕提出不同的意见,生怕显得自己“不合群”。这本书让我意识到,这种“合群”背后可能隐藏着巨大的风险。它也提供了一些打破群体思维的方法,比如鼓励质疑、引入外部视角等,这些都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让我思考如何在未来的团队管理中,创造一个更开放、更包容的环境,鼓励大家畅所欲言,而不是一味地追求表面上的和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